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战场归来》是一本由唐师曾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从战场归来》精选点评:
●我顶我赞我讴歌。
●当年读得挺酣畅的一本书
●1991年海湾战争。唐师曾。战地报道。新闻界。政治。历史。罗伯特﹒卡帕。看得我夜里做梦,都梦到同事在门口塞了张纸条:“暑假我要去伊拉克旅行,一起?”我想:“好啊好啊,我做了好多功课呢!”
●陪伴了我很长的时间。。。
●精彩,传奇人物,很佩服。
●#书# 不多说,真男人的书!
●摄影记者视角下的海湾战争
●赤子,猴子,机灵又赤城的人
●我高中时候最喜欢的书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从战场归来》读后感(一):这个人,有故事!
唐老鸭的书看了好几本,幽默诙谐全充满的知识,他好像一个特别亲切的老师,告诉我海湾哪里的故事,还帮我普及我所缺少的知道。好看,好看,我准备把他的书全部买齐了,这个人,有故事!大家值得看看!
伊拉克,科威特,黎巴嫩,伊朗,巴格达,我懂了很多地方
《我从战场归来》读后感(二):再读这本书
闲来无聊,看到书架上唐老鸭的这本书,他是我年少时的偶像,对于他的个人特色的英雄主义的崇拜使得他成为我唯一无法复制的偶像,而再度读这本时,我却再岁月的磨砺中对于生活的狂热变为平淡。
有些书卖的是思想,有些书卖的是废话,而唐师曾的书,卖的是极具个人特色的魅力,不要挑剔文字,不要议论词藻,读他的书像在听北京侃爷在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其中有你想找的张狂,激情以及理想。
《我从战场归来》读后感(三):芸芸众生中的叛逆者
这本书看完有些日子了,读的时候想过很多,读完却又不知如何下笔,因为很多想法,并不是针对这本书,而是针对一类人。
唐师曾,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其实已经很陌生了,他最辉煌的事业巅峰恰是在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想要接触他的作品,起源于读柴静的《看见》,那本书曾带给我很多触动,我不敢过快地阅读,每一篇章节,都是真实震撼过社会的一个事件,柴静在央视打磨多年,从一个多愁善感的文艺女青年转变为镜头前的冷静双眼,客观地讲述着平凡生活中的怵目惊心,反思着社会,价值,人类,生命,她很少想要说服读者,更多的是展现,展现真相,展现人心。忘记在哪一章节,柴静提到了一个外国战地记者,当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归和平的社会,站在喧嚷繁华的超市里,那种感觉,无比寂寞空虚。
战地记者,他们大多数人生于和平的社会,受到精英的教育,然而,他们自愿选择游走于世界上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角落,在战火中勉力寻求真相。挣扎于熙攘世俗的我们偶尔抬头,惊叹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冷酷残忍的人间地狱。
唐师曾即是他们中的一员,毕业于北大国际政治系,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了几年书,凭借着数年如一日对摄影的热情,考进了新华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江湖人称“唐老鸭”。
书中,唐师曾毫无华丽辞藻地记述着,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际,还在可可西里采风的他,主动申请深入中东战地,只身辗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经费短缺,物质匮乏,危急一瞬的应变,置身敌营的斡旋,拍到过令多国媒体眼红的珍贵照片,也曾走投无路绝处逢生。
无论是最初的《我从战场归来》,还是后来的《我钻进了金字塔》,《重返巴格达》,记录战场上惨状的文字,很少很少,更多的是插科打诨,讲述着他跟一群来自世界各国同样要新闻不要命的同仁,如何地奔波,好似他的心中毫无波澜。他曾在最后撤离巴格达时,将大使馆所有的食品药品送给无处投靠的房东老太太他也曾在重返巴格达时,看着遍地尸骨满眼废墟,一米八三的大个子泪流满面。
老实说,字里行间没什么文采,然而,一句句玩笑似的讲述,却是真正一个人迎着炮灰,踏着鲜血,回归和平社会的来路。《我从战场归来》成书之际,书中乐观蛮横的唐老鸭因感染核辐射患了血液病,重度抑郁,卧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百无聊赖。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一直在追寻这样的人的足迹,他们并非没有现实生活的烦恼,但他们的目光总是投向更高远的地方。人性因他们的存在而闪耀,平凡的外表下,是雄鹰翱翔于雪山之巅的心灵。
《我从战场归来》读后感(四):【一些摘录】
【康熙】
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康熙帝在畅春园射箭,忽有大臣来报,广西反了吴三桂,福 建反了郑经(郑成功之子)。康熙帝仅说了声“朕知道了”,就继续射箭。 事后有人问康熙为什么不立即调兵平叛,康熙从容答道:“福建广西距京师数千里,奏 章往来传递需半个月之久,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朕远离前线降旨指挥未必得当。他们不执 行御旨是抗旨不遵,盲目执行御旨则非打败仗不可。我既已委派他们为督抚镇守地方,高官 厚禄的封疆大吏理应知道自己的职责。”不久,两处叛乱果然平定。
【伊斯兰教派】
伊拉克两派穆斯林的矛盾纷争由来已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32 年,伊斯兰教刨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围绕继承权问题,教徒们发生了争执。多数人赞成阿拉 伯的选举传统,挑选了巴克尔、奥马尔、奥斯曼和阿里四位哈里发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以 《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为自己的学说,并以此作为立法根据,这一派被称为逊尼派, 也叫正统派。逊尼派由于得到历代哈里发或政府的大力支持,流 传甚广,世界穆斯林的85 %属于逊尼派。
另一派则坚持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应由其后裔继承,认为穆罕默德的女婿和堂弟阿里才 是合法继承人,其余三人是非法篡位者。支持阿里的这一派被称做什叶派(什叶,即追随之 意)。什叶派代表了两河流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主流阶 层的愿望。就这样,逊尼派和什叶派正式分裂为两大教派,两大教派的斗争贯穿了以后整个 伊斯兰教的历史。
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中,伊拉克是仅有的几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之一,什叶派占全 国穆斯林总数的60%,聚居在伊拉克南部地区。虽然什叶派人数多于逊尼派,可后者却地 位优越,在伊拉克政府机关及军队里占有重要位置,历史的结怨加上现实的矛盾,如两派因 社会地位悬殊,造成了尖锐的利益矛盾与权力之争,使得伊拉克两派穆斯林难以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