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9 04:1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摘抄

  《国家美术馆》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法国 / 美国 / 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一):一幅画可以以光的速度给你讲述一个故事

  很慢的节奏,每个talk都很值得回味~挖坑等二刷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二):背景杂音透露着现实的张力

  除讲述艺术本身外,也呈现了艺术世界里的很多对立:在艺术的安静表面之下,仍潜流着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这一点特别意味深长。比如:保守的馆长与平民化的PR;寻找华托画中乐谱的研究者与头绪不明的事实(最后馆方研究员还向女宾小flirt了一下);看似最孤独的修复专家却发现了伦勃朗最有趣的秘密;VIP访客在提香作品前讨论着不痛不痒的上流八卦(而这可能恰好暗合了提香的某种动机);画框制作师向一群vip介绍名画的檀木画框(而这可能是他最得意的个人发现),他不善言辞或紧张无比,与雕刻木头时的自己判若两人,而看他那些听众的反应,似乎还不如木头自然。馆长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在介绍《Triumph of Pan》时,他说:普桑的画是给极少数学识渊博的人准备的,而“个人而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幅画”。(John Berger一定会对此感到非常不屑)

  影片结束,电流声停止,让人感觉刚才的观看是那样真实,而安静的周遭反倒变得怪异了。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三):涌

  长达三个小时的记录片,没有背景音乐,导演用非常中立的视角记录了发生在馆内的方方面面。你可以听到美术馆中嘈杂的人声,有讲解员启发式的解说,有工作人员开会时的讨论,所有的所有,你仿佛就站在他们旁边,倾听,注视,思考。虽然只是馆内无数日常的一些片段,但是你能从中窥探到场馆的运营,布展的方式,油画的修复,以及,那些画背后的故事,历史,情绪。最喜欢的有三个片段:1.给小朋友讲解贝利尼的画的那位讲解员说到,艺术与数学不同之处在于,数学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艺术没有永远唯一正确的答案,虽然艺术和数学是相关联的。2.有位讲解员说,和音乐,电影,文学不同,通过绘画讲故事是不需要时间的,它用光速为观众讲述故事,它是一个定格的画面,突然就感受到,这些画作有多么伟大。3.应该是美术馆中的互动活动,参与者们在一起描绘裸体的模特,老师和一位男士在讨论,人体的美感,拨除一切外在的东西,当人体最原始的样子展示在眼前时,没有羞耻,只有美,线条美,力量美,光与影,明与暗,你会突然感叹,造物者是如何创造出这么美的存在。影片结束,一切归于平静,可是那些伟大的画作仍然在黑暗中,诉说着不为认知的秘密,历史依然在暗流涌动。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四):短评写不下了。

  虽然长达三个小时却一口气看下去了,甚是喜欢。

  1. 全片没有背景配乐。窸窸窣窣的声音就是博物馆里脚底划着地板,小声议论的声音。就像片头介绍的方法,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昏暗的小教堂中;片子里对博物馆里声音的收录就好像带入了进来。

  2. 重点在讲17c前的艺术。放弃了全世界人们最喜爱的19 20c,印象派也只在最后出现了几个画面,真真正正的寻找艺术的沉淀。讲提香,最后说到Callisto‘s song,看到原文里的星星点点,还是要感叹,艺术家们都是带有通感和联觉的吧。

  3. 终于有纪录片里提到画框了。这是我逛展的时候思考无数次却从来懒得查的问题。材质是精心挑选的,修复要拿金箔;每一个波浪,每一朵雕花,都是人一点点刻的。

  4. 从油画修复那里学到了很多看画的新方法。Larry Keith在此纪录片里的一切讲话知识含量都太高了。底色用棕色,去烘托人物的边缘,当向上叠浅色时,可以快速经济达到不透明又透明的效果;Caravaggio的画儿用红外线看不出来用没有画底稿,留给这些研究者慢慢去猜。

  5. 馆长老爷爷谈到博物馆管理问题的时候,说话吞吞吐吐,保守的可爱;但他当起讲解员,所有理解流畅的表达,还会与大家分享他的猜想;做馆长是真麻烦。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五):2019/06/22 SIFF

  IFF展映的怀斯曼《国家美术馆》,今晚看完了。两位专家为如何修复委拉斯凯兹名画以绅士格调争论,理据凿凿,彬彬有礼,一名认为现代修复工作当秉可逆原则,需留重新定义权利于后人,另一名则深切感知十七世纪平民画家跨越时空生死,同他心有灵犀,一切皆坍缩确定。馆内,学识渊博艺术史专家们向白黄黑皮肤男女老少娓娓道来,透纳与光,历史的著名黄昏,永远夕阳惨淡,提香与诗,仙女化为星座,口齿磕碰的切分音,是星星碎了。夜幕深垂,似寒冷冬夜,特拉法加广场尚有昧昧灯火,头戴安全帽工人攀爬廊顶调整横幅,大声问询地上人,位置对了么?鲁直莽撞口音,热情洋溢,仿佛可瞧见口中呵出热腾白雾,又似乎他们脚下并非文化圣地庄严廊柱,而是工业城市遍地的脚手架。也许是绘画教学工坊之类的地方,一丝不挂的女模特,所有人不语低头画,一丝不挂的男模特,上年纪的男学员多少流露出几分不适,年轻女教师轻轻走到跟前宽慰道,是自由(liberating)啊,对吗?不知片源从何而来,说着英语,却自带法语字幕,翻译中文字幕的工作人员将从头至尾每一句亲昵的李奥纳多译为达芬奇,委实体贴。站在钢琴旁的年轻女子,远近不同,令人猜测不透维米尔心思。黑暗里,男生问女生,你看懂了吗?片尾最后一幅定格,老迈龙钟伦勃朗挤出戏谑促狭的表情。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六):维米尔的魔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维米尔画作的一部分吸引力,就像十七世纪其他类似画作一样,是画家们在其中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一幅理想的蓝图,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当然也是非常美丽的,你会沉浸在她所营造的美丽中。

  我觉得不光是二十世纪的我们会受到这幅画的震撼。十七世纪的人们也同我们一样。

  当然,一部分原因是维米尔作画的方式。他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这种手法不知何故在写实和抽象中找到了平衡。

  从远处看,哪怕仅从稍远一点的地方看,你会惊异于这幅画写实的程度。你会想,哇哦!那个画中的女人,我好想走近一点去认识她。但当你走近了之后,就像印象派画作一样,那种写实感消融转化成了抽象感,然后就一直保持着难懂的抽象感。

  再一次,在画中展现了他营造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我认为维米尔是故意这么做的。他注重并保持着他在画中所做世界的完美。

  并且,就像许多维米尔的画作一样。这幅画也非常的朦胧。因为对女性的限制,因为绝对的规律性,以及几近紧缩的组合。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这幅画表达了什么,这幅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艺术史学家可以在关于这幅画背景的象征意义的问题上永不停息地追寻下去,还有什么这个的角度,那个的并列关系。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维米尔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就像其他艺术史学家一样,我也会写这个代表了这个,那个代表了那个。

  但永远会出现有歧义的元素,会出现令人不解的地方。我坚定地相信,这些顶尖级的艺术家是故意这样做的。

  因为他们会设法让你感到好奇,好让你能够不断地回到这里来,认真细致地观赏这幅画。而且每一次你来的时候,因为你情绪的变化,房间里人群的影响,甚至是你吃了什么午餐,都会使你对这幅画的体验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它会对你产生一种吸引力,你会感到与这幅画融为一体,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七):对画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一会儿解释画,一会儿开会。如果能多讲解几幅画就好了,干嘛拍那么多观众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来,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理想国;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被迫不得不把不好的一面拿出来,那么这个世界可以会是地狱。 我经常在观察这幅肖像画的时候感觉,这是一个年轻女人,完全掌握自己的能力,非常智慧,她公正地看待这个世界,而且对一切将要袭向她的事情都有着充分地准备, 这是参孙和达丽拉的故事,旧约里讲的是腓力斯人多么地想要打击以色列人的势力,尤其是击败参孙,让她去勾引参孙,因此他们才能打垮以色列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间谍故事,一个美丽的间谍去和敌人睡觉,在圣经中,我们多次听到这个故事,她打扮的非常漂亮地去了他的驻扎帐篷,想要找出他战无不胜力量的秘密,他一次又一次地撒谎了,但是他对她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一次又一次的相会后,他最终告诉了她--来自上帝赐予他的一缕头发。你被你的人民、你的部落、你的国家派去,假装一个友好的人,从敌人那里获取秘密,一开始,敌人就是敌人,但是当你和敌人喝了几次酒,吃了几次饭,聊过几次天之后,你会开始对敌人有不一样的感觉,假装的东西会慢慢变成真的,它会扰乱你的心绪,我想鲁本斯,这幅伟大的心理表现作品的创作者,知道达丽拉心里所想的,她假装爱着参孙,可能最后真的爱上了,最后她和参孙上床了,他睡着了,这有可能发生,她知道他的欲望得到满足,会直接导致他的死亡,腓力斯人直接涌入打开的门,火光闪耀,倒映在战士们的盔甲上,我们能看到这个密封的窗帘,紫色,深紫色的窗帘悬挂着,她斗篷的金色,都使得这幅画丰富而又强烈,加上各种光源,还有这个隐藏的理发,这个老妇人拿着这个蜡烛,非常小心地,理发师在剪第一刀,我们看不到达丽拉得意的表情,她不会说,“太棒了,逮着你了”对吧,她温柔地趴在他身上,可能表情很沮丧,我不会告诉你她在想什么,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她的身体在向后倾斜,她的另一只手,也就是左手,温柔地放在参孙的背上,但是另一只手远离了他,这确实是一方面是这样,另一方面是那样,长时间以来,她一直在努力引诱参孙,就像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一样,这是很让人沮丧的事,意识到这个与她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男人,将要死去,而且直接是由她造成的,她,我一直有点犹豫用这个词,她背叛了他,但是她肯定在心里自认为,不,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国家,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是背叛我的国家,这事关背叛,关乎整个部落,整个国家的希望,关乎任何一个置于此种境地的人可能所想的,但是相像一个如果是你,走进了布格尔迈斯特的家,在他的壁炉上看到这幅画,你和布格尔迈斯特一道站在那里,背后有一幅巨大的,达利拉的画像,她的胸部裸露,你会说什么呢?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包罗万象,这不仅仅只是线条和色块,这是生活,是音乐,是电影,是哲学,是数学,是科学,是文学,你热衷的一切,都归结于艺术。 一幅画可以以光的速度为你讲述一个故事,欣赏一幅画是需要时间的。 其目的在于让你在欣赏完一副画之后,能从我身边的人那里感觉到更多的爱。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八):长的怀斯曼往往是好的怀斯曼

  1.在我看来,怀斯曼叙事功力匹敌顶尖剧情片导演,看过的他每一部作品都显出这是一个思路清晰、绝不感情用事但总能捕捉到人情之光的人。而篇幅较长的电影(2.5-4小时的)更能体现他遴选素材和剪辑的高超水准。

  他所选取的对象,从来不是一个焦点现象、热点话题,而几乎全部是一个持久的存在,他带着摄制组与其共生数月,给你看到一个时间中的断片,一些人生活的段落,因此你无从知道影片中拍下的人物哪怕是命运令人极为忧心的(《家庭暴力》中逃进安全屋的女人、《廉价住房》中求助的吸毒者)事后将会如何,甚至他们的名字都几乎不会交代。但这一断片本身是个丰富的多面体,这些段落都是其中一面,而出镜的每一面都是在几乎与拍摄同样耗时的剪辑过程中以某种内在逻辑组合在一起的。

  他的影片是观影参与度极高因而有趣的那种,没有解说没有面对面的探问回答,你必须在观看过程中逐渐发掘它的内在逻辑——尤其是本片这样的长片中,几个主题如交响曲的几个“动机”一样先后交错出现,当你在一个小时后逐渐把握这一节奏、反复辨认出那几个动机,会有一种得到回报的愉快。

  本片中最显著的动机起码有这几个:修复、布展、面向观众的各类教育,它们的交织则烘托出一个共通主题:如何看到岁月对画作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创作之初的实态,哪怕这是一个无限接近而无从达到的目标,当今博物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限度作为保存工作的基础(完全是一个可以上升到哲理性高度的主题)。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组合拳”:a.在修复部,主管介绍一大幅伦勃朗还是谁的骑马贵族像的修复原理,清漆发黄如何影响画作乃至历史上的修复可能造成的损害等等;b.而后,中世纪展厅调整布光试图消除厅中央祭坛三联画上半的画框投影(任务没有完成);c.再后,讲解员细说当下的人工光源与展品们问世时的纯自然光条件对画的呈现会有多大不同,举例是鲁本斯《参孙与大利拉》,这幅订制画最初挂在贵族家大壁炉上的原始光线条件(左侧窗户进光)会如何凸显大利拉而将右侧兵丁没入阴影(所以参孙右侧的腿部上色也较潦草)。

  a-b-c,求原貌-布光-布光-求原貌,几段素材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追溯更前面,另有女讲解员从画面人物神态设置角度讲过同一幅《参孙与大利拉》,再结合全片大量的讲解员解说段落,由表现讲解的多种途径,千人千画说不完(我个人当然是觉得c段讲解员更靠谱)。

  另有一条不太重要但趣味性的线,是“制作画框”,一开始只是木工师傅雕画框,过了几十分钟后开始贴金(女师傅拿着刮刀超精确地手动平分金箔,一刀一个准),又过了快一小时,讲解员手持画框样本讲解画框了(虽然这先生是全片口才最差的讲解员- -)。怀斯曼对于“工艺”、“生产流程”之类的总是很有兴趣,因此颇会分拨时间给这类工作。

  影片摄制期间国家画廊办了三个重要特展:a达芬奇展、b透纳与克劳德展、c提香展。影片对三展的呈现做了不同截取。a有开展期间内外盛况(日常不会出现的排队人龙)和闭幕后收拾展厅拆除临时展板,b没有交掉其开闭情况但透纳画作在日常展览和特展期间均有出场并被各种解读,c则是开展筹备、各类花色宣传手段(三幅月神戴安娜题材画作的经纬与布展理念、以其中一幅大熊星座来由为题进行的诗朗诵、以特展展厅为背景表演芭蕾<-一小时前的布展筹备原来是为这个事件做的准备),应该是截止于预展当日。

  将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分段呈现是个办法,按时间前后剪也是个办法,但我还是更喜欢怀斯曼的办法。

  2.怀斯曼电影几十年不变的一些特征。

  结构相同:全部由十-十几分钟不等的段落组成,每个段落的对象都是“人的活动”,段落之间以较快速剪切的一组空镜头衔接。这样没花头的结构,对摄影师是极大考验,拍得好不好看绝对影响观影体验。幸运的是,他现在合作了二十几年的御用John Davey(英国摄影师)水平很高,构图佳,抓拍特色群众的能力强,对焦稳准狠。这么说吧,现在大部分美国独立小片假如能换他摄影,平地加星一颗,我就是这么爱他。但也有遗憾,最近几年换成高清数码摄影16:9后,图像质感终究不如原先16mm胶片4:3,原先那种极其美丽的光感现在找不到了。

  作为镜头后的人不与被摄体发生直接接触:没有任何采访、人物对镜头诉说。但他往往会巧妙利用被摄者接受其他媒体采访的机会,公然剪辑进正儿八经的“采访”让被摄者直抒理念而不坏自己规矩。

  同理,其影片只用环境声,无配乐。但只要情况允许,他会插入一两个音乐段落(播放歌曲、舞会、音乐舞蹈表演等)作为调剂。还记得《高中》里老师播放Simon & Garfunkel唱片、镜头伴着悠扬歌声退出空落落的走廊,好一段课间休息般的时光。而《国家画廊》里利用展厅办的钢琴演出、或是收尾的配合宣传提香特展的现代芭蕾,既呈现当前博物馆宣传教育手段的特色又可让观众放松,音画结合也美。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九):美术馆深度观察

  这部电影刷新了我对美术馆的认知,围绕英国的国家美术馆,从策展、修复、布展、收藏这些幕后的工作,到现场解说、课程解说、解说词、解说的形式等台前的工作,在3个小时的电影中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细节和深度。印象很深的地方有3点。

  1、人性化。国家美术馆对于不同人群的观赏需求,做出了不同解说方式的回应,这种人性化的方式也使艺术文化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包括盲人、小孩、教师、对修复感兴趣的人等。

  (图片来自于豆瓣影评 )

  2、多元化。无论是讲解员还是特展采访的评论员,透过他们之口,导演想传递给观众如何欣赏画作的理念似乎也是多元的,除了了解画作的色彩、构图、内容之外,绘画大师的人格精神、源源不断地创作动力也是令人感动的,另外,肖像画画家的创作与画中雇主的关系也是耐人寻味的。导演用镜头和对话(无旁白)真实地却是有组织地展现美术馆中发生的一切,拓宽了我们对美术馆的认知,以及今后理解展品的维度。

  (图片来自于豆瓣影评)

  3、民主化。主要是美术馆管理层做决策时体现的民主精神,各方充分讨论,慎重考虑细节的这种负责任态度,这可能与我国公有制博物馆体制下的决策是非常不同的。

  (图片来自于豆瓣影评)

  总的来说,非常耳目一新,要是在电视上看3小时的纪录片,我恐怕坚持不下去,但在电影院一群人一起安静地看,还是能专注于一部电影。留出时间,把自己交给电影,这是电影节带给我的独特体验,感谢晓怡的赠票!这是今年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也可能是唯一一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家美术馆》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