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17 01:3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英)濮兰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精选点评:

  ●故弄玄虚,不说人话。

  ●大二

  ●在天朝内部,清王朝的权力在“神圣的遗产”中衰落;在天朝外部,欧洲人已踏进国门。而此时的李从容应对,且几乎是单枪匹马。我读过的历史人物传记中,最客观深刻的一本。

  ●2010-06-22 看了9页

  ●其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和梁启超的本子可以相互参照着看

  ●老外眼里的李鸿章

  ●虽然缺少个人日记私人书信的考证,难以准确记录个人内心真实独白及描述心路发展历程,但与沙俄密约,于己贪得无厌却是无疑,难以跳脱时局的制度产物。

  ●不是这本,奇怪为啥没有梁启超译本。人本贪婪,既然如书中说的,李是中国的眼睛,能清楚准确地认清世界形势,可为什么在编组水师的时候极尽贪财之能力,导致海域港口屡屡拱手相让。这么有智慧的人为何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就是个人精,在外交在朝堂以及在个人社交都是分外出色的人。先进的思想更是启发了梁启超等人,被视为中国先进运动的先锋。一个算不上伟大的时势英雄

  ●外国人看李鸿章 别外洞天 但不能尽信

  ●西方人眼中,考虑自我的因素更多一些,而在集体之中掣肘因素,一般考虑的不多。与梁启超版本相比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格局不同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

  濮兰德版:第一次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李鸿章,总觉得读出一种濮兰德对这位晚清名臣惋惜不宜的心态。 1.两者所处的格局不一样,濮兰德来自爱尔兰在当时是典型的现代化思想的外国人。而李鸿章处于前现代化思想,是尊奉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国家的层次上两者的想法有些本质的区别。 2.濮兰德指出李鸿章的缺陷是站在现代化国家的角度对李的看法有着众多矛盾,即肯定李的功绩又对李的缺陷表示不解(我也不理解)。从李的角度出发走的每一步都有合理和肯定的目的,在整体上都对中国的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国际政治局势也有着明智的理解力。 3.在书中濮指出关于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贪污腐败,。总觉得贪污腐败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对于这场战争有太多故事和事故我也说不清楚。 4.为什么李贪污那么严重,感觉他敛财不仅仅是对金钱的热爱,在当时的格局中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无法理解。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李鸿章传

  13|《李鸿章传》濮兰德版:第一次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李鸿章,总觉得读出一种濮兰德对这位晚清名臣惋惜不宜的心态。 1.两者所处的格局不一样,濮兰德来自爱尔兰在当时是典型的现代化思想的外国人。而李鸿章处于前现代化思想,是尊奉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国家的层次上两者的想法有些本质的区别。 2.濮兰德指出李鸿章的缺陷是站在现代化国家的角度对李的看法有着众多矛盾,即肯定李的功绩又对李的缺陷表示不解(我也不理解)。从李的角度出发走的每一步都有合理和肯定的目的,在整体上都对中国的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国际政治局势也有着明智的理解力。 3.在书中濮指出关于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贪污腐败,。总觉得贪污腐败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对于这场战争有太多故事和事故我也说不清楚。 4.为什么李贪污那么严重,感觉他敛财不仅仅是对金钱的热爱,在当时的格局中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无法理解。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读罢此书,怀疑译者缺乏中近史基本知识!

  其他都不说,译者序里面讲此书如何翻译难,既处理老外写到的敏感议题,又要接着前一个译者的“烂摊子”继续。之后,又讲得到了多少多少人的帮助,导师、编辑、出版社等等!

  对了,最后不忘“谦虚”一下,说自己水平有限,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额,好,那我只说一句话:

  对罢此书,我严重怀疑译者缺乏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但是,据搜索,好像译者还是中近史的博士,这。。。。

  囿于时间,我就提“官制”的翻译。(萧湘老湿在很久前就问过我,“四把钥匙”在中近史里面如何运用。貌似我回他:一把都没用。)

  如果说前一个译者翻译的第一、二章里面,连起码的“大学士”和“庶吉士”都不分的话。后一个译者起码还贡献了一条译注,在P33页。只是,不晓得编辑和校对为什么没用发现,通过前后互校,其实是可以发现这个翻译错误的。

  不过,这种“高级错误”,本书实在犯得不是很多,更多是低级到“不忍猝读”的错:

  1、P18 将“两江总督”译为:南京总督;

  2、P52 将“江苏巡抚”译为:江苏总督;

  3、P82 将“两广总督”译为:广州总督;

  4、P83 同上;

  5、P85 同1;

  6、P110 将“直隶总督”译为:天津总督;

  7、P119 将“云贵总督”译为:云南总督;

  8、P131 同1;

  好了,懒得再细细找了。

  谁能告诉我:我的这本书,是不是盗版啊?

  或者,哪家学校的中近史教育会这个样子?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李鸿章传》布兰德 读书笔记

  第一章 引言

  1.伟人必须与那个诞生了他的社会的所有现象归为一类,伟人是这个社会所有过往的产物。他是整代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同时代的人都是长久以来各种巨大力量所形成的产物。

  2.中国政府认可的治国方针在原则与传统方面的特点是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中,进行基于道德力量的独裁统治。

  3. 宝座上的皇帝(像乾隆那样主见极强的帝王除外)比天堂般的朝堂上方用来装饰的盖顶石好不了多少。他的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皇家法律的条文所限定,这实际上把天子变成了幽禁在紫禁城高墙之内的囚犯。作为天命的家族体系的核心人物,皇帝担当的角色是在圣殿里主持庄严仪式的祭祀长。就他享有的个人主动权而言,其行使范围还不及行政体系中无数个职能中最小的一个。甚至在极其重要的如皇家费用和个人花费方面的事情,中国的专制帝王还得依赖于官员们的善意与忠诚,最后甚至要向老百姓们求助。笔者注:第一次看到这种把帝制描述得如此凌弱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老外的偏见。

  4.1860年以来,清政府建立了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与化石般顽固的军机处越来越紧密地融成一体,而这忠实地反映了由狡猾的规避来调剂迟钝的保守主义。总理衙门的主要角色便是作为中国的行政部门与外国驻京代表之间的缓冲器。它所从事的这些活动非但没有扩展中国的外交关系反而是削减了对外关系。

  5. 李鸿章是一个谨慎之人,同时又忠于慈禧的政治集团,于是毫不犹豫地与发不义之财的卑劣之人(即慈禧宠爱的宫廷内臣,尤其是与大太监李莲英)交朋友。但是在李鸿章的为官生涯中有许多次被李莲英束缚了手脚,他的政策被李莲英及其爪牙的阴谋所破坏,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中日战争之前为海军提供经费以及之后的与俄国签订秘密条约。

  6. 李鸿章在处理对外事务时所具有的敏锐开阔的事业和勇气,往往被他自己在国内政治中的贪污受贿与裙带作风所中和了。在那些年代里,他决不试图,也不通过命令或范例去查询官僚阶层固有的不诚实作风以及中国衰弱的主要根源。相反,他所有的进步性的教育和行政改革措施、提出的改善国家防御的广泛计划、名下的许多工商企业,都因挪用公款和贪婪的不劳而获弄得臭名昭著。笔者注:不知道他是真的想发国难财还是学习曾国藩那样用某种方式来明哲保身,避免功高盖主。这有待后人们考证。

  7.孙逸仙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和伍廷芳这一类的机会主义者在其共和宣言中毫不犹豫的宣称:清王朝愚昧的思想及野蛮的倾向使中国沦落到屈辱的地步。然而官僚们的贪污是汉人的传统,并非满人所有;早在默默无闻的满人崛起之前,这个传统已经盛行很久了。光绪帝未能实现他那生气盎然但不切实际的国家改革,那么他的道路上无法跨越的最大障碍就是李鸿章这类官僚们的既定阶级利益,而非满人的保守主义或种种特权。笔者注:既不是满人专有,也不是汉人专有,这就是人性。

  8. 从李鸿章给皇帝的奏折、诏书和国家批文中收集到的稀疏信息,或多或少由于中国官方记载“制造历史”的倾向而降低了可信度,宁愿舍弃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记录也要采取这种做法,是因为这样能够歌颂统治者和其子孙。他们让王朝的历史记载迎合官方对理想世界的想象,而与现实中的世界很少或根本没有关系。当慈禧太后“为求历史精确”而从王朝历史中删掉给义和团的诏书时,她的行事与天朝“议事情录”的编辑一向吻合,恐怕李鸿章的官方传记也会遵守这种小心谨慎的作假经典传统。笔者注:历史是后人写的,很多时候,为了某些目的,历史在写就那瞬间就已经被扭曲了,外加每个笔者的主观倾向。即使是太史公,也说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很大程度上,历史学有它自己的困境和难处。

  第二章 早年生活和家庭圈子

  1. 人们通常都相信这位叛军首领花了一大笔银子向李鸿章买来了他在军中的职位和晋升机会,而李鸿章则用这笔钱为自己的仕途铺了路。这个故事中,有些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样的交易在中国总是被当做高深兵法的一部分。人们说程学启(天平天国降将)与李鸿章妹妹的婚姻就是这个协议的一部分,以此互相保证各自的诚意。

  2.从李鸿章与华尔、白齐文和戈登(常胜军的先后三个领导者,华尔战死,白齐文因降了太平间而被贬)开始接触起,李鸿章明显的目标就是要利用外国人出众的军事技巧,与此同时,还要不计一切代价防止他们利用任何职权侵占官僚阶级的特权。1862年,李鸿章婉言拒绝了俄国派军镇压太平军的提议。俄国军官指挥的一支俄国军队绝对与李鸿章的策略不相容,因为这支军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但是利用刚刚占领京城的英法军队的支持来镇压中国的造反派,他却一点都不觉得有碍威严;相反,斯特夫利将军和普罗泰特上将愿意与李鸿章的军队合作,共同为大清帝国事业效力,并同时承认他是大清帝国的主权代表。

  3. 李鸿章在戈登占领苏州城(1863年12月)后背信弃义地下令屠杀了前来投降的太平军首领,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他自己的经世之术和道德观。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性格中有一个很少暴露给欧洲人的特点,即只要政治目的或个人野心遇到威胁时,他就会对人的性命表现出铁石心肠和蔑视的态度。对于那些在他看来阻碍他执行国家事务或实现个人利益的那些人,他就会表现出东方式残忍的一面,这一点是从他显赫的主子慈禧太后身上学到的。

  4.在李鸿章认为朝廷的胜利已成定局,便忘记了他所有的慷慨承诺,他拒绝了戈登给“常胜军”发两个月薪饷的请求。这件事影响太坏了,因为它降低了戈登在官兵当中的威信,并差点引发一场兵变;更坏的事情还在后面。戈登曾经当着程学启的面郑重承诺,只要太平军首领按条件投降,即可免于死罪。即便没有得到李鸿章的命令,戈登也有权许下这样的承诺,并希望投降者受到人道的待遇。几月前,上海英军的司令官就向李鸿章明确表示,不能严刑拷打投降者。李鸿章不得不严肃对待这个警告,表示以后会用人道的方式处理这种事。但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太平军表现出明显的溃败之前。现在,他预见到尘埃即定,他完全可以镇静地期待戈登和英国同僚们的离去。

  5.戈登对于李鸿章的影响不仅仅是让他信任欧洲人的军事力量,还引导他开始对西方人进行重新的认识。他的影响让李鸿章在形成许多正确看法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看法为李鸿章后来制定中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灵感。这种影响和他对欧洲人道德的极高评价在后来岁月里慢慢减弱了,这是他和各种各样的外交官与金融家接触的结果,以至他晚年的时候(尤其是1900年八国联军犯下滔天大罪后),谈到欧洲人与基督教时总是带有痛苦的幻灭情绪。

  6. 事实上,无论是那些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人还是那些企图推翻他的人,都没有表现出建设性的政治才能,也没有任何制止党派斗争以便采取行动保护国家、对付外来侵略的努力。相反,外来侵略势力由于新旧中国政治家而受到鼓舞,他们利用此时的纷争和动乱以便摧毁这个国家民族独立的最后希望。

  第三章 担任中国官员

  1. 很快李鸿章就从他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优秀媒体的价值。通过热心记者的帮助,他让全世界相信,中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不是他的个人成就。所有与欧洲外交事务有联系的中国官员,尤其是在国外的中国使馆的人员一起宣称中国的快速“觉醒”是真实可信的。

  2. 李鸿章都尽量从不平等的协议中保留自己的利益,但每次都被京城里那些好战的狂热分子攻击不已,指责他把大清帝国神圣的土地拱手让给了洋人。如果不是老佛爷给他提供庇护,他肯定在猛烈的指责之中垮掉。但事实是他受到了皇太后的恩泽,稳稳当当地挺立着,把他们的指责比作“狗叫”,而且不屑于采取报复。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就连皇太后也不敢再提供给他与直隶总督同等的权势了。太后自己对他的海陆防御系统的崩溃感到极度的失望,对签订《马关条约》给政府带来的屈辱感到十分恼火。

  3. 中日战争之后五年,李鸿章从海外游历回来之后,实际上一直远离官场,因为他被任命的位子不是闲职就是临时代理人。李鸿章被朝廷委派至广州一事,首先说明了尽管皇太后当时对端郡王和义和团的首领们深信不疑,但她还是李鸿章的保护人。这表明了李鸿章自己已经预见到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并希望早日离开风暴的中心。最后,这也说明京城的保守分子把李鸿章当成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笔者注: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八国联军事件中,李鸿章被置身事外,但到最后却要肩负起背锅侠的命运,并忧愤而死。

  4. 李鸿章的智慧告诉自己,中国现在最好的情况就是让这个王朝的宝座不受动摇,让它成为大清帝国社会制度完整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崇拜祖先的基础。李鸿章清楚让自己的家族去建立一个王朝是不合适的。他支持满人掌权,既不是因为他爱戴满人,也不是因为他们是令人满意的执政者,只是因为他们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存在着。

  5. 1884年,慈禧太后罢免了恭亲王在总理衙门的职务,并由庆亲王(官员中臭名昭著的商人)和皇帝的父亲,即醇亲王代替,出任有名无实的政府首领。这样一来,李鸿章权倾朝堂,特别在涉及外交事务方面更是第一把手。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意识到国家海陆军集权化的必要性,并在醇亲王的协助下,致力于把海军部门和其海滨防御从省级转向中央级。如果能在大沽入海口拥有一支威武的舰队,慈禧的大清帝国将会威信大增。但慈禧和他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或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却忽略了),那就是军事力量的集权化是要在实施初步改革的财政中央集权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的。

  6. 左宗棠在去世前得到了李鸿章年轻时就得到的教训,那就是一个没有武装力量的国家应该压制战争的冲动,而他的心胸宽大足以改变从前的想法;但同时代的很多省级官员,也就是和他同一级别的官僚们仍然对这种真理持有蔑视的态度,一直到死这种态度也没有改变。于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旅顺沦陷后,皇帝召集所有的省级高官让他们呈递奏折递交意见,超过三分之二的折子主张硬战到底,不同意割让任何土地。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懂得打仗,也没有人在战争中担任过任何角色;他们的观点总体来说,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却很雄辩的证明,证明了李鸿章的智慧。

  7.泰晤士报记者描述:他观察到从他离开湖北直到缅甸边境,他都能够看到罂粟。他还说中国最大的罂粟种植者就是李鸿章家族!李鸿章公开宣扬自己的德行但却在背地里大肆谋利,这完全是遵行了他所在的阶级的古老传统。李鸿章的养子李经方“爵士”在担任驻外大臣时,同样滔滔不绝地谈到了中国即将摆脱鸦片的祸害,但同时,罂粟在他安徽老家的院子里茂盛地生长着(他自称是为了“药用”)。

  第四章 担任外交官:与法国、日本的关系

  1.在马嘉里事件中,英国公使辛苦奔波的唯一成果就是成立联合委员会,去现场调查马嘉理的被杀一事。中国政府用特有的处理方式,把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湖广总督)和岑毓英委派为该委员会的代表。由这样一个委员会调查马嘉理被杀一事只能让事情发展为没完没了的讨论。中国人如果不是坚信英国公使定时发出的战争威胁并不会发生,他们是不敢任命这样一个委员会的。

  2.在签订《烟台条约》时,李鸿章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并证明了中国官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同时,他抓住机会对国民做出了强烈的警告。在这份奏折里,李鸿章强调了严格遵守条约的必要性,这个观点和他在1867年所宣称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有理由承认这些都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在马嘉理被杀后,总理衙门被迫向各省当局发了一个公告,为的是提醒他们按照条约,持有护照的外国旅游者应该得到保护。

  3.法国远征安南后,与安南国王签订了一个条约。1875年5月这个事情通过官方传达给中国政府,得到了恭亲王的正式承认且无抗议。安南国王的臣属如此脆弱,他本人又视野狭隘,直到1882他并不认为有必要和京城方面就这份条约做任何沟通。到了1882年,他已经弄清楚有名无实的国王和暴君有各自的优缺点,于是下决心向宗主国寻求帮助以期对抗法国的侵略。

  4. 李鸿章又发现和欧洲人交往时往往有效的逃避和拖延策略对日本人来说是根本没用的。他和日本人的第一次交往便收到了屈辱,这足以说明为什么他后来一直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雄伟军队来恐吓他们,而且在受日本野心威胁的地区给予其他列强好处,以此来抵抗日本人。在李鸿章外交生涯的每个阶段,有证据表明他认为来自东方的威胁比来自西方的威胁要大,因为欧洲列强的兴趣野心不如日本那样,核心目标是侵占中国的领土!

  5.李鸿章认为: 西方通则,一国不得无故侵占别国领土,然则国际法之保护力,仅于共享商业利益之强国有效。去岁土耳其沦为俄国侵略之牺牲,土国将要屈从,英国召各国共商,俄国迅即撤军。若土国如同贵国坚执孤立,便将成为俄国之食物。比利时与丹麦皆为欧洲小国,均已与各强国签约,因之无人敢于欺侮压迫。此即救弱阻强之妙计。

  6. 李鸿章把他最得力的副手之一袁世凯任命为驻朝鲜的中国代表,其手下有一支人数不多却很精干的部队。通过垄断朝鲜的电报,还在赫德爵士的指导下创立了朝鲜海关,李鸿章强调了中国的宗主国地位。但是阴谋和动乱在汉城仍然发生着,直到1884年,又发生另一场暗杀和暴乱,王宫遭到了朝鲜和日本谋反者的攻击,而中国部队则保卫着王宫。日本公使馆被烧毁了,公使和卫士经过艰难的斗争才从汉城逃到海滨。日本人认为现在中国忙于法国事务,无力估计朝鲜局势,故出使中国谈判。但一般来说,这份重要的条约虽然预示着远东的大变动即将到来,但相对于法国人更加惊人的行动,它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在大清帝国走向下坡路上迈出的不可挽救的一步;对日本来说,这是大清帝国走向扩张路线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李鸿章接受了和日本共同管理朝鲜地区,也就实际上放弃了这个要塞,把日本放在了此后操控中国对外政策的位置上。

  7. 他还知道若是和日本交战,整个负担便会落到他的肩上。所以他费尽心思反对任何有可能造成与敌人开战的政策。”就连中国应朝鲜国王的一再请求,派遣一支小规模的远征军的做法,李鸿章也是反对的。

  8. 李鸿章派德国使者去东京进行中日调停。李鸿章受到了严厉批评,因为他派了一位级别较低的外国人而不是一个受命于大清帝国的大使,批评者将他的行为归结为他对“倭寇”的蔑视;但对他这种行为的真正解释比人们一般猜测的还要复杂得多。实际上,让德璀琳来执行这个任务的主张最初是德国人的主意,李鸿章只是顺了这个想法,因为他很清楚其中的目的和作用。这是李鸿章的第一步策略,这个策略便是与德国、法国和俄国采取的联合行动,以期夺取日本的战果。德国和美国受到了被轻视的待遇。所有这些失败的结果让外国增加了对中国的同情心,并为俄国决定干涉的政策赢得了时间。在德国的影响下,欧洲逐步形成了一致的阵营。

  9.尽管李鸿章在外交上取得胜利,但当李鸿章从日本回来后,皇帝几乎是以残酷的方式接见他,强迫这个年老的总督用膝盖行至大殿。为了让李鸿章免遭阴谋的进一步威胁,俄国大使提议将李鸿章任命为特使派去莫斯科参见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典礼,太后同意了。在俄国,李鸿章和俄国签订密约,以期通过出让主权的方式来制衡日本的野心。

  10. 1897年占领旅顺港之后,对于他自己和他的外交事业来说,他和整个世界的关系就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只要允许俄国在京城成为第一强国,抵制其他列强们图谋“病人”的财产即可。1897年,日本眼睁睁地看着旅顺港这个战利品由中国同意落到了俄国手里,从那时起,日本全国上下就在为接下来必定会发生的决斗做准备。同时,日本并没有放松在中国的活动,只是转移了方向。李鸿章很快发现,日本通过改革派发起作用,这些人便是给光绪皇帝出谋划策的维新派人士。俄国并不同情维新派,因为这一派的主张和1898年的大清帝国诏书所宣称的那样,虽提出了改革建议,但一旦执行起来,就会严重影响俄国的意图。笔者注:列强通过弱国的内政派系进行渗透并蚕食弱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手段。

  第五章 担任外交官:与俄国的关系;海外巡游;1900年和谈

  1.俄国人在那个历史时刻表现出的狡诈是它采用和平几乎是恩惠的方法吞并了中国西北方管辖松懈的属国;在严重危险的局势中,它又会抽身而去;最重要的是,它会照顾中国人的“颜面”问题,掩盖中国失去威望的事实。俄国的外交没有能够阻止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却最终获得了日本的战果,并把中国置于它的控制下,特别是让李鸿章置于条约的约束下。俄国坚持自己的权力以保证中国支付日本的战后赔款,因为通过这个手段和其他手段,它在京城获得了有利地位。

  2. 俄国大使提出要把俄国铁路延伸到满洲,来作为俄国保护中国的报答。李鸿章强调了这些铁路可能会带来的危险;他极力劝说维特先生允许用自己的钱铺设这些铁路。但在这一个问题上,俄国财政大臣的态度十分强硬。他说“没有铁路就没有同盟的关系”。

  3. 李鸿章总是认为可以在蛮夷之间制造纷争,所以他预料到俄国对满洲和朝鲜边境的“暂时性的军事占领措施”一定会让它和日本变成敌对状态。如果当那场战争爆发时,如果在之后三年的喘息时间内,李鸿章还能用经验丰富的手段掌握大权的话,中国肯定不会在最终导致俄日和解,在最终决定大清帝国北方附属地区命运的博弈中,成为孤独无助、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4.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和解后,在和平协议签订之后,紧接着《满洲条约》的内容也在10月底公布了。这些条款向全世界暴露了俄国出于“无私的友谊”而索要的报酬。李鸿章之所以和莫斯科交朋友,那只是因为他在1895年的确需要朋友。当那一天来临时,不是他而是慈禧太后的愚蠢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那时候慈禧太后还是支持义和团运动,而这种态度给俄国提供了机会。

  5. 在欧洲和美国,很少或没有人知道李鸿章在国内的危险境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得到了近似皇室成员般的待遇,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外交任务是朝廷给他这个中国最显赫政治家的至高无上的尊荣。

  第六章 担任海军与陆军总督

  1. 在欧洲,以及在中国的外国人当中,一般认为李鸿章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外交事业,而他的国人则将他的卓越表现归因于他作为大清帝国军事指挥者和组织者所进行的活动。

  2. 在迫使琅威理舰长及其下属的英国指挥官辞职的三个福建船长策划的阴谋中,随后导致了舰队的迅速腐化。李总督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把实权授予哪怕是最好的外国顾问,所以在修订协议的时候,他得知琅威理坚持要求得到和丁提督一同管理舰队的权力时,便口是心非了。当丁提督暂时不在舰队时,琅威理发现自己只是个空头衔。总兵刘步蟾是三个阴谋策划者之一,他的目的就是把琅威理从位子上拉下来。笔者注: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次要原因是北洋舰队的外国人指挥官被换成了不懂得海战的中国将领。

  3. 中国的两艘铁甲舰于9月17日前去参加黄海海战了,两艘舰总共才只有三颗重型炮弹。在这三颗炮弹中,一颗由(克虏伯公司的)炮手指导员赫克夏发射,击中并且几乎是摧毁了日本的“松岛”号旗舰。如果能为这些重炮提供充足的炮弹,那么黄海海战的结果或许是有利于中国的。

  第八章 人物方程式

  1. 李鸿章和俾斯麦很少有相似的地方。在性格和政策方面,李鸿章在本质上是个和解派:他的外交是属于策略型的,主要运用手腕和头脑而不是残酷型的。

  2. 李鸿章离开旧中国这艘大船时,它在很多方面都比他刚上船时要好得多。这些年来,他大肆地使用了油漆和彩旗,向外宣传一种勇敢的、可以远航的外表;几乎所有的中国官员都是通过向他学习才知道如何在没有标明的海域上航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