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村庄》是一部由滕文骥执导,赵有亮 / 黄梅莹 / 殷亭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市里的村庄》精选点评:
●文艺腔太重了。2星半
●看着完全无感,看完就忘了
●好人不易做,会被人占便宜。不过好人不会计较得失,继续做好人。这是真的好人。今天这样的好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被人当是傻子。但好人永远不会过时。 童年在电影杂志还是报纸上有看过介绍。无印象。
●黄梅莹可真不错
●从一场婚礼开始,到一场大火结束,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有一些缺点,更多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吧!可是他们是心底里美好的人,我看到了小时候生活时邻里的样子。看的过程中一直有种隐隐的感到,到最后还是泛起了泪花!
●殷婷如不愧是她那个年代的极品!主演原来就是好爸爸,怪不得如此眼熟。
●出身船厂的缘故,对电影中展现的船台吊车焊花飞溅以及简陋拥挤的工人新村以及惩戒工作生活于其中的男女们倍感亲切,尤其是新船下水,对船厂来说就是个特大节日。此外真的是乏善可陈,叙事混乱,结构松散,支离破碎。人物设定也不能令人信服。女主角的声音太难听了。
●
●题材不爱,明显没有怪圈好看。黄老师依旧好看~
●今天晚上6点过九分,央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698559大概看,还行,那时的人真单纯!工作态度比现在的人还是好些
《都市里的村庄》影评(一):八十年代的模样
1.主演殷亭如很漂亮,高鼻梁、大眼睛、樱桃嘴,具有古典美,而且五官又很立体,有现代女郎的风情。
2.黄梅莹电影里只有两套衣服,白衬衫黑裤子、白衬衫黑裙子,干练而飒爽,三十年后穿都很洋气
3.80年代弄堂的工人的孩子都知道要学小提琴
4.工人尤其是女工是电影的主角,那会的女工和现在的白领丽人的地位是一样的吧。
5.劳模有很多特殊待遇,可以疗养、可以推荐上大学,还有奖金,怪不得周围的人酸溜溜的,劳模需要有坚强的心脏,才能经受住别人的排挤、打击和疏远以及冷嘲热讽。
6.以前结婚时,被子可是必需品,要算作嫁妆的,一块布料就是不错的新婚礼物。20多元能买一大背包的糖。
7.男主角长相太阴郁了。
8.以前记者可是有点高高在上的职业,无冕之王不是盖的,到哪都会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去采访接待单位会专门给安排宽敞明亮能休息的办公室。
9.女主没有选择要抬着头看的记者,而是选了和自己一样的工人阶级做伴侣。
10.80年代初已经有出租车了,也有了个体的小饭馆。
《都市里的村庄》影评(二):滕文骥导演的力作
电影用艺术手段表现了改革开放初社会生活的蓬勃朝气和工业建设的蒸蒸日上,赞美了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其中蕴藏的各种社会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劳动模范、先进标兵丁小亚和吃大锅饭的普通工人之间矛盾,劳动模范在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时候,却日益被其他工友孤立。这里,导演和编剧都坚定地站在劳模一边,表明应该鼓励先进而不是站在旁边冷嘲热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需要的是更多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勇立时代的潮头,对此导演借剧中人、新华社记者舒朗的嘴巴和笔端对此进行了大力的讴歌;而以往那种打击“冒尖”、“枪打出头鸟”的做法已经不适合新时代建设的要求,以此为代表的朱丽萍等人最终也认识了到自己的问题。
焊接工人劳模丁小亚为人低调,但在工作中却从不吝惜自己的体力,主动承担技术要求最高、最繁重的劳动,由此反而遭到了吃大锅饭的工友甚至是车间主任的妒忌和冷眼看笑话,逐渐被孤立,落落寡合。而曾经进过工读学校的动力车间工人杜海,在工友保险绳断裂、命悬一线的当口却拼命施以援手、成功救人,但即便是这样的先进事迹依旧摆脱不了人们对他过往的成见。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影片中丁小亚是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保持自己的先进形象,而杜海是希望大家忘记他的过去;两人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正反两面。而现实生活中,他俩都没有如愿。中国大众的既定思维是:太冒尖的人也不讨人喜欢,甚至会遭到孤立甚至打击;而以往有污点的人也很难再次被大众接受,即便再努力依旧难逃“有色眼镜”的睥睨。影片中,这两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两极的青年却最终走到了一起(这和《巴黎圣母院》中的剧情有惊人的可比性!)。影片戏剧化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心灵的契合在于互相之间的理解,而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下。只要心地善良,努力工作,就完全不需要顾及周围人的眼光和指指点点,应该昂起头走自己的路!——这或许就是这部影片要宣扬的时代主题!
《都市里的村庄》影评(三):简单明朗的年代
由于课业原因,才看了这部离现代和现代都市距离遥远的老电影。而这份老,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的城市空间和人情风物的全景图。虽然故事以相当缓慢的节奏展开,然而那个时代特有的叙事话语--如极端书面话的对白和人物表演,以及影片整体的基调却无不传达出的积极向上和温暖人心的力量。
我们所熟知的上海,也许更多的是那个在二三十年代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即使战火风飞,这里也依旧是纸醉金迷,浪漫慵懒的所在;也许更是东方明珠和环球金融中心俯瞰黄浦江的上海;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上海和上海故事。
八十年代是工人阶级的年代,该电影就展现了繁忙和规模宏大的工厂,塑造了勤奋积极的工人形象。当然,上级和下属之间的矛盾,工人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也有所侧重,而所有矛盾都最终在打破成见之后得到和解。我将主要从电影中所展现出的上海的城市空间来讨论时代在城市发展中留下的烙印。
影片名称--都市里的村庄,高度概括了这部电影所展示的物理空间。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十里洋场,没有花园洋房,也没有拥挤的里弄的上海。 街坊邻居们住在几条平行并置的巷子里,两边是低矮的民居,也许自家门前还堆放着煤柴等杂物。与上海里弄中垂直的物理空间不同,这一次,上海的工人全部在一个平行的面上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平面上,家家户户的日常都被轻易的窥见,人与人之间的芥蒂和误会也轻易的传播开来,当然,隔阂与心结也总是能够在波折之后被打破,理解和宽容也能够重建。拿女主人公的师傅在婚宴隙间去她家找她为例,师傅敲门,无人应,邻居立刻出现告知,她出去了,她妈妈也出去了。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紧密到知道彼此什么时候在家什么时候不在。即使发生了意外也不用独坐高楼暗自伤神,邻里们热情的送来被子细软,将烧为余烬的家帮忙重建起来。村庄的意义也在此得到解释,因为只有在过去的村庄里,在一个大家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地方,才能够建立起如此熟络,热诚和紧密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熟人社会,跟现代意义层面的都市陌生人情况截然相反。
影片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一位摇铃大爷两次出现在影片中,第一次招呼大家打扫家庭卫生以便有关部门来检查,第二次是作为天气预报员,通知人们有台风。相信这是现在再也不会出现的情景了,走街串巷通知人们各种日常琐事的人消失在那条曲折的“乡间小道”上。就如同这些低矮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终将在淹没在现代化浪潮中,被规划整齐的道路和高耸的电梯公寓所取代,这个群体所从事的职业被电视,电话或者电脑所取代。作为容器的空间,不仅见证人的出生,成长,工作,生活和死亡,更通过建构不同的社会空间关系,诉说一个时代和群体的集体记忆。
关于那个时代,结婚仪式是另外一个直接而地域特色浓重的标记。令我惊讶的是,被子--这日常生活中最最寻常不过的物件,却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结婚礼物。被子,意为一辈子盖不完,这是电影中的阐释。 现在的婚礼上,谁会拿这件东西送人呢?其实,这是多么温暖又寓意美好的礼物呀,而且,经济又实用。影片中,被子第一次出现,是大哥归家第一天,母亲从柜子里面取出崭新的被子给他铺床,问之,答曰是其弟结婚时买了许多;第二次,是邻居家发生火灾,家中器物烧的七零八落,弟弟二话不说直接将被子从柜子中取出送给了邻居。两次关于被子的叙述,大哥都只是默默注视。被子是一个家的必须物,也许这里便象征着家和家的温暖吧。这里暗示大哥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另一方面,他虽然身在家中,母亲和家人总是客客气气的待他,生分的如同伺候一个自远方来的贵客。他休息用的被子是买给别人的,他还未离开家,被子就被送人了,他似乎更像是被推出了这个与他的知识分子光环格格不入的家。另外,他追求故事的女主人公却遭到拒绝。拒绝理由很文艺很委婉--要仰起头来才能看清你,太累了。翻译翻译就是,“你跟我不是一个平面上的,说不到一块儿去”。因此,没有被子,也没有以后可以买被子的对象,只好再次出发远走他乡。
当然提到结婚,就不得不提婚宴。婚宴在弟弟的饭馆举行。白墙红喜字,再也没有其他隆重的装饰。但是喝喜酒的人们,却兴致高昂,甚至唱起京剧,自娱自乐。这个场所,没有婚礼司仪,更没有繁杂的仪式,只有一圈你我他都彼此相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