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华夏边缘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1 00:4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华夏边缘读后感精选

  《华夏边缘》是一本由王明珂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夏边缘》精选点评:

  ●在各种旅途中断断续续读完。作者的理论路径异常清晰,从解构到情境再到记忆,确实对已有认知构成了相当的挑战。这样换个角度看那些问题着实让人趣味盎然,只是中间一直延续着的“资源”话语是否其实在继续起着结构的作用呢?正因为此,表面上看书中给空间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事实上却和结构主义的作品一样只是某种非空间 (aspatial) 的论述。

  ●首先对于族群溯源的研究做了一番辩证思考,指出其不足(有削足适履之嫌,即研究必须以一个既定存在的族群展开),然后指出了边缘研究的必要。 边缘研究主要是时间、空间、认同的边缘。就如同研究一个图形的形状,自然要研究图形的边界。 书中主要的三个理论点:①资源竞争分配与共享、群体自利性,导致族群认同、族群边缘的出现 ②历史记忆是族群认同和凝聚的重要手段,认同变迁往往借住“记忆变迁”和“结构性失忆” ③典范往往被统治者、知识分子、核心人群、男人垄断,边缘被刻意忽视,(简单来说就是统治阶级希望传达的观点和思想)一些时候边缘的异质性也往往成为典范观点强化内部相似性认同以维持群体的对照。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借个例来进一步解释华夏边缘这一概念。 富有启发性,可以说是对传统民族学的一次反思与丰富。

  ●浏览。边缘视角里变动不居的华夏和可塑造的与华夏之纽带 vs 华夏中心看可同化、可驯服或随华夏区扩大而不断外逐的边缘群体,我者与他者的互动塑造,历史记忆与族群身份主观糅合、创造与传承之可能,考古+社会+人类民族学。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东北有一节,忽略南越/粤,似一遗憾。估计删掉了不少台湾立场和历史现实联系的文字?

  ●可能与作者专业背景有关系,part1~3扎实地刷到汉代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即戛然而止,part4直接跳到扎实叙述当代华夏边缘的延续与扩展了,中间的那些……好吧虽然的确单就基本史料和二手文献就可以做很多年了……|小吐槽下编校质量:错别字异体字和湾式专名那么五六个吧

  ●中心观点是,对边缘的界定而不是中心的发散影响构建起了共同体。对“华夏”的概念偏工具论。

  ●开头很惊艳,有许多哲学讨论。后面史料更多些

  ●族群由族群边界来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他者的异己感以及对内部成员的根基性情感。

  ●破的水准远超于立,一些依据考古材料导出的结论我这个外行也看得出过时。结合现实的部分。。。“台湾的财富不容十二亿人分享”这类口号,真是恍如隔世。

  ●对于历史记忆的阐述很有启发性!

  ●王老师课上的必读书目~中间圈

  《华夏边缘》读后感(一):越边缘越认同

  在族群边缘,人们强烈地坚持一种认同,强烈地遗忘一种认同,这都是在族群核心所不易见到的。王明珂先生在本书中阐述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或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华夏边缘》读后感(二):混杂之下的无语

  作者引用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来阐释族群认同,但是却通过考古学的证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过多的掺杂着生态决定论的影子,使得文化的影响模糊起来,感觉引导历史发展的是变幻莫测的生态变化,这似乎站不住脚。

  至于作者用羌族这一民族作为例证,但是其他的民族不都是处在边缘上吗(如果从相对于汉族的角度出发)?在不断变迁与融合的发展下,我们如何去把握民族发展的脉络?些许我们称之为民族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华夏边缘》读后感(三):知识考古学视角在考古人类学领域的运用

  这本书处理的也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提到的documents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文字记录,如何提供不同样的解读,如何发现series of series, structure of structure。它的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前者决定了后者。

  很多研究者在作品里不会提到自己所受的思潮的影响,他们会提到的是受惠于哪些具体理论,比如这本里的historical memory,然而隐藏在他(们)的分析背后的一种结构性视角在我看来更重要。

  《华夏边缘》读后感(四):从农耕到游牧

  书中几个观点。

  气候变化导致的从农耕到游牧。世界上最开始只有农业。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是一个气候变干旱的时期。长城附近的农耕居民开始转向游牧生活,最终在公元前600年完成。游牧生活的出现依赖于马的驯化,和食用奶制品。

  周人来源是西戎,而不是东方的山西。秦人也是西戎,宣称其是来自东方的嬴姓人群。

  太伯奔的吴不是南方。南方出土的宜侯青铜器是日用器,不是礼器(我的观点:也许南方的青铜缺乏,所以不铸礼器)。

  《华夏边缘》读后感(五):《华夏边缘》是第七个烧饼?

  如果先看《华夏边缘》,则《羌在汉藏之间》是更上层楼的惊喜。对于先看了《羌》并且反复把玩爱不释手的我,再读《华夏边缘》就不免有些失望了。就如那个古老的关于饿汉吃烧饼的笑话,王明珂先生在〈羌〉著中运用的华夏边缘理论带给我的兴奋感就如一份美餐,风卷残云后肚子里还有点欠,找来它的“前传”看了之后,肚子自然极饱了,而原来的那种莫名兴奋也趋于平淡矣。

  我对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都是外行,所以以上所说纯粹是心理感觉,妄谈而已,不是对作品扎扎实实的评价。不过想想也是,《华夏边缘》出版于1997年,《羌在汉藏》出版于2003年,王先生的这一理论体系一以贯之,但显然随着时间会更加精粹周密。而《羌在汉藏之间》其实是对华夏边缘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华夏边缘〉中已经交代的一些内容的展开。所以显然只要熟读〈羌在〉,就能对〈华夏边缘〉把握的八九不离十。

  〈华夏边缘〉这本书比较薄,印刷尚属精美,只是一单薄就觉得轻飘飘,不似〈羌在〉一书厚厚实实。

  第七个烧饼是不多余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华夏边缘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