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如何工作》是一本由[英]罗伯特·罗杰斯 / [英]罗德里·沃尔特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4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议会如何工作》精选点评:
●一本出色的工作与技术手册,有一种翻字典的感觉。英国议会运行之复杂,令人目眩。一如作者所言,议会是个会不断生长的“有机体”,绝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机械地看待。这样的手册,要用时就需经常翻阅。
●感觉还是写给本土读者的,总有些地方似乎是“我觉得你不可能不知道,就不展开细讲了”。读完不能不感慨,民主制度的生命力在细节里啊。
●很详细!了解英国议会运作非常好的书。以及我之前每次提到议会都下意识的指代为下院,但本书也谈了很多上院的事儿,非常详实。
●局内人写作,干货,一窥英国下院和上院的议事规程与变迁,文笔与翻译俱佳
●其实是比较通俗的一本书,感觉不值得印成这样的大部头,令人望而生畏
●英国议会大全,草草翻完
●清晰刻画了英国议会的构成形式和处事程序——让人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地方。对大多数后座议员,事实可能的确如此:议会是一个多数决定的地方,单个议员的提案,很难争取到过半同事的支持,因而几乎不可能通过。为了有效运转,议会不得不以相对严格的政党纪律组织起来,而这意味着议员要服从政党领袖的控制,没有机会表露太多个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行政职务的后座议员,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放在选区内的具体事务,而非国家大事上。而且,选民不再认可“不在地地主”式的议员,而青睐与选区(10w人左右)关系密切的本地人士议员,也加强了议员对本地事务的关注。这种和平时期的琐碎、无聊、常有挫败感的后座议员生涯,可能也难以吸引这个国家的多数才智之士。当然,如果能成为首相或者部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他们的活动恰恰是本书所缺失的
●有删减,某些翻译让人觉得云里雾里
●全面描述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工作内容、机制与对外关系。
●重细节,不重贯通;重阐述,不重解读;重事实,不重理论;重个体,不重全貌;重表相,不重本相。(价格死妈)
《议会如何工作》读后感(一):全面-权威-易懂
本书作者是英国议会两院的书记官,其中一位作者Roger Rogers 还在BBC纪录片《探秘下议院》中出过镜。此书是议会官方指定的参考书籍之一,可见其权威性。作为Erskine May 的简版,其行文通俗易懂,为大众研究议会议事程序提供便利。目前原版书籍已更新至第八版,希望国内出版社也能引入最新的版本。
《议会如何工作》读后感(二):关于议会及民主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这是最重要的公民素养之一。罗伯特•罗杰斯和罗德里•沃尔特斯却以其清晰优雅、价值非凡、与时俱进、冷峻而不失幽默的诠释,完成了这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正如两位作者所言:如果一个人真正地理解了某事,他就会对它更为看重,这是符合人性的;因此我们希望《议会如何工作》继续扮演好它的角色。
《议会如何工作》读后感(三):如果政治是一场游戏,那这里有一份说明书(转自公众号——非凡的油条)
今天要推荐一本书《议会如何工作》。
这也是一本英美世界的老书了,目的很简单,就是把英式议会政治完全解密出来。对于英国的读者来说,这可以是一本帮助了解上层政治精英的工作是怎么进行的普及读物,而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游戏说明书。
政治本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既然是游戏,就有自己既定的玩法和规则,而说明书则是规则的最高解释者,所有人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必须在这个规则里参与游戏。今天的这本书,就是一本用来揭示英国权力游戏规则和底色的说明书。
话还没说完,我猜你可能已经开始疑惑了。我一个中国人,去了解英国人的权力玩法干什么?这不是操闲心吗?
其实不然,如果这本书毫无意义我也就不会拿出来推荐了。在我们看来,看完这样一本说明书,不仅能让对英国政治感兴趣的人有所收获,也对所有人都能有所帮助。
因为议会的工作本质是精英代表民众进行的博弈,而博弈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用处极大。英国议会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很多议事流程和辩论话术已经有了特定的规范,长期以来行之有效。我们都知道英国人搞政治是西方最鸡贼、最精巧的,能通过看一本书学到这个民族最精英人士的博弈手法,你想想这是不是很有价值?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是受到了很多启发,举几个例子吧
先来看一个比较水的会,估计很多互联网从业者都经历过:策划会。
策划会涉及的范围其实不大,本质上是针对上游(领导或者客户)提出的需求商议执行的方案。但就是在这种会里面,也会出现不少问题。
第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有积极的员工对方案有无穷无尽的想法,滔滔不绝地输出,其他人都插不上嘴。
这种情况在英国下议院里自然也是经常出现的。因此在英国下议院有一个“10分钟规则”,意思是发表看发的后排议员只有10分钟时间阐述自己的动议,反对者也只有10分钟进行反对。把这个规则强制引入策划会,可以有效减少无聊的叙述时间,强迫每个发表意见的人仔细思考自己说的话。
第二个问题是话题聊着聊着就会偏离需求,从横幅的配色聊到了当天午饭应该吃什么,对主题毫无帮助。
这时候就需要会议的召集人——在英国下议院就是议长,在公司里可以是团队领导或者对接客户的商务,一上来指定议题,并且可以粗暴打断偏离主题的发言。看上去是独裁了点,但策划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诉苦大会,想法越精准才越好。我们公司的策划会里,我就经常扮演这样的角色。
第三个常见问题是最终的执行方案迟迟不能统一意见。要是连方案都定不下来,后面的执行当然就更加没有时间了,这有时候是很致命的。
同样在英国下议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到点分组表决,议员们在限定时间内走进代表“同意”和“不同意”的房间,避免互相干扰,并且少数服从多数。
说起来都是很简单的操作,但关键是要把这些要求事先声明,并且落在纸面上,在开会的时候坚定不移地执行。不管你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会从中有所收获的。
再来看一个比较复杂的组织:维权大会。
前一阵暴雷的理财产品不少,还有像ofo这样的大债务人,中国社会一下子涌出来大量有维权需求的人。但鉴于我们的国民议事经验和水准实在是不高,这种维权大会往往还没有杀到欠债的面前,自己就已经解体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怎么平衡这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受害程度大相径庭的维权大会里各种人的需求,是非常考验挑事人的。多看看这本书,可能会有点帮助。我这里抛砖引玉一些:
维权大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陷入无头状态,苦主各有各苦,谁也不服谁。这种矛盾在议院里当然是更为常见的,议员们的身份都是平等的,真要吵起来连首相都不怕,要团结力量也太难了。
但英国人想出了一个高招,就是把没有实权的国王(女王)搬出来坐镇。虽然国王已经不再干政了,但是身份摆在这,谁也不能在他老人家面前说脏话吧,辩论的时候就会比较理性。国王来不了的时候,放根权杖代表一下也行。
我建议维权大会在召集的时候找一幅不可侵犯的画像摆在正中央,肯定管用。
这当然带有玩笑的成分在,其实维权大会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大家被各个击破,最后大家纷纷离去,把挑事的那位给卖了。轻则他收不到什么补偿,重则进去200天,这可就太让人心寒了。
这时候倒是可以参考英国议会议长独立的传统,让一个和两派都没有什么瓜葛的外人来主事。这个人最好是大家凑钱请来的律师,所有人都对这个外人有投入,背弃起来才有成本。而作为收钱办事的第三者,他受到威胁和裹挟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但是千万不要推举那些没有收钱,只是出于一腔正义出来主事的律师或者记者。这种人本来在社会上就是稀有群体,而且颇具高危色彩,再被和自己无关的事折腾一下,那真的是搞一个就少一个了。
以上只是我看了本书以后针对会议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进程的情况做的一些畅想,在召集会议落地的时候当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更精妙的议事流程去为这些规矩做好规矩,你同样会用得上这本书里取得的灵感。
所以你不要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无聊的政治学普及读物去看,最好能带着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这本书里找答案。
你带去的问题越多,这本书就越能给你惊喜,正和阅读所有书的过程一样。
《议会如何工作》读后感(四):【转】董成龙评《议会如何工作》︱英国议会是如何运转的
原文地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42385
原文载于:上海书评(2018年3月)
[英]罗伯特·罗杰斯 / [英]罗德里·沃尔特斯:《议会如何工作》,谷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478页,128.00元梁启超(1873-1929)便写道: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钟叔河,《论郭嵩焘》)郭嵩焘认为:在清朝快要完了的那个时候,已经不是中国政教优于西洋,而是西洋政教优于中国;英国“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mayor)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而“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故而西洋称中国为“哈甫色维来意斯得”(half-civilized),“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彻底揭穿了那种自欺欺人的神话。(钟叔河,《论郭嵩焘》)
“斯毕格”(speaker,议长)、“好斯曷甫恪门斯”(House of Commons,下院)、“好斯曷甫乐尔知”(House of Lords,上院),这些名词让当时的国人感到十分陌生,更不能理解原本以为的“蛮夷”为何会比“我泱泱华夏”更加文明。虽然郭嵩焘遭遇了“走向世界的挫折”(汪荣祖语),但被迫卷入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中国,又怎可能拒世界于国门之外?此后的国人日益熟悉西方世界。
自打逐渐熟悉西方政制,国人便了解,既然议会/国会是西方诸多共和国的权力机关,那么议会制度便是政治制度中的关键环节——罗隆基(1896-1965)留美之时,就盯着英国的议会制度不放,接连完成以英国议会立法为题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英格兰是议会之母,那么研讨英国议会,既是关于英国议会的研究,更是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考察。
2017年,罗杰斯(Robert Rogers)与沃尔特斯(Rhodri Walters)合著的《议会如何工作》中译本出版,为汉语学界的英国议会研究再添新作——显然,得以在汉语中表达,便成为汉语学界中可加以援用的资源。
这本书比较难读,难读的理由不在于四五百页的厚度,而是书中描述的诸多运作细节让我们感到很陌生——虽然我们研读“西方”议会制度多年,却对其中运作细节不甚了解。两位作者2014年时分别自下院和下院的服务部门退休,换言之,他们是局内人。当然,这里不是要揭露什么内幕,而是向世人揭示议会的日常。他们没有政治宪法学的讨论,也没有实际代表制(actual representation)和实质代表制(virtual representation)的争辩,没有多少理论反思,讲解的主要不是议会的制度史,而是更少为国人所知的英国议会运作程序,还时不时佐以案例。
“议会”一词源自法文“parler”,即“演说”或“谈论”。十三世纪,首次在英国被用来指称扩大举行的御前会议;现代议会制度,源出1265年由蒙特福特(Simon de Montfort)代表亨利三世召开、首度纳入各地市镇代表的国是会议(《议会如何工作》,第3页)。议会是通常所说“三权分立”的重要一员,而实际上,英国直至2009年才谈得上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2009年最高法院作为独立建制之前,上院承担了最高法院的职责(《议会如何工作》,45页)。但2009年的另一件事,更深地改变了人们关于议会的认识——“报销门”议会丑闻,对两位作者这样毕生贡献给议会的人而言,这是个“悲伤的时刻”。
此书甫一开篇,两位作者就轻描淡写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
在本书的第7版中,我们的目标依旧不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去说明议会这样一个错综复杂、不停演化的国家制度;替其中各种事情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提供一个局内人的观点;对相关的优劣得失加以分析;并且检视可能的发展方向。(《议会如何工作·前言》)这份雄心化整为零,就体现为《议会如何工作》对议会运作程序的完整呈现。该书很快就向我们澄清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或理解偏差:
►当布莱特(John Bright,1811-1889)在1865年首次提及“议会之母”的表述时,不过是说英格兰是议会之母,而不是说英国议会是议会之母。(《议会如何工作》,15页) ►“议会至上”而非“议会主权”,因为严格说来“议会并不拥有主权”(《议会如何工作》,206页)。“议会立法至上”的限制是“人民加以遵从之意愿,以及人民固有之反抗权力”(《议会如何工作》,208页)。说到主权,便不得不讲到君主或君主与议会的关系。《议会如何工作》提及白芝浩(Walter Bagehot,1826-1877)在《英国宪法》(English Constitution)中认为女王“超然于政治”,无论哪个党派上台,都保障了英国政治的连续性。大概是因为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时间太久(1952年登基至今),作者径直用“女王”称呼“国君”,忽略了男性作为国君的可能。
白芝浩“王在议会”的传统仍然在,所以议会由上院、下院和国王组成。“每一部议会立法的前言都提醒我们,一项法案如果要成为法律,在两院的认可之外,也要得到女王的允准。”(《议会如何工作》,49页)两院通过的法律要经过君主御准才能成为法律。自从安妮女王之后,君主对于上下两院通过的法律,都会出具同意。(《议会如何工作》,262页)
战后以来的下院议长,除了两人,都出自当时的下院执政党。下院执政党就是执掌内阁的政党,而下院议长则要代表下院的利益,需要平衡政府与下院之间的利益。(《议会如何工作》,56页)“与下院不同,上院从来就不具有代表性质。打从一开始,它就是以个人身份出席的议院。”(《议会如何工作》,41-42页)至于上下两院在提案或立法过程中的诸多不同,该书更是提供了详实的介绍。(详参《议会如何工作》,第六章“立法”)
英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典范之一,最令笔者困惑的问题是,它何以能够在斩首君主(查理一世)后,又迎来他的儿子(查理二世)做君主,这在很多地方是难以想象的。不知道这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高超技艺,是否得自议会的训练?
《议会如何工作》全书凡十二章,从议会之所由来讲到议会的人员构成、各种力量,立法程序,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议会与立法问题,结尾是议会的未来。他们亲眼目睹2009年丑闻对议会的伤害,篇首篇尾都提及此事,可见念兹在兹,忧心忡忡——无疑,这本书首先是写给英国人看的,希望他们能够超越少数议员的丑闻,正视议会的伟大作用;而今,这本书译成中文,当然可以放到百年以来译介西学的光谱中加以理解,以英为鉴,借镜自观,既是了解习练英国的政制史和美国政制的某种历史形态,又是反观自身、建设国家的可行之路。
汉语学界既有的英国议会研究也已初具规模,已有多部专著或译著问世(见文末“延伸阅读”)。外国议会或国会中,恐怕只有美国的国会在汉语学界受到较多重视,各种角度研究美国国会的作品已迭次出现——例如,《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美国国会和总统关系》《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不一而足,这显然得益于美国的显著国际地位及其伴随的国际政治显学“美国学”。但即便如此,美国国会的具体运作手册却难得一见。如果缺乏对运作程序的细节把握,如何锁定相关提议或法案的定位?
总的看来,宏大叙事、制度主义和义理分析当然重要,这能帮助国人准确定位议会在权力安排中的位置。但日益增多的立法机关国际交流和借鉴,要求我们在细节和具体运作上逐渐成熟。制度安排的正义需要程序的正义,才可能更好地落实。《议会如何工作》列出种种程序和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制度,不讲“大道理”,反倒更容易让我们从细节中看到其中的立法意图;无论对我们了解有关英国议会的知识,还是增进国人对英国议会制度的理解从而反思既有的研究思路,都有所裨益。
最后要说,作者提示我们:每年夏季休息和其他不开会的时间,威斯敏斯特宫于星期六开放付费参观(《议会如何工作》,第5页)。这是体认英国议会的另一种方式,不知那时是否能听到议会争辩时的回响。
威斯敏斯特宫《英国议会政治史》,沈汉、刘新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议会之母》,蒋劲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
《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016年人民出版社更名再版为《英国议会研究(1485-1603)》。
《世界各国议会全书》,王晓民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国外议会及其立法程序》,蔡定剑、杜钢建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英、法、美、德、意、日六国议会议事规则》,尹中卿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
《各国立法机关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周伟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议会制度论》,日本宪法学家美浓部达吉的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各国议会立法程序比较》,易有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英国议会主权研究》,项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余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以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为中心》,张怀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
《代议制度比较研究》,周叶中,商务印书馆,2014年。
《英国革命前的政治文化:17世纪初英国议会斗争的别样解读》,刘淑青,人民出版社,2015年。
《英国议会政治》,[英] 诺顿,严行健译,法律出版社,2016年。另:华夏出版社还在2002年推出“国外议会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