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是一部由周洪波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愚园路》观后感(一):愚园路|当沧桑成为平凡的幸福
路的境界,人的使命。从实际道路,到徐锦江的书籍,再到由此而来的《愚园路》纪录片……
好久不见,正如那条未曾细细走过的路……
从实际道路,到徐锦江的书籍,再到由此而来的《愚园路》纪录片……
“惊鸿一瞥”,竟是佳作。
一些“POV”视角的拍摄手法很成功。
选用的歌曲也特别揪动人心。
整体观感是,漫漫舒适之恍然中,一些神经又被适宜地敲醒。
精致且异常吸引人。
不论你来自何方,我相信你都会被触动几分。
现在的人该怎么窥探历史、看待过往继而迎接未来,这真的要取决于观者的态度和心境。
大街小巷,点点滴滴,走过的每一格细节,划过的每一帧光影,《愚园路》很好地为世人打通了一条积极的心路。
至于情与义,观者自行体会吧。
我觉得这是“淡中有浓,浓里化淡”的过程,辩证又持续;
让人生爱,让人感慨,让人继续前行。
至少,你能再次体会到,人与地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时间与世界的关系。
沧桑,是不平凡,也是平凡。
沧桑,原来是一种幸福。
……
WX:iSee电影 iseedianying
《愚园路》观后感(二):“王伯群住宅”秘事
1930年7月,“王部长住宅”开始建造。该工程在愚园路辟地十余亩,引起各方的关注,有人讥讽王伯群“位尊多金”,还有读者特意写信给《生活》周刊,要求彻查“金屋”背后的种种黑幕。对此,《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认为,“金屋”事件蕴含着新闻价值。于是决定将读者来信予以刊登,同时,经深入调查,他们发现,这幢别墅住宅是由新峰记营造厂承建的,而正是这家公司,在王伯群任内揽下了承建南京交通部建筑群这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大项目。
王伯群的别墅住宅与交通部大楼建造工程几乎同时开工。别墅住宅外观华丽,所用建筑材料是当时最好的,枪炮不能损其表;内部装潢则美轮美奂,地板与楼梯的用料都非常讲究。根据当时的爆料,这幢豪宅造价应在五十万元左右。王部长则声称,其造价不像外面所虚传的那样花费了五十万元,实际只花费了十六万元,而其中的地价是十万元。那么,建造如此美轮美奂的三层豪宅只用了六万元?!谁信呢!王伯群的妹妹王文湘是权倾一时的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夫人,何应钦后来在南京的官邸斗鸡闸4号,也是由新峰记营造厂承建的。为了讨好政府高官,承建厂商最终只收取了不到十八万元,其中可见微妙种种。
王伯群得知邹韬奋在进行调查,担心丑闻被曝光,便遣人携带十万元现金前往周刊编辑部。邹韬奋不表示:“《生活》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刊物,经费多有困难,但并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一个小刊物也用不着偌大的巨款。”来人并不死心,接着提出可把这笔现金折合股本,作为投资基金。对此,邹韬奋以不符合公司章程为由再度拒绝,并严正相告:“王部长既然如此慷慨,不如替他捐助给慈善机构仁济堂,救救几百万嗷嗷待哺的灾民吧,何奈关心我一人之生活!”对方只得悻悻而退。
没几天,邹韬奋接到匿名信后又表示:“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的良心主张、我的言论自由、我的编辑主权,是断然不受任何方面任何个人所限制的。”
随即在《生活》“信箱”栏目上,刊发了署名陈淡泉的《对王保(君)应作进一步的批评》一文,并配有记者亲往“金屋”实地拍摄的照片五幅。在《编者附言》中,邹韬奋发表言论,将王伯群痛斥一番:“在民穷财尽的中国,一人的衣食住行四种需要中之一种而且一处,已达四五十万元,而王君信里犹说‘伯群素尚俭约,虽备员中央数载,自顾实无此多金’,我们不知‘多金’果作何解?‘俭约’又作何解?”王伯群“个人的穷奢纵欲,实为国民的罪人”,“在做贼心虚而自已丧尽人格者,诚有以为只须出几个臭钱,便可无人不入其彀中,以为天下都是要钱不要脸的没有骨气的人,但是钱的效用亦有时而穷……”
迫于舆论压力,有监察委员提出弹劾王部长案。1931年底,王伯群被迫辞去交通部部长一职,只保留国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头衔。时人戏称王伯群,“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
1934年10月上旬,保志宁搬进了这幢住宅。
《愚园路》观后感(三):愚园路
2017年5月的一个下午,我由东向西地走遍了整个愚园路。那天我在晶品吃完了午饭,然后从静安寺出发,沿着愚园路一直走到了中山公园。一路上经过了许多愚园路上有名的地方,比如百乐门,市西中学,长宁区少年宫,好久未读书店,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等等。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我来到静安寺上班,从此以后也就有了更多和愚园路亲近的机会,几乎隔三岔五就会在愚园路上解决午饭,也因此对这条马路更加地熟悉,也有了更深的感情。
和上海法租界的那些马路相似,愚园路也是一条幽静的小马路,双向两车道,两边遍植梧桐行道树,整条马路给人感觉是宁静,优雅,小巧别致又带点小浪漫。如果夏天在树荫下漫步,应该会感觉既清凉又惬意。愚园路是高雅的,她有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也曾经住过很多文化名人,这些塑造了愚园路上的浪漫气息。愚园路又是可触摸的,世俗化的,遍布路上的上海里弄和弄堂,充满着浓浓的生活的烟火气。愚园路上有多少故事,多少典故,多少记忆都和弄堂联系在一起。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人。浪漫与生活的两种气息混杂在一起,再加上时不时间杂其间的小花店,小咖啡店和酒吧等,让愚园路呈现出一种特别和谐又让人着迷的吸引力。它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文艺的味道。
一条道路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变迁和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体的生命是渺小和孤单的。然而,正是像愚园路这样个体的鲜活存在,才让一个城市的元气不断地延续下去。一百年来,她和上海的其他马路一样,保存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在愚园路上,有人在街头漫步欣赏,有人在阅读建筑艺术,有人在记载道路的历史,有人在书写她的未来。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将愚园路刻入内心,融入生命的呼吸之中。在这呼吸之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城市的脉动。道路被人们所规定,也被人们所书写,但是无论如何书写,正如愚园路的线条所显示的那样,她都是一个并非笔直,却坦坦荡荡的“一”。
时光真的是一样很有意思的东西,它带走很多,却又不带走同样多的记忆。走在愚园路上,我常常禁不住会想起过去一百年间曾经走在愚园路上的那些名人:张爱玲,钱学森,顾圣婴,施蛰存,黎锦晖。他们曾经和我一样看着眼前相似的风景,他们曾经和我一样踏足这熟悉的道路,那时的他们脑子里会有怎样的感想?会不会和我生出一样的感慨和赞叹呢?一条愚园路,记得多少双鞋子踏过?一百年,是不是足够长到做一场梦,各人归各人做?等再过一百年以后,我们这些现在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而那时的人们在怀念愚园路,翻检愚园路的照片的时候,会不会恰巧在某一张照片的角落里,看到背景里的我们曾经不经意地被谁留下的身影?就像现在的我们翻看愚园路的老照片,感觉到照片中的人物渐渐复活,如同默片中的主角一样,出演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历史的点滴,细如锱铢,却被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在可感知的时间内,人类总是在不可逆地前行着。道路是我们前行的结果,也是前行同时抵达的意义所在。当我们看着愚园路,愚园路也在看着我们。在目光交汇的这一刻,愚园路突然会让你感悟到,没有无缘无故的逝去,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发生。所有的人,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在创造历史的一部分,彼此塑行,无法分开。站在愚园路上,我们就像站在这个城市的掌心里。
时间是属于钟表的,时间也是属于内心的。他们不会有言语的交流, 但只需要你行走在路上,而我承载你在路上,记忆就存在于此刻。此刻它化为分分秒秒,停留在愚园路的日常中。人的一生中,很少有机会去回忆,那些点点滴滴的时间,是如何从缝隙之中溜走的。有时惊心动魄,大多数时间却平平常常。但是当你用这些时间,去构建你人生意义的时候,却发现,有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也不过平常,而看似平常的某些时刻,却出乎意料地让你泪流满面。所以,这篇文章写给自己,纪念自己在愚园路上度过的那些平常的时刻,那些在愚园路上无目的地漫步,在愚园路上的小饭店里吃饭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