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年那信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17 18:5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那年那信读后感摘抄

  《那年那信》是一本由敬一丹著作,磨铁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年那信》精选点评:

  ●有幸现场聆听敬一丹老师讲述《一封家书》的故事,得见真人,如沐春风。一个家温情的传递,一代人的特殊经历,通过一封封信件✉️串联…随着通信的网络化,写信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收拾旧物,发现学生时代的信件,笔迹稚嫩,都是些生活学习的琐事,却满是同学情,勾起无限回忆。也曾试着提笔,去不知写些什么,寄向何处…信件✉️终究会成为一种久远的记忆……

  ●看过

  ●几代人思想的转变

  ●在越多越多人追忆"从前慢"的时刻,透过《那年那信》所展现出的两代人间,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记叙,令人动容。因为真诚,所以彼此愿意付诸时间来交流,因为愿意交流,所以化开了平淡生活中参杂的苦,酿成了甜。

  ●读的时候眼眶湿润,几近哽咽,家人之间的情谊如此动人,无论他们正经历着什么。 也深感历史大势对个体的影响,这决定我们经历什么,决定我们价值观里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漫长历史中,我们恰好生在这样的时代

  ●让人肃然起敬两位父母,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杨绛的《我们仨》,满满的感动:在那段特殊时期里,夫妻恩爱,子女团结,一家人携手度过艰难岁月,迈入平稳幸福的结局。

  ●有几处书信都很令人感动,那个时代的人多么纯粹向上啊

  ●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下午。我喜欢温情的家庭,喜欢就躺在书信中字里行间的爱与关怀。年代变了,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所执着的东西都已经不再存在了。但是有一些精神是永存的,就像爱,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封封的家信,更多的是一个大家庭美好和谐的关系,是那个年代最淳朴最有价值的东西。我爱上了这个家庭。

  ●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起初觉得可以通过更柔软的方式了解那些特殊年代,结果却收获了更多。特殊年代固然让人好奇,但整本书展示的却是一对活到老学到老的儒雅夫妇,一个所有人热情、正直的温馨家庭,让人敬佩和羡慕。很多书教人怎么做好父母,这本书大概激励我们还可以做更好的爷爷奶奶哈哈

  ●虽然是上两三代人之间的信,但表达出的感情和想法是我完全能感同身受的 现在我就在哈尔滨读书 敬一丹的家也是在哈尔滨 信中写的很多地方我都很熟悉就在我的身边 太阳岛 松花江 文昌街 中山路等等 真真切切的生活 虽然很琐碎 但我能从中感悟美好的地方 闲时可来读读 就像自己又活了一遍这样的人生 传递的都是很鼓舞人的价值观

  《那年那信》读后感(一):过去车马慢,信中情却沉甸甸~

  看《主持人大赛》里,敬一丹作为《感动中国》节目的出题嘉宾出场,温柔知性的微笑让我心头泛起一阵平和的安宁。

  退休后的敬一丹,开始变得怀旧。退休三年,她出了三本书,都是有关回望过去的日子。“怀旧,是一种珍视,是一种不愿忘却的态度。”敬一丹如是说。

  我看到书柜上立着放假前从图书馆借来的这一本,于是决定静下心来读一读。

  平平淡淡的文字却不无有趣,敬一丹用一封封“信中信”的形式带我们走近了两代人的回忆中,回望了她的一家人曾走过的路,包括她的少年时代。敬一丹给自己及兄弟姐妹的子辈与孙辈们写新信,而新信中又引出老信,将敬一丹及兄弟姐妹与父母之间的书信往来摘录呈现。讲故事、听故事的都是作者的至亲,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往事如风,风轻云淡。当年,特殊年代,增加了书信交流的密度。父母不在身边时,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照顾,透着真情的可贵。特殊时期受到的屈辱,作者点到而止,然而文字中透着真心,情溢漫漫。

  几代人之间,深情脉脉,互勉互励,一起度过那些曾经艰难的岁月,家庭史也折射着民族史的光辉。岁月静守,四世同堂,亲子之间平凡的互动定格了家庭伦理超越世俗的高度,绝对称得上是一次温情的阅读之旅。

  《那年那信》读后感(二):人类的回忆不是完全忠实于历史当时的,然定型的文字信息却近乎可以

  书信类书籍,比较著名的有《傅雷家书》,可惜哥哥到现在还没有收藏一册认真阅读。现在手里有一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革命烈士书信》,读了两页,感觉并不能很好的影响书籍面对的阅读主体青少年。而这本前天收到的“凤凰新华”微信公众号赠书的《那年那信》,却让我今早就深情浏览完毕。

  作者虽然没有严肃的谈论“家风家教”问题,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纯朴家庭生活场景,让哥哥深感自然。不像有些“革命高干家庭”,有特别规定组成的“道德家风”。

  往事如风,风轻云淡。当年,特殊时期受到的屈辱,作者点到而止,然情溢漫漫。

  特殊年代的特殊时期,增加了书信交流的密度。书信的语言浅显,近乎六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周记。父母不在身边时,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照顾,可以给独生子女许多期望幻想。

  温情脉脉,互勉互励;家庭史折射着民族史的光辉。岁月静守,四世同堂;亲子互动定格了家庭伦理的世俗高度。

  好书,不需要多说。读者自有感悟。如果说类比,近年阅读过的《窗边的小豆豆》能给我们类似的温情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实:我们对往事的每一次回忆,都有许多服务于当下的失真加工。但当时留下的文本信息,却比较能客服这个问题:白纸黑字,让我们能更严肃的忠实于我们的历史。

  如果远方需要,请致信一封。

  (本文完,改日修改)

  《那年那信》读后感(三):那年那信带给我的

  是因为看《主持人大赛》里柔柔地笑着的敬一丹大姐,激发了我了解她的兴趣。于是上微博搜索,看到了很多《那年那信》签售相关的信息。于是决定买来一看。

  一个晚上看完。时哭时笑。其中感触最深的在于父母对于她人生岔路口的帮助和鼓励。或许是遗憾于自己没有这么幸运。

  在作者的描述之间,我也似乎进入到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之间,更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感到困惑。我如今对自己专业的这种不亲近不喜欢,是熟练和努力可以解决的吗?还是真的需要另觅出路呢。

  我发现自己对于近现代的历史更为感兴趣,尤其是当看到历史与现在的一种关联时。

  书里所写的父母对于团结子女之间的描述,也很是打动我。以及所说的关于记忆、记录,也让我决定对生活认真做一些记录。当然,这建立在最后一点基础之上。

  我的父母对我和姐姐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最好。我对他们没有任何怨怪。但我也只能遗憾地讲,我此生没有缘分遇到在一生中都会且能够一直指点我的父母,只盼自己加倍努力,将来自己为人父母时,能做的好一些,再好一些。

  最后想说的是,我从今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我要好好做一件事了,不论是种花,练字,还是学习,都让生活开始吧!

  谢谢《那年那信》,谢谢敬一丹大姐!读信的今晚很温暖。

  《那年那信》读后感(四):敬一丹:最好的人生,在年龄之外

《一书视频》·敬一丹《那年,那信》

  你还记得,上一次拿起笔来写信,是什么时候?你的抽屉里,是否也藏着一封值得纪念的信?

  上周,在南锣鼓巷的一家手工作坊里,我们见到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生活中的她优雅、随和,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

  在拍摄空镜的过程中,敬一丹从远方走向镜头,步子轻快。负责摄像的同事示意敬一丹可以走慢一些。

  敬一丹接过话茬道:“你得有一个理由让我慢下来,你要这儿摆的都是书,我就能慢下来。”

  一瞬间,把自己和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逗得笑声不止。

  “看《焦点访谈》,大家以为我不会笑了。”敬一丹自我打趣道。

  退休后的敬一丹,开始变得怀旧。

  退休的三年,她出了三本书,都是有关回望过去的日子。

  在即将与读者见面的《那年 那信》里,敬一丹用一封封信中信,回望了她的一家人曾走过的路,包括她的少年时代。

  “怀旧,是一种珍视,是一种不愿忘却的态度。”敬一丹如是说。

  从镜头前的口语表达,到写作时的书面表达,敬一丹收获了另一种满足。

  当她坐在电脑前打字,女儿曾好心提醒:“你电脑都该换一下了,太慢了!”

  但敬一丹恰好享受这种慢:

  “电脑的慢,跟我脑子的慢正好同步。我打字也很慢,思索的过程也很慢,其实这种慢是一种思索、一种沉淀。

  敬一丹的“慢”,让我想到木心在诗歌《从前慢》里所写: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网络交流变得如此便捷的时代,你是否也怀念那份“从前慢”,怀念那些落在笔尖上的纸短情长?

  敬一丹坦言,自己最希望收到的信是来自于女儿的。尽管,现在80后、90后都不怎么写信了,但敬一丹还是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收到女儿用笔写的一封信。

  “有的时候,她会在我生日给我一张明信片,是手写的,有她的笔迹、她的气息。

  凡是她用手写的明信片,我都保留着,放在家里每一天都能看到的地方。”

  在敬一丹很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床底下有一个木箱,木箱里收藏着爸爸写给妈妈的信。

  信上的字都是连笔,年幼的敬一丹那时还看不懂这些信,但她却隐隐觉得,这些信是重要的。

  事实上,它们就是敬爸爸、敬妈妈最初的情书。其中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殿云同志:

  我已写好了草稿(恋爱申请书),你看看,请签名盖章后,交支部为盼。

  此致

  握手

  敬敏嵩

  1951年5月5日

  这是五十年代的表白,五十年代的情书。如今看起来,它离我们又远,又近。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浪漫,每个年代也有每个年代自己的故事。

  2011年,敬一丹干了件采访父亲的事。她在一封信里附带了采访提纲,说:爸,我给你来一个《焦点访谈》吧!

  信里,她问了父亲许多她不曾知道的问题:

你小时候在哪上的学?你上学的时候最喜欢上什么课?你本来学医的,为什么不学了?我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敬一丹仍深深庆幸,“幸好那时我采访了我爸,如果再晚采访,可能他,忘了……”

  说到父亲,敬一丹的眼眶红了,声音也变得哽咽。她知道,父母的记忆力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主持了20年《焦点访谈》、16年《感动中国》,敬一丹采访过无数人,而她说,最让自己有满足感的采访,是采访自己的父母。

  就在有书专访敬一丹的当天下午,敬一丹还要赶往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母亲。

  尽管,敬一丹是个热爱东走西走的人,退休后的她还到过南北极,但是当我问她近期有什么样的旅行计划时,敬一丹说:

  “近期,我要克制自己的旅行计划。毕竟,我的父母都已经年迈了,我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

  克制自己,是敬一丹从13岁那年冬天告别童年后学会的一件事。

  那是1968年11月25日,白天还去学校报道的敬一丹,回到家,却看到了令她至今还震惊的一幕——

  当时家里正在遭受搜查,搜查的人中有妈妈的同事,敬一丹猜想,是妈妈出事了。

  屈辱、无助的敬一丹开始写信,向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亲戚们发问:家里今天被搜查了,这是为什么?

  此刻,邮筒成了我的希望,我一封接一封,向邮筒里发了一摞信,向这个冬天发出一摞问号。

  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一天,生性开朗的敬一丹开始变得谨慎、收敛,失去安全感,从前烂漫的性格不再存在了。

  从那一天起,她告别了童年:

  “人家都说人是一点点长大的,但是我是在1968年11月25日那天一下子长大的。”

  如今,敬一丹在给女儿的信中,记录下这些带着疼痛记忆的往事,是因为,她害怕女儿不知道来路,她也害怕自己有一天老了,忘了。

  “就像我父母慢慢忘掉很多事一样,如果我忘了,我不是白走这些路了吗?我不是白付出这些代价了吗?”

  失去安全感,就是敬一丹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她总会担心,一个东西没有了,以后怎么办?一个文件没有备份,将来怎么办?

  当她可以用上洗头膏洗头,而不是碱或肥皂时,她仍会克制自己,以至于偶尔还要用一下碱或肥皂,生怕以后如果没有钱去买八分钱一个的洗头膏,怎么办?

  因此,克制自己,渗透在敬一丹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成了她性格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

  对此,敬一丹在接受有书的采访中坦承:

  “其实,我理解的他们说这话的意思是,你要有点个性就好了。我之所以没有表现出这种鲜明个性,可能和我一向的克制有关。

  这也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带来的,我就一向克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克制,这种性情使得我在屏幕前的表达也是克制的。”

  在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又为敬一丹安排了做手工书的拍摄环节。我注意到,敬一丹在使用纸张的时候特别小心,还不时小声自语道:

  “我特别害怕把那纸给浪费了,我平常写字都用双面纸。”

  这样一个克制自己的敬一丹,其实也蛮可贵、可爱的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年那信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