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狙击中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29 03:0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狙击中国》读后感锦集

  《狙击中国》是一本由赵亚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狙击中国》精选点评:

  ●大白话,感觉像是演讲稿转义的。

  ●可读性很强。。。不过,靠谱不?求高人鉴定啊~

  ●听书软件上听的。好白话好搞笑。像听一个幽默的老教授说话

  ●这就是中国的通俗演义,作者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当小说看看还可以,当真了就真是哈哈哈哈了。(写长评的你们是作者的学生来这交作业的吗?)

  ●好读好看 一堆问题 现在我是十万个为什么了

  ●科普读物

  《狙击中国》读后感(一):金融是看不见的战争

  世界上一切的战争与和平,一切的正义与杀戮,背后的是什么呢?是利益。

  当我们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发觉到战争的代价太大了,于是战争在慢慢向金融领域移动。而看不见的战争就像看不见的刀子,让不少国家不少民族稀里糊涂就一命呜呼。

  我们还记得九十年代索罗斯狙击东亚吧?我们还记得美国是如何逼迫日元贬值的吧?我们还记得美国是如何一次次通过金融手段把危机转嫁给全世界吧?所以,是时候该知道金融背后的猫腻了。

  本书的作者从事经济研究多年,故而可以给读者兄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打量金融的表里,从而找到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之下的自保之道。

  《狙击中国》读后感(二):有种战争叫金融

  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其实翻翻书,回头看一下人类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有记载的几千年,基本上没太平过,小打不断,大打出手也不是没有,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谓是流尽了郊原血。难怪军事家说和平只是战争的间歇期而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总是在进步,总是在想着能不能用小点的代价来获取自己喜欢的利益,于是咱们的老祖宗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啊,一般的碌碌之辈还真玩不了。

  于是在长时间的摸索之下就出现了很多不怎么见血的战法,比如间谍战,比如外交上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又比如贸易战,又比如金融战。相比而言,贸易战和金融战就是战争的高等层面了,足以神不知过不觉地就把他国的财富装到自己的口袋里,甚至是把一个国家改头换面重新洗牌。

  《狙击中国》读后感(三):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核武器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这个地球,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国之间传统意义的战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这个世界仿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只是战争的形式变得多样化,而且无孔不入。政治对抗、金融狙击、文化侵蚀、观念冲突,甚至就连体育竞技也显得无比壮怀激烈。然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的对抗中,唯有经济的对抗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所以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都把经济战、金融战作为了主要的对抗形式,而经济实力也逐渐成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绝对主角。

  作为百年来这个世上的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仿佛早已习惯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就连总统奥巴马就说过:“美国绝不做第二!”一直以来美国到处煽风点火,一会儿打阿富汗、打伊拉克,一会儿又搞反恐、搞霸权,一会儿围堵中国,一会儿又陈兵亚太,看起来十分疯狂。但当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匆匆而逝,面对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而且经济总量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质量不断上升的同时,美国不会不感到丝丝寒意。

  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美国已经把中国当作头号敌人。那么不禁要试问一句,美国到底为何偏要对中国如此虎视眈眈、咄咄逼人呢?难道仅仅是担心中国抢了它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交椅么?或许,我们可以在《狙击中国》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狙击中国》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赵亚赟所著,作者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金融硕士。曾在国外工作多年,熟悉国际金融运作和内幕,长期从事证券、期货、直投等金融工作。《狙击中国》介绍了华尔街大投行两大阵营的形成过程和他们之间延续百年的恩怨纠葛,继而讲述了犹太财团是如何影响美国大选,又如何将自己的代理人扶上总统宝座。接着作者又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间政治、经济变化,分析了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作态度认真严肃,讲究言必有据,保持了审慎严谨的学者态度。作者独辟蹊径,以美国大利益集团为研究主体,从各利益集团的冲突与合作入手,分析重大金融事件的起因、演变和结局,勾勒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变化的轨迹,并揭示了这一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这不仅为人们了解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势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也揭示了金融世界运行的秘密。

  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经济基础才是支撑整个社会的支柱。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经济而独自存在。所以如何更好地获得经济基础,如何在经济对抗中游刃有余,甚而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显得十分迫在眉睫了。

  《狙击中国》读后感(四):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模型总结~

  1、全书概述:

  以独特视角阐述了08年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间各路势力在几大世界热点事件中政治、经济间的明争暗斗与微妙联系,并从美国的大利益集团角度出发,分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局势及其与中国市场间相互的影响牵制。

  2、本书作者最想解答什么问题?解答是否完整?为什么?

  大集团如何逐利?经济与政治如何相生相息?较完整。

  “经济与政治如何相生相息?” 当属本书每一章节都能跃然纸上的一则宗旨。

  不论是“胡蜂”、“咱们一伙”间的百年战争、“咱们一伙”对奥巴马长期的关注栽培、08年美国大选中的庞大布局、货币战争的筹谋始末、排放战(以“全球变暖”作为幌子,实现敛财目的),还是狙击欧元、操纵欧亚小国内政、无所不用其极哄抬人民币。

  都描述了在利益驱动之下,各路集团势力如何纵横捭阖,并在与政权的联盟中,如虎添翼。

  3、作者的思维方式?写作风格?

  思维方式:

  ① 对象化思维:作者以“利益”作为对象,通过对自己所掌握资料的辨识、整理,讲解出大集团为实现利益采取了哪些系列化行为。对“逐利”的动机(原因)、行为(路径)、程度、规律、目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完整的论述。

  ② 模式化思维:作为相对严谨的作品,叙述、说明为主,议论为辅,灵感多来源作者手头资料,因此主观创造性相对地被有意弱化。

  ③ 替代思维:因涉及大量对大集团立场、逐利原因的揣摩,作者在很多时候都进行着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一种组织性而非认知性思维。

  写作风格:

  幽默风趣,喜追古溯今,时而犀利,敏锐的政经思维。

  如:

  “冷不丁冒出一匹真正的黑马---奥巴马。”

  “上次驴显摆,这次轮大象。”

  “群众要的不是说服,而是煽动。”

  “科学虽然神圣,却常常被用来干不神圣的事。”

  “所有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4、作者的写作技巧?

  归纳演绎、前后照应。

  为一连串行为找到共同目的,将其合并同类项,将时间、事件打散重组,使得事态深层原因得以跃然纸上,各大集团布局之深、之广,也由此可见一斑。

  一眼扫过去的小人物很快变成了棋局的关键人物;滴水不漏、含糊不清的外交话语成了那边四两拨千斤、一招云手应万变的绵柔掌;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制约、作用,无一孤立。自认置身事外,蓦然回首,此身已在此山中。

  5、书中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利益、布局、华尔街

  6、书中三个关键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全球气候变暖是末世征兆还是惊天骗局?”

  “所有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7、为本书重新拟定一个书名

  《经济战--“和平”年代的无硝烟之战》

  8、本书你不同意或有待商榷的点。

  既然作者推翻了很多事件在社会上的主流认知,那必然说明了我们之前所获取信息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有待商榷。那同样的,作者手头所掌握的资料以及作者说表述的就真的真实吗?又或者真与不那么真之间的程度比例有多少?

  9、如果本书有续集,并由你完成,你会写些什么?

  以中国VS华尔街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交锋为蓝本,细述双方各自每招棋路的立场、考量、结果、作用及其他势力集团在此交锋中所处的地位、立场及相应行为。

  10、阅读本书后,你觉得哪些概念的定义在你头脑改变了,请写下这些改变的定义。

  “美国民主政治”---看似民主的两党在野其实暗藏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甚至党内都存在着不同的翼别派系;事实上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与孟德斯鸠的初衷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背离。

  “总统”---政治场上,异军突起人生逆袭到底是小概率事件,代理人的背后总有着庞大的关系集团、蔓延四溢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

  “金融战”---并不仅仅只是风投金领人士的一种游戏,在更大的格局里,它真的是杀人于无形、威力不亚于战争的新时代武器。足以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财富易主,甚至将一个国家改头换面重新洗牌。

  11、读完本书后,增加了哪些疑问?准备如何化解这些疑问?

  ① 对金融、货币战争发挥作用有待更深度的认知

  (化解:看相关书籍,以所学为基础,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知识)

  ② 惯有思维中对国际局势实况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主流信息渠道的信息真实性究竟有几分?背后的操纵势力除了我国政府、大股东,是否还有暂所不知的其他利益集团?(作者在书中有提到新浪背后最大的两家入股公司,其背后真正的东家其实都是高盛)

  (化解:批判意识、怀疑精神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深度思考,对自己较了解的领域,将标准框架体系不断完善,以此为鉴,对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了解的领域意见保留,虚心输入,不急输出。)

  12、读完本书后,你发现自己曾经哪些行为是错的?准备如何做出改变?

  ① 喜欢以点带面,识人做事皆有此倾向,在了解并不全面之前草率下结论。

  ---改变:言宜慢,断宜缓,想清楚了再下结论,甚至很多事并不需要结论,不断丰富完善即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② 群体意识略薄弱,忽略了大事件背后大团队的重要性,孤掌难鸣。对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联系的认识差强人意,而以自我为某点与外联系的认识则有所欠缺。

  --改变:看合作、团队、组织相关的书籍,多观察身边正面案例,尝试为建立生活中的深度联系做出一些努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狙击中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