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9 00:2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一):传奇色彩的马爷与传奇色彩的国宝

  

之前在喜马拉雅听过《国宝100》音频版,后来又在优酷上看了《国宝100》的视频版,而今天终于又见着了《国宝100》的纸质版。激动不已,可以说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印象中的马爷

实际上刚开始了解马爷是在《圆桌派》的第一季,看了一些马爷在节目中种种真性情的表现,觉得这人颇为爽利,并不是一般中老年人呈现出的或是颓然、或是鸡贼的油腻感。亲切之下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阅历的人,同时更愿意把自己的阅历分享出来。(并不像有的学者型中老年,不屑于与年轻人沟通。)

这种亲和力在《国宝100》纸质版内容的遣词造句就可以看得出来。通篇的行文都是使用的口语化的语句,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犹如马爷本人坐在你面前同你娓娓道来。即便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依然可以很顺畅且津津有味地看完整本书。

普通人了解国宝的最佳方式

作为普通人来讲,其实没有太大兴趣去了解一些太学术的东西,有时候听故事比看文物本身更有意思。记得在《五月槐花香》里,范五爷卖画儿的时候有一句旁边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讲故事是卖古董的一种手段,卖古董时为了将东西卖出,常常讲一些毫无联系的事件情节附在该物品上,以表明该东西的来头,和起伏跌宕的传奇色彩,看似不经意的说出,实际上句句都有设计,句句都有伏机。”

虽然马爷不是那个年代的古董商人,但是这讲故事的功夫,马爷可以说不逊于任何一个古董商人,但他又不同于古董商人,毕竟前者说的大多是一些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为了抬高器物的价钱罢了。而马爷,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布道者,用你感兴趣的方式把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讲给你听,绝不枯燥也绝不学术。这正是普通人了解国宝的最佳方式,也只有如马爷一样的少数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讲给你听。

再说说这本书本身

我更愿意说这本书创作的重点是用来激起大家对文物的兴趣的,因为就我看来,这本书并不具备学术范儿的考证与严谨,而是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的叙述。比如在第一节讲“瓷母”的时候,抛出了一个消息说“瓷母”实际上现存有两件,但是在结尾处要揭晓去处的时候却说“打死我也不说”。诙谐趣味,又狡黠可爱。

再说后母戊鼎时除了一贯的讲述这件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以外也顺便科普了一下为什么那么多年的教科书上都写的“司母戊大方鼎”现在却叫“后母戊鼎”。更是把鼎这个青铜器从起源到工艺再到出图的轶事讲得通通透透,明明白白。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本书或者马爷就是这个师傅,看完这本书如果有兴趣继续研究呢,马爷这个引路人就做到位了;如果看完了并不想深究,只想再看下一本《国宝100》,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增加社交中的谈资。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二):你家的前屋后院,是古董文物的乐园

  

塔是景区常见的建筑物,但你知道塔的本源是什么吗? 中国人对于印章有着融入血脉中的记忆,但你知道为什么吕后之印却成为了空前绝后吗? 马踏飞燕一直叫了近五十年,为什么突然改口,你知道这个美名是拜谁所赐吗? 带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我们在好奇心的引领下,走进了马未都精心营造的古董世界。提出马未都,中国上至退休之人,下至学堂儿童,很少也不知道的,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古董志家。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一直以来,我就是在马未都推陈出新的科普书中得到了阅读的快感,品尝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宝100(第一卷)》是马未都于2018年首次要喜马拉雅APP音频推出,2019年配上了动感的画面,制作了视频版,在优酷上流行。近日,它付之于铅华,成为了读者手中爱不释手的指引。 马未都没有架子,全书没有一个专业词语,它善于将专业的事情简单化,对于文物的由来介绍得特别详细,让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生产的,让那些已经成为地下文物的故事活了过来,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不仅如此,对于古董爱好者,他还考虑了读者足不出户的困境,将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图片高清地展示出来,虽然不敢说与原物是百分之百的克隆,但主要特点仍然是纤毫必见。

对于古董亦或文物,我们有很多偏见,尤其在今年高考时,当状元首选考古专业时,社会一些谔谔之士很喧哗,以为放着挣钱多的行业不做,偏要坐冷板凳。然而,把冷板凳坐好的人,比如马未都,又成为了众人景仰的对象。如果将文物与古董比作一件物品,那我相信,它就是一面镜子,照鉴人性的冷暖与善恶。 古董的研究与发现,往往都有偶然性,尤其是在文物大省陕西,倒推三十年至五十年,或许你家的前屋后院的地里就有这么一件让人咋舌的文物,当时可能你觉得它貌不惊人,但是经过专家一讲,以物验史,以史证物,它不仅在艺术上是登峰造极,而且在金钱上也是价值连城。

宝物聚散有缘,聚是缘份,散就是缘价尽了。我们在欣赏古董、文物时,如果只是一谓地占有,或许文物会离你而去,但你意识到这是祖先的智慧、人类的延续时,你就会发现与其一人乐乐,不如众人乐乐。马未都或许在著书立说时,完全是沉浸于这种欢乐,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艺术的熏陶,在聚散之中扫寻人生的定数。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三):苍茫人间玩世有恭 ——看马未都《国宝100》对文物历史的拂拭

  

流量是这个网络时代催生的词语,随之衍生的现象可谓褒贬不一。与网红经济的沸反盈天不同,学术型的节目青山绿水一派天然。与孔庆东对于金庸的研究一样,马未都先生对于文物古董的研究也是炉火纯青。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十年功。《国宝100》的面世,背后是他日积月累焚膏继晷式的钻研。看一下马先生的成长: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历经中国文化最困难的时期。下过乡,插过队,机床铣工等的生活遭际,让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极为精细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凭借写小说,他做了编辑,随后又与文友创立影视工作室,在做过高端文化节目的主讲人、嘉宾后,在客串演员的角色上也秀了一把。以个人之力创立观复博物馆是他厚积薄发的壮举,以有态度、讲道理的文化脱口秀方式传播知识树立中正的文化道德观是他的执念,亦是千千万万追随者痴迷的所在。 该书是他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文物的研究成果之一,读着有点无所不谈的自说自话的感觉,那一种沉湎其中的专注力很吸引人。往事已成云烟,是与非真与假对与错,只待今人评说。而他们据理的突破口,就是历史人物相关的所有。文物,严谨说是文物,宽泛说是历史的文字。对于文物古董,马先生想说的有很多。 克制守秘。这是一种职业操守的体现。人有着疯狂的表达欲,以期得到身边人的注意或重视,所以话会在交谈中越说越多,以至于越界。言着无意,听者有心,无形中助长了别有企图者的野心。书中有几处写马先生的缄默,瓷母在美国落拍拍下者是谁没有揭露是一处,蒙古地区为何冬季不挖掘是一处。这是一种智慧的保护。 科学纠误。在文字上,后母戊鼎与皇后之玺中的“后”都经历了“司”的误传。在命名上,《马踏飞燕》更名为铜奔马,虽然名字失去了神采飞扬的文艺感,但在文化考究里,马有西域形态,马蹄下不是飞燕,用铜奔马命名是比较贴切的。像《地震仪》经历质疑拷问探索后一样,由台置改为悬装更为科学,更能被世人认可。 慨叹惋惜。古董出自于匠人得天独厚的智慧与巧手,凝缩了当时文化思想,金器银器被再次熔铸变现,瓷器玉器流落国外,石器木器被改做他用,每一件的缺失与损毁,无不让人扼腕叹息。在离乱的世相里,太多文物疏于保护,太多被豺狼之辈觊觎、窥视、偷盗、抢劫、掠夺。只愿在和平的年代里,能有更多的和平组织,让原本所属的文物能够回归故里。 呼吁发声。马未都说: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也就没有行规。文物知识很深奥,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专业工作者或“疑似专业工作者”的机会就来了,电视里的好多“专家”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人眼已经不可靠,光凭经验太不科学。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 历史很远,但从未消失,它在马未都这样的人文思想之中永远栩栩如生。我们期待,会有更多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四):用文物讲述历史故事,感知传统文化

  

01、高冷的文物也是有生命的

文物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它总是立于冷冰冰的橱窗,或是亮闪闪的聚光灯下。

在普通百姓眼中,他不过就是一件瓷器、亦或是铜器、又或者是一件衣服,甚至还有的是残缺不全的碎片。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些破败不堪的玩意儿在拍卖会上,却总以惊人的价格售出。

那么,他到底有何价值呢?来看看马未都这本与国宝对话、与历史重逢的《国宝100》。有些历史,要文物将给你听。

100件文物,100个历史故事,让平时只在橱窗里展览的文物鲜活了起来,它不仅仅只活在聚光灯下,原来它也是有生命的。

读完马未都的《国宝100》这本书,我们跟着他穿越千年,看到的文物似乎就像经历风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通过马未都的讲述,我们能感知文物背后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

02、有些历史要文物将给你听

马未都说:书本身是知识的载体,当知识攀上高枝,依赖网络或其它能更好地生存时,书作为文物,会像竹简一样载入史册。

把文物诉诸于文字和图片传播,是续接历史。用一个个背后的故事讲述它所处的历史片段,是让过去与今天对话。此刻的文物不仅仅是尘封的古董,而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

让静止的文物更加立体化、情感化,更多的是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每一件国宝文物,都代表着古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当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中,或是地库里,你或许想象不到他在千年前,也曾见证了刀光剑影、喧嚣嘈杂。

东汉铜奔马,它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马踏飞燕,是中国汉代最灵动的一匹马。这件国宝的意义不仅在于体现了中国汉代雕塑水平之高,更重要的是汉代不羁的艺术表达。

南宋《玉版十三行》,它呈现的不止是曲折的故事,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西汉金缕玉衣,你可曾想到,在汉代,制作这样一件金缕玉衣,需要花费一个老玉工匠至少十年的时间。它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中国独有的玉文化,它再现了汉代最高等级的丧葬文化,古人“重死不重生”,这个文化直到今天一直影响着国人。

历史虽无言,但是历史文物背后的那些故事,正等待我们挖掘。那些故事,也许正是历史“想说的话”。

03、文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说:对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我们通过触摸到文物身上的温度,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是与自己的血脉相连的,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国宝100》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马未都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国宝文物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

国宝故事,道理如诗;命运多舛,终归有宿。——马未都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五):趣观历史探究根源,听马未都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

  提起收藏家,估计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马未都了。马未都的确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他出过书上过电视,担任过《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还开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马未都是个能人,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等多个门类他都有研究,收藏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职业,他也以此来赚钱而且赚了许多钱。听马未都讲国宝故事,其实就是在讲述历史,通过国宝来讲述历史,是了解历史的一种特殊欣赏方式。

  《国宝100》开篇就讲述了“瓷母”,这件瓷器是乾隆鼎盛时期创烧的,它器型大釉色丰富,有十二幅吉祥图案,器具烧制的过程极为复杂,集多种烧制方法于一身,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烧制如此一件“各种彩釉大瓶”,也体现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审美。有机会去故宫博物院,一定要仔细看看这件世界独有的让马爷都词穷的“瓷母” ,一饱眼福。

  中国历代对战马都极为珍视,韩愈《马说》的中有一段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在历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六匹战马,“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总感觉古时战马的名字好难记啊,看了书才知道这说的都是颜色,是从突厥语来的。

  太宗对这六匹马极为真爱,命大画家阎立本出图令工匠雕刻,还亲自为每匹马赋诗一首。只可惜,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被文物大盗卢芹斋贩卖出国,余下的四骏也险遭徒手。

  “昭陵六骏”是中国文物史上最有名的浮雕,流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的那两骏,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六骏何时才能聚首。

  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可谓如雷贯耳了,2014年被拍卖出了2.8亿港元的天价。“斗彩鸡缸杯”为何如此受宠呢?

  马未都说:“一是成化鸡缸杯小而薄易碎,五百多年来,稍有不慎即成千古恨,故至今世界上存世者寥寥,物以稀为贵是颠覆不破的法则;二是这小杯在明朝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从未沦落百姓家,历代皇帝都推崇备至。”

  鸡缸杯的名气如此之大,也足以见成华皇帝用心之处了。

  马爷自己说过他是个布道者。布道者就是帮你过滤掉绝大多数你用不着的信息,只告诉你能容易理解的。

  在《国宝100》中,马爷的厉害之处就是用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语言,让你在涨知识的同时还不觉得乏味枯燥。多听听马爷讲故事,你一定会受益匪浅,没准哪一天你也入了门。

  布道者,就是用他的时间去节约你的时间。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六):任世间轮回,伴岁月留香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这么一句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对此做简单的翻译可以理解为六朝的繁华已去,唯独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其中的“六朝文物”是指六个朝代的礼乐典章,是一种儒家思想。短短的一句诗,渲染出一种浓重的沧桑之味。时光荏苒,世间轮回,朝代更迭……在无尽的时间里,曾经的辉煌有的得以延续,有些则渐渐掩埋于黄土之中。如果说思想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么器物更是一种“物质记忆”的保留。

国宝100,第一卷

中华文明始于三皇五帝,距今大概六千年。其中被公认的历史为五千年,这可以参考何道宽先生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斗转星移,斯人已逝,先人们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慢慢被后人们发觉与保护,这些物件得以重现于世,成为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马未都先生,是我国收藏界里著名的专家,他收藏经验极为丰富,同时也不吝赐教。从一九九二年至今他就出版了很多有关收藏的著作,这次《马未都:国宝100》纸质版千呼万唤始出来,满足了众多读者,配合喜马拉雅上的音频版与优酷上的视频版,享受感又更增添了一个层次。

收藏家

走近历史,走近国宝:

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其定名平实,避开了人们对鸟型底座的过分纠结,肯定了在马足下加鸟型底座的创新做法,整体上彰显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勇武豪迈、气质昂扬,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强大与富足。

铜奔马(马踏飞燕)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是西汉年底的玉器。劫后余生在盗墓者的无耻行经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汉代的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因此一些贵族在死后穿上这种类似甲胄的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线编缀而成。

金缕玉衣

商时的后母毋鼎,西周的何尊,北魏的铜鎏金弥勒佛立象……《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给大家伙儿带来了27件精美绝伦的国宝,马未都先生在书中用了最朴实的语言,严谨的述说了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我们与历史文物的距离,很长又很短。现在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近距离欣赏国宝之美,也可以动动手指滑动眼前的手机屏幕搜索想知道的某些国宝的信息,更可以静下心来翻一翻《马未都:国宝100》。闭上眼睛,感受这浩淼天地之间,古人的智慧。

现如今我们能见到这一件件精美的国宝,还要归功于收藏家们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保护,保护被细分为“修”和“复原”,他的观点,对中国文物保护产生了长远影响。五十年代后,一些重要的保护项目开始实施。八十年代以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古建筑的重建…… 《马未都:国宝100》是一本质朴之书,迫不及待的读完了第一卷,真的是意犹未尽。我曾去过很多博物馆,打了不少的卡,但当时的见识还是太过狭隘了,接下来我将好好读完剩下几卷,做好功课,开启下阶段新的旅途。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七):听马未都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

  

1965年,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位姓裴的农民在自家地里挖菜窖时,挖出一大铁疙瘩。农民蹲在菜地边用衣袖把这块铁疙瘩擦干净之后,认出这是一条坐着的龙。

农民把它带回家中,用火烧它,用牙咬它,都没有任何反应。裴姓农民有些失望,因为,如果这是条金龙自己就发财了。

那时的裴姓农民还不知道自己挖出来的这条“龙”是金代皇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更不知道自己挖出来的是一件国宝。

其实,关于这个“铜坐龙”出土的故事有几个版本,有说裴姓农民是从自家菜地挖出来的,也有说裴姓农民是从古城墙根挖出来的。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件宝物的确在机缘这下被发现。

1974年,裴姓农民将“铜坐龙”以18元的价格卖给了阿城文管所。1991年,铜坐龙成为黑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马未都在《国宝100》第21章《金·铜坐龙》中讲述了这件宝贝背后的故事。

“铜坐龙”为中华第一坐龙,为金代早中期物品,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两件铜坐龙的其中一件(另外一件是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铜坐龙)。

铜坐龙高19.6厘米、重2.1千克,经鉴定应该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铜坐龙造型为踞坐式,以青铜材料铸造。其造型以三角形的构图弓身踞坐,尾部上翘,与云纹卷成旋状。右爪着地,左爪抬起放在一块祥云上边,并与后爪相连。

我们的龙基本成形于战汉时期,特点是身子比较短,保留了很多兽的特征。另外,坐龙的专业术语称为“犬身”,也就是说龙的坐姿与狗相似。

马未都说:只有清楚国宝的文化根源,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

我记得去西安碑林博物馆时,特意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了“昭陵六骏”,对“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比较粗略的了解。看了马未都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原来除了经文物强盗大盗卢芹斋之手流落至海外的六骏之“飒露紫”和“拳毛騧([guā])”,余下的四骏也曾险被文物大盗掠至海外。

原来,“飒露紫”和“拳毛騧”抵达美国之后,当初经手的美国人毕世博又打起了另外四骏的主意。

1918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毕世博联手古董商赵鹤舫,将另外四骏打碎装箱,准备偷偷运走。好在,当地的乡坤和民众及时制止,“昭陵六骏”余下的四骏“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才最终留了下来。

“昭陵六骏”是中国文物史上最有名的浮雕,它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六匹战马。这六匹战马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动,建议有喜欢的朋友都去了解一下。

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在介绍“昭陵六骏”时,马未都说李世民极爱这六匹战马,亲自赋诗6首,一匹战马一首。同时写有《六马赞》,找欧阳询誊抄下来。说到这里,马未都话锋一转,提到“观复博物馆”的馆名即为欧阳询题写。

由著名的书法家为自己的博物馆题字,不可不谓之为妙想。

白居易言:“浑金璞玉,方圭圆珠,虽性异质珠,皆国宝也。”

国宝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无论哪一尊哪一件,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珍视它们的同时,更应该去倾听它们的故事,了解它们的历史,传播它们的精神……让它们能够经我们的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