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百科》是一本由[韩] 宋炯锡 等 / 송형석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一):人间指南。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全怪书名起得太理性,感觉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看着特别厚(我就爱看厚书),摸起来手感又不错,还不是我最讨厌的硬壳儿书(最喜欢厚书不硬壳儿),想来应该是有趣的,就拿来看看。
首先我要说这本书特别适合有孩子的人,也就是现在育儿中的8、90年代,因为书是按年龄段分的,就从生为人母到老年,所以亲子、小学、中学、占了一半的页数,然后是老中青,所以现在孩子刚出生的人特别适合,可以看好多年。
当然我这么计算对这本书也不太公平哈,因为对于我们这种单身人士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也是很重大的,毕竟也在人生重要的阶段中。
这本书并不是教科书类型的心理学书籍,而是以解答生活中常见的难题为主要内容。这些难题很有代表性,比如“几岁学英语合适?”“孩子太没眼力见儿了”“孩子说想成为艺人”“男朋友迟迟不肯求婚”“刚生完孩子,觉得他特别丑”“停不下来买买买”“母亲不肯出门整天宅”等等,真的光看标题就觉得太接地气儿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更是优秀,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用浅显的语言来解答,简直就是一本人间指南。
建议人手一本,可以用好几十年哈哈~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二):《家庭心理百科》的诞生
写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有一次我们10名精神科医生聚在一起聊天时提到了这件事,说不如我们把这些年遇到的真实治疗案例或咨询过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出本书吧。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忌讳谈论精神健康问题,并对访问心理咨询室怀有心理负担,网络上也充斥着错误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将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案变成触手可及的资料,方便人们日常使用。
然而究竟什么才叫“正确”呢?这便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将治疗时接触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收集起来后,从最接近正统的精神医学理论知识出发,汇集了各位医生的实际咨询经验及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案。但我们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否有失偏颇,或存在过于主观化的问题?这些担忧一度困扰着我们。因此通过不断的意见交换及数次热烈讨论,我们对写下的东西进行了反复修正。如果只是让10位医生各自写好自己负责的部分最后综合起来,事情便很简单,但事实上这一路走来十分曲折。我们不间断地召开周末会议,检讨自身掌握的知识是否正确,努力摒弃个人的偏见与错误认知,同时在整理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查找了大量的论文书籍,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实例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其间,我们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积累。
就这样,这本书最终得以出版了。这是目前韩国国内前所未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心理学书籍。我们想应该也是韩国国内第一本从婴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讲到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问题,再到老年期的精神疾患问题,系统囊括了人类一生各类问题的情感/情绪/精神类书籍。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在第1部分,我们从E.H.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出发,详细讨论了人类在各年龄阶段需要实现的目标和价值。在第2部分,我们以年龄阶段为基础,叙述了幼儿、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在其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介绍了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同时具体指导读者处理压力和人际关系,以及正确面对自尊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了针对个体的详细解决方案。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中,我们就基础精神科学知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了单独说明,希望能给各位读者带来一定帮助。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方便大家使用,就像每个家庭必备的急救医药箱一样。希望大家在自身受到精神疾病困扰或目睹某位家庭成员心理状况不佳时,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相信这本书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家对于精神科的偏见和误解,在涉及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应单纯从“正常”或“不正常”的角度去评判,它和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是需要被细心照顾和密切关注的问题。希望每个个体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时都不必孤军奋战,大家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感谢金镇世老师等人在此期间提供给我们的宝贵建议,感谢其间指导过我们的老师和前辈们。长期写作十分不易,感谢家人们给予的耐心。当然最最感谢的还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病人朋友们,真心祝福你们拥有健康的人生。
这本书凝结着我们之间的许多美好回忆,总让我们想起周末会议时的场景和曾经努力工作的日日夜夜。
宋炯锡、姜成敏、姜和延、金钟勋、柳英珉、
朴成根、梁在媛、尹秉文、李玢姬、曹方铉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三):今年看了50本好书,这本最具有收藏价值,强烈推荐给每个家庭
关注“夏娃蓝”,陪你更好地成长为自己。
今年截至目前,我一共读了50本书籍,这其中的好书我都一一做了读书笔记,把精华收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而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这一本,是我最近几天刚读的新书——《家庭心理百科》。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令我非常惊喜。
作为一个现代中国家庭,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家里都会收藏一本关于身体健康护理方面的书籍,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人的心理与身体同等重要。身体需要护理,心理同样需要呵护。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这辈子,所能获得的成功,跟他的心理成熟度成正比。
所以,懂点心理学知识,对于自身的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这本书很厚,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亲子教育、恋爱问题、婚姻问题、职场问题、个人心理问题处理……等。下面我重点分享让我受益颇深的三个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21岁-40岁之间工作和培养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大的人生课题。而亲密感,是通过交往活动中,接纳他人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牺牲妥协,在维持稳定持久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结婚后,我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刚开始,我认为在男女平权时代,女性妥协是最要不得的事情,妥协对我而言意味着自我放弃和自我不尊重。这种片面的想法导致我过去的亲密关系非常糟糕。
当我重新审视自身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开始懂得承认、允许和接纳伴侣与自己的不同,学会让步和照顾伴侣,这一改变让我的婚姻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让我收获了作为一个女人的幸福。
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个畏惧亲密关系的人,你需要明白两点,首先,亲密关系是我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你回避与人建立深层次的链接,那么你的人生将陷入巨大的孤独当中,与幸福相去甚远。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你积极主动,接纳彼此的不同,心甘情愿做出让步,以最大限度去理解对方。
只要你愿意去做,去改变,就能慢慢克服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学会掌握亲密关系的方法,慢慢地改善现状,与幸福的距离越来越近。
就像弗洛伊德所说:只有那些有工作能力并且懂得去爱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健全的人。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那么只有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想要的人生。
2. 到了30岁,觉得心很慌怎么办
中国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节目里表示,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做心理建设,来迎接30岁,但是30岁真的到来以后,自己还是感到很惶恐。
名利双收的名人作家尚且对“而立之年”都有这样的焦虑,更何况我们普通人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全民性的“30岁危机”的焦虑呢?
作者在书里提出,事实上30岁只是一个心理上的数字,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关口,而是充满准备的崭新出发点,因此不必看得过于严重,只要怀抱着美好的愿望,认真过好每一天即可。
如果你在心态上接受不了自己30岁了仍然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那么不妨将这个阶段当成整合自我的一个契机。
有一个“30岁转换期人生课题”理论,里面包含了建立理想、寻找人生导师、选择职业、积累履历、追求爱人、结婚组建家庭等。你可以拿来自我检阅,看看自己30岁之前的人生,都完成了哪些项目,还有哪些项目仍未完成……把完成的项目剔除,接下来专心攻下其他的项目。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这个理论里面包括了几乎整个人生的功课,而不是死规定在30岁时就要全部完成。因此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简而言之,这些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在30岁这个关键时期,好好进行一次整理、整合,然后再重新踏上旅途,去追求完成其他的人生课题。
3.担心自己扮演不好父母的角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曾说过,一个人不想生孩子,只不过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延长青春期而已。现在,很多人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生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迟。在我身边,好几个30岁结婚的朋友,婚后仍然没开始计划要小孩。
《家庭心理百科》的作者认为,在心理层面来看,迟迟不愿意生育小孩的人群,一般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从小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爱与陪伴的人,担心自己养育不好下一代。
第二种情况,那些从小受到父母溺爱和娇惯的人,担心自己无法像父母一样为下一代付出。他们的潜意识里认定养育孩子是一件辛苦、需要巨大自我牺牲的事情。
想要克服以上的心理障碍,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独立出来。父母的养育方式,不代表自己的养育方式。父母那一辈接受教育的资源匮乏,没有给到我们足够的精神支持,那是时代的问题。
另外,我们要明白:“父母也不是万能的神,而是和我们一样充满某些缺点的普通人,从儿时的幻想中挣脱出来,用中立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父母,并组建起自己的家庭,逐渐治愈年幼时的伤痕。”
总之,在思考生育孩子问题时,需要保持稳固的自我认知,不被上一辈的问题左右。
当然,无论出于以上哪种原因,担心自己扮演不好父母的角色,都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你对生育孩子的信心就会有所增长。所以,以为逃避下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打破人生的僵局。正如作者所说:“育儿说到底是一个累积经验不断学习的过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与其在那里担心,害怕承担不了为人父母的责任,还不如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根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多阅读有关生育方面的书籍,向身边有经验的朋友请教,把该做好的功课都提前做好。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让行动跟上来,对生育的担忧自然而然也会随之瓦解。
有句话说:“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谜,而我们不必在行走时就去猜测最后的谜底。”
是的,在未来还没到来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结局是什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人生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在面对自己和家庭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情绪困扰或迷惑,可以参考《家庭心理百科》里面的专业又接地气的方法来进行化解,让心理学为我们的美好人生保驾护航。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夏娃蓝,一个热爱生活的终生梦想践行者,劈柴喂马,写字修行。成长无止境,愿与你成为同路人。】如果喜欢,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收藏|关注@夏娃蓝空间,持续输出优质成长好文!《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四):很棒的家庭心理百科科普书,建议家家必备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座难翻的山。
这本“经”有没有相应的解法?向谁去借芭蕉扇?才能翻过火焰山?
从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慢慢孩子长大,结婚生子,中年,老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自身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与焦虑丛生,看似一个小家庭,掰开揉碎,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最近我看了《家庭心理百科》,找到了家家难念的经的“解题秘籍”!
其实,拆开快递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为什么呢?
因为!这本《家庭心理百科》厚厚的一大本,说是“大部头”也不为过,我测量了一下,这本书比一元硬币的长度还要厚,大约有3.6cm!
哈哈哈哈!但是,千万别被这本书的 “大部头”外貌给迷惑了。这本看起来“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呢?”的心理科普书,编排科学合理,内容轻松好读!
《家庭心理百科》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汇聚韩国10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由韩国国民MC刘在石盛赞的心理学家、韩国高丽大学心理学博士宋炯锡领衔,他说: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忌讳谈论精神健康问题,并对访问心理咨询室怀有心理负担,网络上也充斥着错误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将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案变成触手可及的资料,方便人们日常使用。”
《家庭心理百科》从正统的精神医学理论出发,结合10位心理医生实操中的咨询及治疗方案,是韩国国内第一本从婴儿到青少年、中年到老年,非常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心理科普书籍。
《家庭心理百科》涵盖面如此之广,信息量和干货非常扎实。不管是育儿难题,婆媳关系,养老问题,职场问题,个人情绪方面的焦虑、抑郁、睡眠、压力等等都有涉猎。
《家庭心理百科》对于我来说,就像家庭常备急救医药箱,也像一个常备的心理导师、解压导师。这本书非常实用,我想分享几个对我特别有帮助的地方:
闺蜜的孩子第一次感冒发烧,正值深夜,她心急火燎,三分钟测量一次体温,甚至一分钟连续测几次,还打了120,救护车送孩子去医院。
相信很多新手妈妈在遭遇孩子第一次生病时,难免都有点手忙脚乱,心急如焚。但是,当孩子第二次,第三次,N次生病的时候,大多数都能够相对平静,再也没有第一次的慌乱不堪。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喜欢说的一句话: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同理,遇到孩子生病如感冒发烧之类的,当妈妈的经历过,家中又有药,有急救医药箱,就能好很多。
《家庭心理百科》就像我的解药,我的急救医药箱,遇到孩子的问题,翻翻这本书,心中有数,心中不慌。
比如育儿方面,“孩子一秒钟也不肯离开我”“真没想到养孩子如此辛苦”“职场、育儿、家务:妈妈们不能承受之重”“孩子整天抱着电视手机不撒手”“生了二胎之后孩子总是闹脾气”……看看这些小标题,几乎就是我们的高频焦虑来源。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几岁开始学英语最合适”、“孩子应该如何学习数学”、“养宠物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情绪健康吗”、“性教育应当如何进行”、“小学阶段应当如何学习”、“如何为孩子挑选适当的兴趣班”,简直就是育儿指南!
《家庭心理百科》把这些高频的育儿难题,归纳总结,1、2、3、4等等这样给出了清晰明确的应对方案,书中还备有如何实行的小贴士,对读者非常温馨体贴!
从孩子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青春期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有章可循。作为一个孩子的老母亲,真是看得热泪盈眶老泪纵横,不管孩子今后遇到什么问题,有这本《家庭心理百科》“急救箱”,有这本秘籍打底,老母亲也能做到“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现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动动小手指就能搜寻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网络上信息难免鱼龙混杂,需要我们谨慎甄别。
有的心理学读物,又太艰深难懂、枯燥。《家庭心理百科》这本心理自助工具书,既专业系统,又通俗易懂。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像 “咨询受访人+咨询师的回复” “读者来信+回复”,这种编排方式,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回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平易近人。
看这本书,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哦,原来如此,哦,应该这样调节呀,哦,原来是这样。比如“刚生完孩子,觉得他特别丑”、“又想做整形手术了”、“到了30岁,突然觉得很心慌”“一秒钟也不能离开手机”“每到经期就变得十分敏感”“停不下来的买买买”“节日临近,压力倍增”……
看了书中相关的解答,不仅能够找到实际的解决方案,也有一种被理解,被看见,被安慰,被治愈的感觉。
前段时间看了心理学博士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所著的《热锅上的家庭》,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该书从家庭系统出发,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不是单个家庭成员接受治疗,而是整个家庭成员都要行动起来,打组合拳,心理医生站在家庭的整体高度解决问题。
我们从小婴儿到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阶段,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与自我和解,与家庭和解,与社会和解。
一个人,是一个宇宙,一个系统,漫长而短暂的一生当中,要经历多少焦虑、痛苦、不安、悲伤与失望,经历多少磨难,多少风雨,才能稳稳当当走到人生的终点。
近些年来,我们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远,“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家庭也是一个系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本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份。《家庭心理百科》书中通过亲子关系、中年阶段的婚姻和夫妻的关系、老年阶段父母和子女的矛盾问题等等,无一不彰显出家庭是一个系统。要解决心理问题、家庭矛盾,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是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曾为人子女,也可能成为孩子的父母,成为别人的丈夫/妻子,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苦难重重不可怕,有心理问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审视、求救与自救,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认识你自己,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是我们此生不渝的功课。
总而言之,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对育儿、亲密关系、职场问题、养老问题等等有困惑,《家庭心理百科》都能为你答疑解惑,提供帮助。
我个人认为,《家庭心理百科》在家庭心理科普这块,干货满满,扎实而有实用性,建议家家必备一本。没事儿的时候,哪怕随便翻翻这本书,也能有所收获,减压又治愈。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五):焦虑无眠、无人理解,从零到百岁的人生难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答
“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上周跟闺蜜聚会,最近饱受家庭困扰的她,烦恼并不比我这个失业人士要少。
闺蜜的奶奶已经90多岁了,不仅曾经摔断了腿没有自由活动,还住过两次ICU,至今五年了依然精神矍铄地活着。
但是久病床前无孝子,自从奶奶五年前摔断了腿她爸把奶奶接到家里住以后,爸爸的兄弟姐妹只是偶尔过来看看奶奶,完全没有要轮流帮忙照顾的意愿。
更糟糕的是,可能奶奶行动不便,凡事都要靠他们照料,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差,于是经常拿闺蜜的爸妈来发泄,还把她老爸细心为奶奶做的补汤随手倒掉。
闺蜜说为了奶奶的事,不仅爸爸跟兄弟姐妹们闹得非常不愉快,自己家里也是一片灰暗的气氛,非常压抑。
其实我也是一个非常害怕家庭矛盾的人,对于闺蜜家里这样的事情我听到已经很头痛了。
这两天看了韩国精神科医生宋炯锡博士联合多位精神科领域的专家合著的《家庭心理百科》,犹如找到了一本人生难题的解集。
宋炯锡博士说他们这十位精神科医生聚集起来写这本《家庭心理百科》的初衷是因为他们遇到很多人忌讳谈论精神健康问题,而且对访问心理咨询室怀有心理负担,网络上也充斥着错误的相关信息。因此他们想把这些年遇到的真实治疗案例或咨询过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出书,并且将这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案变成触手可及的资料,方便人们日常使用。
这本《家庭心理百科》包涵大量案例,对每个年龄段的疑惑或者心理投射异常举动的问题都有罗列,并且给出正确的指引,实在是家庭必备的实有百科。看完全书至少有三个方面有助于我们解决基础人生难题:
最近一期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2》,当导演问到演员黄奕为什么要来参加节目,黄奕说:“我女儿经常问我,妈妈你是做什么的啊?我告诉她,妈妈是演员。但是女儿不相信,当我把以前的作品给她看的时候,她虽然是相信了,但那毕竟是挺久以前的作品了,对现在没有太多说服力,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女儿看到不一样的妈妈。”
人就是这样,当你心有牵挂,到哪都是远方,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心中所爱的人。
所以《家庭心理百科》建议我们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并且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才能令人生更有价值并且收获心中向往的幸福。
很多人在职场混迹五年以上就会进入倦怠期,尤其得不到稳定发展甚至经常因为人际关系或者能力得不到认可而郁郁寡欢。
《家庭心理百科》书中是这样形容没有找到稳定职场发展方向人的心情的:
“当我们没能顺利升职、事业不稳定、收入没有到达预期目标时,经济生产活动便会停摆,社会生活也会随之陷入孤立状态。这时便可能责怪自己一事无成,因为自己的处境感到丢脸并抗拒和他人接触。没有可去的地方,没有能见的人,甚至没有值得做的事情,只有虚无感越缠越紧,逐渐也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恶性循环,前段时间的文章我也提到过自己失业以后,身边不少朋友也在谈论失业为自己带来的一系列忧虑和不安。
更悲催的是,很多失业的朋友在接连面试失利以后,要么逼于生活压力随便找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要么一蹶不振每天懒散度日。
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态呢?是因为大家都把“如意”想象得太美好了。
我们以为称心如意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足,而且无论职场还是婚恋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并且顺利美好。
但现实就像一头不听骑象人指挥的大象,总是横冲直撞陷入失控。
而且我们越是把“称心如意”想象得太过美好,现实就越容易给我们当头棒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明明生活很优越的人却没法感到幸福的原因。
《家庭心理百科》告诉我们:“亲密感是通过接纳他人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牺牲妥协,在维持稳定持久关系的过程之中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工作的合作关系还是家庭生活的亲密关系,只有真正意识到我们自身的不完美、生活的不完美、身边人的不完美,并且接受这一切、愿意作出让步,才能得到稳定持久的关系。
中年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十来岁的求学阶段,我们以为只要结婚生子以后就是中年人了;等到我们步入社会,才知道原来从刚毕业到30岁只是一瞬间的事,于是我们觉得要到四十岁才算中年人吧?但是随着社会的压力加大、节奏加快,四十岁仿佛也离我们不远了,要接受自己那么快就步入中年是现今80后最难面对的课题。
不过即使社会还没有准确定义哪个年龄段算是中年人,年岁渐增也是很多成年人不想面对的现实。因为人越往上走,人生的压力就越大。
在前单位,本来公司规定是下午五点半下班的,但会准时下班的同事大多是还没有成家的人。
某天我加了一会班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位家住在郊区的男同事在工位打游戏,我问他:“为什么下班还不走呢?你家不是很远吗?”
结果他说:“回家还要帮忙带小孩,看着家里一堆破事要收拾比上班恼人多了,辛苦工作了一天,先让自己玩一会再回去吧。”
我心想,那么不喜欢家人、那么害怕为家里分担家务,为什么要结婚呢?
同时我想起这位同事跟热播剧《三十而已》剧中的“出轨男”许幻山有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他们都感觉家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并没有想着要为家人付出太多,反而埋怨自己在家里得不到重视。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彼得潘综合症”,指的是:长大后仍然无法扮演起成年人角色的男性。他们通常会将对女性的理解视为女权主义,却又将责任全部推给女性,依赖心强。在社会中难以独立生活,总是表现出无能的样子。
当然现今很多男性并没有在社会中难以独立生活,但是他们在生活上也习惯了依赖身边人,导致在生活上完全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家人一旦对他们有所要求,他们就会感觉非常不愉快。
《家庭心理百科》针对现代人很难跟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现状,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做出牺牲和让步才能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对方。然而这样的牺牲绝不应是单方面的,双方需要一起努力才能维系健康长久的关系。”是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需要双方沟通达成一致的共识才能携手前进的。
无论成家与否,“中年人”这个词还是会对年龄渐长的我们造成压力,很多人都在逃避长大、变老的事实,于是不少女性为了追求外表上的年轻努力保养、男性则喜欢跟年轻人打成一片甚至出轨年轻的女性以证明自己还没老去。
其实现代社会医疗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我们根本无需担心太多快速老去,只需要努力活在当下就好。
所以越是年龄往上长,就越需要逃离舒适区,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并愿意为之拼搏的事业,这样人生才会越活越有意义。
心理学家M.克莱茵曾说,抑郁症患者常会担心自身内部那些向善良好的部分被欲望和潜在的攻击性破坏掉,因而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曾经陪过一位长辈去看心理医生,这位长辈还没退休,在机关单位也是中层干部,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成功人士。
直到某一天他居然跟我说自己感觉非常难受,但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而且体检结果也是一切正常的,不知道会不会是抑郁症,想我陪他去看看。
做完心理测试以后,医生说他患有中度抑郁。
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位长辈很难面对最近一年父母身体每况愈下,即使请了看护照顾他们也不满意,经常对着他发脾气,加上他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一直不想结婚导致如今即将老去还孜然一身,种种不愉快的情绪一直困扰着他,让他感觉非常难受。
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患者容易贬低自我的愤怒情绪,是由于他们拥有更加严格的超我,超我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道德标准,过于严苛时人就容易感到自责,不断给予自己负面的评价。
像我的这位长辈,他属于年收入超过五十万的中高端人士,还有三处房产,其实即使没有结婚生子,他所拥有的资产已经能让他能过上非常舒服的晚年生活。
但在父母病痛缠身的压力下,他突然感觉自己的无力感也是正常现象,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老年人总喜欢往不好的方向去胡思乱想。
《家庭心理百科》说到:令老年人普遍感到活得辛苦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健康问题。对于大部分身患至少一两种疾病的老人而言,病痛自然是最大的原因。第二,退休后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境。人口平均寿命在不断增加,而退休年龄却逐年提前,老年人失业后,经济压力也比从前大了许多。第三,孤独感和失落情绪。随着身边的亲友先于自己过世或身患重疾,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变窄,心中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严重。了解了老年人心里最害怕的事情以后,其实我们只要对症安慰他们,他们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压力想象得过于严重了。加上作为子女的我们,给予家中父母多点陪伴和关怀也会减轻他们的不适感。
对,没有人的一生是完美的,我们需要找到人生的平衡,并且需要维持好与他人各类外在关系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才能感知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别人的需要,在得到互相满足的时候才能收获完美的人生。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六):《家庭心理百科》: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如何料理好桩桩烦心事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妈妈究竟有多少烦恼、有多少心酸、有多少放不下。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赶去上班的妈妈,暑假、寒假,因为姥姥在城市生活不习惯,只好放姥姥老家。
生病了,没办法只能请假;三年的幼儿园,明明已经在下班第一时间冲去幼儿园了,然而孩子永远是最后一个被接走。
这三年来,很幸运,遇到好老师。
因为是第一个孩子,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事事都必须细致,所以为人父母的烦恼也非常多,甚至都真的没想到养一个孩子如此辛苦。
在职场、育儿、家务中,很多妈妈们都在做着别人眼中很轻松很自然的事,其实有多少不顺心和闹心只有做妈妈的才能体会。
作为父母,会担心孩子的成长发育,当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时;当孩子说话太迟了时;当害羞孩子不与人对视,叫他名字也不回答时;当孩子整天抱着电视手机不撒手时;当孩子总是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时,等等成长现象。面对这些看似孩子必经的过程,但恰是这些引得父母担心,担心该怎么做才好。
作为孩子的爸爸,我还得操心养孩子的事吗?孩子容易烦躁,总爱耍赖;孩子竟然爱咬指甲,咬完又拉肚子了;孩子实在是太难伺候了;做爱时被孩子看见了,尴尬,不知该如何跟孩子解释,诸如此类。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有很多缠人的生活烦恼,比如说:总是遇到渣男停不下来地买买买;婆家过度干涉,处理不好婆媳关系;渐渐开始担心亲人过世,面对出轨,如何处理?每每酗酒失眠时,又该如何收场?
所以,从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我该如何做和选择,才能料理好桩桩烦心事,让自己的人生越活越有意思?
最近看了一本韩国高丽大学心理学博士宋炯锡的《家庭心理百科》,经由厦门大学文学学士任李肖垚翻译,作者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技巧对“烦心事”作出了解答,这书堪称“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
人一生遇上的大半烦心事,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像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到购物瘾、传统节日综合征、空巢综合征,这些正统或不正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应对的方法。
而且,书中还从各年龄段的不同烦心事进行了一一分析,囊括了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以及老年阶段,各个阶段的问题,用实案例搭配各种理论从心理角度对各种“烦心事”逐一击破。
在小学阶段,最容易遇上的烦心事,分了4个方面来总结了“烦心事”,包括孩子的情绪问题,家庭内部矛盾,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
明明孩子的年纪还小,却整天抱怨压力大,不知如何为孩子解压?带孩子,和同学之间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孩子?听说养宠物能有利于孩子的情绪健康,真的有用吗?即将面临青春期,该如何去应对和教育孩子呢?
婚姻破裂,准备离婚,有些担心孩子接受不了,该如何去跟孩子说明,取得孩子的认同。
作为单亲妈妈/爸爸,觉得自己能照顾好孩子,但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真的能好好地健康地长大吗?对孩子始终有着愧疚。希望孩子能和继父继母和谐相处,但又担心孩子会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和同学们朋友们友好相处,能找到小伙伴,但是孩子却总爱打架,爱欺负同学,没有眼力见儿,这样不止影响了交友,甚至随时会影响到好性格的形成。每每在网络上看到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事件,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遭受过校园暴力。
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孩子在小学阶段了的学习问题,像孩子学习跟不上,孩子不爱阅读,该如何去给孩子挑选适当的考虑要不要。这样孩子还在小学阶段,你会考虑有没有必要送孩子去国外念书呢?
看似这些问题都是顺其自然的,但都是父母必须去考虑和解决的。
2.中学阶段的问题在中学阶段遇到的问题,除了家庭内部矛盾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外,还有孩子日常生活管理上的问题,以及前途问题。
中学阶段也可以说是孩子的青春期时段,孩子到了青春期,我们作为父母的都会发现,孩子已好像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了,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跟青春期的孩子去正确沟通,因为孩子年纪也在增长,懂得了爱面子,所以在教训孩子方面,不能再跟小学和幼儿那般了。而且发,现孩子突然厌学了,整个人也没精神,看起来有气无力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开始整天熬夜不管叫,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开始注重个人卫生,就是不爱整理房间,甚至有时候不懂孩子流行的玩意。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性教育问题,有时候真的要父母和孩子很为难。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更多是在学校生活中发生,孩子说自己在学校被孤立了,作为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说?面对孩子总是欺负同学,老是说想转学,或者说不肯去学校,这种情况,作为父母又应该怎么做呢?还有一点更是让人烦心的就是孩子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毛病。
在中学阶段的尾巴上,这时候该考虑孩子的前途问题了:孩子对于未来毫无想法。我的孩子智力水平不高,应该放弃学习吗?马上要面临高考了,孩子学习很认真,成绩却不见提高。当孩子说想要成为一名艺人时,完全不了解艺人这方面的知识,该如何给孩子去讲解呢?
中学阶段,可以说是孩子人生的一次转折,非常重要,所以中学阶段中孩子的问题,父母更是要上心。
3.青年阶段的问题青年阶段遇上的烦心事,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和前途问题。
人际关系包括了朋友关系和恋人关系。
人际关系里,结交了伪朋友,遭到朋友的背叛,或者朋友总是在背后说自己讲话。真心的朋友,也随着忙碌,渐渐疏远了,毕竟在结婚之后,想和好友见上一面实在是太难了。
至于恋人关系中常遇到的问题,就非常普遍。比如:为什么自己找不到对象?为什么恋人之间无法长久交往?为什么总是遇到渣男/渣女?太在乎另一半了,将对方在交往中感到窒息感了。聊天是为什么话题的焦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呢?明明不想再依靠父母,却又为此感到害怕一个性,好烦恼!
作为一个成年人,走出了校园,进入了社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工作,那时候我们最容易遇到的烦心事就是,为什么想找一份称心的工作就那么难呢?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马上30岁了,突然开始心慌了。想辞职了,又不敢。
其实找到一份好工作,还要面临基层内部的很多矛盾,无法承受工作压力,不敢在职场中表达意见,因为频繁出错被教训了,懊恼,想独自揽下所有工作,又担心实力不允许。
4.中年阶段的问题对比青年阶段遇上的烦心事,中年阶段的问题更多在于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焦虑、压力、抑郁、成瘾、睡眠、夫妻关系、离婚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中年阶段,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照顾,中间还有车贷、房贷,各种用到钱的地方,压力、焦虑自然多了,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了。
生活中,很容易烦躁,有时候难以调节愤怒的情绪,明明不想把坏情绪带回家里,可是就是忍不住对家里人发了火。明明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时常感到疲惫,神经过于紧绷,总是想起可怕的往事,心里很痛苦。
更让人烦心的是经常不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不记得接下来要做的事,忘性大,总是慌慌张张的这样下去,都怀疑自己会不会得精神病了。
在婚姻和夫妻关系中,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很多夫妻的生活不再甜甜蜜蜜,反而觉得开始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就像兄弟,特别是关于性生活的苦恼。
妻子会苦恼丈夫不懂事,我该如何是好?育儿和工作,没有一件让自己舒心的事;孩子出生后,夫妻关系变得不像从前了;心中隐隐希望能够认识别的异性,明知道有些不妥。
丈夫会不理解每次从父母家回来妻子都会发脾气,无法忍受妻子的善变,还担心自己扮演不好父母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性功能不如从前,烦!烦!
再者,关于出轨的问题,夫妻之间的疑心病,婚姻暴力等问题,都是最害怕也最有可能遇上的。
5.老年阶段的问题当然到达了老年阶段,好像也没有什么好烦心的事了,其实不然,因为在老年阶段,我们还会遇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中遇到的老去与死亡的问题,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老年人精神疾患,比如老年痴呆问题和情绪问。
人到了老年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老去和死亡,不管是自己的生命结束还是父母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有时候人一旦上了年纪之后,反而会性情大变。更会担心患上健忘症和老年痴呆。
如何区分健忘症和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老年痴呆早期如何诊断?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作者都做了深入讲解和分析。
面对以上人的一生各个年龄段不同的烦心事,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真实深入分析,针对性地去应对和解决“烦心事”。
就比如“可以原谅出轨的另一半吗?”
对于这个“烦心事”,书中不仅有真实案例:
“我和我丈夫相识于微时,靠白手起家闯出了一片天,然而现在丈夫却做出了背叛我的举动,就算我又哭又闹整天监视他,他也丝毫不为所动,本来考虑到孩子我不想离婚,但现在真觉得过不下去了,不想再被他牵着鼻子走了。”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对夫妻两人的行为和心理都做了分析,然后得出了“在另一半出轨后,人们通常会做出以下三类选择”的结果。
第一,丝毫无法容忍对方的行为,坚持主张离婚。 第二,选择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重建婚姻生活。 第三,还有一些人出于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对经济状况的忧虑和对子女的保护,在明知对方出轨的情况下仍选择视而不见,努力维持表面的和平。作者在这三种结果里,还提供了一一的应对策略,值得去细细阅读和学习一番。
不管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要想人生过得去,活得漂亮,就必须把从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的桩桩烦心事料理好。
在我看来,《家庭心理百科》是一本终身受益的书。
从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的桩桩烦心事的答案汇集在一本触手可及的书中,言简意深的宽慰,条理清晰、步骤明确的应对方案。
走出心理误区,科学健康解决“烦心事”。
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