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29 03:34: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前方是什么》是一本由吴非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方是什么》精选点评:

  ●我真的很喜欢王栋生老师

  ●以后我也写。

  ●有限度的反思

  ●一位对教育有着真正思考的一线老教师,从体系内部,对当今教育的惨、劣现状作出的反思。如今很多学校唯分数论,除了无底线地延长学习时间、加大课业负担,毫无其他追求,毫无其他养分,残酷而冷血,彻底沦落为一个个大培训班。

  ●有点

  ●读吴非先生之文章,未必在于教学教法之提高,而往往在于,心眼为之明亮,胸怀为之开阔,当然,这其中也颇有脸颊为之一红的时候。

  ●以小见大,敢于说,却又不敢讲透彻,点到为止,虽然能引起共鸣,却不能感动。

  ●吴非老师一直在思考着

  ●一边读,一边叹息……

  ●多么犀利的话语,虽然我还不能做什么,但它可以提升我的思想。“没有广大的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早垮了!”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一):thoughts we have

  多么犀利的话语,虽然我还不能做什么,但它可以提升我的思想。“没有广大的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早垮了!”社会教育“劳动”是可耻的,文革时期犯错了就要劳动改造,这个社会鄙视了广大人民的劳动 ,这个社会、、、、、、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二):中国教育的现状

  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对中国教育现状一针见血的嬉笑怒骂非常过瘾。想了解中国教育现状的人应该一看。虽然是2005的著作,现在已经跨入2011年,但情况有多少变化呢?我们的儿女将要面对的前方又是什么?

  面对如此的教育机器,个人也只能用家庭教育去弥补了。可放眼望去,家庭教育状况更加糟糕……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三):前方在哪儿

  前方是什么呢?作者对当今的教育界(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就有看法,可是我真想知道他这个高级教师是怎么在这肮脏不堪腐败不堪的教育界长存的,这是个问题~~~杂文家是干什么的?不是解决问题的,他根本解决不了,他就只能适合做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问题,出点子,争权益,竭尽自己所能表达进步的声音,至于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得而知,管不了。写杂文的人大多生计无忧,他才会有空闲的时间“呻吟”,“呐喊”,我就不相信整天没吃没喝没处住的人会写东西发泄一下。反映一下,他只会无奈地破口大骂。吴非的杂文我还看过一本,总体来看,突出一个词——感恩。他在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荀子的性恶论不在此列),现在大家的本性缺失了,他要用文字帮忙找回来,这也是个做老师的特点,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希望大家听话。你反感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在站着说话,什么本事没有,干着急,发泄情绪,但我觉得有时候问题不一定非得快速解决,拿出来,晒一晒,晾一晾,更有好处,这个晾晒的过程就需要四面八方的风,呼呼地吹。写杂文的人看着痛苦,摸着无聊,其实快乐。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四):不爱中国式教育,又被中国式教育误

  知道吴非老师,是缘于04年9月在《南方周末》上看见他回应关于“南京高考之痛”题为《不爱风尘,又被风尘误》的评论文章。后来知道,其实吴非只是他的笔名,真名是王栋生,一个语文一线教师。而在读《不爱风尘,又被风尘误》这篇文章之前,因为《扬子晚报》的系列报道——“高考之痛,痛在哪里”引发了全南京城讨论高考之痛的热潮。当时教育专家、老师、家长纷纷出来说话,对04年南京高考本科达线率全省倒数这一情况大加鞭笞。就在报纸炒作之时,我正读高二,但准确地说,6月高考一结束,我们就被学校改编进了高三。离我的高考尚有一年多之时,我却已感受到浓浓的高考味道,当然这种气味很难闻。

  自那场讨论之后,我所在的那所中学开始明确地打出“县中模式”旗帜。整个学校的作息制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后来感叹,到底是一张报纸的讨论引发了一场“教育血案”,还是我所在的那所中学的苏北领导有意为之的呢?

  从当时的舆论环境来看,“县中模式”成了拯救南京高考的一剂良药,即使有教育者认为这剂药力太猛会不会适得其反,但渐渐此类教育者也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取而代之的是家长的欢心鼓舞,大力支持“县中模式”,我们那位争议校长也站出来说:“学生考不上大学,谈何素质教育!”此话掷地有声,好不豪迈。没办法,那些在身在高考围城之外的教育专家、学生家长何尝知道深陷围城之中的我们是如何想的呢?

  后来,在每星期必看的《南方周末》中,我看见了吴非的《不爱风尘,又被风尘误》文章,特别激动,也由衷地佩服这样敢说真话,有真性情的老师。没过多久,在南方周末又见吴非老师的后续文章,读毕,仍然是激动,但冷静之后想一想,吴非的呼喊只是能代表一小部清醒并负责的老师声音。也许看完文章后,我们大呼过瘾一把,再大骂一声“去***‘县中模式’”,最后倒头就睡,一觉起来,睁开眼睛,仍要披星戴月地上课,没完没了地做试卷。

  这也许就是现实。再后来,确实如此,我们高三的生活每天如机械一般,“县中模式”愈演愈烈,在南京教育界大行其道。而我的高三生活基本是在一种极度空虚和困倦中度过了。结束了,就那么结束了。有人说高三收获很多,但我从来没有这么觉得。我回忆我的高三,甚至高中生活。发现最幸福的是晚自习偷着看报纸、杂志,这种在一些学生眼中近似犯罪的行为,我觉得成了我高中生活中最绚丽最幸福的事。

  是不是很悲哀呢?如今高中毕业三年,从图书馆无意翻到吴非老师的书,借来,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他的《前方是什么》杂文集看完了。说是看完,但内心总是很难平静。上面废话一通,下面写写我读这书的感受。

  在大学里面,我读书、看报,有时写点小东西,但看看身边的同学,读书对他们似乎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让他们写点东西,也成了奢侈。为什么呢?按照道理说,大学的时间很多,每星期读上一本书应该不困难,但为什么大家懒于读呢?读吴非的《前方是什么》更加重了我的疑惑,他在书中说道到一些中学语文老师都很少读书。试想,当老师、大学生不读书了,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人在读书呢?我很认同吴非老师的观点,好的老师不是看教出的学生应试成绩有多高,而是看学生是否喜欢这位老师,老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如何。事实上,我们如今的中学,甚至大学老师人文素质有很大的问题,他们自己本身就很少去图书馆,很少读书看报,谈何影响学生呢?

  回到刚才我在大学常思考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读书。我个人认为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我常在中学的时候听老师说,现在读的那些杂书考试不会考,你要读以后上大学有的是时间去读。其言不可谓不真诚、不可谓不为学生好。但,实际上是害了学生,老师带着这功利化的心态去指导学生,而不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尤其是不鼓励他们广泛阅读,那后患无穷。试想,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就算在大学有再多的时间,你也不会去想到读书,读书的爱好更多是习惯的延伸。

  我以前常常困惑我在高中的时候为什么对于世界那么好奇,对于书刊上面不同的观点会有着激烈的思考,尤其那些完全背离教科书的观点更是让我深深着迷,甚至打破了我之前对历史伟人的“美好想象”。可以说,高中时候的好奇心使得我不停地接触一些我之前不知道的观点,也使得我特别迷茫和矛盾——这世界究竟是如何的?

  高中时代伴随着这些与考试无关的烦恼,有人笑我,想那么多干嘛呢?能把学习忙好就差不多了。吴非在《前方是什么》中写到南师附中有学生写信并征得三十多名学生的签名,赞赏学校在高三仍然坚持阅读教育。吴非说这三十多名学生也有一些高考并不理想,但他们仍然认为高中的阅读课程非常好。这是他非常高兴的地方。我个人以为,学生能在高考失败后,仍然客观地看待高中时候被外人认为不务正业的阅读课,就其行为本身而言,已经达到了开设这一阅读课的目的。阅读并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要从阅读中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学习到理性思考的态度,学习到敢于正视现实问题的勇气。事实上,我所接触的环境里面,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许多老师和领导,不敢于去正视问题,显得没有担当。

  我终究不是一个好学生,没有上个像样的大学,在不像样的大学也没有取得一个像样的成绩。整天不务正业,过着与学业无关的读书生活。不爱中国式教育,又被中国式教育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