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没人写信给上校》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19 23:3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没人写信给上校》的观后感大全

  《没人写信给上校》是一部由奥图罗·利普斯坦执导,萨尔玛·海耶克 / Fernando Luján / 玛丽萨·帕雷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人写信给上校》精选点评:

  ●缘分是什么?我写信给你,然后裹上信封投进邮筒,结果你没收到。这就是缘分。你收到了,却没回复。这也是缘分。你回复了,我收到了,然后没然后了。这还是缘分。骗局是什么?我写信给你,然后裹上信封投进邮筒,结果查无此人。诞生于上世纪末的《没人写信给上校》就是这样一场世纪性骗局。然而想拍出荒诞感还是先得让观众笑出来,我们看到利普斯坦最终用视听换到了幽怨和哀婉。想必是因为马尔克斯原著里的悲观底色太厚了吧。信仰是什么?信仰是我写信给你,即便世上根本没有你。

  ●学会享受寂寞,那会让你学会思考自我

  ●人们都清楚,他的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而上校依然执着于他的梦想

  ●慢慢品味。。。

  ●抵抗饥饿、抵抗太太的怨言及永无止尽的询问:“我们要吃什么?”他终于给了一个隐忍了20年的答案……

  ●可能我需要去找原著來看吧

  ●始终萦绕的管弦声,潮湿地回旋在斑驳的生存、徒劳的期盼中。首镜与末镜,同样是那个窗台,最初影影绰绰毕竟有几缕阳光,铺在那两株插在也许是药瓶的植物上;结尾处,窗外雨水如注,徒留两盏泥黄的空瓶,仿佛一场被掏空希望的洗礼。上校默默站在码头的身影,垫在所有浓烈的色彩下,成为最厚重的底色。

  ●因为小说的缘故

  ●不瞎评分了

  ●孤单,孤独,不凄惨

  《没人写信给上校》观后感(一):尊严课

  马尔克斯先生,是否最绚烂的魔幻都是基于最苍白的现实?我想象这对老人将在凄风苦雨中死去,而结局是他们还活着,为生活的战斗仍将继续。您的本意并非写作一个励志故事,我以为我取得了正面的能量。活着不是比死亡更难吗?

  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命运。提着脑袋上战场的军人被他的国家遗忘。成年的子女将衰老的父母遗忘,男人将女人遗忘,城市将乡村遗忘。。。整个世界奋勇向前,别有任何的牵挂与羁绊。

  被人遗忘时,我们不该忘记,如何活得有尊严。

  《没人写信给上校》观后感(二):| 没有人写信,那就去吃大便吧……

  最终我没能坚持把电影看完。沉闷压抑的气氛一直萦绕在心头。我只能选择放弃,但是所看完的部分带来的震撼仍然是巨大的。

  这部改编自马尔克斯小说的电影几乎获得了同样的成功——当然,也许接受它的人群同样是小众的。

  主人公上校事实上已经退役多年,在一个小镇和自己的妻子挨日子。二十七年前——上校纠正说是二十六年前,确切地说,他的妻子插话道,二十六年零六个月——政府说要给这些为战争出生入死,为自由党尽过力的老兵们发放退伍金,上校看到这则新闻后,开始在每个周五去码头等邮差看有没有自己的信,周五成了老两口眼中上校的日子。

  这一等,等了近二十七年。这当中,两口子衰老了,上校的战友们相继去世了,符合令退伍金的只剩下五个人,而他们的儿子,却也在斗鸡场上被人打死了。他们给儿子办丧事的钱是贷的款……

  电影的讲述娓娓道来,没有一下子将所有的事情全部呈现给观众。只是在故事进行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回忆来将全部的往事勾勒出来。

  两个老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妻子病了没钱看病,甚至连买点碘酒的能力都没有;贷款到期了却没能还上,;至是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他们没有生在社会主的新中国,没有土地种植也就没有免费的粮食可以吃;

  最终没有法子,上校去卖掉了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斗鸡。妻子很讨厌这只斗鸡,因为它被认为是害死儿子的凶手;而上校则对其小心翼翼的抚养,认为是儿子留在世上的唯一信息。

  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切的不幸开始慢慢的吞噬着这对贫苦的夫妇。眼看家庭即将崩溃。上校将那只鸡卖给了自己的战友——却被战友阴险的坑了一把——,妻子的气喘病越来越厉害……

  最终,一个妓女出现了。她是上校儿子临终时的爱人,唯一和他的儿子有联系的在世的人,唯一的对上校一家有感情的人……人人对她的行当唾弃不已,但是她缺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也许是正常的人的感情吧……

  可是又能如何呢?结果我没能知道。但是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周五,丈夫从码头回家,没有他的信,他说,我们吃大便吧!

  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在我心中始终占有一席无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我只看过他的《百年孤独》。但是那种在墨还手笔下的现实,确实每每让我震撼不已,无论是一个家族还是一个衰败的家族。历史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神秘相似性,上校一家等待的,也许并不是一张退伍金的支票,或者只是一个临终的结果,无论是妻子的还是自己的或者是两个人的。

  妻子:下一个葬礼只能参加我自己的了。

  上校:不准备参加我的了?

  妻子:谁让你不如我走运,比我要健康呢?

  ……

  http://www.lipuman.com/

  《没人写信给上校》观后感(三):不要当作是魔幻主义

  在看《没人写信给上校》的时候想,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的话,看的人该不会那么闷吧!因为纪录片给观者的是一次窥视和庆幸,以及给予自己同情心的机会。与此同时,观众向故事片更多索取的则是一种娱乐或扮演的快感,更注重的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非捕捉一些生活状态。《没》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情节,可偏偏这确实是一部电影,一部有纪录片感觉的电影。

  是的,作为一部影片,《没》是有故事脉络的,等信,对等信的失望,对卖鸡的希望,到最后决定参加斗鸡。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状态的描述,一种失望的、却还要强打着希望的精神状态,一种孤独的、却要坚忍着用骄傲支撑的心态,这些是让观影者时时感受到并且因此感到心理有些堵得慌。而影片中的环境,总是潮湿的地面、班驳的上彩的墙面、锈迹斑斑的镜子都让影片在细节上显得特别真实。伊朗的很多电影也都给我这样的感觉,也许,这也是电影发展的一支方向。

  故事片是虚构出来的,大多数走的是从文本到影像这样一个过程。将精彩的小说变成影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小说还在等待着天才将他们从新组合。是的,我本来并不十分同意《没》是一部好电影,但在看了文本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所看到的画面已经算很不错了。

  从文本的情节和人物来说,应该是十分简单的,作者的笔触更多的不是放在讲述一个曲折的故事上面,而是要将一种情绪贯穿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这种情绪我理解为是“孤独”。空气的潮湿程度、房间里面的摆设、上校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这些是作者花费的笔墨。(在电影中,这些都被贯彻得很好。)而从这些细小当中,也可见作者当时的文风还是在“现实主义”上面,并没有开始“魔幻”。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为小说来看还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将它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或者《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来比较的话,我看他们似乎还不在一个高度。

  电影中有两处对小说的改编是相当出彩的。

  一处是,添加了妓女茱丽亚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在与上校对话讨论没有为上校生一个孙子而遗憾这个细节中更加突显出上校的孤独和没有追求。除了等待那一笔退休金和那只斗鸡之外,上校真的是没有任何的可以让他有些可以盼望的东西了;二是妓女要将食品送给上校夫人的这一段,一种自尊与实际的落魄参合在一起的矛盾心理被刻画得很到位,最后她捡起了食物,生活已经让她无法选择她想要的那种自尊了。

  另一处是上校的夫人喜欢看电影这一情节。这个原本美丽的西班牙女人如今对美的唯一追求也就是看看电影从虚幻中得到一些安慰了。当然,这到最后还是破碎了的,她还是被赶出了电影院。她和上校同样孤独,没有盼头。

  这两处其实都是对上校夫人的戏份的增强。在小说里,上校夫人的戏很少,性格刻画有些薄弱,而电影里,上校夫人与上校命运相连,而她的每一个表情也几乎是上校已破碎了的骄傲的折射。

  至少这电影让我有些感觉,虽然是闷的、不舒服的感觉。正因如此,导演的意图,是达到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没人写信给上校》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