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度量:收集、分析与呈现(第2版)(全彩)》是一本由【美】TOM TULLIS(汤姆 图丽斯) / 【美】Bill 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17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户体验度量:收集、分析与呈现(第2版)(全彩)》精选点评:
●这也太专业了吧,用不上这么专业的
●工具书,推荐给毕设党
●干货很多。如果有统计学背景读着更轻松。
●工具书get,原来眼动研究不一定需要眼动仪,还有eyetrackshop这种网络摄像头追踪
●近期恰好在看导师布置的论文,结合之前陪同访谈的经历,恰好解答了我很多疑问。学识浅薄如我,也就每天赞叹这本书个二十几遍吧。
●方法很全面,但不深。译者秦宪刚是我的老师,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课上他也讲到了书中的知识,然而这一本是远远不够的,推荐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用户体验度量,两个配合在一起看。
●非常好的教科书
●翻译太烂了。作为一名业余译员,我都感到尴尬。
●专业,一套科学的方法详细讲解如何设置指标,如何分析,如何用数据来证明体验优化的方向,不是靠拍脑袋拍屁股决定。没数据分析基础我这种小白有点难,各种公式看不懂orz只是粗读一遍,希望以后能用上吧
●可读性很低,操作性很强,适合作为工具书查阅。理论性的内容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和调研理论的基础(有做用户调研的经历读起来会更加容易理解)。看了下目录框架,着重读自己知识范围内能理解的部分,其他就是大概通读完了。
《用户体验度量:收集、分析与呈现(第2版)(全彩)》读后感(一):主要还是可用性方面的评估,值得一读
虽然书名定义为用户体验度量,但书中用户将用户体验定义为效率,有效性和满意度,所以可以看出,主要还是可用性方面的评估,这也是我觉得第5章第六章是本书最具阅读价值的内容,因为不太记得第一版的内容,觉得第二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NPS,生物测量等。总的来讲,是一本了解用户体验评估方法的比较系统、专业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用户体验度量:收集、分析与呈现(第2版)(全彩)》读后感(二):初印象很差
难易程度:★
实用意义:★
难易程度:
实用意义:
难易程度:
实用意义:
难易程度:
实用意义:
难易程度:
实用意义:
《用户体验度量:收集、分析与呈现(第2版)(全彩)》读后感(三):一本讲解如何把定性变为定量方法的书
emmm...实在是 读不下去 翻译的有点不得行...但是写的 内容还是准确的,实用的,但是具体操作讲的不多,感觉要有一定的用户研究经验才好理解,讲解背后的why的不多大部分都是how,罗列what,没有基础的其实我不怎么推荐,因为实在是太繁密了,感觉反而容易打击积极性哦.
个人以为想要或得一定的定量的数据来表现事实是可以的但是之前的要找到想看的什么事实这个出发点是在先前一步,但是书中结尾还是给出来建议,就是关于别强行定量,容易陷入表面现象,无穷尽的数据无法决策的现象
定量数据还是要简单些,因为不简单的话确实太难收集和理解了,反而无法更好的为目标服务
书中提到的度量方法,个人觉得还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感到有些强行的是有些像强行的把定性的访谈划分为步骤,给步骤记录,结果称之为定量,但本质觉得还是定性,或作者想表达更好的定性的方法是可呈现的数据化的定性.
总之书中的很多东西,没有看太清楚,自己也更加疑惑了,希望有机会以后能理解其中的内容
《用户体验度量:收集、分析与呈现(第2版)(全彩)》读后感(四):如何量化用户体验KPI
用户体验
之前写过一篇“扔个界面上去?”里面提到了关于UI和UX的区别。
直白的说,用户体验就是关于“感受”的部分,这种感受不完全依赖于界面的设计。
度量
度量是一种测量或评价特定现象或事物的方法。
比如时间、距离、重量、高度、速度、温度、体积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度量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方式。
用户体验度量
对用户体验的度量同样是建立在一套测量体系上:使用同一类的测量手段对事物进行测量,并且得到的结果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就说明,用户体验度量必须是量化的。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刚才提到用户体验是对“感受”的描述,这些很明显是定性的描述,如何定量的度量呢?
在《用户体验度量》这本书中介绍了比较常用的,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4种常见的用户体验度量类型。
绩效度量类
绩效度量类主要是针对用户行为的不同方面的测量,包括任务成功率、任务时间、错误、效率和易学性。
这类度量是最容易理解和实施的。
比如,邀请10个用户来执行相同的任务:成功下单购买一本书。
任务的成功率是指这10个用户里面有几个可以成功下单购买一本书。
任务时间是指这10个用户成功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
错误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用户在操作过程中进行了多少次或者有没有发生过错误的操作。
效率可以使用任务时间来进行计算得到。
易学性主要关注的是,用户如何以及何时才能熟练的使用产品。
可用性问题
可用性问题基于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行为,我们需要解释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主要包括频次、严重程度和问题类型,将可用性问题进行量化。
常见的可用性问题类型包括:
影响用户完成任务的行为用户表达出来的挫败感没有看到本该看到的内容用户自己说已经完成任务但实际却未完成对内容的错误解读执行任务过程中点击了错误的链接……在测量实施前,对这些问题进行定义,并且在测量后对其发生的频次、严重程度以及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
自我报告度量
自我报告度量基于用户自身经验的分享,而不是用户体验专家测查用户的真实行为,包括:满意度、期望、易用性等级评分、信任、有用性和知晓程度。
比如我们经常在问卷里看到的,你对本产品的满意程度打分,以及NPS度量方式都属于自我报告度量的范畴。
行为和生理度量
行为和生理度量获取的是有关个体与用户界面发生交互时,机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包括:眼动追踪、情绪和面部表情监测以及多种负荷测量。
这个就高科技了,个人觉得也偏专业,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你需要有一套设备,不论是眼动追踪设备、心率追踪还是情绪感应设备。
通常来说,这类设备在每次测量完都会出具专业的度量报告。
个人觉得选择什么样的度量取决于两个方面:度量的目的和条件。
如果你是想对多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选优,而不是对一个已经上线的系统做度量,那么选择的度量方式和关注点肯定会不同。
如果你们公司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或者项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支撑你做很深入的、大量的度量,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你的条件有限,那么你在选择度量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通过多个角度来对度量的结果进行分析,而不是只使用一个度量方法或者维度就草率的得出结论。
现在很多的产品都会做“埋点”,其实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得到一些用户体验方面的数据,而不是一定要组织非常正式的用户体验测试来得到。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系统和产品,我们总能通过一些方法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改进点。 这些改进,特别是用户体验方面的改进往往会成为不可忽视的闪光点。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实践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