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两个女人》影评摘抄
日期:2020-11-08 07:5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两个女人》影评摘抄

  《两个女人》是一部由乔治·斯鲁依泽执导,毕比·安德松 / 桑德琳·杜马斯 / 安东尼·博金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女人》精选点评:

  ●Bibi Andersson 还是短发好看

  ●Bibi Andersson!!

  ●有些东西都只够在最后的最后叹一口气。妈蛋我最讨厌这种结尾了····

  ●读过荷语原版书。

  ●女主美,twist应该有潜力,但剧情对话搞得比较无聊,关键那个小女孩完全没看出魅力所在。。结尾既然是perkins就一点都没有意外了><

  《两个女人》影评(一):看16岁的Sandrine Dumas就好了

  很片段的电影,还算是有情节的,符合法国人的审美吧,电影基调蛮美的。年轻的胶原蛋白啊,就是美丽啊~看完这部1979年的电影,想去Google一下现实中的主创的时候,有些些伤感的,两位主演都离世了。我还是给五分的,这绝对是同期电影佼佼者了。感情表达很细腻,也不浮夸,就是太片段了。

  andrine Dumas真的在里面太青春了,就是当年本色出演吧,太有少女感了。导演没给Sandrine Dumas内心戏,略感遗憾啊~

  《两个女人》影评(二):可以进电影博物馆的精品

  封面很劝退,有种浓浓的80年代艳俗电影风。

  但是看第一眼就很惊喜。虽然女主角不再年轻,整体看下来很吸引人。虽然经过90年代《九周半》《本能》《大开眼界》这类电影撕开银幕床戏尺度,又经过《阿黛尔的生活》拓展了眼界,回头看1979年的电影,全片上下,情绪到了也只能点到即止,有点替剧中人着急。但是事后看了看卡司,再次惊到了。英格曼伯格曼的作品的御用美女,爱马仕家女孩的银幕初体验,《精神病患者》中那吓死人的精神病人,这豪华的配置!怪不得每个人物都塑造的可信度很高。毫无疑问,毕比是整个电影的中心。虽然她已经不在颜值巅峰的黑白片时代,但是皱纹无法掩盖她的气质。哪怕剧中人不算贵族,不算富豪,她每次出现都有种优雅动人的魅力。被这样的女子搭讪,被邀请一起住,一个16岁的青春期女孩产生爱情也算无可厚非。而年轻的爱马仕女孩,在镜头前当真是青春无敌。展现自己身体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面对镜头如此自然,虽然没有特别复杂的情绪交待,但是率性而为,就是角色本身的需要。在天使们的画像下面说的那段独白,更是光彩照人。听着如我,都觉得世界都被温暖了。这一刻,这个孩子是真的爱了。而安东尼博金斯在两个女人之间,用自己的演出强势的给自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瞬间。从出场开始,前夫哥的形象就很立体。竖着的领子,施然的小步子,来讲小八卦,带着点嘲笑,讥讽,好奇,自恋,没在嘴上讨到便宜就开始攻击自己前妻无法生育来换取自尊。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前夫哥,从出场开始就是个自尊心爆棚的人,只有自己不要,哪能被人抛下和利用?

  再看一遍,觉得基本没有多余镜头。除了一些小BUG,其他每个镜头都是导演精心挑选过的。每个台词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含义。每个出现的人基本没有废话。特别有意思的片段是女孩的母亲来访,女主和女孩匆忙接待。女孩的妈妈明显有备而来突然袭击,问东问西,虽然都是一些基本问题,女主和女孩疲于应答,总算是拿着一张和男生的合影应付过去。(事后女主找到了女孩家里,妈妈私下里表示,其实她心知肚明,只是不说破。)而后,女主去看母亲。看起来行动不便快老年痴呆的母亲一见女儿的面,就关心她的生活,有没有男朋友,工作如何,年龄几许?一见女孩的面,立马识破,拿拐棍就打。不管是16岁女孩的妈,还是41岁有稳妥收入的高级知识分子女性的妈,两个妈对女儿另一半的考量,如出一辙。

  和《燃烧女子的肖像》一样都引用了冥府寻妻和回头分手的希腊古神话。两个女人里用的话剧,虽然只是节选,却非常的惊艳!烧女图实现了两个女人中女主的台词,已经把神话中的人变成了两个女人,并有了新的解读。无法厮守到永久,就让那刻永远留在记忆的底片中。

  剧中讨论的很多问题如今依然是个问题。面对父母是第一主题。然后是孩子问题。参考如今同性关系电影一大主题,如何生孩子怎么生。但是纠结于怎么生孩子的,基本上集中在女性之间,这也算是一个奇特的问题。明明子宫在女性身上,但是男同们生孩子的事情似乎更容易实现,也更缺少争议。好几本关于生孩子的电影里,在过程中,两个就分手了,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生理的压力。能熬下去顺利诞生孩子,很少能共同养育孩子的。而各种电影故事证明,向熟人借种这种事情,看起来最简单最方便最省钱,操作起来后续难度为最大。如前夫哥这样发生命案的可能性不多,但是也许发生个命案是最干脆的解决方案。

  不过,遗憾的是,作为女性观众,比较难理解为什么已经41岁,生活优渥的成熟女性会在大街上勾搭一个妹子?这种桥段不是通常出现在经典的男女搭配的爱情故事里么?一个成年的没有怪癖的博物馆女馆长,为什么要去勾搭一个街头女孩?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解释。女孩跟年纪可以成阿姨的女人回家后,一支烟都没抽完,话都没说几句,就提出上床,这这,确定女孩不是以此为生么?事后导演说,真不是风尘女子,人家有父有母家庭和睦也没有怪癖。就是因为人群里有个阿姨带她回家,她就不再流浪了。这这,我理解胶片很值钱,得省着用,也理解后面还有大把的剧情要走。但是两个女人爱的如此之深,真的可以只在人群里看了一眼,确认个眼神就够了么?

  瑕不掩瑜,总体上来说,就出品年代来说,真是相当前卫相当大胆了。虽然1961年赫本都已经演出过《双姝怨》这种题材,以毕比这个级别的明星来演这么一个题材的作品,而且全程贡献出如此精彩的演出,真真不可多得!

  《两个女人》影评(三):观后感(剧透预警)

  算是个巧合,刚好在妇女节这天看了这部电影。

  断续在手机记下了一些感想,仍觉不足,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让万年不在家开电脑的我打开电脑写影评。

  影片开头看到神情沮丧地女主开着车,来到一个家庭旅馆的地方。

  然后回忆开始展开。

  其实我是有点好奇的,女孩后来问“你和女孩子睡过吗?”“没有。”“为什么呢?”“从来没想过。”所以女主从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弯的。那么是什么驱使她在街头商店的橱窗前,看到那个一头秀发穿着红靴的高挑女孩就微笑着过去搭讪了呢?

  女主:如果这些东西不卖这么高的价格,它们还会美丽吗?

  女孩:我不觉得它们有多贵。(爱马仕女孩是你吗)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女主:你爸是干啥的?

  女孩:emmm。。。。你自己问他吧。。。(爱马仕女孩是你吗)

  女主:我们去哪?

  女孩:不造啊,你说呗。

  女主:你今儿没啥事儿做哈?

  女孩:妹有,我今儿不用上班。(爱马仕女孩是你吗)

  然后两人就直接回了女主家。

  朋友们,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主动才能有故事啊姐妹们(当然我说的主动不是在rela上瞎挤眼)

  俩人卷烟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今天上午看的《菲利普船长》里面索马里海盗卷烟撒一地的画面,这种强烈的美丑之间的对比还蛮有意思。

  然后进展就超出了我的想象(活该我是单身狗),两人话不多说进了卧室。

  女孩子年轻而美好的肉体啊,我词穷了。

  女孩说,要不要来点音乐?

  女主走到唱片机前,放了一首Miles Davis的《阿兰胡埃斯之恋》,一首有着西班牙式的忧伤、优美难以言喻的旋律,以及随处所散发的浪漫色彩与奔放活力。(这句摘自百度百科)不知是否从这里,就奠定了这段感情的基调,浪漫美好,活力奔放,起伏跌宕,最后留下难以接受的忧伤。

  两人一起吃的第一顿饭,合计着要准备一套怎样的说辞来应付父母。

  女孩:我有个男朋友。

  女主:wtf.jpg

  女孩:噗嗤!你憋紧张!我是说,我打算这么跟我爸讲,就说我跟你儿子搞对象呢,咋样?

  女主:哭笑不得.jpg 那我蛾子应该叫啥?

  女孩:托马斯吧。诶那你叫啥?(合着您都决定跟人同居了,还不知道对方叫啥,真·潇洒)

  女主接到女孩的电话,说是带了所有行李进不去门。

  女主笑着诧异:我没想到你今晚就搬来住了。

  女孩:Well,I’m here now.

  行动力满分。

  女孩送了女主一幅画,女主比划了一下放在了桌子上,女孩说你得把它挂起来呀,女主说我没有工具回头再说吧,女孩掏出工具箱:来我有。

  行动力满分。

  两人一起看电视。先是吐槽了两个吨位不晓得摔跤手在地上扭打的画面看着难受,后又吐槽了很多电影都是鼓吹男性角色。“他们喜欢掌控一切,制定规则。所以他们也总是担心很多事情。”

  动物园找路人(年轻帅气男性路人)帮忙拍照,随后女孩自然的和路人也合了影。就是这张照片,成为了托马斯存在的证据。

  前夫哥闻讯,前来质问女主是不是弯掉了。我在思考他这个行为的动机,是愤怒?嫉妒?自卑?还是前面说的“他们喜欢掌控一切,制定规则。所以他们也总是担心很多事情。”

  前夫哥:如果一个和我结婚7年的女人突然变成了同性恋,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女主犀利回应:你只是害怕别人看到你之后就会想我是因为你才受够了所有男人的。

  没毛病。在现在,不管是否有过婚姻关系,甚至没有过一点关系,很多男性在谈到女同性恋时内心的抵触感都来自于对幻想中(划重点)的既得利益的损失。这幻想的利益包括:说不定可以是我,以及对自己无法创造这般美好感情的无能感到愤怒。

  于是前夫哥恼羞成怒,以女主不能生小孩作为大招进行人身攻击。怎么说呢,蛮low的。

  女孩的妈妈突然到访。女主在准备茶点候偷偷练习的那段“姐妹你好我是你女儿的女朋友”真是又好笑又心酸。“很多人认为这样很不正常,但我们就是不正常。我们一样要烧水喝茶,一样会在不饿的时候吃手指泡芙,一样说着我们不想说的话。”

  妈妈的反应很真实,那种敏锐地洞悉细节和担忧。最后不得不“亲家母我先走了”。

  女主这时才知道女孩当时在动物园拍那张照片的目的。感慨“你个小机灵鬼”。

  关于去见女主的妈妈那段对话挺逗的。

  女孩:我见你麻麻应该穿啥?

  女主:你不用去。

  女孩:凭啥!你都见过我妈了!

  女主:那不行,我妈火眼金睛,夸差就识破你是小姬崽了(知母莫若女,果然老母亲二话没说直接抡了拐棍)

  女孩:我就要去!

  女主:不行。

  女孩噘嘴哭:嘤嘤嘤!欺负银!我到了尼斯就坐火切回家!我再也不要见到你了!!!

  然后委屈的说:你还是把我弄哭了。

  女主慌了——卧槽真哭了,咋整。

  在尼斯遇到两个搭讪男这段其实很有意思。

  观众在以上帝视角看到两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屌丝的丑态百出。即他们以为的志在必得,其实是低端的自作多情和盲目的自我欣赏,当一切没有按照他们想象的来,只好恼羞成怒使用蛮力。

  :女主和女孩一起跳舞的时候那首Peggy Lee的《Let’s Love》真的好听,应景应情。

  酒店前台:来填写一下表格,你们娘儿俩填一张就OK哈~

  女孩:不是娘儿俩!是两口子!

  前台:骚凹瑞。

  探望女主妈妈那段,抛开最后的抡拐棍。前面大部分看似低沉平静的对话,其实波涛暗涌。

  我们通过这段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女主后来说她一直想脱离母亲的控制。

  妈妈:气色不错,搞对象了?他叫啥呀?(托马斯再次上线)干啥的?多大了?他家咋样?

  女主:我挺幸福的。他多大了重要吗?我喜欢他不就得了?我都41了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很多家长在子女的问题上管的过多,都是以“我担心你我是为你好”为理由。他们不明白,作为人生的体验者,每个人才应该是主角;他们不明白合理的建议和强塞剧本的区别。他们希望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确实,按照孩子自己的剧本的确有走向悲剧的可能,但无法预知的悲剧和无法选择自己人生的苦恼,终究是让更多心怀美好愿望的人倾向于前者。未来会怎样我们谁能知道呢?当下很幸福不可以吗?

  两人看话剧。女主悄悄和女孩吐槽前夫哥又来晚了。并精准描述了前夫哥的一系列必定是发生过无数次的直男行为。甚至知道他作为一个评论家会写哪些评语。这种视角不得不让人感叹:哥,所以你有多少沾沾自喜的资本呢?

  前夫哥现任妻子夸赞女主看起来很好,头发做的不错,女主说只是好好保养了一下,我有了一位新的美发师,随即女主和女孩心照不宣笑而不语。这氛围很像《卡罗尔》里面,Carol、Therese还有那位伪装成“卖杂货的”私家侦探在酒店餐厅喝咖啡的场景——一个扯东扯西的局外人,和一对心有灵犀的情侣。

  此处针对话剧剧情的讨论,前夫哥再次直男癌发作:“女性在当时只不过是生育机器”云云。好了好了,哥我知道你有根d了,但我想你也是想不到最后自己也不过变成了一个代育工具。

  回来之后,女主和女孩讨论了之前的婚姻,包括对孩子的渴望,女性与男性对于生育子女的不同心理,这段有些女权主义的味道。

  女主说:没有孩子的婚姻更加困难,孩子可以把家庭凝聚起来。

  女孩若有所思:像我们一样吗?如果我给你生个孩子你会喜欢吗?

  女主:当然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然后女孩忽然说了一段看似和她们当时谈论的话题毫不相干的少女时期的经历:她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在半夜走进了大海。若非父亲告诉她,她都不记得这件事了。

  女主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呢?

  女孩说:我也不知道。

  女主又问:你为什么告诉我这件事?

  女孩说:我也不知道。

  这段我开始没有想明白,看完全片之后,得出这个结论:这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乌鸦像写字台那个梗(我知道这个梗有关于字谜的一种解释,但在此我还是想用那个比较浪漫的解释) “我喜欢你。”“为什么。”“因为乌鸦像写字台。”这是一种没有理由的爱恋。女孩没有理由的走进海里,此刻又没有理由的告诉了女主这件事。为什么呢?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我爱你。以至于之后女孩为什么和前夫哥走了,女主也以为就像女孩走进了海里没有理由,当她明白了女孩是为了她走的并且又回到了她身边,她也只是崩溃又坚定地感受到了那种没有理由的爱意。

  后来女孩说:我爱你,你知道吗?我以前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句话。我会永远爱你,及时我们吵架时你对我说了最可怕的话,你也不要忘记,这仍然无法改变我爱你的事实。(后来有个细节和这里呼应了。前夫哥对女孩说:I love you.女孩说:I like you,too.她说的是like。)

  这段话着实让人动容。女主又怎会不知道女孩很年轻,年轻人惯常愿用“永远”“最”这些极致的词来表达爱意,否则就不够摧枯拉朽。正如香蕉姐满脸担忧地对Carol说的那句“She’s young.”但同时,女孩当下说出这段话,是如此的发自肺腑,如此的真实,真实到女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意。所以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不必过于在意食言与否,你只需知道,彼时彼刻,那个人看着你的眼睛说过的话,你感受到的爱,确实是真的。至于后来她变了也是真的,但这并不代表当初说的话是假话。

  之后便是女孩决定把“为你生个孩子”付诸实践,而对此一无所知的女主仍沉浸在“你最近情绪不太好呀?要不要回家待几天呀?周五给我打电话好不好呀?”的琐碎中。

  约定的时间没有等到电话,魂不守舍,坐立难安,门铃正常?电话正常?甚至不惜以亲家母的身份跑到女孩家里询问女孩下落。临别,女孩的妈妈果不其然是知道一切的,但很nice的没有任何责难。

  前夫哥的妻子找来,说前夫哥和女孩跑了,我一句卧槽惊坐起,怎么好好的开始洒狗血了?忍着胃绞痛看前夫哥振振有词的说自己遇到第二春的美妙。女孩回来取护照,几番挽留,最后只剩一句无奈的“You’re still a child.”女孩出门前回首一笑,像是道别的暗语,像是期待的信号。

  然后答案揭晓:你一直想要一个孩子,我为你怀了一个。

  女主如释重负,又心有所忌。

  “你一开始就计划好了吗?”

  是啊,就像那张和托马斯的合影。再一次。

  当女主得知前夫哥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她的表情很凝重。毕竟是生活在一起7年的人,她知道这位直男癌在得知自己被当成工具人耍了之后的暴怒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只不过她低估了男性被如此羞辱后会做出怎样的恶。

  女孩死在她们曾无数次相依、相爱的沙发上。子弹穿过她护住肚子的手,这画面太残忍了。

  影片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女主在异乡,即开头的那个家庭旅馆,她一个人坐在餐桌前若有所思的脸。

  灯火阑珊,我的心借了你的光是明是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两个女人》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