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是一本由张素华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局》精选点评:
●感觉这本书是很有功力的
●材料丰富,叙述明白,惜史识平庸。另外作者敢少用些感叹号么!
●曲笔不少,但意思很明白
●正史素材,官方结论。
●7+1。鉴于史料充分。
●作者文献研究室出身,有大量讲话,记录等资料打底,很扎实。但是分析后的结论有时为尊者讳,虚美隐恶。
●素华老师的功力可见一斑。在她面前,我果然是“小朋友”了。
●虽然叹号用的太多还说了很多套话但还是决定给五星。——下了大功夫,材料过硬,写的扎实细致,文章结构也好——前连大跃进甚至土鳖更早的发家史,后启文革与改开不说,领导人表态那几章简直有些小说营造悬念的本事。立场观点方面称得上持中,但没理解错的话,还有立场和深意在言外。PS 之前翻开好几次都没读下去。半个月来看了一大堆党史八卦以后忽然就有了兴趣,火车上一晚上看完了而且很觉意犹未尽。。。更新了阅读储备所以看起来更明确关注点何在是一方面,外因刺激是一方面,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两年变了不少吧~ 虽然ms变的又太晚了。#反射弧长而且目测长至三年#
●了解那一段历史,给现在以指引。。。
●迄今为止规模上空前绝后的七千人大会影响了十多年来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中国的前进方向,会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没有解决,会后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
《变局》读后感(一):七千人大会
党史好啊!
让我们见识复杂局面还有人的复杂。
这本书系统又精炼的白描了大会全貌,不错。
很多时候不能简单的说对错,很多时候又要简单一些。
从这本书里,对邓的这句评语更佩服:能抓大事,举重若轻。真是厉害。
职场上的人看看这本书,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做领导,不要轻率不要胡来。
以人为本,民主集中,自我批评那些美好的大道理都是多么难!
《变局》读后感(二):简单写两句
这本书整体来说还不错,把七千人大会从开始的准备到结束都介绍了一下。
缺点么,也很多。史观还是采用《决议》的定调,所以里面一直表扬一些人,不太客观,实际上还是把脏水往太祖的身上泼了。另外,就是对101缺少应有的尊重,里面的言语有些过了。
七千人大会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不仅是从其规模来说绝无仅有,其意义也十分重大。59年庐山会议后,海瑞被贬,接着主席退居二线。还有会上,胡服没用稿子讲话值得品味。
党史么很多还是要综合着看,才能看明白,否则就被春秋笔法给弄糊涂了。
《变局》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记得前段时间,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写好一个报告,那会就不用开了。”这句话被别有用心的凤凰网黑字标出做了标题,很多同学也曲解了姜书记的意思,也引发了一阵骚动。而本书则用事实说明,一个报告对于一个大会有多么重要。
为起草七千人大会的报告,陈伯达、胡乔木、胡绳、田家英等中共大小秀才全军出动。后来,毛对报告不满意,还为此专门成立了21人的报告起草委员会,各地大员和诸秀才一起推这个报告。
本书说,七千人大会的开法,“生动活泼”。毛多次直接插手调整会议具体议程,抓住了重点,让广大党员干部出了气,会也开的很成功。
可不可以这样说,在这个过程中,毛认识到了越过官僚阶层,直接动员基层的好处?再结合大会初期,毛决定会议报告草稿不经政治局讨论,直接下发大会,“让基层干部定“。结合这两个情况,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七千人大会,是毛文革的热身和初次尝试?
《变局》读后感(四):差一点儿成为一本好书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召开了一次“七千人大会”。这次大会,在中共党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变局》之前,我还没有看到一本完整记录这次大会始末的书。
作者张素华,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研究员,有27年的工作经历。这个身份,让她有足够的条件去搜集相关资料写这样一本书。必须承认,这本书全面、详细地披露了七千人大会召开的缘由、经过,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全过程记录,值得一读。
但是,这本书并不能算作“好书”的范畴。因为作者立场、角度和方法上的问题,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资料价值,尤其是一些原始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个人以为,作者在治史方法上的缺失,使得这本书与“好书”擦肩而过。只能算是一种资料的集纳,作者看待这些资料的观点和处理方法并不能让我赞同。
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kim,一开始就告诉我,把它当资料看即可。我读完,有同感。女人治史,可能在逻辑和归纳分析上有些问题。如同这本书,所有的材料都全了,可就是感觉上差那么一点点。这种认识,可能会有歧视女性的嫌疑。但是,这样的感觉在舒云的《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变局》读后感(五):从《德黑兰43年》说起
《德黑兰43年》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电影,时隔多年,片中的旋律依然回荡在我耳边。人的记忆是最脆弱的,也是最顽强的。即使当事人一个个离开人世,历史的真相也不会湮没无存。当然,世界上有没有“历史真相”这件东西,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
50年前的5月15日,毛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事情正在起变化》。宏文只在极少数的高级干部中传阅,那些错估形式、缺弦少筋的“话篓子”们依然口无遮拦,丝毫不知道“事情正在起变化”。从那个夏天开始,他们受到了惩罚。
对于异见的锤打,看起来只是改变了几十万相关者的命运,实际上,全民族都为此付出了代价。1958年开始狂热席卷大地,1959年夏庐山上初衷与结果南辕北辙,随后而来的是饥饿和非正常死亡。刘主席说,人相食,要上史书的,摆在从前,要下“罪己诏”。这些话,当然有人会不高兴。
《变局》中的那次七千人大会,集中的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讨论的是他们的治理方式与权力分割。1962年,人们饥肠辘辘,惊魂未定。
半个世纪后的5月16日,我与一群大学生坐在一起,问起1957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他们多是懵懂地摇头。遮蔽记忆的工程,果然还是发挥了作用。
但是,记忆是最脆弱的,也是最顽强的。她在某个地方蛰伏,与现实世界的人们较量着耐心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