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是一本由[美]多诺万·韦伯斯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滇缅公路》精选点评:
●被人遗忘的热血
●补标
●无
●CBI 是二次大戰最慘酷、最艱苦、最少支援的戰場 。戰爭結束後依然苦難的土地,也從中明白為何緬甸還有眾多不能進入的區域。
●饭饭编辑的书,大狗狗送给我。从机场开始读,争取到家读完。
●非常好看的战争小说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缅印战场的史诗般恢弘壮丽的战争历史书。作者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撰稿人。译者也曾陪伴作者沿途考察滇缅公路在中国的一段。
●心中最好的写远征军的书之一,最主要是文笔太好了
●描写的过于细节了,而且为什么就没有地图呢,谁知道缅甸的这些地名啊
●每次看到二战主题,总是会经不住对那个时代很心痛。这段被淹没了的历史,隐藏着多少英雄。
《滇缅公路》读后感(一):抛开历史不谈
抛开本书所讲的历史不谈,整本书的字里行间都给人一种作者的骄傲感,他认为美国人在这一故事中扮演救世主并为此而骄傲。我不反美,但很不耐烦作者的hollywood式的叙事语气,再加上他的恢宏的跳跃性的笔法,俺看了大半就撑不下去了,所以只能很遗憾地放弃受教。
《滇缅公路》读后感(二):美国人的视角
从美国人的视角来描述缅甸战争,全面描述了缅甸战争,书中描述的从缅甸反攻的部分与我之前了解的不一样:书中着重描写了“掠夺者部队”的战斗,也提到了英军的作战,但是对中国部队的作用却轻描淡写。作者的视角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因素,不客观。期待以后有客观公正并且全面描写滇缅战场的书籍问世。
《滇缅公路》读后感(三):不能停止的
象一枚安放在当年的镜头,降临人间。
这镜头,在热带树林里看到暴雨满天,在深入伤口看见半截吸血虫,又冲到太空见证地球风云流向,接着直接坠落到某时某刻某个人失意落魄丧魂的心…
被完整拆解的宏大,一气呵成,仿佛一场没有剪辑充满细节和戏剧的电影。战争造就了这一切,当战争是事实而不是电影的时候——在刺刀扎来的当时当刻,空白到只想要活。
虽然这场战争有很多子集,我的生活,不想要战争这子集。
《滇缅公路》读后感(四):二战—入缅作战—悲壮的史诗
这段历史不知道珍藏了多少年,不知道多少人被埋没在这场悲壮的战争中,当这段历史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惨烈。
貌似当局对于这场战争不怎么肯定,因为不是共产党打的,是那支很少在历史上提起的队伍打响的。
这场战争的惨烈让人不堪回首,数万战士倒在了野人山,戴安澜将军在那里壮烈殉国,很多数不清的连名字都不知道得人长眠在那里。
纪念是为了最好的记住,让这场战争正式的放在中国真正的历史上、
《滇缅公路》读后感(五):只是记录,不是书评
这本书是去腾冲的路上看的,从爱炫耀的胖子手里抢过来,带给一个在腾冲工作的朋友。书写得并不是很好看,如果不是从北京到昆明,从昆明到芒市,然后到腾冲的时间太长,这本书我是看不完的。
芒市到腾冲,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只能走盘山的老路,足足花了五个小时,路边时常可见修路的人,用的方法跟当年修滇缅公路的方式一样:男人女人在路边砸石头,然后垫做基石,不同的是多了一些现代化的压路机。这些人,跟当年修路的,是一样的人。
快到腾冲的时候,路边开始慢慢出现一片一片油菜花,非常非常美丽。
今天去国殇墓园,朋友买了一箱当地的酒,我们绕着3000多座墓碑洒了一圈。站在墓园顶端,3000多做墓碑背对着我们。这些人实际上当时是集体火化的,然后分成3000多份,大家的骨灰不分彼此。隔壁是共产党军队的墓地,两下隔路相望。
下午去看了三个老兵。不知道为什么,很羞于举起相机。
一位老兵,儿子刚刚去世。他指着让我们看贴在柱子上的红纸,是腾冲县委贴的。他们只是要个被承认而已。
另一位老兵,有儿子,却只能一个人在山上生活了20多年。他说最近有些容易感冒,我把带着路上吃的维生素药盒给了他。老人紧紧攥着红色的药盒,一只瘸了前腿的小猫在他脚下跑来跑去。
我不能,也无法形容他住的环境。
腾冲的一些朋友一直在帮助这些老兵,相比他们做的事情,我们偶发的好心是在太微不足道了。
这本书,我并不是很喜欢,读起来有点儿隔膜。但是好歹,它记录下一些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的东西。
腾冲很美,60多年前战争的影子一丝也没有了。这些,得自当年那些尚年轻的人。但是我们心里,总不该一丝影子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