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是一本由[比利时]米莎·德冯塞卡著作,第1版 (2006年9月1日)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精选点评:
●我的卓越
●一般般,而且觉得书的内容和题目不是太符合,"与狼"的就一章而已,主要是叙述"不一样".
●其实故事还蛮感人的,只是当我知道这只是个谎言时,我被呕心到了。
●就是对人与狼的题材很着迷啊~
●恩恩恩
●若早说是虚构的,我或者还会继续感动,为了故事感动。但竟是假的。
●虚构的,虽然对作者失望,但是还有一点点的高兴,这样悲惨的事情不是真实的,真好
●蛮荒版《安妮日记》√ 而且非常口水的小说。
●译名显然把狼当噱头 豆瓣的内容简介可以改一下吗!
●真正纯净的心灵是远离自然的我们不曾拥有的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读后感(一):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
自读此书至今,每每经历艰难都能从心底找到坚持的力量,并相信不会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了!另一发面也对神秘的森林产生向往!
两年前作者出面承认了此书为虚构之后,我震惊失落之余也为虚假剧情而感动觉得荒谬。可是至今某个时刻想起还是可以带来力量,所以,感动和虚假无关。这还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它有自己的灵魂,与作者的人品无关。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读后感(二):战争
战争背后的故事,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一幕幕硝烟,死亡,逃离的图片从我脑海中闪过,7岁的小女孩翻山越岭只为寻找父母,其实她寻找的只是一种安全感,可是最终带给她安全感却不是人类,而是狼`看到这里我很吃惊,一个如此瘦弱可怜的小孩居然能和狼群为伴,最终带着狼的爱恨回归社会,用最纯真的动物的眼光去审视残酷的人类世界,在她的童年里,兽类居然比人类更让她觉得安全和温暖,战争带了什么?战争带来的是失去家园的小孩,是痛苦,是磨砺,甚至是地狱!
世界和平,这还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读后感(三):《爱与恨》
第一次看到书名就会非常想读的书,只是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比较遗憾。
很真实很残酷的一本书,讲述米莎寻找父母的逃往之路。
虽然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篇幅的描写与狼生活的场景,却片刻间赤裸的温情分离的悲伤充盈。
书中除了思念,几乎没有别的感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残酷环境下的躲避、生存。
对于那段历史,有太多的盲点,所以无法判断她踏上的土地是正确或是错误。
却在那一次次目睹死亡和残酷生存下感受到那场战争重重的撩伤。
封底有一张小小的照片,陪伴在她身边的一只巨型的狼或是狗。
那刻的她,满头白发,看着远方,似乎如同小时候的自己,永远坚定的看着东方的路,信念父母的地方。
在那场战争中,人类的血腥掠夺变成了一副黑白卷,而在狼群中的那些日子,却似乎看到一条鲜艳的红舌在脸庞温暖的滑过。
湿冷,却心底轻轻的痒。
羡慕她背包里那球狼毛,因为那段被接纳的爱,和那段似乎找寻到父母的温暖。
人类妒忌动物的速度、嗅觉、听力和种种技能,所以选择猎杀,以证明自己的强大。
人类妒忌植物的葱盈、翠绿、芳香和生存形态,所以选择砍伐,以证明自己的主宰。
动物会因为饥饿去捕猎,出于最原始的本能。
它们永远不会发动战争,杀戮不过是生存,所以我悲哀的认为,有一天它们会葬送在人类的手里。
接纳在人类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不过人心叵测。
在兽类看来却是异常艰难的,却永不后悔。
报答在人类看来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习惯索取和忘记。
在兽类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本性中那抹天良,不会因为食肉或是食草而消失。
所以米莎永远选择相信动物,或许因为脊柱的终生疼痛永远渴望里塔温暖的背部。
但是她艰辛死去的永远不可替代,不同于重新养一只猫一条狗,因为那份感情的付出和那段时光的流转,永恒唯一。
米莎再也没有找到父母,但是却在狼、动物身上找寻到温暖,也在它们的死亡中发泄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我想,这对于她来说,没什么遗憾,也许。
×××××××××××××××××××××××××××××××
深夜读了些许,做了一个童年的梦,梦见刚刚搬家的自己。
陌生的环境,喜欢的人。
天真的脸上闪过的羞红,和灿烂的阳光,脖子上的温暖。
如同cheese当年睡在那里的温馨,永远不会忘记,也每每想起,眼泪盈眶。
而今,醒来,如同米莎一样,那童年,在记忆中,忘记今天,也不会忘记。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读后感(四):兽界的温暖
我喜欢她总用“猛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人的长相。这一点,我自己也是。和安妮日记类似的犹太女孩的故事,在悲剧过去半个世纪之后不断地浮出尘埃,只需几条细细的线条、几笔骇人的颜色,就足以令我们目瞪口呆。今天,我看到的犹太女孩名叫:米什克。没有姓氏。
最好是忘记了书名,站在与世隔绝的立场上,站在战争的前景上,开始跟着她回忆。孤独的女孩,永远不该站在阳台上,只能和父亲用衣夹玩儿一场军士游戏,只能迷恋于母亲散发着铃兰香味的长发。这一部分的回忆,非常淡泊,地址迷糊,但所有的高光点都和温馨的亲情有关。
然后的回忆里多了悲伤,外界的刻薄开始泛滥,而那正是来自战争中自以为与己无关的人们,他们惟有冷漠和自私。有两个细节能代表米什克对此的仇恨:厚厚的果酱、牙印的标记(如果你尚未开始阅读,我只能以这种方式加以预警)。
再往下,狼的身影就将出现。这种兽代表着全世界的非人类,在这个小女孩的生命中短暂而浓烈的存在过,耳鬓厮磨。
很久以前我就对狼有好感,觉得古罗马人那尊母狼的雕像温情之极。尽管几年前全民阅读的《狼图腾》多少解了一点渴,但也似一阵风般过去,似乎狼也可以被渲染成一种时髦。小时候我们都会听说“狼孩”的故事,那些被狼叼走、并哺育长大的小孩,会在重新纳入人类社会后遭遇极大的不适(巨大的关注也是其中之一),那些小孩一概会有尖利的牙齿,粗暴的毛发,并不通人语。
这个七岁犹太女孩,在大逮捕之后失去父母,送至他人家中抚养,受到过凌辱和蔑视,也得到过亲爷爷般的宠爱和教育,在情势恶化之后,她决定独自去“东边”寻找母亲,不知不觉竟走过了比利时、德国、法国、波兰、苏联和意大利,数千里的路途中不只是风餐露宿,只能偷窃吃的和穿的。仅仅凭借一只贝壳里的指北针辩认大方向,小女孩一路上看够了德国人的暴行,看够了死人,因而始终避开人类行走,唯一的温存就是在森林里和几只狼度过的时光。宁愿偷一口吃的,也不乞求别人的爱。
母狼灰色的毛皮让她重温和母亲在一起同眠的岁月,芳香而温暖的触觉包围着她的孤独,它们分享食物,轮流照看小狼,遵循大自然中狼群固有的等级秩序,在遭遇猎人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为了朝夕相伴、视为母亲的母狼去复仇,打伤了那个强悍的猎人。里塔妈妈,就是有着漂亮黑色头发的妈妈的替代品。
孤独和仇恨令她拔腿就跑,离开人间。与狼为伴,她幸福得无与伦比。而离开狼群,重归独自生活之后,她分明变得更冷漠、心肠更硬。她说,“我把战争完全忘了。我完全忘了世界上还有人类的存在。我凝视着某些东西,它们抹去了我孤独生活的忧伤,甚至减轻了我背上的疼痛。” 米什克从野兽的身上学到了生存能力,也看穿了人类这种生物的可鄙之处:至少动物从来不会发动战争。
她是个浑身带着动物味的小动物。哪怕在苏联境内,好心的游击战士给她一盆热腾腾的洗澡水,她都舍不得洗去污垢。污垢令她温暖,令血痂安好,也保存着足够的狼味,这都比人类的屠杀、对屠杀的冷漠更让她心安理得。她对死亡气息的敏感如幽魂般的徘徊在一生中,甚至能从一条旧床单上闻出来,并因此恐惧、并发火。因而,她有充足的理由定性童年的跋涉:“从某种方式来说,我本人也死了。这个正在行走的小女孩离人类越来越远。我用马尸裹腹,在柴堆底下过夜……人类甚至对我来说也成了野蛮的东西。”
原来,从头到尾最让我着迷的并不是一路上的遭遇,也不是狼(狼只存在于两段短暂的幸福时光),而是她对人类世界的强烈拒绝。这情绪蔓延在她的童年时代,仿佛从记事起就因为犹太人身份而隐秘生活,与世隔绝;拿了钱而收留她的瓦尔一家只慷慨于轻蔑。于是,这个孩子痛恨被怜悯,尤其是假怜悯。人类世界中能给她欢爱的,只有一对丧子的老夫妇。同样,一路上靠偷窃为生,也不会令她觉得有犯罪感,毕竟,人类史上最可怕的犯罪正在她眼前一幕幕发生,但我们有权生存。这个不足十岁的小女孩在目睹了一次德军强暴枪杀少女后,一股无名之火驱使她,用小刀捅死了那个罪犯。满身鲜血,让她自己怕得疯狂,却发现伙伴狼来舔自己,这才意识到,在狼的眼睛里,她终于撕碎了一头猎物,值得庆祝。
米什克的故事是传奇,但也终究不是一辈子的传奇。她在战火疯狂的欧洲孤独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比利时,迎接她的是物是人非。杀人的战争结束了,但世界不会眨眼间就美好成天堂。她使劲地要摆脱不属于自己的身份、名字、宗教,虽然身在人群中寻欢作乐,还是骨子里的反人类,“我的恨刚好足以使自己挺直肩膀而不哭泣”,她这么说。也还是改不掉简单的思维,包括易于暴怒的兽性。所以,被她深爱的丈夫也被她咬了好多次。
对人类的热爱可能要屡遭挫败,但培养仇恨的情绪却只要有一两次伤痛就足够了。小女孩如此反人类,并不是因为她天生是个环保主义者,或是反种族主义,她的反人类因而和知识分子、和立场、和国家、和疆界全都无关,只是被验证的本能。她在尚未理解何为战争的年龄亲身体验了一切,超越了所有“概念”的分崩离析,血淋淋的,还有一次甚至跟着一群死人般的犹太人走到了集中营,差点儿把自己盲目断送了。
“我也属于人类吗?这不可能!我永远无法从中恢复过来。”就是这句话,该令所有犯下罪过的人类感到羞愧而悲痛。
(转载请先招呼)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读后感(五):我是个怀疑论者
即使被打动了,也还是不忘记去查一下事情的真实性,结果让我很失望。就在几个月前,这本书被作者承认是虚构。
wiki百科的链接:(英文)
On February 29, 2008, the Belgian author admitted to Le Soir that she had fabricated the tale, after having been presented with what the paper described as "irrefutable" evidence that her story was false."The book is a story, it's my story," said the writer in a statement issued under her real name. "It's not the true reality, but it is my reality. There are times when I find it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reality and my inner world." Defonseca told Le Soir that she had always wanted to forget her real name because she had been called "the traitor's daughter."
another link:
Defonseca has apologized for writing what she called “fantasy,” but stated that “This story is mine. It is not actually reality, but my reality, my way of surviving. I ask forgiveness to all who felt betrayed. I beg you to put yourself in my place, of a 4-year-old girl who was very lost.” Her parents really were arrested when she was 4, but instead of a pack of wild wolves her grandfather and uncle adopted and took care of her. They considered her a “daughter of a traitor” and Misha might have started forming her own fantasy narrative to escape her sad reality.
---------------------------------------
欧美出版界“周老虎”出没多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 2008-03-10
《爱以及以后》的作者玛格丽特·琼斯CFP资料
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作者热衷于虚构“传记”?这是欧洲出版人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狼为伴》、《爱以及后果》两本最近传记露了馅,被证明原来都是“周老虎”,都是号称为传记的虚构小说。
把虚构当成非虚构
《与狼为伴》是比利时作家米莎·德冯塞卡(MishaDefonseca)根据自己二战时期艰难童年经历创作的一部传记,先后被翻译成18种语言,中文版也于2006年在国内出版,这本感人的战争“回忆录”甚至还被法国人改编成同名电影。据统计,《与狼为伴》共为米莎赚取了全世界读者超过千万英镑的“眼泪钱”。
根据米莎的回忆,1941年,出生在犹太家庭的7岁米莎为躲避纳粹屠杀,在森林里,她被一只母狼收留了,与狼为伴,直到战争结束。米莎称,母狼“里塔”比人类还要温柔,更富“同情心”,“它会经常给我带一只野兔回来,而我也像狼一样生吃它”。
但事实上,专家对《与狼为伴》故事真实性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调查的深入,“传记”的漏洞越来越多,米莎本人也无法自圆其说。迫于各方压力,米莎几天前终于承认自己的造假行为,其中的造假内容甚至包括自己的真名,“是的,我的名字叫做莫妮克·德·瓦尔。”米莎承认,《与狼为伴》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她不是犹太人,没有和母狼生活过,更没有横跨欧洲大陆躲避纳粹和寻找失散的父母,整个二战她都在布鲁塞尔和祖母在一起。“传记”中唯一真实的情节是,米莎在二战期间确实和父母失散,但那是因为父母参加抵抗组织遭到纳粹的逮捕。
虽然承认传记造假,但在一份律师申明中,米莎却从个人情感角度表示:“这是我的另一种生活,……这是我的故事,它虽然不那么真实,但对我来说却很真实,这是我的生存方式。”
精心策划欺骗出版商
就在欧洲读者感到自己的眼泪和同情心被欺骗的时候,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琼斯(MargaretB.Jones)也把美国读者忽悠了一把,在传记出版不到一周之后,玛格丽特就承认传记《爱以及后果》系完全虚构,和自己的真实生活毫无干系。而就在两年前,詹姆斯·弗雷的虚构传记《百万碎片》也曾把美国出版界搅得沸沸扬扬。出版商表示,所有还留在市场上的《爱以及后果》将全部被召回,所有购买了这本传记的读者都可以选择退货。
不过此次《爱以及后果》被查出是“周老虎”全赖于玛格丽特的姐姐自曝家丑,此时离传记出版才不到一周。与自传中那个误入迷途的玛格丽特完全相左的是,玛格丽特出生、成长在一个良好背景的家庭,既没有为黑帮贩毒,也没有被其他家庭收留抚养。
两年前当弗雷出版丑闻被捅出来之后,美国出版界原以为接受教训的出版商会严格审查书稿,但出版丑闻还是发生了。与米莎个人“误”把虚构当成非虚构不同的是,《爱以及后果》的作者玛格丽特精心策划和欺骗了出版商,如果不是她的姐姐爆料,玛格丽特为创作《爱以及后果》收集和捏造的所谓信件、照片和当事人已骗过了所有人。
欧美出版界声誉受损
这两起在不到一周内发生的出版丑闻严重损伤了欧美出版界的声誉,除了读者的质疑,出版商、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将被减弱,在许多出版人看来,编辑和作家之间的真诚信任是出版界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这种亲密、真诚的关系。”一位出版人说。
负责传记出版的出版人GeoffreyKloske表示:“她向我们提供了支持她传记可信性的证据。我们信任我们的作者,这是我们一贯的宗旨。以后我们依然信任他们,但要他们向我们说真话,最好说真话。”但要让每本书说真话完全依赖编辑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让出版商检验每本烹饪书菜谱的真实性,这是不可能的。”
图书出版不像报纸、杂志那样时刻受到读者和相关的监督,这是出版物犯错经常会被原谅、遗忘的重要原因。同样一条信息,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比较和判断,真假相对容易辨别,而图书却不能。而在许多读者和出版人看来,这两本造假的传记本身质量上乘,但要是以虚构的形式出现在编辑面前,很难取悦愁于寻找新奇选题的编辑,而普通读者也总是对窥视他人离奇的私人生活乐此不疲。要是阅读到一本内容情节极其精彩离奇的传记,还是掂量一下,这很可能是只“周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