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1 04:2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1000字

  《人的现代化》是一本由英格尔斯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现代化》精选点评:

  ●由非常严谨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种种结论和推断。这些英国学者让人肃然起敬。我对社会和人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本书几乎考虑了所有的方面,“全面出击”进行论述、辩证,由不得人不服。一开始读会感觉有些枯燥,但慢慢读进去了,便会被作者引人入胜的思考和辩证所吸引,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直至推断出种种结论。好看。而我今年的传播学课程也暂告一段落,要等明年再见了。anyway,精读了四本社会学的名著,受益匪浅。对社会对人对自己的认识深入了许多。有时间还会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作为一个现代人主要意味着要具备四个性格特征:“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见多识广”,“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高度独立和自主”。影响人的现代化的因素纷繁复杂,但随着工业文明诞生而产生的在生产组织中蔓延开来的组织性、计划性、效能感、平等性、开放性等品质无疑是最重要的。此外,教育虽不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灵丹妙药,但教育所传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具有塑造作用,进而影响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形式上的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并不能真正促使人类的进步,我们更需要从实质的层面,即推进人的现代化着眼来造就现代人,养成国民的现代性,由内在而溢出于外,推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

  ●硕士三年就指着它受益匪浅了

  ●别有角度。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别人的论证方式,多么严谨!!

  ●一点总结: 农村人落后根源不在于他们是农民,而在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传统的,要想现代化就应更大限度接触大众媒介,冲破农民那种固定不变的环境,同时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在前,全体国民现代性的获得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都依赖于人的不断解放。

  ●原以为硕士论文的理论框架就指着这本80年代的一元书了,结果发现是我想太多

  ●编译自 Inkeles的 Becoming Modern一书,但是(1)内容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来翻译(2)冠以“编译”之名完全隐去原作者姓名。

  ●万能的淘宝这个都还能买到,研究现代性的一个流派,相比而言,现代性理论受到不断挑战的时候,这本要略好一点

  ●看了两遍,笔记也做了一堆。个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因素、环境的研究。但是真正要现代化还是需要经历和反思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一):纳闷

  本书说是英科尔斯所著,但是翻译者却丝毫没说原作者是谁,什么都没说关于英科尔斯的任何事情,我就 不懂了,作者想干嘛?书的内容我倒没读过,不知道如何评价,但是真就只一点而言我就不爽。谁给我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解释一下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二):人的现代性与发展传播学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明白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后来仔细想想,似乎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研究传播学与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个话题,我更倾向于从人的发展这一层面进行反思。虽然《人的现代化》这本书槽点很多,但是他的基本观点我还是赞同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这个词,与现代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这本书是大概花了几个小时读完,因为很大的篇幅都是在介绍一份研究报告,而且这份报告的研究思路与逻辑应该与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我对这种研究方法本身是存有怀疑的,尤其是作者明显地“现代人”“传统人”的二分,随之而来的描述都归结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上了。尤其明显的是将两个典型个体进行对比,企图通过这两个人描述整个群体的对比状况;其次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用一组指标来检测人的现代化,其结果的科学性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总是一致的,“现代化”程度这样的问题,运用民族志参与式观察,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

  这本书所描述的一些调查事实,尽管是美国八十年代的事情,但是有很多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就像之前的”电脑下乡“,偏远山区的人们,他们的思想被限制在与近代科学绝缘的思想意识中,处理任何事情都是按照一套旧有的规矩和方法,因此,像电脑这种物质层面的设备,在”电脑“这个词或者说”对于电脑的需求“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当地人的头脑中,电脑下乡完全就是天方夜谭,最终的结果也不过于闲置一边。想想也是可笑,也是可悲。宣称的发展传播,宣称的推动农村发展,其实只不过是利益集团的一场”秀“,借助他们的一场秀,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作为”传统人“的他们,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电脑,也更不可能习得与我们一样的使用电脑的生活方式。尽管说成年的人格在随后的学习、工作中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想这样简单的两台电脑,是根本不可能的。

  发展传播学的学科合法性在哪里?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到最后,应该只不过是利益既得者的一场游戏吧。在以前是文化殖民的一种体现,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三):现代化是任何国家都逃避不了的过程

  在老师的推荐下,花了一天读完了这本书。对于喜爱社科类的豆友们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作者们在六个国家展开了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社会问卷调查,并且在5年之后又进行回访。很佩服米国的学者们做学问的勇气与毅力。

  作者团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作者在书的开篇就表明:“调整以往研究国家发展的重点,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普通人,而非那些杰出人物。并且表明其目的是要向那些认为人格中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六岁前已经发生并且在十六岁前便已完型的心理学家挑战。”这样看来,作者并非在写关于人的现代化。

  其实不然,正是在这样的研究中,作者认为,人的现代化进程是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工厂、学校、社会、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等因素)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现代化是具有渗透作用的。并且工厂与学校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

  同时作者回答了保守主义者以及所有对现代化担忧的人们所存在的顾虑。譬如,个人现代性是西方进口货吗?现代人是否就是资本主义人?现代人是否病态的人?现代化会把不同文化的人变成清一色吗?个人现代性只适用于男性吗?等等一连串的问题。

  在阐述完对于这些问题的疑虑之后,并且结合作者实地调研得出的观点,作者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对这些国家未来的现代化过程做了一些猜想与预测。其中也包括小篇幅的对中国的看法,从50多年前的猜想未来的20年、40年。也并没有夸大其辞与不符实际的想象,个中可见作者洞察之深远。

  。。。。。。中间细节略。

  作者是以一流的问题——“现代性:善或者是恶?”、“人人都会成为现代的吗?”“反现代的倾向存在吗?”——的方式来结束这本书的。并且把这样一流的问题留给后人来考虑。

  当然,结尾的话也确实能够让人回味无穷。

  “承认所有这些,人们也许会相信,没有现代人的精神,等待人类的将是一个更暗淡不幸的未来,生活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选择退回到传统主义的精神中去,将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有希望回到田园诗里,而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实际上,人类已经超越了可能进行这种选择的阶段。真正的选择不再是在传统主义或现代主义之间进行,而是在或是一种与热衷权利和无穷的贪婪相联系、以酷刑和为专制者树碑立传为基石的现代主义,或是一种为人道主义所陶冶和被谦和所约束的现代主义之间进行抉择。我们希望,这一选择将由我们来作出。”

  从老师那里也了解到一些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其核心是理性化,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公民化的统一。现代化的最终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个人主权,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四):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1.理论出现的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欧和北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和美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陆续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革命使得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技术进一步开始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发生转变。于此同时,技术革命也带来了其他领域的革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令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科学文化领域,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的创新成为工业和发明的根本源泉。个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其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斯宾塞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世俗主义”倾向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被广泛接受。工业革命时期,个人主义中强调个人自由、理性至上、追求公平效率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态势。在两大阵营之外,还存在中间阵营,西方学者将其称为“第三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巩固自身地位,期望建立一种宏大的理论来促进稳定的、整合的世界秩序的形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一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的领跑者,美国式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具有优越性的。肯尼迪执政时期,共产主义运动被视为一种威胁与挑战,于是美国政府着手建立一套针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理念和行动方针,政府和社会科学界的联系与互动增加。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现代化理论发端于美国,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同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现代化”加以阐释,前者的侧重点在于制度,而后者的侧重点在于个人。宏观派的代表如社会科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他提出了“政治的”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强调政治权力对传统权力的代替作用,社会组织与结构形态的变化,以及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在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美国的另一位社会学家罗伯特・华德所阐述的“经济的”现代化特征也提到了技术革新在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派以英格尔斯(Alex. Inkeles) 为代表,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微观层面入手展开了“人的现代化”研究。

  2.现代化理论中“人”的视角

  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可以被视为符合历史和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形式”,而“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的现代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英格尔斯将“传统人”与“现代人”一分为二,把包括乐于接受新的观念、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守时和效能感等十个方面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与之相对,服从权威、受教育程度低、因循守旧等则被列为“传统人”的特征。英格尔斯从6000多个调查对象中选出了两个代表:一个是孟加拉国的农民阿姆杜拉,一个是孟加拉国冶金工厂的工人努瑞尔。通过对两个典型的研究,英格尔斯认为与阿姆杜拉相比,在工厂工作的努瑞尔更具有现代人的倾向。

  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化并不意味这传统文化的消亡。诸如老年人的边缘化、传统习俗的终结是人们对于现代化的一种误解,实际上传统文化是可以和新兴的工业文明共存的。在政治领域,个人的现代性将会推动其成为乐于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而这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固守传统、不具备变革精神的“传统人”的存在,成为了国家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阻碍。英格尔斯还指出,现代化还会给家庭生活和社会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现代化可以改变传统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形态,子女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所工作和生活方式。传统社会中被束缚的女性不再被困于家庭的牢笼之中,自主和平等意识增强。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增强,置身于现代化环境中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出身阶层的限制,实现向上流动。

  在揭示促成个人现代化的因素时,英格尔斯采用在六个发展中国家调查时所得到的结果对其进行阐释。他指出横断面的研究证明促成现代化主要有三个因素:其一,学校是个体社会化重要的场所,教育水平与现代性有直接的关联。教育改革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二,工厂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和现代化机构,在培养个人效能感等方面功不可没,工人在工厂里习得的不仅是机器的操作方法,还有革新的观念。可以说工厂是促进人现代化的一所学校。其三,诸如电影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积极参与政治和文化生活起到了助推的作用。除了横断面的研究,英格尔斯还用纵向研究来佐证工厂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关键因素。他指出即使不考虑城市这一影响中介,单是工厂所提供的工作和组织经验,就可以使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由传统转向现代。

  英格尔斯还考察了农业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英格尔斯将发展中国家新兴的农业合作社与传统农业模式进行对照,指出传统农业模式中缺乏组织、资源和参与,而新型的农业合作运动引进新的耕种技术和组织模式。英格尔斯指出当工业中的某些组织原则被引入传统农业之后,从事农业的人也将变得具有现代性。

  二、“人的现代化”理论评述

  1.理论启示

  以英格尔斯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主要贡献是提供了测量现代人格的尺度,所探讨的现代人的品质可以说与韦伯等人所阐释的“资本主义精神”某些构成部分不谋而合。首先,“人的现代化”理论强调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个人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目标。个体的独立性至关重要,人生价值需要通过个人的自由发展来实现。其次,推崇理性至上,赞扬职业精神。英格尔斯将个人效能感作为现代性测量的一个指标,人在理性的支配下投入工作,通过辛勤的努力来创造财富。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其所论述的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在经济领域,工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在政治领域,一个民主的、成熟的社会允许其公民自主地管理和参与社会事务。机会平等是保障现代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契约精神也是社会和组织运行的基础。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传统思想和习俗中陈旧的部分加以扬弃,鼓励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个体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得到极大的包容。

  “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无论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形式和途径有多么大的区别,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应用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则是推动科技进步,进而使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受教育的主体是“个人”,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对于“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解释,人力资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其二是能够生产知识的存量。在获取人力资本的几个方式当中,接受正规的教育是人力资本获得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社会整合和良性发展。已经完成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逐渐丧失,依赖高新技术的趋势将逐渐显现。仅仅依靠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廉价劳动力无法满足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其中的关键一项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并确保受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

  2.理论缺陷

  无论是欧美国家、亚洲国家还是非洲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可以称为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状态。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便加快了侵略和掠夺的步伐。可以说除了制度和技术因素之外,发达国家通过支配发展中国家从中谋取了好处,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所以对于曾经饱受外敌侵占、先天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国家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可以照搬照抄的样本。由于世界经济秩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是西方国家不曾面对的,切实结合本国国情,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才是更切合实际的办法。

  现代化理论将传统与现代割裂,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同现代化的发展难以融合。“现代”代表先进、有序和值得发扬的,而与之相对,“传统”则意味着落后、无序和应该摒弃的。但是实际上,传统与现代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存在纯粹的传统社会或纯粹的现代社会。传统与现代是互相渗透、互相转换的关系,一个与传统完全脱离的社会是无法正常运转的。

  参考文献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布朗.现代化:美国生活的变迁(1600-1865)[M]马兴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