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29 03:3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100字

  《扬州画舫录》是一本由李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扬州画舫录》精选点评:

  ●这些随笔对历史研究都很有用。这应该叫来扬州旅游吧。

  ●絮絮叨叨的繁华生活

  ●古人小资~看着很舒服

  ●李斗不是名家,此书却熬不逊色与陶庵

  ●那个叫许翠的暗娼,叫江春的大盐商,白居易、苏轼、常遇春,蜀井、莲性寺白塔、小秦淮等等等等,走到一个地方就能找到到一片典故,这就是历史悠久的好处。

  ●那句“皆吾乡物”,我想就是他能呕尽三十余年心血来著此书的原因吧。

  ●此版本真是差到想哭~~箋注不只是注拼音和字典解釋啊,而且注音還要注錯了~

  ●我在触摸数百年前此地先民的生活。 附提一句:正文后面的旁道也很精彩。

  ●把一个城市研究透,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

  ●此书是多年前在阿城的散文里看到,他对此书推崇备至,我就迷信地四处去找,终于觅得了又封存书柜多年,现在已经黄了才开始读。一开始觉得很浮泛又陌生,凭着我几次匆匆经过扬州的经历根本读不出个味道,但经过两个星期的零星乱翻之后,却发现这是本耐读有味的书,决定留下来做个资料。 作注的王军应该是位扬州人,但原文和我他的注解编排有些混同了。李斗的原貌究竟何样?书的配图也极劣,一片含混只有减色。希望能看到更好的版本。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一):《扬州画舫录》思维导图

  本书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地方经济决定地区文化的品质。扬州文化是多维度、充满动态的江南文化

  2.商业繁荣导向社会的宽松和多样性。仓储实,衣食足,是生活自由的基础。

  3.无知和功利主义,有利于文化艺术生长。财富和世俗,促进艺术精进,激发艺术创造力。

  总结:经济的的高度发展,造就了繁荣、雅致,自由、奔放的清代扬州。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二):清淡的笔记生活

  撩了好久都没看,实在没那闲心看进去。直到昨天晚上,随手翻了几页看,方才看出些名堂出来--被里面记录的世俗生活吸引了。

  书中太多记录了太多好玩的去处,情趣高远的人物,充满了生活的趣味与传奇。让我读完以后不仅想要回去那个时代生活,见识那些民间牛人,吃吃那时候的食物,泡泡那时候的澡堂。。。。。

  中有一戏外高人某,家里藏了十几书橱的公尺曲谱,且多半是些失传了的版本。一般人哪见过这样的手笔,于是引得一众唱戏的纷纷跑他家去看,有些新手看不太懂乐谱的,就干脆坐在他家里问他,他也一五一十告知对方。

  又有一老者,住在山里。某日,下山请戏班去山里演戏,遇到的戏班老板刚好是他村里的人,这人便哄骗老者说如果要请他们,最少每天300金,还要每天都供他们火腿和松萝茶吃。 这老者一口答应,戏班老板本来是不想去的,所以狮子大开口,没想到事情变成这样,只好跟了进山。

  其实,这老者是识得词曲,更精乐器的人,技痒难耐,不惜重金请人陪着玩音乐的。真就每日将300金至于戏台之上,火腿松萝茶也一并奉上,于是众人开戏,不亦乐乎。

  某日,演到《琵琶记》,乐工错了一个音符,老者耳尖听了出来,于是一顿训斥。众人皆感羞愧。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三):一个扬州人的胡说八道

  评注者很用心,是老扬州人,对于俗语扬州方言和街道非常了解。

  关于扬州↓一个扬州人的胡说八道

  多图预警↓扬州晚报拍摄↓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四):清唱。

  文/环珮空归 (2008-11-14 01:22:18)

  写不出什么来,去书堆里想拖出《诗经》定题,到手却是本《扬州画舫录》。这种调子的资料书,我还是愿意买的,且希望作者阐述的越少越好,仅仅把名词解释了即可,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我的思维——总是想择日细读,再在史料中扒拉出点什么来。可惜,可惜。只有这逸志却无这闲心。

  李杜老师的十句诗评点中,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说解开的不是衣裳,是裙角,是掂裙上楼的必然结果。因为太熟这句,便一直没究竟过,这次经他这么一提,倒让人警醒了。看过一句说相传四千多年前,黄帝定过“上衣下裳”制度。依理,裳是裙了。而且我们在影视剧与书典中熟悉的无论石榴裙,还是百褶裙,都够累赘的。例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和几个小丫头在草丛中玩耍,被推入水坑中污了石榴裙,还得宝玉出马借了袭人的裙子顶上才作罢。可见这类裙子美则美矣,却是很不利落的。

  古衣古裳这事,我是耿耿于怀的。曾对友言,到了退休后,是必然拿此下刀的。源于在改朝换代,包括胡风满服等的风格与汉服或者交相渗透或者重新洗牌下,造成历朝各代大有差异。而与之对应的发髻,发饰,窗床桌椅围屏楼阁都各具特色。这给重视细节的文字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一篇严谨的穿梭于历史中的文字,无论小说还是纯文学研究都必须注重细节,只有全篇细节统一了,才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像我们买品牌衣服,大小商标、上下扣子,甚至绣花缀花都要LOGO统一了才是真品。

  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八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简易武侠类的作品已不能满足我们的口味,我们需要的是重现历史真实感,故事可以不是历史真相,但环境要是历史真相。可如今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故事情节也就罢了,就是因为篡改的佩饰服装包括语言不伦不类,让人抨击为“山寨版”的。若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都不严肃对待,怎么好意思拿去参加什么戛纳电影节。后果一是误导外人,以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审美有差异,乱穿乱套;二是误导我们子孙,以为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也可以创造历史。

  《扬州画舫录》里有讲很细致的东西,例如浴池篇,用寥寥数语说明了浴池的构造和价格。染房篇,甚至把每种颜色都细分出来,仅绿就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蘋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这让人大为好奇,官绿想来是当时官服的色调了,那么蘋婆绿又是什么。急于手头无一资料,只好凭借想象,让这些绿们在绢布的飘舞下,晒满一院子。而我,该独步其间,轻解罗裳,去探个究竟才是。此外漆器篇,提到的“半剔红”也罢了,就是雕红漆,那么“楯槛”看字面是说栏杆的吧,是漆器中雕刻物中的雕栏画柱?和我们现在的平遥漆器又有何差别?

  还有,古时的褶裥裙,我们本以为是缝圆了的,却不知有“六福家居,八幅会客”一说。而晋代的笏头履、高齿履,我们也不能清楚的辨别,谁愿意去文人墨客的书画中探究呢。我愿意。是这迷宫一样的专业名词让我心生神往,我想,我该是寂静的端坐在万卷书中,一项一项的去揭开这些谜。你看,仅仅这一本小册子就有许多嚼头可研究,何况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无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乃至小老百姓的着装和生活风俗呢。

  《红楼梦》中,被贾母命令画大观园行乐图的惜春,当接到命题后,就面露难色,幸亏有宝钗帮忙点兵点将献计献策,才一展蛾眉。我这半夜一抖搂,点兵点将的恐怕只有自己了。所以我的罗裳,总要解在兰舟处的故纸堆中。而我尝坠入其间的灯红酒绿不过是尘埃,终归要灰飞烟灭去,顶多酿一个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旧梦。

  而你们不过都是旧梦中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9ff700100b9gy.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扬州画舫录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