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5-19 02:0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精选

  《现代化的本质》是一本由于歌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化的本质》精选点评:

  ●独特的视角,非常深刻

  ●挂羊头卖狗肉···编辑太不地道了,活脱脱一个广告推销员

  ●粗读

  ●从大国崛起到从优秀到卓越 从国家到个人 成长来自心中的那颗种子

  ●作者把有些句子说了又说。。。看到一半的时候想骂人。不过掀起了对韦伯的极高兴趣

  ●本书推荐给每一位“好谈民主”的人 不要再对基督教与民主的嬗变张大嘴巴了

  ●涛姐呕心沥血推荐了两年的书,终于在三年后被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感慨就是,真是无愧她的传教士称号。

  ●用韦伯理论通俗解读500年大国崛起的精神动因

  ●虽然似讲章,但纲举目张,条理清晰,相当有力而丰富的资料。让国人耳目一新吧。

  ●内容有前后重复,深刻性和说服性都欠缺~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一):两个makesi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通俗易懂地介绍并应用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现代化理论,以便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新教伦理支撑下的“资本主义精神”。

  毕竟,作为一个从小到大被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主义唯物论调教的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对清教徒宗教信仰的观察和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一片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天空。

  :不知为什么,书中出现好几处错别字或显而易见的错误,作为一本“有责任感的书”,实在是不应该啊。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二):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读《现代化的本质》

  中学时代,政治课经常会考到我国将于何时实现“四个现代化”,那看似遥远的二十世纪末早已过去许久,我们现代化了吗?

  于歌的《现代化的本质》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多月,并非文章艰涩桀骜,而是它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让我觉得炫目,震撼,回味。当共产主义如梦如幻的描述还像病毒一样盘踞在脑海的时候,《现代化的本质》却如一针清醒剂让我如梦初醒,大汗淋漓。瞿秋白先生在参访苏联之后,写出《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广为流传,但是他有一句话却鲜为人知,大意是:“他们相信共产主义这个人间天堂最终能够实现,但是在抵达天堂之前需要渡过血海,所以他们就先创造这片血海。”环顾苏联,中国,朝鲜,柬埔寨,哪一个所谓的共产主义国家没有经历这样的血海,难道这就是进步的必须吗?

  不,于歌用如椽巨笔告诉我们,这是人们在对理性极端信靠中生出的世俗化资本主义的变种,一个是右翼派生文化以德国纳粹为代表;一个是左翼派生文化被称为共产主义。那真正的现代化的道路在哪儿?我们奉为圣人的卡尔.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力的进步启动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另一位马克斯,马克斯.韦伯却用中国做例子否定了这一推断,他经过考察发现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财富积累都在欧洲之上社会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于是他提出现代化即“合理化进程”,而在合理化的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一种是世俗的工商业力量,一种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力量。那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呢?王怡解读为:“制度层面上的普遍主义和灵魂层面上的个人主义。”

  制度上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早已耳熟能详,而灵魂上的个人主义我们却从未涉及。在这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度,提倡任何形式的个人主义无疑是亵渎和挑战,然而真正的自由无不来源于此。胡适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争取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取国家的权利;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从来不是一帮奴才建成的。”但是这种自由会泛滥成极端的自由吗?那就需要信仰的制约!相信更高层次的道德存在,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文章以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徒为例,讲述他们信靠上帝对传统世界的割离和重构,比如:传统宗教把世界看成受魔鬼支配应该弃绝的世界,而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受普遍的恩典,应该为神管理好;传统宗教认为侍奉上帝只能限定于教会的神职,而他们认为俗世的职业也是上帝赋予的天职;传统宗教认为赚钱是贪欲,而他们认为勤奋工作,合理得到报酬是增添神的荣耀;传统宗教信徒追求奢侈铺张,而他们却倾向于苦行主义,在生活中厉行禁欲,恪守道德。这种“因信称义”的道德说教,唤醒了每个人对个人位格的珍视、尊重和责任,激发出源源不断的个人主义的创造力,这才是人的现代化的开始。

  眼下的制度对于个人的打压、蔑视和凌辱,逐步侵蚀和破碎个人的价值,让人在无尽的黑暗里看到的依旧是无尽的黑暗。基督教把人视为“荣耀上帝的器皿”,马毛教则要人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同样是物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因为荣耀上帝的器皿,更看重的是器皿里的宝贝:永生不灭,积极向上的灵魂;而后者更为看重的是永不生锈的性质。灵魂里我们感受爱的温度;机器上我们感受钢铁的冰冷。人的现代化在于人生而平等,都拥有非凡的尊严和静穆的自豪。在别人践踏我们的时候,我们又在践踏什么;在神保守我们的时候,我们又在保守什么?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三):转自【佳美博客】:对此书有些失望,不过还是推荐大家阅读。名字最好改改

  总评级3.7分。总体而言此书值得大家来用心读读。因为此类思考在中文简体字出版界太少

  若是评级该算3.7分吧!

  主旨新颖和说服力 4.5分

  文字和表达 3.5分

  编辑与制作 3分

  精辟句子摘录~~~~~~~~~~~~~~~~~~

  “你从事工作勤勤恳恳,就会明白基督与你同在”

  乔舒亚.斯克托牧师的名言。这位牧师到底是谁啊?

  黑格尔说:中国的文明是没有时间维度的文明,只有空间。

  可以参照 《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

  著者 / 卿文光

  日本长期存在的对背德行为的群体处罚的风俗,也使得日本人不得不关注公益和注重公德,从而强化了日本文化当中的普遍主义精神。有一个日本知名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告诉过作者,他之所以不会在任何情况下接受回扣,是因为在接受的同时,要准备好剖腹的刀子。一旦败露,就必须剖腹自杀,否则无颜存活于世。

  ~~~~~~~~~这段文字让我对日本文化增加几分好感。不过总体而言作者是否因为在日本的经历而对日本文化过分看好?若是有此类的文献说明会让读者更加释然。 ~~~~~~~~~~~

  此书内容对今日中国有相当适切性,可是赘述太多,而且外国人名和专业性词汇没有英文,

  整体质素不算高,作者和编者的责任心不够。让人联想到曼德起初的两本书:没有英文使人不容易追溯本源来佐证或者进深阅读。

  还有编辑质量实在欠佳。标题不够清楚,标点符号很多不规范之处,也有不少错漏多字的情况如86页。若是有人心存疑虑,认为作者于歌没有什么自己的创作,多是抄录翻译,那也无法消除。

  91页把尼德兰误为尼兰德,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111页就多处错别字词短语

  所谓的民间写作立场其实是不好的,只会更滋生非理性的愤青口号式书籍的泛滥和对国民的败坏。

  此书题目最好改为《韦伯宗教社会学简介》之类的,因为作者似乎很少自己的资料分析和见

  不知读过韦伯原著的人是否和我有同感。我对原著只是翻了翻,没有仔细读,印象不深。

  错别字太多了,新百合文库的编辑该反省反省。这样做事没有好见证。

  154-155也有几处/

  赵晓等人难道没有预先读过?没有看到这些问题?没有提出来过?

  封底的溢美之词有些让人不自在。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四):《南方人物周刊》的书评

  《南方人物周刊》刊登了王怡的书评《个人主义的印记》

  和《美国的本质》一样,于歌的第二本书,有思想的穿透力,有对时代的切肤之痒。他以韦伯社会学的进路,用“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概念,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与其背后的宗教精神勾连起来。赵晓说,这是一本中国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我对此书的解读,就是制度层面上的普遍主义,和灵魂层面上的个人主义。

  于歌的基本结论是,主要受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语国家,在对上帝主权的信靠中,脱离各种传统主义、特殊主义对世界的割据,建立了一个普遍主义的世界观及制度范式。并在“因信称义”的圣经教导中,唤醒了每一个个体位格的真实、尊贵和责任。从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个人主义的创造力。从瑞士到荷兰,从英格兰到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崛起,不过是这一世界观的平面设计。

  而主要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欧陆国家,则以反基督(新)教的精神,在对人类理性的信靠中,建立了另一种普遍主义的世界观。这一替代性的世界观的谱系中,既衍生出了共产主义,也衍生出了法西斯主义和各种极权主义。作者的这一立场,虽不尽全面,却振聋发聩。在某个意义上,超越了中国思想界迄今为止对英美与欧陆两条现代化道路的全部理解。

  思想界对两条现代化道理的理解,有一明显的脉络。60年代的顾准,在牛棚笔记中,以锋利的思想火花,反思了两条道路的迥异,也点出了新教背景之于我们是一个盲区。80年代的启蒙运动,再次混同了两条道路的激情。90年代中期,刘小枫和朱学勤先生,分别从神学和思想史进路,面向德语思想和法国传统,推进了对这一关乎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核心命题的理解。之后大致十年,当亨廷顿说,欧洲和美国的最大差异在宗教信仰。但汉语世界中,未曾看到推进这一命题的、启蒙式的和“旗帜鲜明”的作品。

  直到于歌这本非学院派的、雄心勃勃的书。作为一本通俗性的启蒙读物,学理上不够严谨,但掩不住视野上的生机勃勃。这不是学者写来评职称的书,是给学者们评职称的书。书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可捻出几个前沿性的博士选题。

  对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混同与误读,我能想到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毛泽东夸奖马丁·路德·金,和恩格斯夸奖加尔文。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遇刺。这位黑人浸信会牧师,一生以基督精神和非暴力方式,在一个普遍主义的宪政平台上,寻求公义与慈爱。结果中国各大城市,都在上级安排下组织了游行。毛泽东发表了对金牧师热情洋溢的赞美。天安门前,几十万群众高呼“血债血还”。一时间,连中国农民都知道有个苦大仇很的马丁弟兄。

  今年是约翰·加尔文诞生500周年,这本书也算是汉语世界对他的一个致敬。尽管这样的致敬,对中国知识界而言,还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思想史上,对加尔文夸得最厉害的,并不是英美派,反而是卢梭和恩格斯。就像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于伦敦,卢梭也住在瑞士。他享受着新教共和国的普遍主义成就,不由自主地说,“不管我们的宗教如何发生巨变,只要爱国和自由精神仍在,加尔文就会仍然活在我们中间,记念这位伟人的人都必蒙祝福”。

  恩格斯也说,“加尔文的信条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成为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他赞叹加尔文的信条“适合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而在上帝的国度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从卢梭到恩格斯,都看见了新教的制度成就。但从法国启蒙运动对人性的高举,到德国哲学中从康德到黑格尔,以理性与道德取代了一个有位格的上帝,就是加尔文主义的上帝时;一种反宗教的、第二条现代化道路就在“九三年”之后开始了。

  此书也有欠缺,是忽略了“普遍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张力。新教的个人主义,好比天上的君王派了一个使者,到世上来。他就是个人主义的,谁敢对他不敬呢。一切地上的团体和成就,都不再是目的,而是器皿。新教的意义是把这个使者的头衔和地位,赋予给了每一位信徒。以至于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在世俗国家面前获得了神圣性。换言之,加尔文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普遍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因为一切出于上帝的主权,也归于上帝的主权。但这样的信念一着陆,恰恰就成了个人主义。就像耶稣警告门徒们,说不要瞧不起小子中的任何一个,因为他的使者常在天上见我父的面。

  所以个人主义的意思,就是当每个人都是钦差大臣。羞辱任何人,都是羞辱上帝。这就是现代化的本质。所以美国律师的名言说,捍卫我当事人的正当利益,直到天下大乱也不停止。所以林肯说,为了黑人弟兄不被奴役,让联邦毁灭一千次也在所不惜。所以共和国的意思,就是时刻准备着,为了一个人的尊严而甘愿被颠覆。所以大国崛起不是从卫星开始,是从邓玉娇开始。

  (全文刊登于2009年8月17日《南方人物周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现代化的本质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