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福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3 02:5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福地》的读后感大全

  《福地》是一本由盛可以著作,磨铁·文治图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地》精选点评:

  ●很可以,特别是《香烛先生》那一段

  ●六个独立的故事,每篇故事都带着强烈的讽刺味道,面对人性的黄金牢笼,有人能挣脱,而有的人挣扎一生都逃不过被囚禁的命运。

  ●福地因为叙事者本身的特质,导致文本有点混乱,是寓言式的?// 喜欢 香烛先生 ,那样简单粗暴的残忍。 // 小生命的叙述有点干燥,不润,不适,没有特别的感觉,甚至是无聊。

  ●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多变的人生轨迹和命运频道,多元的生活矛盾和情感纠葛。

  ●目前对盛可以的坐标定义为大于冯唐

  ●故事残酷现实 语言诗意浪漫

  ●盛可以关注的社会问题的点,都挺犀利的

  ●我喜欢那篇《弥留之际》,看了两遍。

  ●最喜欢喜盈门部分。

  ●健哥的一个作家朋友。第一篇竟和杀生诡异地契合。在没有情绪的时候才应该下笔,在这个意义上喜欢盛可以的短篇。

  《福地》读后感(一):何处是天堂?

  盛可以短篇小说集《福地》封面(含腰封)

  《福地》读后感(二):生而为人的孤寂

  盛可以的文字一直是辛辣而干脆的,中国女作家总是能在其书写中感受到地域的特色,方方与池莉笔下充满了武汉女人的斩利痛快,而在她的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丝湖南辣妹子的倔强直接,却又在其独特的视角中体会到一丝生命的苍凉。

  在这本小说集《福地》中,集合了6部中短篇小说,每一部都选择了生活中荒诞却又现实的情节,《福地》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而选择代孕的女人们的众生相,《喜盈门》对于生的挣扎与死的渴望之间的荒诞,《香烛先生》荒诞却又悲伤的抵抗孤寂的方式,《弥留之际》对于他人情感的践踏与卑劣,《算盘大师张春池》中对于现实体制制度的讽刺,《小生命》中对于责任与人性的探讨,都让人在爱与恨、生存与责任、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发现生活令人哭笑不得的一面。

  值得人注意的一点是,作者选取的讲述者都是简单纯粹的存在,《福地》中的桃子,《香烛先生》中的九天,甚至是《算盘大师张春池》中的张春池,她们都是彷如一张白纸的人或是有些痴傻,在这个故事中,她(他)们不仅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通过她(他)们的视角将故事表现得更加全面,而且在这些简单的存在面前,世相变得更加荒诞离奇而讽刺,在这些荒诞离奇和讽刺面前,这些单纯简单的人,不得不寻找自己的出口,桃子将石头想象成自己相依为命的福气,九天用自己微弱却坚决的方式去寻求温暖,张春池甚至想要移民到火星去躲避,在制度与人性的压迫下,每个人被迫做出努力去继续生存,大多时候,这些单纯的灵魂不愿屈服,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坚持自我;可是还有一些无法抵挡逐渐屈服的灵魂,九天变得更加喜爱参加丧葬,因为在那里他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善意,以及微小的一席之地。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不能不让人格外痛心。

  作者似乎乐于选取孕育以及葬礼的故事,或许在作者看来,人类其他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生与死是神圣而值得关注的,也是值得书写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生活中的矛盾都被磨得更加尖刻可怕,随时可以穿破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写下这些故事的作家,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去抵挡自己生而为人的敏感与孤寂吧。

  《福地》读后感(三):福地第一篇:各种人性的较量

  一个以暴利为目的的非法代孕基地,一群因为生活的困境急需钱用而选择代孕的女人。

  因为是地下经营,老板牛玉根充当独裁者,为基地制定极端规则:打电话要监听,写信要审查,擅自外出会被关禁闭,等等。他大腹便便,道貌岸然,在任何人面前,将自己的错误说成正确,将黑的事物描成白色的。在诡计被揭穿之前,他总是先给自己戴上正义的帽子。说:基地帮富有的人解决生儿育女的难题。又说:基地帮缺钱的人赚取百倍于普通人的高收入。

  基地挣来的钱,牛玉根用来给妻子买名牌包带她去度假,也准备办理移民去海外。私底下他又和基地中的员工——大奶女人丁当搞到一起。在办公室里,他和丁当激情做爱,被经理小将偷拍到照片,送到妻子那里时,妻子打电话来质问,他用巧嘴自圆其说。他不会与妻子离婚,也不愿意与丁当分开。

  女人们去到基地,为别人生孩子,各有各的苦衷。她们并不复杂,有的心地极好,通母性,善良可亲,当人遭遇不公,立即挺身而出。然而不知怎的,命运捉弄人,就是叫她们来到了这里,用自己的子宫完成生产的任务,拿到不错的“收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难题。

  她们以水果名互相称呼:苹果、柠檬、菠萝、榴莲、雪梨、草莓、桃子。

  苹果说,那天夜里,我要是没加班,就跟他们一起去了。那失去的,就有她心爱的儿子。在基地,她爱织毛衣,一次给吵架中的榴莲和菠萝解劝,被拉倒到地,导致早产。胎儿健康,成为商品被送走,她敞开衣服孤独地挤奶水。

  柠檬喜欢写日记。她深沉一些,心中有深爱的人,可似乎爱而不得,她常常幻想,想她的男人。她没有走出情爱的困境,可是为了挽救妈妈的命,她来到基地。她铁了心与牛玉根斗争。“你们永远不要相信眼睛看到的,看不见的才是真实的部分。”

  菠萝也缺钱,代孕的高收入吸引着她,因为她离开基地后就要付房子的首付。

  榴莲结过婚,生下儿子双喜。只是前夫是个跟踪狂,不管她去哪里,他总能找到她,阴魂不散地缠着她。一次还绑了儿子,要她拿20万换……儿子失而复得后,榴莲决心攒钱送儿子去国外。她与小将有性关系。

  雪梨的丈夫赌马输得精光,她为了给丈夫还债来到基地生产。她也和小将偷情。

  草莓觉得自己人生的问题出在懒惰上,她从未试图去改,堕落地过日子。她只相信女人的漂亮。大兵喜欢她,一直惯着她。

  桃子即贯穿每一段落的主人公,她有智力障碍,原名叫问水。对待人世,她有许多断断续续的记忆。她并非自愿来到基地,而是被人捡到送往了这里。那时已有三个月身孕。她是如何受的孕?在她生活的村子里,同样是智障的木脑壳,因为性器官膨胀,发热难耐,将其强行放入她的身体里冰。

  因为桃子的傻,基地里不少人只把她当做狗,当着她的面直接做那件事。 基地的男女之间,云雨之欢无比蓬勃。

  小将尤甚,工作的同时,利用职务之便,与雪梨、榴莲等女人都搞到一起。尝完这种水果的滋味又尝另一种水果的滋味。仿佛天大地大,权力在手,有做不完的爱等着他。他像古时的皇帝,后宫妃子许多,想睡哪个女人就睡哪个女人,品尝纵欲的滋味。这恐怕就是他的梦。而这种梦,在基地这样充满生孩子的女人的机构就能实现。有时候,女人还会为了他争风吃醋。他的行径被丁当拍照留下证据。

  小将的冤家对头是保安队长大兵。大兵觊觎小将经理的职务,两个人处处过不去,冲突不少。而大兵专一,爱上草莓后,决定在基地赚上一把,出去后娶她为妻。他对草莓好,一次草莓偷偷外出,看望身体不好的妈妈,大兵违反规定冒着被处罚的危险放她出去。草莓隔了八天才回来,牛玉根怒不可遏,要关草莓的禁闭。大兵无奈,其他的女人群起而攻之,把胶原蛋白当做堕胎药来要挟牛玉根释放草莓,废除禁闭制度。最终反抗成功。

  然而在最后,基地仍然被一锅端了。也许是遭人举报,“传来乱糟糟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屋子里似乎挤满了人……都不许动。全部带走。”

  基地就此倒闭。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大多无辜,她们何去何从?也许会被驱散,回到各自的困境中。

  傻乎乎的桃子,似乎没有困境,但看上去哪里都是困境。她会走到哪里?

  要是回到村庄,回到她母亲身边就好了。

  因为她母亲爱她。

  《福地》读后感(四):生生死死,情绪“游戏”

  这是第一次读盛可以的文章,一口气看了整本中短篇小说集。书中共收录了她的六篇小说。长长短短,关于生、关于死,关于一种东西的腾升,关于很多东西的泯灭。

  这些小说大多有两个特质,其一是特殊身份的视角运用,其二是故事“画框”的边缘缺失(我不知道这两个有没有术语,用术语怎么说)。

  很多作者都用过孩童或智力低下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因为当事人的经验和理解力问题,会变得很集中、很扭曲,甚至很原始、很动物化。但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粗暴且直接的看待,使很多我们一直以来忽略的、习以为常的事物显出了它的悲哀和可怜之处,让人意识到,原来某些生活已经病了那么久。

  在《喜盈门》中,一个九岁大的男孩儿,还是想着糖和热闹多过“正经事”的时候,遭遇了曾祖父的去世,他懵懂地看着一个亲人濒死,看这位亲人的子孙们作何反应,他不去评判这些反应的对错,他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是非与道德观念,但是,他会本能地想起死者曾给过自己的糖、教自己读过的诗、和自己说过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话,当死者在所有人脑海里化为一个符号、或连符号都不是的时候,他哭了。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这个“不知道”,远比“知道”更有力。

  与此同时,孩子缺乏思考力的特征总会给故事留下一个到几个悬念,让读者问也不是,不问又惦记,就像《喜盈门》里的曾祖父,为什么一直迟迟不肯咽气?不是因为他儿子当年对他动过手,不是因为哪个后辈的那些鸡毛蒜皮破事,那是为什么?

  我们问无可问,难道还能去问一个不经事的孩子?

  于是,只能等,等作者想说的时候,等到故事慢慢推向高潮的时候。

  作者一边没事人一样说着葬礼的程序、发生的人情冷暖,一边瞥着读者等待的眼神,不疾不徐,这份任性和任性背后的拿捏,也是绝了。

  更重要的是,这个视角会让叙述者的说法产生不可靠的印象,如果读者非要较真,甚至会从这份“不可靠”中看出点别的——细思极恐。

  比如《香烛先生》。我读这故事的时候总在不停掂量,和故事里的旁人一样在问同一个问题:这孩子到底有几分傻呢?

  又比如《小生命》。小孩子总会不辨因由地向着自家亲人,这是种本能反应,文中的“我”也自然向着姐姐、觉得小姨的话更在理,可那“先斩后奏”的男生和他的争取仅仅是一种表演吗?姐姐的“觉醒”真是“最优”的结局吗?这两个孩子究竟知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条生命,而非负气的儿戏?旁人总是看得清、嘴也快,冲突利害说断就断,大家集体忘了之前对姐姐的忽视,明白的时候又太明白,而整篇故事里“我”作为家里与姐姐年纪相仿的男性亲人,也只是看看、听听,并没为她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想过什么,甚至没有一点点单薄的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这才令人感到吃惊和难过。

  在《算盘大师张春池》里,细思部分更是经由“我”的想法明确表达出来,看得人发愣、发冷也发笑。

  这种特殊视角运用得最为极致的,恐怕要属全书的第一篇文章《福地》,作者用的眼睛不单是个孩子、还是个傻孩子,她不单单傻,而且不会说话,于是在故事中没人把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做什么、说什么都不避讳她,甚至还会把她当成一个树洞,一堵能保护自己秘密、任其宣泄的墙。

  只是没人真正考虑过她在意什么,他们早已自顾不暇,连她那么明确的在意都“视而不见”,它最后被挂在了墙上,他们在干什么?吃肉。

  得知真相后,没人呕吐,没人拒绝,最大的反应不过是发抖,那还是最崇尚人权的柠檬,想想,如果在的话,也应该会包括最有母性的苹果。

  这已不再是震撼的光点或细思极恐的阴影,这是铺天盖地的彻底黑暗。

  至于故事“画框”的缺失,这只是我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以往总看到作者尽量将故事写得真实,用逼真的细节来让人相信这是真的,而这次,我恰恰看到了一个个故意将故事边框撕掉、使之变得荒诞的作品。

  最为突出的是《福地》。一般来说在构筑故事的时候,人们总会先设定界限,就像画画要先勾勒大框一样,“在这个范围里,别跳脱,别越界”,我想这界限大致包括时间、地点、因由还有规矩。

  在这间生育工厂里也是一样,怀孕时长、怀孕地点就已经划定了前两项,每个人来的理由也说明了第三项,好像一切都没有问题:只是,“牛总统”一直以来努力为水果们立的规矩,真的是故事里设定的规矩吗?

  作者在这里好像小小地做了个扣儿,按理说真实世界中,任何双方合作前都会签订合同(暂且抛开这事儿合法与否不谈),合同会规定互相遵守的规则,这样即便后来有龃龉,也能避免发生“两看相厌又无奈”的局面,但故事里仿佛没有这个合同,水果们如何来到这里,来的时候怎么和“牛总统”谈的,“牛总统”又是如何答应她们这些人的……都没有说,这小小的忽略和“牛总统”对基地的管理方式一样,让整个故事看上去不像会在现今的现实世界发生的,可故事里的每个人却又都在用当前的思维来为自己、别人和团体立着规矩——

  如此,令人错愕、继而引俊不禁。

  正如这篇小说一样,书中几乎所有故事都擦掉了一些令文字更显真实的东西,像在故意大声说:这只是怪诞的游戏,怕无聊才写的东西。

  可作为读者的我却因这擦拭生出了另一种感觉,我看着那情绪随文中的意识或喷薄或暗流,或倾泻或涌动,色调时而明快时而晦暗,永不停滞却时时让人心惊,怕作者弄疼了世界,也伤了自己。

  我被一种浓烈的厌倦包围,之后,不由自主地凝视那一点点藏在冷眼之下的痛楚与不甘心。

  它越变越大,我被它深深吸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福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