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是一本由艾尔维·吉贝尔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精选点评:
●翻着看完了,里边那些明显描写福柯的段落看得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全文都流露着一种死亡的气息,可以算是一本将死之人的遗书吧。只是这样消费了自己朋友的隐私真的合适吗?太难过了。
●福柯最后的八卦各种
●因为福柯,因为阿佳妮,因为死亡,读《那些没有救我命的朋友》毕。本书是作者在得知自己染上艾滋的死亡日记,在记录自己恐惧和无力之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同类的死亡,包括福柯的死亡。在死亡面前,福柯用一种异常的冷静,给予死亡最大的尊重。该书也记录了阿佳妮的虚荣和背叛。此类题材,我最喜欢的是德里克贾曼的《蓝色》,足以让我审视所余的几十年的生命。
●生死的喟叹融化在平淡的叙事里。。。
●之前不知道guibert也是弗孔的朋友 译的脑仁儿疼不知道说啥
●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对福柯临终前的描写以及阿佳妮的八卦,特别是在加州的糜烂生活实在只有将死之人才能如此不顾一切了吧,syphilis和adis大约都是Faustian bargain
●深刻,
●流水帐的记事
●绝对的震撼!
●你偶爾也會這樣想,不幸的將臨,便是一種幸運。我們都為獲得痛苦而快樂著。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读后感(一):评论?
看完了艾维尔.吉贝尔的《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非常谨慎的,我以一个仿佛处天堂中的天使的身份看着这个饱受折磨的凡人,给他报以怜悯的眼光,同情他。理智得对待譬如“1989年12月22日”这样的话语,好像这些时间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小心翼翼的,不把“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肢端蚁走感、智力下降、焦虑、抑郁、瘙痒、性敏感度下降、阳痿、HIV、T4值、免疫原型物质……”这样犹如部落咒语般的名词当回事。当我翻到最后一页,“这本坠入深渊的书在我面前合上了”我以为我伟大的同情大概可以升华为一种高尚情操;我征服了这位英俊的金发男子和他的书。
而实际上是,吉贝尔不由分说地戳穿了我天使的虚伪面孔,用他的死亡和他的死亡方式征服了我。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读后感(二):吐槽+隨記
72 蒙克 《尖叫》 譯者您給蒙克打針了?難道不是叫《呐喊》嗎? P85 那個日本畫家的名字叫aki,您就譯個阿其出來?見過日本人叫阿其的?您姑且也翻個秋字出來吧? P122 《橙色機器》的導演庫畢克,誰啊?!有這部電影?庫布裡克很生氣了。 當然了,這些謬誤不影響對此書關鍵部份的閱讀,整體來說還是可供一讀的。 不過我認為該書在記敘完福柯(書中穆茲)死後就開始向癲狂與歇斯底裡傾倒,雖然我懷疑此後章節的合理性,但是人類是無法在已被宣判的死亡面前依然能夠做到冷靜自持的吧,又何況是這樣一個極度自戀又不可一世的法國人。 最無辜的兩個孩子也要因為父輩的錯誤付出生命的代價,還有無辜的貝爾特,活脫脫就是莫名被奉上火刑臺,成為千百同妻祭品中的先行者。當然,作者自己管不了這些了,早早地已經戴上死之黯黑與豔麗玫瑰色交疊的眼鏡,對自己恐懼又甘美極了的死亡沉迷得不能自拔了吧。 因而又突然想起福柯在遭遇某次車禍之後所宣稱的“那種死亡的狂喜”,大概與作者此後的心境如出一轍吧。 是此為記。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读后感(三):诺言的力量
这本书是艾尔维·吉贝尔写给其朋友比尔的。比尔就是那个《给没有就我命的朋友》。当时比尔许诺艾尔维·吉贝尔若有疫苗会第一时间就给他和他的朋友。但整整一年半中,比尔都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只是继续拖着艾尔维·吉贝尔。这令艾尔维·吉贝尔失望而愤怒,沉痛而悲伤。最后还写道:“上吊去吧,比尔!”以表达这诺言的背弃者最后的愤怒。他给他带来了希望,然而却失信于人。可能是由于这诺言的力量吧,才让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当然,个人感觉而已。
但书中不仅仅写到这些,还写道了他最亲密的好友福柯,他的伙伴于勒等等。可能是觉得这书(死前一两年写的)的重要吧,他不愿这书只出现那令他愤怒的人吧。所以还写到他的挚友们,当然还有他对疾病的心态和疾病发展的过程。当中其疾病的发展过程用了颇多的篇章描写。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读后感(四):一如既往的吸引我的另类文字
其实很早就发现自己喜欢看比较毒的文字,有独孤、死亡这样的字眼往往会成为我的首选。是我内心阴暗的角落的作用吗?不好说,但是我得承认,我是个喜欢“变态”的常态人。
一个学经济的,偏偏不喜欢看经济类的书。我会经常到图书馆三楼的文学区域去闲逛,走到“外国文学”我都会认真仔细的扫过书架上的每一本书,会选择吸引我的题目,我会看看封面、扉页、序言中的简单介绍,毫不犹豫的借了再说。《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这本书也同样是这样的意外收获,或者说我从之前就一直想去看却没有勇气,最终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它。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惊喜,赤裸裸的表达让我不后悔与它结缘。
埃尔韦•吉贝尔,法国人,1991年死于艾滋病。他是个帅气的年轻人,是个极具魅力的男人。这本书,是他在死前以日记的形式写下的类似自传的东西。里面有许多关于艾滋病的文字,写了他的病痛以及他的心理变化。“没有救我命的朋友”指的是比尔,一个曾经承诺救他的人,却让他感受到了被判与肮脏。其实,比尔是在正本书的后面登场的,说是写给他的书有点牵强了,我更倾向于把这本书定位在写给所有艾滋病人、同性恋者、健康人的。他不仅讲了自己的故事,也给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他的朋友们,他生命中的那些人。
他用赤裸裸的语言写着同性恋、性交、SM、艾滋,让我觉得震撼,能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的坦白直接呢,这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将死之人吗?因为时代背景和他所处环境的复杂,有些东西我还是不能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在书中看到一个被宣判了死期的人的所思所想。
对于他的行为生活方式,我不去评价,但我佩服他的勇气。因为他的勇气,才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样的文字。他是个同性恋者,他有许多的情人,也有伴侣,而他的伴侣是个有妻子的人。尽管看起来很乱,甚至会让人觉得淫乱,我还是不介意,不去评价。因为我看到他的真实,包括在最后他对比尔的看法以及对比尔可预想的结局的披露,他是个敢爱敢恨的人。
看完这本书,其实内心是很复杂的。我会联想到同性恋者的处境,会联想到艾滋病人的心态,会思考同性、异性恋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不过是两个个体的相互吸引,这种吸引既包括心理欣赏,也包括肉欲。
我脑子里一直浮现着电影《最爱》里男女主角的故事,可能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相通之处吧。每个人都会在这本书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我看到的好像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人这辈子,总要看看将死之人的遗书的。不知道其他人若看到它会有怎样的评价,我倒是喜欢的。应该是看过的书里面喜欢的,也能引起思考的了。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读后感(五):是谁赋予你书写的权利?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又要开始写字,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尺度又该如何把握?我为人处事一向决断,很少犹豫不决,在写博这事上,却是从开始一路踌躇摇摆到如今。
写字的好处之一是:通过文字留存下来的流逝时光,虽然会露出深深的缺口和沉默的罅隙,虽然微乎其微,虽然会有很多日子一字不提得过去,但凝陷在文字中的时光,让记忆无法太随意得修正曾经的真实。
写字的坏处之一是:若要写出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又想写的,若自己又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者缺乏驾驭文字的技巧,你就很难抹去其中真实的痕迹。又或者,不愿意写字背后的目的驱动力被所谓道德给tradeoff掉,这时,隐私的尺度该如何定义,写字所披露的真实生活细节就会成为一个难题。
在迷惑与清晰之间,在希望与失望的尽头,在脑中不断响起的尖锐谴责的声音时,在心头不断划过的刺痛下,在无法让我信服的比较判断中,我茫然无从,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给出一个充满理性的答案,或者富有逻辑的辩解。
这本充满巴黎式自恋的信笔所至的日记体死亡自白《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之所以能吸引我,无它,仅仅是序言中提到的一系列问句:“我有什么权利写下这些呢?我有什么权利对友谊划下如此的切口?而且面对一个我从心底里敬爱的人?”于是,我开始在这部披露作者自己感染AIDS后的生存状态也披露他身边人隐私的书中寻找答案:Herve Guibert是如何又是怎样背叛了盛名在望的朋友Michel Foucault的隐私?理由何在?目的又何在?
跳跃的文字、触目惊心的记录,让人不得不惊叹艺术家文化人的糜烂生活、奇怪的思维逻辑和肉欲情感两分的习以为常。Guibert是如此合法化自己类似间谍的窥探、记录和对违背福柯意愿的临终生活真相的披露:“某种幻觉或眩晕,赋予我写下这一切的充分权利......因为我正在描写的不仅是我朋友的临终,也是在等待着我的那种临终,很明显从此维系我们的,除了友谊,还有一种共同的死亡命运。”因为作者所患绝症,因为作者本身也是著述颇丰,我选择相信他自称的目的只是记录“真实”而不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不过做为小人物的我,还是难以完全理解赞赏他的理由和他的行为方式。
阖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想,我的问题,依然无解。
唯一的收获是书中提及的一首Francoise Hardy的歌:
如果我走在你之前
记住了我会在那里
我迎着风和雨
太阳和自然元素
为了不停地轻抚你
空气湿润而清新
就像你所爱
如果你还不明白
你会很快认出我
因为我正在变凶恶
我迎着暴风雨
为了让你痛苦让你发冷
空气充满绝望
就像我的痛苦
如果你已将我们遗忘
请把雨点留给我
把太阳和自然元素留给我
我真的要离开你
也离开我们自己
空气只是一阵风
就像遗忘。
逝者已矣,背叛者和被背叛者,都已托体同山阿了,唯留文字和争议在这嘈杂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