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8 02:0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锦集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一本由[英] 马凌诺斯基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精选点评:

  ●人的科学以它最细致而深邃的形态,应该在理解其它人类观念的基础上指引我们达到这种见识、慷慨和宽大。

  ●大师力作

  ●南海土著的party. 民族学没有时间了么?

  ●前二百页看了四天,后二百页看了一天,但是,后二百页要比前二百页精彩的多,尤其是最后一页最精彩!

  ●突然发现马克思向往的或许是土著人的世界...

  ●最近同时在看好几本书。但每本都看的奇慢无比,有点不知道怎么抓到重点。

  ●这个译本从文字到排版明显都强于社科院的嘛..可惜又是一本绝版哎..ps马叔叔的语言能力也强悍了吧..

  ●人类学必读

  ●最经典的民族志之一,马林诺斯基的经典之作!

  ●文化功能 经济活动的文化因素 巫术咒语神话区域差异普同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一):中文译名没有反映Argonauts这个词在希腊神话中的含义

  希望再版的时候能换一个名字。在希腊神话中,Argonauts是和伊宋一起漂洋过海去盗取金羊毛的英雄们。虽然我不记得Malinowski是否在其他地方解释过他对Trobriand Islanders的出海是否故意选用了这个词,进行一个跨文化比较的暗喻,但显然中文这个名词“航海者”完全反映不出Malinowski的这个context,也反映不出这个词在希腊神话中的含义。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二):行经生命关卡

  漂泊成就孤独的视野...尽管很多时候要用智慧说服这种孑然一身的困境。

  ‘我清楚的记得开头几周我耗在那些村落里的漫长探访;记得多次执着然而徒劳的尝试总是不能真正的与土着人接触,也得不到任何材料;我记得在这之后的失望无助。很多时候我沮丧至极,就像一个人在热带的抑郁和无聊袭来之时借酒浇愁一样。’

  我们总是无法公正客观的理解其他人的想法。不去融入便有冷漠之嫌,一旦交心便容易注以感情,又会失去公正的视野。文化的天平如何倾斜,该如何体味和判断所有的差异,即使置身其中,依旧会发现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世俗百科》中说道。当一个人觉得故乡最好时他仍是幼稚的,觉得想回到故乡时仍旧不成熟,只有当他认识到全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才是真正成熟了。马林诺夫斯基曾说道人类学者是漂泊在文化边缘,因此容易让自身陷入一种情感上乃至意识上的困境,不知身处何种文化之中,不知何种文化为其信仰。

  所以,这真的是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麽?

  也许我们应当回到森林中,回到原始的生命礼仪或者羞涩的沉默贸易。或者我能向你伸出手,或者我们更了解彼此。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三):一些启示

  1.以库拉圈为核心讨论巫术、仪式以及政治关系,库拉圈是一种独特的物品交换体系。阎云翔《礼物的流动》的写作角度借鉴与此。

  2.作者与“原始经济人”的概念对话,否定了原始人唯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将价值放置在一定的文化系统内来理解。有趣的是,《努尔人》中最重要的是牛,本书中最重要的是库拉。当一个社会有一个统一的最高目标或曰价值时,这个社会似乎就能顺利运转。试想,如果一个外来个体进行当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在这个社会,与库来相对应的当是金钱。那么,金钱本身是否能带来荣耀?

  3.作者最后并没有脱离进化观念,他将在西太平洋这几个部落间发现、总结的模型设想为西方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的一种可能。我在想,它是否能够是完全独立于地球上其他地区的社会组合方式?它不需要线性地进化,以至于扩张,这个形式已经是它最终的形式?

  4.全书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对巫术的详尽分析。通过举例,作者论述巫术与神话密不可分。“巫术是神话与现实的桥梁”,巫术类似于“科学方法”,神话与现实的区别是程度的差别,是对“方法”运用效果的区别。同时,更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探究了巫术的起源,在巫术的起源中,他发现了最为根本的人类中心思想。巫术就像“自然规律”,它与万物的起源是同一的,同时,它的出现来自于不同的氏族,于是部落间垄断了各自的巫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巫术是什么”和“世界是什么”是同一个问题。

  5.对巫术的管理上也很有意思,土著没有或者无法垄断实施巫术的权力,最显著的体现是,他们并没有迫害飞妖,把他们铲除,而只能与之对抗甚至利用它。巫术的世界是一个将全部偶然性化作必然性的世界,但人们却无法依靠权力完全掌控它的所有必然性,只有与之妥协。这是饶有兴味的。

  6.进而,其中一个小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即鬼与巫术的关系,进一步说就是,鬼魂与恐惧的关系不是天然的。只有当人们将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归结于鬼魂身上时,鬼才带来了恐惧。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四):《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与民族志的科学范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笔者只挑选了导论部分及其中一章进行精读,因为导论部分是对民族志科学范式应该如何达到的阐述,而从中选择叙述性的一章进行阅读是为了循蹈作者的民族志写法,众所周知,这是一部撰写精美的民族志文本。在此,笔者不想就本书关于库拉的内容详述,因为该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导论中关于民族志科学范式的阐述,并且,我只截取我所体悟最深的作者所强调的若干规则进行深入学习与探讨。

  一般认为,民族志的科学范式是由马林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所奠定的,它体现了功能主义人类学或科学人类学对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民族志三要素的结合,包含这样一些基本规则:其一,选择特定的社区;其二,进行至少一年的现场调查;其三,能够使用当地语言;其四,先从本土的观点参与体验,但是最终要达成对对象的客观认识。

  马林诺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导论”中总结自己的田野调查经验,确立了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的准则和方法。科学的民族志必须做到搜集资料的主体与理论研究的主体的合一。这两者在发生学上的分离或者分工,由马林诺斯基在自己身上第一个完美地达到合一。

  马氏写道,在以前的专家(如哈登那一辈)以“调查工作”为基础的某些成果中,我们看到了部落组织的一副精致的骨架,但它却缺少血肉;我们对其社会的框架了解很多,但在这框架内部,我们感受不到或想象不到人的生活的真实流动以及在节日、庆典中偶发事件的波澜。学者可以利用搜集来的文献或实物证据及土著人的陈述达到对于土著风俗的规则的条理化,然而我们发现,这种条理化与真实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所有的结论都仅仅建筑在被询问者陈述的基础上,或仅从客观文件中演绎而来,而不能用对真实行为的实际观察来加以补充,其缺陷是严重的。因此不难理解,那些长期居留在土著中的人士,例如有文化的商人和种植园主、医疗人员和官员、尤其是一部分对民族志卓有见识且不怀偏见的传教士的某些著作在鲜活性和生动性方面远远高出于大多数专家民族志的“纯科学性描述”。这些业余提供生动的民族志报告的人有一些亲眼观察的条件。马氏认为,人类学家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去土著村落里生活,用一套有效的科学规则把资料员和研究者的身份完美地合而为一。

  为达到这一目的,“民族志者不应当只是守株待兔,他还必须四面出击,把猎物逼进网中,或穷追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正是这一点把我们引向了更为积极地搜集民族志证据的方法。”(P6)

  对于我们这样接受社会学训练长达数年的研究生来说,如何正确处理理论假设与实际调查之间的关系,仍然时常困扰着我们。在此,马林诺斯基从民族志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答案。他说,良好的理论训练以及对其最新成果的熟悉,与“先入为主的成见”不同。假如一个人出去考察,决定要证实某种假设,若是他不能在证据的压力下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并弃之如敝屣,不用说,他的工作将毫无价值。但是,他带到田野的问题越多,根据事实铸造理论和运用理论看待事实的习惯越强,他的装备就越精良。先入之见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有害的,但预拟问题却是科学思考者的主要禀赋,这些问题是通过观察者的理论学习发现的。(P6)我们可以根据马氏在此处的观点,比较两个调查者,其中之一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另外一个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当这两人同时进入田野,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前者会从实践中更快地找到与理论的结合点,从而使理论与实践产生碰撞的火花。并且在田野作业过程中,“构思工作与实际观察之间的相互增益是极有价值的”(P10),具有优良理论素养的调查者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理论假设,更好地寻求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更不用说,其理论装备无疑会为其在最后的结论中显示出专业训练的力量。

  马氏认为,“民族志田野工作的首要理想,在于清晰而明确地勾画出一个社会的构造,并从纠缠不清的事物中把所有文化现象的法则和规律梳理出来。”(P8)这里说的是民族志本身的性质要求民族志者从事的绝不是猎奇的工作,而必须“把全面调查作为第一要着”,进行“严肃、冷静的研究,对那些平常、乏味、普通的事与那些令人惊诧和异乎寻常的事一视同仁”,同时,从整个部落文化“每一方面中取得的一致性、法则和秩序,也能够对之加以结合,成为一个清晰的整体”。他在最后一章又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毕竟,孤立的事实,无论怎样新奇,对科学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猎奇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只重古怪、反常、独特,用以达到感官和收集异物癖好者的满足。科学则相反,它的目的是把事实置放在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把它置于那些解释生活现实的系统中去。

  田野作业的目标是“把握土著人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搞清他对他的世界的看法”。(P18)成功地实现民族志目标的首要原则是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而无需其他白人的介入。他自己当时的做法是把帐篷搭建在土著的村落之中,与白人保持距离,而与土著保持“亲密接触”。他说,居住在村落里,没有别的事务,只是追踪土著人的生活,你就能一遍又一遍地看到风俗、庆典和交易,你就能得到土著人实际地倚之为生的信仰的实例,你就能判别某一事件是普通常见的还是激奋异常与独一无二的,土著人参与此事时是敷衍塞责、无动于衷还是积极热情、自觉自愿的等等。真正生活在土著之中与偶尔钻进土著人群询问若干问题在效果上是全然不同的。

  在导论的最后,马林诺斯基总结了达到民族志田野工作目标的三条必由之路:其一,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下来,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式提供;其二,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型来充实,这方面资料必须通过精细的观察,以某种民族志日记的形式来收集,而这只有密切接触土著人的生活才有可能;其三,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土著人精神的资料。这三条民族志科学范式的法则必须成为我们做田野调查时随身携带的信条。

  马林诺斯基说,研究制度、习俗和信条,或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而不理会这些人赖以生存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将失去我们在人的研究中可望获得的最大报偿。或许人的精神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我们敞开,或许通过认识遥远而陌生的人性,我们会看清我们自己。在而且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会在情感上判断出,花费时间去理解这些土著人是值得的,理解他们的惯例和习俗是值得的,了解他们的库拉是值得的。

  掩卷而思马林诺斯基这番话,在我看来,这不仅让当今浮躁的世界认识从事对遥远时代及遥远地点的人们的研究的必要性,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马氏作为功能主义人类学奠基人的人文关怀。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五):原始人的真实生活状况为什么重要和有研究价值?

  原始人的真实生活状况为什么重要和有研究价值?

  因为很多政治学说的起点,都是建立在原始人本性和原始社会是怎样运转的假设之上的。如霍布斯认为的相互竞争的自然人状态、卢梭《社会契约论》里的天真无邪的自然人状态,荀子的性恶论,与相应的孟子的性善论等。由此衍生出各异的一系列做法,大至该给这样的社会安排秩序,小至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

  而本书《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就是以新几内亚东部的南马辛区域为坐标,以当地土著的库拉活动为切入点。在讲述库拉如何超出纯粹的经济价值在各个区域之间流动的活动中,破除了当时对于“原始经济人”的假设,以及各种对于原始社会的不正猜想。

  首先,库拉是什么呢?

  书中所述,“从最简明的形式来看,库拉是项圈和臂镯想交换的仪式;从整体上看,库拉是新几内亚的马辛地区的众多岛屿上的不同语言,不同族群的人们相互联系的社会-经济体系。”

  库拉活动里的核心载体,分别是Soulavu(下称S),一种红贝壳项圈。以及Mwali(下称M),一种白贝壳臂镯。它们其实并没有实际的用处,甚至连装饰也很少充当。它们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交换,并且在交换中增值。一个被看做是极为有价值的S或M往往有许多故事赋予在它身上,也可以用所谓“人气”来表达。这种土著居民对情感或者宗教价值的重视,远超于经济价值的现象,作者引为击破“原始经济人”假设的有力武器。

  那么库拉是怎么样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呢?

  首先从它的交换过程来看。一般是S与M换,而M与S换,并不是同类相换的形式。而库拉活动往往只存在在男性之间,男人们通过参与库拉可以为自己赢得声望。一般是在男子成年时由亲人引荐到库拉交换中,通常这一角色是父亲或是母亲的兄弟。库拉交换并不发生在任意个人间,男子一旦交换库拉,就是缔结成固定的库拉伙伴。一名男子至少有两名库拉伙伴,一个在库拉圈流动的上手,一个在下手。多的也可达百名以上。库拉圈流动是具有特定的地理方向的。也就是一个人面向着岛中心,往右手方向接受S,下次传递给左手方向的交易伙伴。M反之亦然。即右手永远只接受S交出M,左手永远只接受M交出S,那么S,M就有了固定的传递方向。S为顺时针方向,M为逆时针方向。

  从上述对于库拉圈流动过程的初略描述,可以发现,库拉发挥着连接整个岛屿各个区域,建立了一个蜘蛛网状的社会网络。在普通的个人之间存在着库拉交易。统率着特定领域的酋长和头人更是有着丰富的库拉伙伴,也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连接。除了这种横向的地理分布,竖向的代际之间也建立了联系,由父辈将儿子引领进入库拉交换的仪式。

  库拉交换的特定原则体会出来社会交往规律:

  首先是,库拉的交换遵循价值相当的互惠原则。

  第二是,库拉宝物不可一直只被一方长期保留。必须交换出去,不断流动。

  “这两种宝物就像是库拉圈这个系统内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第三是,宝物的交换需要有一个时间差,不可即时完成。

  与库拉活动相配合的而相关活动:

  一,库拉旅程中进行的不同岛与岛,区域与区域之间自然资源和使用物品的交换和贸易。

  二,为开展库拉旅程所要准备的造船工作,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仪式,禁忌,巫术等。

  这就是看起来毫无经济价值的库拉圈流动,实际上带动了实质上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流动。但是在库拉社区里的人们心中,库拉的流动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核心。

  三,还存在着一种灵魂的库拉贸易。也就是住在两种文化和两种信仰边界的土著人会怎么调和其中的差异。比如多布人和特罗布里恩德人所认为的灵魂之地不同。如果一个特罗布里恩德人在库拉旅程中死在多布,他们的灵魂会暂时留在多布人的灵魂之地、到了某个时候,特罗布里恩德人的亡灵会从他们的灵魂之地出发,进行灵魂间的库拉贸易,并将这一灵魂从多布人的灵魂之地接回自己本地。

  但要辟除的是,库拉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物交换或礼物赠送,而是一种包含社会价值的全新交换方式。库拉宝物(vaygu'a)在库拉圈内流转、收藏和被交换,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另,由于课程主题为社区。再加一段关于库拉社区的叙述。

  土著社区本身的特点:

  有的地方(如南马辛村落)是长老统治;多布部落是母系的亲属制度。在母系社会中,母亲的兄弟是男孩的真正监护人,而父亲传递的是一种基于感情和个人亲密接触的关怀和爱护;特罗布里恩德实施的是酋长制,其酋长制为头人制(或村落权威)与图腾氏族的结合。将社区分割为若干阶级或种姓,每个人都有确定的等级。在所有的政治和区域都有图腾制。主要由四个图腾氏族分割。

  库拉是一种贸易形式。

  虽然交易在语言、文化甚至种族不同的部落间进行,但却基于固定和永久的身份,把数千个土著人组合成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终身关系,有着种种相互的责任和义务,并延伸成大规模的部落关系。交易的经济机制,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意味着高度的相互依赖和商业信誉。一个人可以拥有的库拉伙伴数是根据其社会等级和重要性而定的。这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的划分。

  另外,库拉交易还揭示出了,土著与设想中的共产社会并不相同。库拉土著也是具有占有欲的。但这种占有是为了给予。正如在库拉交换中具有更多宝物拥有更大交换能力的人,就具有更高的声望。也就是说重视赠送反而强化了“你的”和“我的”这种概念。

  每个库拉社区包含一个或几个村落,以一个整体的身份出航并进行库拉贸易。这个整体共同举行巫术仪式,有共同的领袖和交易社会范围,其成员也一起参与巫术仪式。

  在库拉社区,每个土著人都知道在他的位置应扮演什么角色。这就是里面所说的“传统即公理,公理即强权”。而所有的这些风俗细节和巫术,以及造舟仪式,都在强化这种责任的社会格局。

  总结:库拉里体现的重要三点:一,建立社会网络和复杂的社会机制;二,库拉的实质是交易属性。为了交易而交易,以满足内心的占有欲;三,土著人对于财富的心态体现在库拉宝物vaygu'a里面。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被拥有和被交换。(另vaygu'a也是对神灵最有效的祭物,“令他们心境好”。)这些说明原始社会的状态并不是一般理论设想中那样僵硬单一,而是具有多种社会形态的。某种程度上,这种对于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的实地研究,也是对各门庞大的理论从它们的起点,也就是其前提预设的一次根本反驳。

  正如书中最后所语,民族学的意义就是在于“启迪我们用他人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摆脱传统和习俗的束缚。”同样的,也是打破之前种种理论框架的束缚。

  看完之后仍然觉得疑惑之处:

  1,对灵魂的库拉交易仍有待深究。是否这种库拉交易的方式根深蒂固于库拉土著的思考方式中,所以他们的灵魂观也是如此?

  2,各个不同语言,信仰,习俗的文化区域间,是如何确立下来库拉作为沟通连接他们的方式的?

  3,为什么母系社会中,女性却没有参与到库拉圈中?

  4,占有是为了给予这点有意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