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雾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04 00:37: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雾读后感锦集

  《雾》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166图书,本书定价:38.5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精选点评:

  ●遗憾才值得铭记

  ●实在喜欢不起来周如水。

  ●读完了《雾》的《一》和《二》,不是我喜欢的剧情。文字美。

  ●不怎么喜欢。

  ●优柔寡断的男主

  ●周如水的优柔寡断让人过于反感了,但仔细一想,身边人的影子都在他身上出现了。人对他人的厌恶最终来源于自己的本体。

  ●最后一章直接来了“一年后”开头 真的是很突兀啊

  ●真的很讨厌这个优柔寡断又软弱的男人。

  ●作死啊

  ●不管是坚持哪种思想,犹豫不决才是最惨的吧。新与旧的碰撞不只在外部发生,更在周如水本身的思想里。雾是男女之间的情谊朦胧,又是周如水的前路茫茫。

  《雾》读后感(一):你本可以的幸福

  三部曲,择一读来。

  没有为什么,只是缘分,偶然相遇于图书馆,偶然读起,偶然发现读完一气呵成。

  彷徨不坚定,太多的道德束缚,最终留给你的结果是一辈子的悔恨和无法回头的惆怅。

  读来确实觉得男主的性子太过懦弱,恨而不得终的爱情只好怅然流逝。想必,此类人生活中不乏在。父母,朋友,事业,约束着道德心。“我不愿打破”也罢,“我不敢打破”也罢,纵使此刻你不再彷徨将自己锁如牢笼,后生你也会悔不当初。也罢,勇敢跟社会说不。

  《雾》读后感(二):人大可自私一些

  巴金先生的《雾》是他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进步的知识青年,由于自己的软弱和优柔寡断,错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的故事。周如水的优柔寡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制度造成的。父母为他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妻子,他没法反抗,只好逃避;遇到了自己爱的人,不敢进一步靠近,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纠结;面试爱人的表白,他一方面渴求爱情,一方面有认为自己配不上爱情,最终做了爱情的逃兵。他其实特别渴求能够又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来帮助他既能获得爱情,又能得到父母的认同。但是,最终却一个他都没有得到。这一切看上去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实际上是因为心中有大爱。他爱父母,怕离婚会让父母伤心;他爱她的原配妻子,觉得人家为他生养了儿子,离婚对她不公;他爱张若兰,怕张若兰跟了他会得不到社会和家里人的认可……等等等。他想要世界上所有人都好,但是他忘了要让世界上所有人都好的前提是他必须先自己过得好。自己过得都凄凄惨惨怎么可能会甘心情愿的为他人付出。所以其实他大可以自私一些,人生在世,终究只是一个人,过好自己是第一位。做事情没有那么多的两全其美,要勇敢的去选择,大胆的舍弃,过自己的快意人生,求的自己的心安理得就好

  《雾》读后感(三):都是表演都是刻奇

  【他也很感动。他对她再没有疑惑了,他现在只有感激,只有爱。他愿意立刻跪下去,把他的全部的爱献给她。然而这时候良心又威胁地来把他抓住了。不仅良心,还有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妻子,还有他的父亲,还有那过去的生活,还有社会上的一般人,这一切包围了他。他的心里起了激烈的挣扎。他觉得自己快没有力量支持下去了。

  quot;牺牲,"这个念头就像一道电光掠过他的脑子。他觉得自己又渐渐地强健起来。最后他下了决心毅然说道:"若兰,我真后悔和你认识,我们今生是没有缘分了。希望你以后把我完全忘掉。我们的结合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会给你带来幸福。我应该回家去。我的责任是在那里。"】

  从这段很可以看出,周如水是一个玛格丽特式的人物,接收到张若兰的表白后他本来还在犹豫,但“牺牲”二字给了他一种“我在做正确的事,我是为爱献身,我多么伟大”的错觉,所以他”觉得自己又渐渐地强健起来“。他放弃这段爱情,带给他痛苦的同时,也给了他一种自我牺牲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和妓女玛格丽特被迫离开自己的爱人一样,比起自己的爱情,他们更爱的可能是这种“刻奇”的情绪。在他们或低贱或懦弱到一事无成的一生中,从未有过这样一件事情可以让他们用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他们因这种献身,被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即使要做牺牲品的是自己。而在这种情绪面前,爱情本身早已变得不重要了。

  《雾》读后感(四):花开堪折直须折

  《雾》很简短,前前后后也不过八章,两日也就读完了,但就这么结束,难免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还好还好,后面还有《雨》,还有《电》,甚至,还有《雷》。

  《雾》读下来,塑造了许多个特征鲜明的人物。“小资产阶级”也好,充满了爱与恨的陈真也罢,我要说的都不是他们,而是周如水。我相信很多人是瞧不上如水的,但我倒是觉得,如水也并非是个全然懦弱的人。亲情和爱情永远都是难以抉择的,若是家里的妻还在,若是那个做官的职位也在等着他,而周如水却跟随了张若兰,跟随了自己梦想中的一切,以后的日子怎么知道不会永远的活在了煎熬里。我只是恨如水拿他所谓的良心当做挡箭牌罢了,良心良心,他怕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良心,这良心说出来是全无用处和可笑的,是“一个纸糊的灯笼,戳破了一文不值的” (第四章)。陈真说的好,如水怕的是“社会上一般人的毁誉”(第四章)。是怕受到社会上人们的谴责,是怕“道德上破了产,会成为被社会唾弃的人”(第三章)。所以,困住他的不仅仅是他所谓的良心,是道德,是伦理,是社会。所以,这便不是周如水一个人的问题了,为这个社会而活的人,我相信,也绝不止周如水一个人,也绝不在少数。周如水倒像是活在了漫天迷雾中的一个人,周遭的一切都看不清,他想走出去,却不敢,像是被禁锢住了一般。踌躇着,几年如一日的踌躇着,但是等雾变的稀薄了,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罢。

  其实整篇《雾》下来,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而在我看来,文章中最美的地方唯有两处。其一,是张若兰含笑时说的那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第三章)。我在阅读书评的时候,看到有人说通篇下来只记得这句旧诗,下面有人说他庸俗。我倒是笑了,这《雾》本就是真真的《爱情三部曲》之一,怎的说喜爱那句“花开堪折直须折”就成了庸俗呢?周如水,张若兰,两个人彼时都还未确定对方的心意,两个人隐隐约约,进进退退,一语双关。我觉得当时的情景当真是极妙。说多了会尴尬,说少了怕不懂,所以两个人的意思就全然在这两句诗中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的周如水心里充满了喜悦,对着张若兰回了一句“我明白这个道理了,密斯张,谢谢你指教我”(第三章),话说的真是刚刚好。我从这两句诗里能体会到当中情景的乐趣和动人,我若是当一次“庸俗”的人又有何妨呢?

  最美之处的其二,其实是被着实不起眼的东西引起的,那就是周如水和张若兰看完日出后吃的那碗汤团。带着微风的破晓晨曦,街市中干净的汤团店,他们带着喜悦的心情看那从未见过的这样大的汤团,甚至还有那个时候,张若兰抿嘴笑看着周如水出神的望着那边的“汤团西施”的时候。那“汤团西施”还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却让周如水和她眼光碰在一起的时候禁不住心也“怦怦的跳动”(第二章)。那个早晨,以及之后在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光辉的树林,被正在编柳条的老人误以为他们是夫妻,都让我觉得那是整个《雾》里所描写的最美的时刻,当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最落寞的地方,我依旧认为有两点,先来说整篇最重要的一个物件儿,便是《雾》结尾时的那封信笺,斯人已去,故地重游,物依旧,而去年陪伴着的人,如今已嫁他人为妻。而周如水手里拿的那封信上,写着“汝妻已于二年前患病身故,因恐汝在外伤心,故未早告”(第八章)。原来在周如水爱慕张若兰时,那个在家与他没有任何感情的妻子已去了,我忽然对他的那个妻子生出了几分怜悯,在那个旧社会与新社会交接的时代,她爱如水吗,我不知道。但她是旧社会的悲哀和牺牲品。还有那句“余老矣,常为人讥为不识新潮流,故不欲干预儿女婚事,须俟汝归后自行决定”(第八章)。当有能力选择的时候,已为时晚矣。读者会惋惜罢,会生气罢,也会怪周如水的胆小,恨他当时没有折那枝上的花儿。但,人们惋惜的,也不过是惋惜他错过了张若兰而其妻早已逝去,由此才更为的遗憾而已。若是其妻还在,惋惜与愤恨便会减少,油然而生的或许更多的就是无奈了罢。“‘我错了……可是现在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是没有人听见他的话”(第八章)。

  第二个我甚觉得落寞的地方,是陈真留宿在周如水房间的那夜。陈真断断续续的咳着,声音回荡在房间里,而如水轻声的劝他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可陈真却依旧坚定的说他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他申诉着自己的爱和恨同样的深而广大,申诉着早晚会有人注意到他努力所开出的花。我只是想,在此夜前,我是不了解陈真的,甚至有一种觉得他顽固的想法,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呢?但此刻,此夜,我忽然的明白了,他是怕,怕不够,怕自己给予的不够多,怕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他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将自己投身于事业的觉悟,但与此同时,他于生活,于世界,于爱都有着极大的留恋,他动摇过,但是一种更大的热情,更崇高的理想压倒了他想要恢复正常生活的想法。我愿意相信他的热情浸透在他的工作,文章里,而透出微弱又温暖的光辉,让世人得以被照亮,而那光芒,将永远的传递下去。我敬佩他,而又觉得惋惜,不,应该说是怜惜,所以只能和周如水一样,真心的唤他几声“真”罢了。

  我之所以将《雾》放在现在写,是因为还未曾读过《雨》,《雷》和《电》。我不敢肯定也许我看完所有的文章之后想法不会有所改变,那便由此记下一些我现在的观点,是读完《雾》以后,没有任何其他三部曲里的作品来干涉,此刻最单纯的想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雾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