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珠记》是一本由张广天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4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珠记》精选点评:
●只言片语都是精髓。后半部分有点难,但非常精彩,尤其是“字主义”部分,满满的干货。
●张广天的歪理邪说实在是很有道理
●心本软,入风见尘则硬。
●文本很博杂,内学,字主义,意向理性,很多处碎语像是意气和文字临时建构,有辛辣观点的那种及时性,缺了些体系的一致性。(功力尚不太够,但仍需要警惕
●只看了第一卷,内学,字主义,不敢苟同
●防止心灵见风受尘,及时服用
●看来看去还是妹方写的最好
●水浒梁山的失败,表面上看是宋江投降朝廷,实质上是武松拒绝了潘金莲。
《手珠记》读后感(一):终于出现新思想了
“五四”以来,第一次有强大独立思想的哲学著作。
挑战唯物主义,挑战无神论,提出非宗教信仰的新概念。
文辞优美,贯通中西古今,是集大成的学术成果。继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后开先河的思想,改变格局之作!
《手珠记》读后感(二):淘宝也有卖,是现货包邮
书名:《手珠记》
作者:张广天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9
版次: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定价:50.00
ISBN:9787506375429
《手珠记》读后感(三):一只不那么聒噪的乌鸦
在缺少异类的文艺圈,张广天一直保持着他的“癫狂状态”,时间在这位出生于1966年的创作人身上仿佛失去了魔力,诗歌、音乐、哲学思考是助他保持年轻的原因所在。他的话剧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圆明园》等虽缺乏故事性,却充满诗性和思想性。
久未出版图书著作的张广天,新近捧出了这本《手珠记》。这本书花费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容汪洋肆意,但在具体谈到某事某物的时候,又十分精短,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作者解释书名时称灵感来自“手算和珠算”,但对读者来说,书中文字更像一串檀香手链,可以逐颗把玩。
张广天思维的繁复庞杂,到了惊人的地步,在文字书写中,他放弃了在戏剧作品中对韵律、美感的追求,一任思维如瀑布流淌宣泄。但他偶尔也至简,《手珠记》中不乏这样的文字,“心本软,入风见尘则硬”,“只是忽然闻到一种气味,野蔷薇的,或者刺莓的,心里就又有动静被唤醒,人顿时清澈起来,好多事就懂了”……
这部分至简文字来自于作者的孩童天性,他的身上从来不缺少孩童式的纯真,但同时也纠缠些或许可以用“魔性”来形容的气质。所以在《手珠记》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纯白衣衫,听到诗人的忧愁吟唱,也能感到来自暗黑思维空间的冷风,从唇齿之间极速穿过的啸叫……这本书如果可以比喻为木质珠链,也完全可以被形容成铁质枷锁,在解放与桎梏之间,作者在痛苦而艰难地对外倾诉。
张广天似乎要站在哲学、宗教、信仰之上,来重新审视困扰众生的问题,他不甘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想要得到令自己感到清醒的答案,唯有把自己投身火焰之中炙烤。好在,读作者这些思维飞溅的文字,并无焦灼苦痛之感,快速的书写制造了语言的快感,这种快感也适当地消减了阅读的头痛。
严格说来《手珠记》应该上架的书架应为“哲学”而非“文学”,这位曾被命名为“先疯导演”的创作人,身上有浓重到不可开解的宿命感,他屡次挑逗成功读者对他痛下杀手,而他选择骂不还口。在戏剧人纷纷转向市场开始制作“好看有趣”的作品时,他还死守着自己的哲学枯树,甘愿扮演一只不那么聒噪的乌鸦。
“菖蒲花好漂亮,哥哥也漂亮,花有声音吗?那哥哥有声音吗?”翻这本书,竟数次翻到张广天女弟子武玮写的那首歌词。张广天说他喜欢这样的表述,其实读者也喜欢这样的表述。如果张广天能把自己的才华全部用在诗意创作上,那么读者和观众将有幸阅读和欣赏到更多濯目净心的文字和戏剧。
《手珠记》读后感(四):读书也只能读极少人书——《手珠记》读者反响
@象形书坊老宋(成都“象形书坊”主人):
在读《手珠记》,这是本非同寻常,了不起的作品,是当下汉语写作的异数,也是新的典范,只有集诗、艺术、哲思于一身的人才可能写出的好文字,很久没读到这么过瘾的书了,它医治了困扰我已久的思想抑郁症……哲学有着不可解决的问题,却在诗和艺术中得到了成全。浪漫派哲人施莱格尔说:“没有诗,宗教就是朦胧、虚假、恶毒的;没有哲学,宗教就变得淫乱没有节制、放荡,直至自己把自己阉割了。”通才在文坛之外,张广天是真正的诗人哲学家!
@翠红(体育专栏作家):
新书《手珠记》。前面简介的意思很明白,没打算让很多人看懂。——料想你们看不懂。然后随手翻到这一页:“情歌还可以这样写:……我爱的人啊,如果生病了,让我为你吃那些药吧。”两页纸,张广天是个逾矩的萨满,奇瑰幻彩,如其人。两个弟子亦如是,奇瑰幻彩,一山鬼,一幽兰。张广天文字极美,加上天才和思想,七层宝塔,美不胜收。很少人真正懂爱情,张广天是其中一个。
@萧悟了(书画家):
拜读中。张广天新著《手珠集》。“什么是穷,什么是富呢?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赋予你美,给你天生丽质,你却养不起,把它卖掉了,就是穷,光光地赤贫;而若你以一生所得供养这美,滋润并彰显这美,便是大富足。”(P50)。我在去就之间思想,去,穷,就,不愁吃喝。此著,正是我此刻需要的灯。
@王佩(作家):
@张广天新书《手珠记》,一口气读了半个小时,喜悦丰盛,爱不释手。这是一本教人识文用字的写作书,一本教人体面生活的慈航书,一本催人思考的智慧书。我用一句话描述读本书的感受:好像烟花厂老板的儿子睡在堆满烟花的仓库里。
@刘漫流(诗人):
昨日收到,今朝开读。神作!决非老友溢美。非常精彩,今朝下午出门还带在路上看,妙谛胜义,处处可见。明白如话,透辟入骨。因我近年开设一门中外交流史,尤于第四章心有戚戚!“张学”自成体系!
@小叩 (作家):
九月出版的书,封皮的颜色是秋天的颜色,黄叶,桂花,和明月。虽然跟《板歌》同系列,但观感和手感都精致了很多。这样的书拿在手上,能听到它在呼吸。
@默默(诗人):
祝贺广天兄新书问世!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看了很过瘾。郑重推荐!
@诗人罗亮(诗人):
如今年岁渐长,时光有限,兴趣日寡;交友只能交极少友,结识美人只能选极少美人去结识,读书也只能读极少人书。今收到广天兄的《手珠记》,翻看数页,以为是异人的书,当一口气读完。我还知他的旗下聚有若干异女子。物以类聚!今得此赠书,愚弟我也以为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肯定。当读此书,会拍案几,再饮几杯!
@陈大树-陈刚(《当代青年》杂志总编):
奇书一卷,开蒙启智,醍醐灌顶。在浮躁的今天,难能可贵,不可多得。
@我是李晓珞(词曲作家):
《手珠记》,这个时代需要它,下一个时代也需要它。但它不会是永恒的,那引领它诞生的,给它光辉的,牵动作者笔锋的,才是永恒!
@真核武玮(词曲作家):
你用哲思的笔,蘸着文学的墨,在戏剧和音乐的稿纸上,为未来谱下那么多音符。那么,活在今天的你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手珠记》的第二卷、第三卷,我认为是核心。一般人只爱看第一卷,那些文美之辞。但第二卷论证严密,第三卷第四章的诗学尤其精彩,流畅又有美感的分析,层层深入,难得有人这样写论文。多少年来,没有人从理论和技术上讲清楚过诗是什么,但这本书做到了。
@李雨赪(诗人,编剧):
看《手珠记》卷一第一章第十八节,甲乙木匠的故事,忽而哽咽。夜深人静,我不禁细思,为何木匠的故事会这般打动我?它击中了什么?它映照了什么?我不甚明白,又似已通透。越美好越伤痛。我不是悲伤,我是为自己欣然而泣,我是为美而心碎。曾经以为,艺术不求现世的理解,艺术家当为后世而活。原来后世竟也是不重要的。一颗心发了光,纵扔进火中煙灭,已是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