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是一部由郑思杰执导,陈冠希 / 玛利亚 / 王敏奕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精选点评:
●剧情也没什么意思,没巧合倒挺好看
●演技还在线
●三星半
●陈冠希是一个天生悟性很高的人,影片基调不错,故事是用了国外的一个原型进行了本土化移植嫁接的,略显生硬,但是演员还是可以把角色塑造的有些有肉,非常难得
●一枚小清新。可能想在短短的30分钟里把故事说清楚也考验功力,总之没看出什么太大意思。
●edc演得很细腻,可惜了
●好演员 陈冠希!!!
●等待是个难耐的沙漠 隔住了现在的境况和我们想去的地方
●半个钟的电影,我感受到了陈冠希对电影的执着,他真的爱演戏,他很努力了,如果他的电影上线,我一定会去支持你,只因你对演戏的渴望成功传递到我了
●陈冠希挨的每一巴掌都告诉大家演技没丢。
《等》观后感(一):我求你,让他回来演戏
已经过去5年了,几乎很难再从荧幕上看到他了,就目前的演员来看,他们都少些东西,那份真情并不能传达给观众,我只能看到一种敷衍,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你一定是难得的国际巨星,多希望有平行世界,多希望在那个世界没有这些发生,每年都能看到你主演的电影,想到这我笑的合不拢嘴,我不在乎你有什么丑闻,我只想看你演戏。
《等》观后感(二):被雪藏的演员—EDC
冠希哥依然迷人,只是没人敢用,被耽误的演员。简单单调地陈述,适当的留白,将父母教子的场面演绎得自然不造作,加上异域风情尤克里里,黑白的色调,烂熟的爱情剧情同样演出不一样的韵味,秒杀国内青春片。整片的节奏很慢,十年刑满归来也隐喻门事件后EDC对娱乐圈的回归,整体看下来,我看到了《重庆森林》的影子,另外,片里肥妈的两个巴掌也喻示EDC已经受到了残酷的惩罚。
《等》观后感(三):这里的美丽静悄悄
十多年前我在看《狗咬狗》的时候愤懑地感慨片子在国内严重被低估,好在李灿森被提名了最佳男主。那一年国内粉丝们多还不大倾心甚至接受不了这类表现手法的电影,或者说其实至今这种类型片也没有彻彻底底走向主流打入大众视野。当年的《狗咬狗》,李灿森和陈冠希隐忍内敛的表演把影片阴郁绝望的氛围铺陈的极致完美,多一分没多少一分没少,都是无表演痕迹派的优秀演员。这一次的《等》陈冠希延续了他对沉默少言内心涌动性格隐忍类型人物的精准拿捏,把一个带点丧气儿但内心写满话语渴望生活的普通男人演绎的淋漓尽致。多数人喜欢拿“爆发”来作为一个人演技高低的标杆,这其实有点愚昧,事实上最体现演技的是那些不需要有大动作的最平淡的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眉宇间的颤抖下巴的抽搐手指的小动作淡淡的言语磕磕吧吧的尬聊最能窥见这个人在表演上的天赋,《等》就属于典型的没有大爆发用小细节赢得敏感观众神经的作品,且又见证了小成本也能讲好故事这个很多人不屑的道理。
等,简简单单一个主题其实藏了五重小有差别的隐忍情绪。第一层是影片里最浅显的一重情感,即是女孩用她最无瑕的爱去等男主回来(但影片不简单就在于等你看到后面,女孩驻足于咖啡厅门口把戒指留下选择离开了,这种典型的开放式结局可以形成很多平行世界,从而看似最简单的一重情感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了)。第二层是影片最显眼的主题即男主在咖啡厅的等,这个时间点上的他处于不确信和期望交织的纠结烦躁状态,等,是他唯一能做的。第三层是为影片以及男主心绪变化充当催化作用的阿婆个人方面的等,等待孩子的归家。影片最浓的笔墨都施在第二第三层,肥妈和陈冠希二人一张一弛的表演,三个巴掌间即把母辈和子辈间的隔阂牵挂立体地呈现出来,星星点点的小意外和隐隐的预料之中以及淡淡的收尾,不矫揉做作,也没有过度戏剧化,演戏的最高境界也就莫过于此。阿婆的“催化”很直接的改变了男主的心境,衍生出后面的剧情——男主接替了咖啡厅辞职的服务生。这一个决定有着两重意义,一是可以每日“弥补”阿婆,二是对未来抱着好的期望活下去,那个他挂在门铃上的戒指就是他美好期望的象征。第四层是几乎已到了屏幕外的父亲的等,他的等是影片所有情感层次里最深沉最成熟最大彻大悟的等。王家卫电影里喜欢扯一个梗,就是一个人有什么不吐不快的言语可以对着一个树洞说,说完你就会觉得已经发泄完毕了,这个策略我们每个人大概都在现实中实践过,曾有两年整我都有保持给我曾经最在乎的一个朋友写信,攒了一箱,最后一封也没有发出去,我另外一位朋友也告诉我她写给我的好多信写完就撕了。所以父亲的等是宽容的也更是智慧的。最后一层的等就是男主最后最漫长最乐观的等,他已经不是那个丧气熏天的闷葫芦,他会把热情浇筑在修老钟表上,和爸妈拉拉家常,愉快地接待善良的阿婆,人生有了明亮的颜色。
如果要强行给影片的设色问题划出一个规律来,我个人的理解是:影片的顺叙状态是黑白的,插叙状态是彩色的,所以影片开头处女孩撑伞在雨中的镜头是黑白的(不过他的两段对女孩的美好回忆也用了黑白的镜头,但是对他而言最黑暗的回忆——他自卫杀死阿婆儿子时的影像却是彩色的这应该算是导演的一个巧思吧,反衬),然后,回到现实后,他在雨中奔跑追车跌倒后,影片用了很经典的局部颜色还原的手法,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红色的t恤让悲怆的气氛更加浓重,像一记狠针刺痛观者的神经。这一手法的运用最闻名的是斯皮尔伯格当年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之后,众多导演纷纷致敬效仿,屡试不爽。也许是为了区别整个故事的空间感,父亲写信的那一段也用的是彩色影像。最后男主在修理钟表的时候旁边的工具箱也还原成了红色,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愿意把这一抹红色看做是他的希望。以及,他接完电话后镜头给了他挂在门铃上的那个戒指一个特写,戒指的颜色也还原了,而粉色也是红色的变体。
或者另一种理解是:以男主视角发生的一切都以黑白状态呈现,屏幕外的视角或说男主外的视角或者说历史发生的状态用彩色来呈现。
“等待是个难耐的沙漠,隔住了现在的境况和我们想去的地方。”
“我们会想尽办法离开这个不安的沙漠,一些可能让自己更难受的方法。”
“等待是痛苦的,忘记也是痛苦的,但是最痛苦的,却偏是在等待和忘记之间做出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我们的决定,但是我相信你的决定是美好的。”
影片临近结尾会发现贯穿影片中的这一行行手写体原来是父亲的亲笔信,剧情至此完全明朗了。原来整个电影是可以看做是在父亲的视角上行走的。彩色特写部分会打到最后这两行字上(算是对整个“等待”行为的解读和总结):
“……正和我一起经历这个沙漠旅程。我并不孤独,因为我知道,你会在沙漠的尽头等着我。”
演戏,简简单单“父字”两个字的书写过程,一个抬笔落笔都能触动人的泪腺,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夸张的肢体表演,仅仅起笔顿笔间,浓浓的父子情已然溢出了屏幕,这就是演戏、场景设计的伟大!
就是这么简直要淡出个鸟的30分钟短篇,张弛有度,层次分明,没有一句废话,没留任何隐晦的悬念,也更没什么缺斤少两没交代清楚的,不脱俗也不普通,扎到你神经。作为《打开我天空》的一个子片也毫无意外低调地没有捕获太多观众。但我始终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俨然已经教科书般优秀的作品就让它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去涤荡吧,杨德昌侯孝贤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建立了威信。同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就是陈冠希本人,风流野史抹杀不了毕加索耀眼的才华,陈冠希亦然。没有高产是个小小的遗憾,但纵观戈麦短暂人生全部诗歌汇总一下也就不到四百页,鲁迅一生没有一个长篇作品,在《魔兽》之前邓肯琼斯有且只有两部超高分硬科幻,金澄宇目前只有《繁花》这一个作品傲立于世,瑞典屌炸天的Silencer乐队从头到尾只发行过一张专辑,所以,其实但凡有高效、精准的表达过就不算枉过。
这世上很多影视作品的美都是静悄悄的,相比于轰轰烈烈的大爆发,这种清淡的小深邃似乎能更长久地影响一个人的内心,观影过程中移情产生的结论和价值观会在潜意识里深深扎根。活着,每每能碰巧领略到这些静悄悄的美,总会觉得很是幸运。
(Ps:感谢NinJaBlade的深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