文章吧手机版
神义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0 0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义论读后感精选

  《神义论》是一本由莱布尼茨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义论》精选点评:

  ●如散文般

  ●只完整读了前言和附录一:争论问题的形式论证,是莱布尼茨自己写的他主要论点的总结。“各方明智的人士,都表示了加上这一附录的愿望” ,看来17世纪的各方明智人士读完神义论也都很想问:What's your point!!!???

  ●不错,莱布尼茨的神义论影响很大,这本书注释详细,提供了很多不可多得的基督教神学的知识,后面还附有单子论

  ●完美秩序与人类的局限导致了这个看似“不完美世界”的存在

  ●本世界乃是上帝创造出来的最好世界,神学的原理总是显得如此牵强,总是能够生造概念出来,真是一门好学科。

  ●真是看了很久很久 能理解一半就好了 这位大神哲学玩着这么好 竟然这么冷门 算是值得多年以后重读的书

  ●终于啃完了。。。。。。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会允许屠杀和灾难出现?一本书解决这个终极问题也就值得了。

  ●(夜)莱布尼茨要认识世界上的每一朵花瓣以及它们的纹理

  ●读了一多半,论战性太强

  《神义论》读后感(一):论证“自由”

  张宪的港版序言和朱雁冰的大陆版序言

  都还没有揭示这本书的主旨

  都在不同的方向上擦肩而过了

  莱布尼兹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论证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是可能的

  当然作者用了一些隐微写作的手法

  把作品伪装的像是一本基督教的护教作品

  而其实质恰恰相反

  这是一本反基督教教义的作品

  囿于时间和精力

  我不能细细回顾莱布尼茨的论证了

  阅读中 细心注意就可以发现

  他还说明这种自由是什么

  是一种 相合(我一直没找到本书原文文本)

  人是自由的

  这个结论 正好是康德道德哲学的起点

  也是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的始基

  神义论目前还没有在国人的教科书中

  占据重要位置

  这本著作对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

  都具有重要的

  奠基性的意义

  《神义论》读后感(二):莱布尼兹的故事

  

本文系原创,且只发在人人,转载请注明出处。长文,感谢每一位看完的同学,有想法不妨留言交流。

-----杜锋

又:

这文章是我考前看书看累了自己写着自娱自乐的,本着小范围交流的目的po出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写的时候主要图自己爽,历史细节都是凭着以前的印象写的,所以难免有疏漏以及硬伤。既然传播范围超出了我的预期,本着负责的态度以及害怕转发500次谣言就进局子的原因,我又核对了一下细节,改了一部分。基本是没有大出入的。当然,错误肯定还有,所以请大伙狠狠斧正。不过,我也恳请大家能分清哪些是我戏谑以及扯淡的部分。

这文章我写的时候就是图个高兴,所以您看完觉着乐呵就挺好。感谢留言说喜欢文风的朋友们,还一并感谢说了很多溢美之词的同学们,你们抬举我。如果不喜欢,我只能表示遗憾,同时深表理解。我人人朋友圈子都是奔三的人,三观相对稳定,此文不会对他们心神产生影响。但我注意到后来流传到了一些95后中间。如果这文章能让你们觉得有意思,同时有兴趣以后去体会体会高等数学之美(不是高数这门课,区别于初等数学),那再好不过了。但如果莱布尼兹和牛逼顿彪悍的人生以及我浪荡的文风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深深的迷惘以及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我十分抱歉,但同时爱莫能助。所以,如果你自我评估人生观比较动荡,请点击你屏幕右上角的小叉叉。当然,如果你能正确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此文断不会影响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童年的境遇与是否是伟大的数学家没有必然联系,从两个样本就推出一般性结论也是不合理的。比如,早年的柯西,庞加莱,黎曼,现在的陶哲轩教授,都是很杰出的数学家,但是自小家境良好,父母双全。当然,还有不少早年丧父的数学家,比如勒贝格,现代的丘成桐教授。

当然,并非只有极具天赋的天才才能在数学上有所成就。事实上,更多的数学家靠的是作死一样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比如小平邦彦先生,丘成桐,鄂多斯等等不胜枚举。其中,保罗.鄂多斯号称每天工作十九小时。

-------杜锋

20130924

正文:

在看过牛博网上关于牛顿的故事的文章之后,我一直想简单写一下莱布尼兹的故事。因为牛顿这个人平生极其自大并且目中无人,唯一能让他看在眼里并且不遗余力去搞臭的也就莱布尼兹一个人。连胡克这种级数的科学家在牛顿眼里,也只属于懒得争执只是阴阳怪气恶心几句的范畴而已。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莱同志光辉璀璨的一生。

就像很多数学大牛一样,莱布尼兹的爹老莱同志在他的童年不幸去世了。概率界大牛逼Kolmogorov说当一个人正常的部分结束的越早的时候,他作为数学家的部分才会成长的越好。按照佛洛依德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超我和本我是一组对立意识,当一个人在受到诸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家庭暴力等种种不幸的时候,本我就会停止生长,而超我为了保护本我,就会茁壮成长。因此童年遭遇不幸的人会具有更多的灵性以及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副作用就是更神经兮兮以及对于异性的审美停留在本我停止生长的年纪。老莱在小莱6岁时就挂了,我们无法推测这件事给幼小的莱布尼兹造成了怎样的阴影,但是按照老柯以及老佛的观念,在六岁那年小莱同志的正常人部分或者说本我停止生长了,作为数学家那部分或者说超我开始疯狂成长。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莱布尼兹终生未娶甚至没有绯闻:丫对异性的审美以及需求停留在了六岁--压根儿没有。

作为把莱布尼兹视为一生的敌人的牛逼顿爵士,他爹老牛不幸在他出生前三个月的时候就死了,小牛他妈在小牛两岁的时候扔下他跟着一个牧师跑了。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牛爵士的本我是什么时候停止生长的,但根据他悲惨的家庭遭遇经历的如此之早,我们有理由相信,丫肯定是在对异性还没有审美的时候本我就挂了,以至于一生不需要女人,唯一看得上眼的就是莱布尼兹。但我们知道,小男孩喜欢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往往还没有意识对这个小女孩好,通常是通过捉弄这个小女孩来达到吸引注意力的目的。所以我无法确定牛逼顿爵士一生不遗余力的恶心莱布尼兹是出于恨还是爱,还是因爱生恨。但是在当时,两人你来我往,隔着英吉利海峡打情骂俏,眉目传情,如火如荼,高潮迭起,以至于当时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学院派及社会名流纷纷加入阵营呐喊助威。一时间,小牛和小莱的恋情在欧洲各国的上流社会中传为美谈,我也一直以为这是数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段佳话。

作为分别发明微积分(小牛的叫做流数术,我始终觉得这个名字更加生动形象充满美感)的小牛和小莱,在近现代数学上都具有奠基人地位。但是牛爵士过于自负,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人牛逼到可以和他先后发明出具有同样思想的数学方法。而事实上,我们现在沿用的积分符号主要继承了莱布尼兹男爵(自称,真实性不确定)的发明创造。而牛爵士和莱男爵扯皮一辈子的原因除了基情之外,主要由于牛爵士自己先发明的微积分但是由于不屑于发表,一直藏着,反而莱布尼兹先发表了,因此恼羞成怒。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这段话说明实际上牛顿承认微积分是俩人分别独立完成的且字里行间他对莱布尼兹的赞赏溢于言表,并且10年前两人始终不间断的通着情书。但是这段话在第三版之后就被删掉了,很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爵士后期致力于搞臭莱布尼兹:因爱生恨。

而且我始终觉得莱男爵比牛爵士牛逼的一点是,男爵同志一生没有受过数学科班教育,而爵士同志不仅毕业于牛逼哄哄如雷贯耳的三一学院,还受到了当时数学大牛的另眼相看以及悉心栽培。15岁的莱布尼兹来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学校虽然牛逼,但他学的和数学一点关系也没有:法律。过了三年,丫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不禁让我感叹天才就是天才。又过了两年,他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实际上他的博士论文在一年前就写好了,之所以耗了两年是因为莱比锡的博士委员会的老逼头子们不批准。在此之后男爵同学在政界找了份工作,开始像公务员一般奔波往返于欧洲各国之间,工作内容主要是进行政治斡旋,这段时间是1667-1673年。在此期间,他的主要成果是:1 为促使英国和荷兰和解,前往伦敦斡旋,未果;2 为阻止法国打德国,前往巴黎进行斡旋,未果。可见男爵实在是没有一个作为外交家的天赋;但是作为一个数学家,却是极其成功。就在忙活着在各个国家间和稀泥以及和一个个王公大臣扯皮应酬之余,男爵同志鼓捣出了微积分以及一系列成系统的数学符号。

可以想象,正常情况下,一般在参加完舞会宴会之后,作为大使和外交官通常会带一两个社交名媛回屋射交射交。或者在奔波各国的途中,找一两个丫鬟在马车里伺候着,捏肩捶背吹吹牛逼做做爱做的事,正所谓停车做爱枫林晚,化作春泥更护花。我相信莱布尼兹想做到这一点是分分钟的事儿,但是他不!试想这样的场景:在别人带着姑娘回屋或者上马车的时候,莱布尼兹默默的独自回屋或者马车上,一脸淫荡和兴奋,一副纵欲过度的德行,从包里翻出一个小本本,观其表情以为这是一本春宫图,但实际上是他未完成的微积分研究。这是数学史上多么温情的一幅场景。

莱布尼兹在数学符号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莱布尼兹之前,有许多像牛顿这样目空一切牛逼哄哄的数学家,他们以别人能看懂自己的文章为耻,符号写的肆意妄为,天马行空,以至于到了老年看自己早年间的论文,写的是什么***连自己也闹不明白了。数学符号的统一和规范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能有效促进数学界的交流,避免走弯路以及装神弄鬼。莱布尼兹在符号上的严谨以及严肃对待,让人以为彷佛他是数学科班出身。反观牛顿爵士,符号浪荡不羁,晦涩难懂,仿佛丫才是野路子。

在当外交官失败之后,莱布尼兹的主要生计依靠的是给一个叫做布伦兹维克的家族写家谱。但是由于丫的不务正业,这活儿到死都没干完。但是他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忽悠各国国王建立科学院,顺手创建了《教师学报》。(名字虽然土逼,但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事实证明,莱布尼兹在忽悠人方面还有有天赋的:当时四大科学院之一的柏林科学院就是产物,并且他出任首任院长。同时他还忽悠了奥地利国王和彼得大帝。当然不幸的是由于这两个国王的脑子比较慢,莱布尼兹没有活着见到维也纳科学院以及彼得堡科学院的落成。男爵同学甚至托人忽悠过康熙。如果当时成功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或许会是另一副样子。

莱布尼兹是一个对中国很推崇的人,这在当时各个大陆都是老子宇宙中心的大环境中异常难能可贵。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是莱布尼兹在看了周易八卦之后发明了二进制算法。但基于国人爱自己给自己贴金的德性我对这个说法始终持怀疑态度。比较可信的版本应该是:莱布尼兹凭借着自己鬼斧神工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二进制,有一天,有人给他看了一本周易,他看后惊呼:我操!这他妈不就是二进制吗!

莱布尼兹男爵在后半辈子被老情人牛顿爵士搞臭的情况下,死的凄凉。但牛逼到他这个程度,子孙满堂举国悲伤这种世俗的人文关怀,对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了。他的到来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到现在还纠缠在牛顿爵士发明的恶心积分符号里。他一辈子发表了无数论文,当然像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一样,他更多的论文没有被发表,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他已经获得足够的高潮,不再需要傻逼吹捧这种低端的快感。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男爵来到这个世界,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浓重的好几笔,并且还有一个惦记他一辈子的老情人,这辈子值了。

(完)

杜锋 于Blacksburg

  《神义论》读后感(三):Leibniz 《神义论(Theodicy)》小摘要

  【按语:《神义论(Essais de Theodicee sur la bonte de Dieu, La liberte de L’homme et L’origine du mal)》(1710)是一本极其难读的书,归因于其风格之“扯”:这部分地是所谓的巴洛克文风(充斥着偏离主题的,与情节没多大联系的离奇经历的一种小说体),部分地是Leibniz(1646-1716)就不知道怎么像英国人那样堂堂正正自立地写作,而是像个女人似的找着个已故的的法国人Pierre Bayle死缠硬打,而这一仗杂乱无章地从罗马神话、土耳其异域风情、波斯宗教、《圣经》文本、经院神学流派一直打到时下观念,搞到把Leibniz自己的开拓性思想完全给淹没了。

  《神义论》涉及到的重要思想有:对必然真理(necessary truth)与偶然真理(contingent truth,上帝基于fitness of things的规定)的区分;陈述了充足理由律(确定的理由);对(意志的)自由的一种最精微的心理学和形而上学描述(同样的做法也出现在《人类理智新论》中,甚至那里论述得更好些)。显然地,Leibniz设定了基督教启示信仰的合理性,然后去界定其与理性的关联,虽然他也提及“可信性的理由永远要在理性法庭之前为圣经的地位进行辩护,以便让理性在顺序上为它让路并将其全部概然性奉献给它”。【莱布尼茨:《神义论》,朱雁冰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页60,下同】对于启示信仰的怀疑没有在Leibniz那里升起,这是Leibniz的基调,这或许可以说是Leibniz是老派学人的一个标记,也反应了德意志地区较慢的思想节拍。

  Leibniz创造了一个近似亚里士多德的Entelechy(自我实现,完满)的体系:上帝创造的世界犹如一朵花之绽放,其一切都在神意中被预定,但这种预定又不是逻辑必然的,因为不同的境况并非自相矛盾的。这种预定也兼容于自由,因为预定的理由“只是推动而不加强迫(incline without necessitate)”,为自由留有余地。对最后一点我很难直观地理解到或同意之。】

  “前言”

  异教;犹太教;基督教则使“智者的宗教成为人民的宗教。”【5】信仰需要理性,“没有对上帝之完美的认知便不可能爱他,因为这一认知包含着真正的虔敬原则。”【7】人们对自由、必然性和命运的混乱概念,因而写作“呈现于此的《关于上帝的慈善、人的自由与恶之起源》。”【7】这里不讨论另一个困难问题即持续性(continuity)的问题。

  懒惰理性(lazy reason)的谬见;土耳其的命运观渗入基督徒的行为。“揭示和说明必然性之各种不同程度便是颇为重要的。”【12】“哲学家讨论必然性、意志自由和恶之来源的问题;神学家又给上述问题增加了关于原罪、恩宠和预定论的问题。”【15】

  “绝对的必然性——也称为逻辑的或形而上学的必然性,有时也称为几何的必然性——在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中是不存在的,自由不仅不需要强迫,而且也不需要本原意义上的必然性。…上帝为自然所规定的病奠立于适度性(fitness of things)之上的法则,在绝对必然的几何真理与纯然任意性的规定之间恪守中道。”【17】在自然选择中有一种indifference,但并非完全均等的漠然(indifference of perfect equipoise);在自由行动中存在一种自发性(spontaneity)。 恶的来源与上帝的完美。与Pierre Bayle的争论。辩护自己的理论,“新的有机体是前一种有机构成之机械性后果。”【23】,“事物并不具有——如斯宾诺莎似乎相信的那样——绝对的几何式的必然性,同样也不是纯然任意性的,而是取决于适度性或者我所称的最好者原则(principle of the best),人们在它们之中以及在其他任何事物中都将看到第一实体的特征,这一实体的产物显示着至高智慧并构成最完美的和谐。”【26,这里在解释自然时,Leibniz似乎用最好者原则替代了Spinoza的几何必然性原则】

  “绪论:论信仰与理性的一致(Preliminary dissertation on the conformity of faith with Reason)”

  理性被定义为“诸真理的链接(linking together of truth)。”【34】,而真理有两类:一种是永恒真理,“其必然性是逻辑的、形而上的或或几何学的必然性”【35】;另一种是实证真理(positive truth),是上帝按照the fitness of thing为自然所规定的法则。因此,“物理的必然性是奠定在道德的必然性之上的,即奠定在智者之无愧于自己的智慧的选择之上的。…这种物理的必然性造成了自然中的次序,其内容是运动法则和其他一些上帝在创造事物时垂恩赋予它们的普遍法则。”【35】信仰不可能与逻辑真理相矛盾。

  路德宗似乎将哲学看成信仰的敌人。Bayle也反对理性主义神学。Leibniz自己的论点:“启示不可与那些必然性为哲学家称作逻辑的或者形而上的真理发生矛盾。…启示可能违背其必然性被称为物理的必然性的命题,物理的必然性只是奠基于上帝意志为自然所规定的法则之上的。”【53】由此区分“超越理性者(above reason)”和“违背理性者(against reason)”:超越理性者与经验的认识产生矛盾,而违背理性者则不容于逻辑等真理。Leibniz反对仅仅从概率的和法律的理由来攻击真理。【66】教义只要不违背理性就好了。【94】

  上编

  Leibniz说“在我们肯定理性服务于信仰而不是与之对立…之后,考察两者以什么方式行使这些权利。”【102】有两个困难:人的自由与上帝的本质不协调;在恶的存在中上帝的参与。自由似乎与上帝的预知相冲突。一切事物都出于上帝的前定之中,则人不应该为其行为负责。就是恶,没有上帝的允许也是不可能的。Leibniz说,“我的目的是使人们摆脱那种种将上帝表现为推行暴政的绝对主宰、因而不可也不值得爱戴的错误观念。”【106】

  “上帝是事物的第一理由。”【107】偶然性事物构成的世界的理由需要到“具有必然性和永恒性的实体之中去探求。”【107】这种原因是拥有智力的。“它的理智是本质特征(essence)之源,它的意志是诸生存(existence)之本根。”【108】世界的原因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最高智慧只可能选择最好者。“人们可以以无限多的方式占满它们(时间和地点)。存在着无限多的可能的世界,上帝必然从中选择其最好者,因为上帝所做的一切,无不是按照最高理性行事的。”【108】

  这样结果显得有点奇怪:“在这个世界上哪怕缺少最细小的、发生于其中的恶,它便不再是这个世界,它便不再是被选择了它的创造者认定为最好者的世界。”【109】这需要解释恶的位置,Leibniz提供了好几种解释:1.“一种恶往往会造成一种没有此一恶便不可能达到的善。”【109】2.尘世中的好人受苦坏人遭罪,这可被彼岸的生活来挽回;3.相比于上帝国之大,“恶与善相比几近于无。”【118】

  那恶的形而上学的原因何在?Leibniz说在于“创造物的天性…早在罪案之前在创造物中便存在着一种原初性的不完美,这是因为创造物从其本质上看便是有限的,他并非知道一切。…在上帝的理智中。这里不仅有善的原初形式,而且也是恶的本源所在。…恶之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动力因,因为它处在缺失之中,即处在动力因没有引发的东西之中。因此,经院哲学家往往说恶的原因是欠缺。”【120】

  “形而上学的恶在于纯然的不完美性,形体的恶在于痛苦,道德的恶在于罪。虽然形体的恶和道德的恶并非必然,但它们借助永恒真理却是可能发生的。”【120】上帝允许恶。Leibniz进而解释了“允许(permission)”。上帝的先行性的意志(antecedent will)倾向于每一种善,而最后的、决定性的后续性意志(consequent will)是从所有先行性意志的争斗中产生的,是各种特殊意志的汇集。“由此可以说,上帝预先要求善者,随后要求最善者。”【122】“形体的恶,上帝往往将之视为罪有应得的惩罚,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122】而道德的恶虽然也作为手段以便达到善或者防止另一种恶,但“只有在它作为一项不可免除的义务之某种后果的时候,它才可以得到认可和容许。…罪过之恶由于永恒真理之最高必然性而与最善者联系在一起。…上帝这种以罪为对象的后续性意志只是一种容许性的意志。”【122】

  我们的意志不受必然性制约。“自由中有两个东西,即自发性与选择(spontaneity and choice),我们对于我们行动的控制便在于此。当我们行动自由的时候,人们并不强迫我们。…人们并没有妨碍我们继续进行自由思考。”【129】但自由不是一种indifference of equipoise状态。 Leibniz说,预知并没有使事物成为绝对必然性,因为相反的东西并非违背逻辑的。在这一分析过程中,Leibniz提到了理性推论中的两大原则:“其一是矛盾原则,这就是说,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中有一个是真理,另一个是谬误;其二是确定理由(determinant reason)原则,根据此一原则,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可能没有原因或者至少不会没有一个确定的理由,这是指某种能够用来先验地进行解释的东西,它说明为什么某物存在着而不是不存在,为什么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种方式存在。”【135,后面似乎就是充足理由律】

  随后Leibniz就揭示了自由与理由的关联。“为了维护自由,这个理由只是推动而不加强迫(incline without necessitate)…意志始终只是为超越相反观念的善的观念推动着而采取行动。…选择才是自由的,是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因为它是在许多可能性之间进行的,因为意志完全是由对象之占优势的善确定下来的。”【135,有点搞不懂这最后一个论述是不是真确的】人也是被预定的,“人的心灵因此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动装置。”【139】但并非绝对必然的,上帝的旨意只是通过一个Fiat(命令)将事物从诸多可能性中唤出。但在143页似乎Leibniz仍然向笛卡尔等(?)的无限—有限对比让步:悔改的期限在上帝那儿已定,但对于有限的人则不知道。Leibniz说自己深信和谐原则。

  中编和下编

  中编中Leibniz分列了Bayle概述的7个神学命题和19条哲学原理,并对后者逐一细致批评。

  下编道德之恶和形体之恶。太凌乱了,我就扫了一眼,从略。

  江绪林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神义论》读后感(四):约伯的叹息

  很早以前就买了《神义论》,直到现在才抽空翻了一下,果然比康德和黑格尔通俗易懂。但莱布尼茨的立论和阐述实在缺乏系统性,要想重构他的神义思想难免有点力不从心,来不及写正规的论文,也来不及通读其全部著作,只是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混乱,先尝试着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清理吧。

  如果说,康德是在单纯理性的界限内论述宗教,那么,莱布尼茨也是“将宗教奇迹、基督徒的本性和基督教的拯救说全都纳入了理性的框架”。他的哲学思想是启蒙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以哲学的范畴深入信仰空间,从而有可能使哲学与神学的关系点到过来。这样的哲学不再是神学的奴婢,而是以信仰进行审判的理性。”

  “神义”意指“上帝的正义”,其核心问题是恶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关系问题。而要展开“神义”问题的清理工作,需要先回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神义论》只是作为莱布尼茨思想框架的《单子论》的理论论证和具体运用。

  莱布尼茨认为哲学有两大迷宫:a 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问题;b 自由和必然的问题。先来看第一大迷宫。

  莱布尼茨熟读古希腊哲学,崇尚原子论,然而,他却质疑原子的广延问题,认为原子有广延则不可能是作为不可分的最小实体。他认为,我们所要寻找的应该是最小最后的能动的不可分的单元,他称其为“单子”(morel)。作为宇宙中最终实体的单子,是形式的实体和原子,是纯粹精神性的存在。“单子”作为点分为两种:“数学上的点”:无广延、不可分(精确)、实在,是形而上学的点;“物理性的点”:有广延、可分(不精确)、实在。显然,莱布尼茨的“单子”属于前者:不可分、精确、实在,兼具物质的实在性和精神的精确性,单子作为形而上学的点是世界的最终最小的单元。单子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

  单子的本性:a 单纯性:“单子”指一个、单纯。b 复多性:单子无限多,世界上的事物由单子复合而成,事物的单纯实体有无限多个。c 永恒性:单子不可分(是单纯的实体,没有广延、形状和部分),不可入(单子没有广延,所以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可以进入其内部造成单子的变化)。d 质:在此所强调的“质”,并非物理学的“量”,按照莱布尼茨的差异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单子与单子之间只有质的差别而无量的差别,唯一的区别是它们知觉能力的清晰程度。e 自动性:受斯宾诺莎影响,莱布尼茨认为每个单子都是力的中心,是能动的,它的本性是原始的力和欲望(带有德国神秘主义的意味,与同时代的牛顿的机械论不同,牛顿认为一切运动都是外力的推动的机械运动,而莱布尼茨的单子的运动史内部的力量而非外在的力量,这种神秘主义和辩证法关系很大)。

  于是,根据“单子论”,莱布尼茨解决了两大迷宫的第一大难题。为了解决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连续性原则,他将科学与神秘主义结合,按照差异律将单子排序为:微知觉(无机物)、知觉(动物)、统觉(人)、理性直观(上帝)。最高级的单子是单子的单子,最低级的单子到最高级的单子间有无限的等级,每两个单子间有无限多个中间环节,其间有无数个高于上一个单子的知觉能力、低于下一个单子的知觉能力的单子。中间的单子保证了其前后单子之间的过度,“自然从来不飞跃”。于是,按照连续性原则,无限多的单子就构成了从低知觉到高知觉的单子的微积分意义上的连续体。

  在解决了第一大迷宫以后,据单子论的理论框架,莱布尼茨着手于“自由和必然”的问题。而自由和必然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上帝的正义与世界的罪恶的关系问题。然而,在探讨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恶的关系之前,还需要说明: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神义问题自然就是伪命题。而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有哪些属性?在上帝的不同属性的探讨中可能也导致神义问题的取消。而如果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正义的上帝,那么世间的恶又从何而来?全善的上帝如何能容许恶的存在?

  对于上帝存在的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四项论证。a 本体论证明;b 宇宙论证明;c 永恒真理说证明;d 前定和谐说。其中,在充足理由律基础之上建立起的宇宙论证明中,他用解释性的充足理由取代了物质性的因果联系。解释性的充足理由是精神实体,而物质性的因果联系仅仅是以精神性的单子为基础的物质性的现象,而在物质因果性的序列中,人们无法找到一个物质性的终极因,偶然性的宇宙万物不可能是自因的。按照充足理由律,宇宙整体必然有一个充足理由,这个充足理由便是上帝。于是,无论是现象界的物质性的因果联系,还是本体界的精神性理由都来自于上帝,这里,已经可以看到康德划分现象界和物自体的苗头。莱布尼茨说:“这些偶然事物只有在必然的实体中才能得到它们的最后理由或充足理由,必然的实体则是从自身而具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个自因就是必然性、精神性和永恒性的实体即上帝。而自由的上帝必定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他是整个宇宙计划和和谐秩序、一切自然法则的制定者,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是全部论证的前提,而这个论证亦然是在理性与信仰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

  在考察莱布尼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其对真理的分类。他将真理分为永恒真理和事实真理。前者是理性真理,是一种逻辑上的、形而上的、几何学的必然性,其可以通过不断分析和追踪原初原则而活得,它是自明和自证得。后者则是偶然的,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判断为自然所规定的法则,上帝的规定有充足理由,受更高秩序的理由制约。可见,无论是上帝还是人都受制于一个更高的秩序(上帝与人的区别在于上帝无限完美),即上帝的理智。上帝的理智是上帝的固有本性(理智至上),是唯一一个并非上帝创造的东西。从整体上看,上帝是在理智基础之上的全知全能全善的和谐统一。正如斯宾诺莎所言:“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就叫做自由的。”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必然决定自由。于是,出于道德上的必然性,全善使得他创造一切可能的善者而拒绝一切恶。而上帝的全能则使得他创世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但上帝的全能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a 他一旦制定了计划、秩序、法则,就必须执行和服从它们,因此,上帝受制于他的计划、秩序和法则;b 逻辑上的制约,他所创造的事物本质的制约。上帝并非任意行事、为所欲为,而是按照其自由意志创造出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自此,可以清理出上帝的正义的两层含义:a 上帝自身的正义:上帝在理智的基础上的全职权善全能的和谐统一,故自由和必然的问题焦点变成了上帝的全善和全能的关系问题,即经典的“伊壁鸠鲁问题”;b 上帝正义的体现,即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而第一层含义又体现在了第二层含义之中。

  对于第一层含义,即全善和全能的关系问题,莱布尼茨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休谟说:“若上帝全善,必欲去除恶。若上帝全能,必能去除恶。今世间有罪恶存在。则上帝或者不是全能,或者不是全善,或者不能同时全善和全能。”全善全能的上帝,如何能容许恶的存在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莱布尼茨反复分析了意志的两个层面:a 先行性意志:一种动力性的意志;b 后续性意志:完整的意志,产生于所有先行性意志的争斗之中,后续性意志犹如各种先行性意志的推动力汇集而成的合力(这里已经冲破了牛顿机械论宇宙观,其仅将世界理解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莱布尼茨已经引入了有机关系)。因此,上帝的至高智慧使得他的先行性意志要求善者拒绝每一种恶;而他的后续性意志要求最善者,为了最善者,上帝甚至容许恶的存在,恶行并非作为手段而是作为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被容许的,上帝对最好者的爱永远超过其它一切,如果最好者与罪恶相关,那么,上帝也容许罪恶的存在。

  承袭奥古斯丁,莱布尼茨将恶分为三种:a 形而上的恶(纯然的不完满性):必然性的恶,是一切创造物本质上的有限性所具有的不完美性,它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创造物之所以为创造物,就因为其不可能达到造物主的完美,否则创造物就成为了造物主。而且,创造物在不完美程度上的千差万别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对应于单子论的复多性)。b 道德的恶(罪、邪恶):由于人类滥用自由意志而导致的或然性的恶。c 形体的恶(痛苦):如同完美遭受的恶事,是上帝为了保持公正而存在的,其可以防止完美作更大的恶。a 是形而上学的必然的“具体的恶”,而b 和c 来源于a ,它们在上帝的理智中仅具有可能性,但在道德上却是必然的。b 和c 都有必然的基础,但它们的产生却又是偶然的(形而上学的恶不可避免,但它不一定会成为形体和道德的恶,恶事的可能存在是必然,而恶事的现实存在是偶然)。

  然而,恶事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却并非偶然,因为按照前定和谐,恶事符合其部分为恶事的事物之最好的序列。于是,在引出上帝的正义之第二层含义及可能世界中最好世界时,我们先来清理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

  在完成微积分的发明后,莱布尼茨在批判地继承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身心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身心平行论、身心一致假说和前定和谐说,以解决当时颇有争议的身心关系问题。上帝创造了一个使最不同的事物有可能同时共存于一个单一的世界中的秩序,从而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完美。可见,最大的和谐和最大的完美就是上帝创世的中心目标。其前定和谐说包涵三个层次:a灵魂与身体的关系问题; b 单子之间的普遍和谐问题;c 自然和神恩的和谐问题。对于a ,莱布尼茨认为,身体和心灵之所以能够在各自遵从自己的规律行事情况下相互协调一致,是由于它们的本性使然,上帝在创世时事先就预见到身体和心灵的全部发展过程,所以预定了它们各自同对方和谐运作的本性。然而,灵魂遵循目的因的规律活动,而身体遵循动力因的规律活动。人是两栖动物,同时属于自然界和神恩界,作为一种肉体化的精神,他在神恩界处于最低的位置,但在自然界中却处于最高的位置。对于b ,他指出,哪怕是只有微知觉的单子,虽然它们看似自行其是,但它们之间却都始终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和谐关系。他的具体论证是:世界归根到底是单子的世界,而普遍和谐也就首先是单子间的和谐。然而,问题在于,对于根据知觉能力的清晰程度而构成的一个单子的连续性链条中,又因为单子不可分不可入,当每个单子都因为自因而自行其是地运作时,连续性的整体中的每一个单子又互不影响,那么,整个单子系列的连续性还能保持吗?这里,莱布尼茨强调,单子最重要的是它具有知觉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象自己的周围世界,而且还能表象由被创造的单子所组成的整个世界,从而成为宇宙的一面镜子。虽然它们的知觉能力千差万别,但它们毕竟表象着同一个世界。由于它们表象同一个世界,基于此一共性,普遍和谐得以展开。单子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由其本性规定的自主的和谐,是单子内在的原则。当然,在单子的普遍和谐中,除了自主的和谐,还有神恩的和谐,即上帝创世时就预先设定了所有单子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对于c ,莱布尼茨认为它是最高级的一种和谐。精神即理性灵魂,是具有理性进而表象创造单子的神本身,它不仅能够认识神,还能像神那样按照自由意志创造事物,因而它就是一个“小神”。精神集合而成的社团,莱布尼茨称其为“神恩的道德界”或“上帝之城”。于是,自然和神恩的和谐不仅关乎自然的物理界和整个神恩的道德界,它是关乎上帝自身的最广泛的和谐。对自然的物理界来说,上帝是创造者;对于神恩的道德界来说,上帝是慈善的君王。于是,问题又变成了上帝自身的和谐问题,即回到了上帝的正义的第一层含义上。

  上帝创造了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和谐和完美是上帝的中心目标。于是问题在于如何能正确把握莱布尼茨的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诚然,我们可以想象无数个比完美现存的世界更好的世界,然而,上帝的“最好”并不是指最小的恶,“最好”的准确涵义是最和谐、最完美、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现存的世界和上帝的最高完美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目了然,所以如果说最好的世界就是没有恶的世界,那么,我们并没有恰当地理解上帝已经在这个世界中实现的善。理解什么是最好,问题不在上帝而在我们的理性身上,我们应该跳出常识的视域。莱布尼茨指出,对神圣正义批评通常犯的错误,是假定在被分割取出的一个整体的任何部分,一定要像那个整体那样完美。但事实上,“最好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一定是由这一部分所可能构成的最好者”。因此,部分完美总是在与整体完美的联系中得以评判。每一个局部的不完美都是在为整体的最高完美作贡献,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大的善。对于上帝而言,a 自由比恶更加重要:因为恶的存在使自由选择成为了可能,因此上帝宁愿给人类自由哪怕人类滥用自由意志,也使追求更大的善成为了可能,一个有自由有罪恶的世界要比一个既没有自由也没有罪恶的世界更好;b 世界的和谐比人的幸福更为重要:罪恶与善一起,构成了世界的和谐,上帝是从整体的和谐来创造世界的,“得永福者的荣耀和完美无可比拟地大于受永罚者的苦难和不完美,数量较小的善者的优越性在整体上超过数量较大的恶者的总和。”

  然而,世界秩序的和谐和人的幸福与美德却充满了张力。于是,这里又引出了善的冲突。一方面,人类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另一方面,人类在认识到最好世界的真谛后又必须服从秩序和谐的安排。这两个方面,将导致人的心灵的最大幸福(最大程度的形而上学的善)与宇宙创造的首要结果(完美)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莱布尼茨把后者奉为神创世中所实现的根本价值,其结果是并未给作为理智存在物的人类的幸福在世界中预留特别的位置。莱布尼茨将善分为两类:形体的善(理性生命的幸福)和道德的善(美德)。他认为,神的意志就是要要尽可能地像实现形而上学的善那样去实现这些价值,而形体的善和道德的善分别表现出了形而上学的善的不同程度,而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人的心灵对完美和秩序的沉思。

  2011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义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