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权辩护》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29 03:0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权辩护》读后感锦集

  《女权辩护》是一本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权辩护》精选点评:

  ●18世纪的书还这么有即视感真是……【我到处听到反对女权的呼声,但是哪有女权呢?】

  ●两百多年前的观点并不新颖,但是佩服玛丽作为18世纪女权精神,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即便思想超前,也无法脱离时代,依然饱受感情脆弱的折磨,不甚唏嘘

  ●如何思想独立?

  ●作者更多地是在抒情和呼吁,论述迂回冗长,思路较为混乱。

  ●三联在微信上推送了一本书叫《如何听上去很有文化》,里面提到十个最唱提到的名人我竟多数没有听过,索性就在双十一的时候买了几本相关的书,这是其中一本。感觉作者是个相当有激情的女人,文字遒劲有力,里面很多对女人的指摘即使用到现代男人的身上都不过分,尤其是对我自己。其中有一句话很喜欢:教育是让人走向完美的第一步,可是很多人仅仅只是用它来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已。

  ●两百年之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妹子受限于男权社会关于“美丽”和“柔弱”的谎言,更多是输出生育价值和情感慰藉而不是作为独立个体收到尊重、认可。何其不幸。(当然也有天时人和共同作用下,外柔内刚,既能利用女性优势,又能在工作生活中独当一面的人生赢家)

  ●激烈的文字能让我感受到作者在伏案写作本书时大脑里的风起云涌和愤慨。 很多观点偏激冗长,但对于两百多年的女权觉醒来说,这本书极具冲击力,让人读的热汗直流。 思想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具有重要性,因为智力永远处于统治地位。

  ●将当时的西方教育制度和今天的中国教育制度混为一谈的所谓读者,真是厚颜无耻。

  ●……有些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呀。当今对女博士的嘲讽不就是那些内化了现行观念的认为女性应该注重外貌的人对有知识女性的嘲讽吗?从出生就被灌输性别的区别,哪里有保障每个人自由地选择和发展呢?现在不仍然有很多婚姻是“合法卖淫”吗?那些拥有一时特权的女性是阻止女权主义发展的帮凶呀,我不要做那种人。

  ●翻译拗口。。。

  《女权辩护》读后感(一):有厌女之嫌的一颗明珠。

  我还是觉得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潜意识中有厌女之嫌。 她在序言中说自己不屑于推敲词语,修饰文风,不会咬文嚼字。但事实上我感觉她摆脱不了这些。 《女权辩护》整篇都着眼在表面上的现实事例,未曾去溯源地使探究历史——这类的文化习惯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也未曾去分析保障这样文化习惯的制度是什么?又是何以保障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她已经开始指责女人愚钝,软弱了。(当然,她是用着类似这样的话“我坚持认为男人使女人更加低劣”) 但是怎么改善呢?她一遍遍的说“加强她们的学识,培养她们的理性,发展她们的品德。”——保持精神的自由,让人类更有道德 这让我不能不感觉过于理想化。 此外,她将重心更放于中层女性身上,长篇大论的指责/分析她们宣扬优雅和美貌是如何在表面的特权下等害了女性整体(和她个人)利益的。一方面忽视了更普遍的女性群体,一方面也批评这些中层女性,不曾让我感受到她身为女性,对女性,这个性别的认可。 但是这并不能说这是一本反女权的作品,这本书出版于1792年。那些一遍遍反复说的“培养学识、加强真正的道德而非优雅娇柔、培养精神之自由”的话,在现在的我看来奇怪,在当时,无疑是女权主义的先驱。 这本书的大部分观点我几乎是赞成的,我想我现在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喜欢温柔这个品性,但玛丽指出温柔端庄的本质是一种奴役,社会上各种关于女性优点的意见,造成女性性格的软弱和无能。 我喜欢它,是因为“为何不排除与男性交往的表达,仅仅是作为人的表达,温柔会让人相处舒适”,但这样的想法难道真的没有被性别塑造影响吗?什么是真正需要的女性品质呢?

  《女权辩护》读后感(二):女人啊,愿你理智、自由、丰盈,望你有独立之精神 ——《女权辩护》读后感

  终于把这本立在手边许久的小册子一口气读完了,在我的印象中,女权主义者一直走在所谓文明社会的前列,当然是在对女性权益的思索与呼吁上面,直到真的读了这本小而悍的册子之后,这种印象终以惊叹的方式直观的从嘴中吐露出来。

  这个版本是“伟大的思想”系列丛书里的一册,梁文道先生作了序言。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终其一生来说算得上是一名教师,如同许多我们了解的作家一样,快乐幸福的童年似乎是这些作家的“敌人”,但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不是特别幸运的童年生活恰恰使得她能够及早的体察人生中间的种种境况并尽早的在心里做出相应的哪怕是稚嫩的反应,玛丽的写作冲动也正是由于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男性和女性不公的现象所激发的。因而,整本书看下来可以发现玛丽贯穿其中的充沛的感情以及运用富有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语气甚至在现在看来过分肯定的字词段落,但也正是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笃定的文字传达出了坚定的、无形的力量。

  在社会和传统男权观念的压制下,女性理智的缺失和无知基本奠定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而与此同时,男性却在压制女性的同时又对女性身上所具备的幼稚、天真等极尽嘲讽与挖苦,因而女性的地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降。

  究其根本,其实是政治体制和主流社会的舆论导向、教育对女性的不公所造成的直接结果。玛丽强调,教育的作用在男女两性的平等上扮演者重要角色,但由于女性缺乏受到系统的教育的机会,加之社会对其各种不合理的“规范”,因而会在心智与行为上呈现出一种“无知的奴隶式依附”状态。一种病态的娇弱、做作的软弱在女性中间流行开来,而为了得到相对来说在社会当中稍具权力和力量的男性的怜爱,她们之间出现了竞争,竞争导致的结果即是狡猾,狡猾造成的依旧是女性心智的低龄与幼稚,换句话说,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尊严感。

  这靠什么来改变呢?教育以及责任感。玛丽谈到:“若男女受的教育相同,两性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呢?我现在看到的一切区别不过是由于男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得以见更多的世面罢了。”在男生们嬉戏打闹之时,女生多是被要求在屋里保持一种虚伪的、做作的优雅。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呢?但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受教育权已经慢慢得到普及,因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独立,向往自由而不愿再被禁锢在传统之中。玛丽一直在强调责任,这自然是把女性作为与男性同样的个体来看待,当女性有了责任意识之后,她便不会再单纯的相信依赖取悦男性会获得多少的成就感与尊严感,相反,这种成就感和尊严感这时便来自于自身,相应地,智力会随之发展。

  今天,女性拥有选举权也不过百年,但早在二百多年前,玛丽就已经提出来。在《妇女参政论者》中有一个镜头对我触动极大,那是在一次次的“争取”选举权被无视之后——是的,被无视,比驳回反对的情况糟糕百倍,倡导者冲进赛马场与迎面飞奔的赛马相撞的场景,不是装作看不见吗?我就这样在你面前。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女性认为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已经够多了,于是乎满足于现状,甘愿被“不平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然而,时不时的感觉到,我们正处在女性获取独立意识的浪尖上。也会时不时的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慢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你们就不能不折腾吗?非得和男人争来争去,把男人压倒才算完?”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博闻多识的“教授”,但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我们所认同的女权的真正含义已经被道出来了:“我不希望她们有支配男人的权力,只是希望她们有能力支配自己”。

  另:卢梭在书里真是时不时的被拿出来“抽打一番”,不过,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尼采和卢梭同样过分,令人鄙夷,不,“配不上我的鄙夷”。

  《女权辩护》读后感(三):女权当然可以骂女人

  这本书是十八世纪女权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知名女权作品。事实上,早在200多年以前,我们的女权在各种时代局限之下,已经在批判女性这个群体本身了。

  第一章讨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自带的品格,首先她承认了当时的女人是在品格上比男性低劣的。这在初看时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但是考虑到作者的写作背景和18世纪女性的地位,我让步了。因为争取权利的背景是:她们如同奴隶一般,被视为和家畜没有太大区别。于是玛丽毫不犹疑地承认了女性品格的卑劣和低等,但她将这一现象归结于缺少合适的教育和合适的政治体制。

  第二章,继续讨论两性品格。为了使女人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是的,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身份仍然是十八世纪女权的目标),她们需要更好的环境,摆脱可能受到的生存威胁、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不是甘愿作为供男人欣赏的天真万物。

  教育、社会、家庭迫使女人追求美貌,将过分的精力投入到服装、针线活等活动中,没有锻炼过理性;而让她们“文静”、“少动”则使她们的体魄和精神都变得软弱。

  第五章讨论既定阶级及财产继承权的有害性。她认为女性由于缺少正常的公民权利,因此缺少对宏观事物的关注,视野不自觉地缩小了,然后恶性循环,更加无法进入权利的范畴。而让她们拥有权利,就会相应地强迫她们承担义务,她甚至提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国会代表,这也许是最早的政治权利主张吧。虽然她提出这个要求的样子很心虚,生怕引起大家的耻笑。

  第六章讨论教育,她认为女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国民教育,更应当重点学习解剖学、药理学,以便成为家人的护士,更好地照料自己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同时,获得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锻炼她们的理性,让她们变得更像男人。

  玛丽确实很敢说,看她这段话:

  “她们从自然界第一位美丽的缺陷(指夏娃)那里直接继承了美貌带来的王权,为了维持她们的权利,放弃了运用智力能够带给她们天赋权利,宁可选择做短命的女王,也不愿意费神于源自平等的清醒的快乐。”

  当然,她身上所携带的时代局限性也相当多,譬如认为男性是理性的标杆和典范,女性就应该向男性靠齐(似乎早期女权都是这样);譬如认为女性必须结婚生育,而成长为一个好的妻子和母亲的特质需要更为平等的环境中才能获得;譬如认为职业有三六九等,有些职业和做妓女差不多。

  更大的问题是,她的书显然不是写给女性看的,而是作为一个代表为女性向男权社会发声讨要。如同古时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疏一样,显然她不可以批评皇帝,而只可以说“我们需要这个和那个,否则就会影响到您的统治”。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我仍然在思考,女权到底可不可以骂女人?

  她这种骂所自带的默认背景知识是:其他女人缺乏主动性,她们完全是被男性掌控在手掌中的玩物,和家畜的地位不相上下。

  但是反观如今呢?时间进入21世纪,女性可以受到基础平等的教育,我们这个时候骂婚驴失权,主动让权,是因为我们认为她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她们并不仅是被动被剥削,她们甚至主动送出自己的权利。我们把她们视作完整的人(人权发展了200多年,这应当已经成为共识吧),所以才会骂,希望她自己争气。

  她发现曾经争取的那些东西如今你们已经获得了。你们受了教育、有了选择的权利,不用每日缝补衣物,有了思考和阅读,却还要拱手让出自己获得的自由。

  《女权辩护》读后感(四):爱着女人,也抨击她们——英国的女版鲁迅

  作者是诗人雪莱的母亲,在十八世纪的年代,她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在任职过程中感受到女性在家庭、就业以及爱情上遭遇的不公正。这些经历给了她澎湃的写作欲望。通过写作,她试图启蒙女性,让女性成为和男性一样“理性”“自由”的人。

  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玛丽在参与大革命的期间发现自由主义的思潮排斥女性的加入,因此回到英国后,愤怒的她写下了对于女性权利的思考。因此本书既有对女性品德的探讨,也有对女性理性人的思考,更有对君主制度的反思。

  因为产后并发症,年仅38岁的玛丽于97年去世。

  在品德问题上,她独树一帜地反对卢梭等启蒙家将男女品德对立的观点,并且厌恶“女性特质”的表达。她认为品德作为真理的一种,应该在人(即两性)上广泛地适用,不能用单独的品德来要求女性,这会剥夺了女性的自然权利,并且暗示她们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更不能拥有不朽的人的灵魂;而在“女性特质”的问题上,她阐释了“男性化”问题以及女性为何不该柔弱:其一,她发现,反“男性化”只是一个反对女性获取男人才能的幌子,只会造成更深的男女的不平等;其二,她劝告女性,温柔固然好,但是女人应当和男人一样追求真正的美德而不是通过顺从他人来得到徒有其表的优雅——女性不能获得什么好处,只能短暂地拥有“权利”,而当她年华老去,依靠这种技巧的她并不能被人尊重,亦丧失了一生的真正的尊严。

  此外,或许与家庭教师的职业有关,她支持女性获得普遍的教育,不是为了将女性培养成美丽花瓶的教育,而是培育那些野心勃勃的男性的教育。她理解女人们缺点背后的原因——因为她们缺乏培养优秀男性的同等教育。无知是品德脆弱的基础,并让女人变得毫无逻辑和理性可言。同时她也悲观但冷静地指出,如果社会制度不改变,女性将无法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那么谈教育就只是一种超前的美好愿景。因此如果男性们不愿意给女性教育的机会,就应该闭上他们要求女性拥有美德的嘴巴,他们不能既剥夺又掠夺,没有权利的女性又有什么责任、义务需要承担呢?

  玛丽对女性的态度是复杂的,她一方面揭示男人和丑恶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一方面对沉溺肉欲、主动去当奴隶的女性失望。在她看来,女性如果不逃离不是当男人的奴隶就是当男人的暴君的两极困境,不去成为一个理性的自由的人,她们将永远无法拥有真实的生活,他人的尊重,以及美好的爱情。同时她也为女性叫不平,她明白女性为何如此,她怜惜做奴隶的女人,因为奴隶自身的局限,她们将痛苦一生。她说“当合理的政治体制得以传播自由之时,整个人类,包括女人,就会变得更为理智和高尚。”

  现在回看玛丽的著作,仍然能感到她思想的先锋性,这本书被视为女权主义启蒙,当之无愧。自然,在几百年后的现在,她所抨击的女性仍然大量存在,她所追求的女性自由状态仍然遥遥无期。作为后人,女性们必须要时刻警惕男权的谎言,制度的无形的压迫,并且明白“理性”与“自由”的力量,挣脱命运的锁链。

  段落摘录:

  1.我希望我的女性同胞原谅,因为我把她们当做理智的人来看待,既不奉承她们迷人的美丽,也不认为她们处于一种永远也无法独立的幼稚状态。我真诚希望能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和人类的幸福。我希望说服女人努力争取身心两方面的力量,使她们相信:那些温柔的蜜语、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品位,都是软弱的同义词;而那些只配供人怜悯的人和爱情,很快就会成为人们鄙视的对象。

  2.错误的教育、狭隘的缺乏教养的心灵以及许多性别歧视,往往使女人比男人更忠贞不渝。

  3.确实,从广义上来说,劝人温柔和蔼是极为明智的。一个意志脆弱的人是应当努力追求温柔的。但是当过度的宽容忍耐,变成是非颠倒时,温柔就不是一种美德了;不管在伴侣身上看到这种品德是如何恰当,这种伴侣将永远被视为低人一等,只会让人感到一种味同嚼蜡的温柔,并且很快变成轻蔑。再者,如果劝告真的能使那些天生朽木不可雕的人变得温柔,那么社会秩序一定会得到一定的改良;但是正如我们马上就可证明的那样,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建议只会导致矫揉造作,在不断改进的道路上丢掷一块绊脚石,妨碍了性情的真正提高。

  4.在批评她们时,我特别希望能证明男人出于各种动机,竭力使女人在智力和身体上永远软弱下去,从而阻碍了女人履行她们特有的责任。

  5.无知是品德脆弱的基础。然而,那些强烈支持男人拥有优越地位的作家们一直坚持认为,无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特点;男人的优越不是指他们程度上比女性更高,而是他们拥有胡作非为的特权。虽然,为了使自己的论调更为温和,他们以骑士般的宽宏大量,极力证明不应当将男女两性做对比;男人生来是运用理智的,而女人生来是凭感觉的,将理性和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新歌,就会得到灵和肉的结合,造就一个最完美的整体。

  6.真理是一项简单的原则,不容篡改,应当对于良性同样适用。现在规范的社会秩序也不会被颠覆,因为那时女性仅仅拥有理性给她安排的地位,玩弄手段不能带来男女平等,更不可能使男人屈从于女人

  7.既然女人并不是短命的虚度年华者,那为何要让她们深陷无知还美其名曰天真呢?男人不是用语言刻薄地挖苦我们任性的情欲和卑微的恶习,就是振振有词抱怨我们的愚笨和善变。我会回应,看,这就是无知的必然结局!仅仅依傍偏见的思维必将永远多变;当这种偏见的思维不受约束时,它将带着毁灭性的力量蔓延。以她们的母亲为榜样,女人自小就明白,略微知晓一些人性的弱点、行事精明、性情温和、表面顺从和恪守凡庸礼节,就会得到男人的庇护。对于一个拥有美貌的女子来说,其他任何东西都不重要,因为她们生命中至少二十年光明可安享男人的保护

  不足:翻译太烂了!我这本是企鹅做的“伟大的思想”文丛,找了下没有,但是译者都是陶鑫。好吧,也行。我这版好多地方有转折生硬(根本没有转折连接词)看不懂之处,真是一种让人头疼的感觉。

  另外因为是早期著作,玛丽试图归纳总结她的经历和观点,这让本书看起来只是杂文集,没有逻辑和体系。不过她的思想已经足够惊世骇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权辩护》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