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7 19: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是一本由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埃尔德·沙菲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精选点评:

  ●感觉治愈了我的拖延症,认识稀缺并且储存余闲和节约带宽真的很重要啊

  ●不喜欢

  ●原来管窥效应是我上班后老丢东西的原因。原来孤独是我敏感的原因。解决方法:1. 改进项目;2. 增加余闲;3. 减少带宽。

  ●适合快速通读,只看黑体字

  ●不怎么样。

  ●你越是忙碌,就越需要拒绝他人的请求;你的债务越多,就越需要不出去购物。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似合理,但实践起来却颇有难度。一旦你放松了警惕,稍微一点有关时间或金钱的诱惑就会让你陷得更深。

  ●很多的知名人物推荐,前期也听过这本书,这次 可以认真的阅读一下,感受一下。但不清楚为什么豆瓣没有这本书的评分。 这天跑步的时候,听了一些,今天下午看了2个章节,真正的感受到的行为心理学对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影响。对,真的是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意识不到。为什么穷人始终是穷人,忙碌的人始终忙碌。不可否认有外界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稀缺的心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按需。

  ●贫穷导致稀缺而失去理性,过于富足也会使人随性。书中讲了用小行李箱会使人稀缺的故事很有启发,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应用稀缺,方可从中受益。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读后感(一):全书笔记

稀缺总体上是不好的状态,虽然可以带来专注红利,但存在管窥负担和影响带宽的问题微量干扰即可产生巨大影响——噪声削弱学习表现,但即使没有外在的噪声,稀缺也会产生内部干扰,比如在安静的环境下,可能会因为缺钱开始想相关的事情而神游,此为带宽负担余闲在一方面会带来低效:比方说蜜蜂的蜂蜡比较稀缺,所以它们比起泥蜂会更加高效利用,建造更精美的巢,而泥蜂由于泥巴的充裕,随便建一下就可;另一方面没有余闲(稀缺)会减少一部分带宽,使人的认知能力和行动力被削弱,拥有余闲的人会有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不用为了金钱或时间的缺乏而减少带宽,并且在作出不太好的选择之后较为容易承受)。我认为比较好的状态应该是有余闲,并且有意识地去高效利用自己的资源,这样就是一种综合了两种状态的优点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有余闲上一点说到的这种比较好的状态,可以称为“节俭”。节俭与稀缺是不同的,节俭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只需要考虑“优惠”的问题就可;而稀缺就需要思考当我减少了这部分付出的时候,可以把省下来的东西花到哪个地方去。从这个角度看,稀缺依然是占用了更多的带宽(其实称为内存也未为不可)有一点是我自己的体会。在进行节俭行为时,我会有种特殊的快感,或许是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之类的。这也是我认为的节俭的一种优点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也就是说透支未来的金钱和时间从长远来看都是不好的。因为处于稀缺状态时会产生管窥之见,忽视一些问题,比方说如果这个月缺钱的话下个月依然会缺,这个月很忙那么下个月依然很可能会很忙,如此借用就会超越限度,使得一种滚雪球的现象出现,加剧了稀缺。借用行得通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下一个阶段会有更多的资源,或者今天的资源能在当下带来更大的利益(对比借用所付出的资源)可以把意志力比作肌肉,在频繁使用后肌肉会变疲劳。故如果某个人需要持续抵御诱惑,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被耗尽,就越来越难以逃离稀缺陷阱。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抵御诱惑是比较聪明的孤独是一种社交稀缺。稀缺让人太过专注,但是与人的对话效果可用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曲线刻画:当你心不在焉会让别人觉得你很无趣,而太过专注(比如思考别人对我所说的话的看法)就会过犹不及,表现糟糕(这个似乎和《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分离课题可以扯上关系)。故孤独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无趣而孤独,可能是因为这种稀缺的状态导致了管窥关键词:管窥、借用、余闲缺乏、带宽负担。在不同的稀缺形式中,不同元素体现程度可能不同避免稀缺的可能方法: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创造一些提醒物。比如说,这段时间我正在忙着做一项工作,但是我可以总是在桌面上摆几本书,提醒自己工作很忙也要记得阅读

  处理好自己的默认选择:有些事情可以自动完成,这样就可以省下一些内存。比方说自动转存的储蓄方式,以及只买健康食品,这样子你想吃东西的时候就只有健康食品可以吃

  利用好内存充裕以及资源充裕的时间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读后感(二):稀缺让思想不理智

  走在大街小巷,你是否也在那些看似折扣力度巨大的广告下停步,也希望进去逛逛看有什么能获取的性价比物品,你是否看到过那些为了自己的面容出入高级美容会所的女性在菜场因为便宜几块钱闹的不可开交,诚然这都是有稀缺的心理在影响着你的决定,也是做销售最为看重的一点。

  一、在大的面前微小的改变似乎微乎其微

  在巨大面前小的改变似乎根本不能影响发展,就像那群小人国的勇士,在面对巨人的时候搬出自己最为强大的军队,对巨人的影响微如牛毛,就算小人们倾其所有也只是让巨人注意到他们罢了,其他的什么也改变不了。其实童话中的事情每天都在我们生活当中上演着,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过一个视觉测试,就是把两个相同大小尺寸的圆形放在两边,其周围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圆圈包围着,你很容易就会产生误解认为被大的圆圈包围的圆比小的圆圈包围的圆要大,这正常吗,其实拿尺子准确地测量以后我们都会惊奇地叫一声:天呢,这两个居然是一样的尺寸,为什么在观察的时候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就是用一些障眼法迷惑了你的眼睛,让你的视觉被我们所引导,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思考。这种奇妙的假象在经济学上也很常见,你可能也遇到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阵子流传的很广的笑谈——兰博基尼5元抵扣券,网友们都笑称我是缺那5块钱吗,我是缺剩下的尾款。当然也有很多人开始动脑筋如果能把抵扣券收集到一定的数量,是不是就能免费提车啦,想象当4s店看到有人拖着满满一车抵扣券去提车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奔溃,肯定在想天呢,这人是不是疯了,企图空手套白狼。此时这五元的价值似乎比不上真正的五元,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五元也的确无法实现抵扣,出的起豪车钱的人会在乎这五块钱吗。可是现实当中因为5元折扣大肆呼朋唤友的人大有其在。

图片来自网络

  二、在小的面前小小的改变可能就影响很大

  钟表行业一直是精细的工作,尤其式以前的机械手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表盘都要有匠人精心的调配,就算是要换个时间都需要做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确保误差在0.28秒左右。这就是在小的面前一点微小的改变可能影响巨大。说道优惠券,我们打开微信就会看到,什么某团的外卖优惠,某多的拼单优惠,某旅游的车票优惠。诚然有实惠的活动人们参加无可厚非,但是在价值上来看,这2到3块的优惠和上面提到的5元优惠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就像是站在假象前面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认为更加有利的答案。当然,笔者也不是在吐槽这些行为有什么不好,毕竟在信息交互的时代,商家推出这些活动也是为了引起大众的消费使用本产品,本来就有自己的专业谋划团队做这些事情,影响大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在娱乐的同时也享受到商家带给我们的红利,也没什么不好的!

  三、知道这些我们能做什么

  是呀,既然知道这些假象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要做些什么能引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前进呢。

  首先,可能就是老生常谈的话,细分目标,阶段性完成任务。细分目标,阶段性完成可能在很多成功学书籍上已经讲透啦,大抵的思路就是将你阶段性的目标细分到每一天去完成, 完成之后就给自己的成就给予一些补偿,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情况,让你一直充满着愉悦和轻松的感觉,接下来就能很好地投入每一天的行为当中,不会感觉到无聊和无趣,享受才能让你的行为更加出自内心的引导,也更加能做出得心应手的事情出来。

  其次,可以在做完决定之后,思考自己的行为有哪些是处在误解当中,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就想方设法去弥补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是给他人造成伤害就要去及时道歉,如果是平白无故地购买了某件商品可以在思索之后考虑如果让商品能物尽其用。

  最后,你还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明白很多情况都是出自自己的误判之后,能更加友善地对待他人,更加良好地为他人的行为做出自己合理的评判。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读后感(三):读 塞德希尔·穆来纳德《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后感

  好吧,把笔记的文件弄丢了,且阅读本书时间跨度有点大,写这读后感有点脱力哎。 作者花了大量的例子证实,稀缺所造成的危害性,所引发的管窥心理,从而影响人的思维,降低人的智商,这导致的后果自然是长远的。 印象中有几个比较特别的例子:

  【例1】消防员出勤救火,结果车子在急转弯的时候发生事故,造成某位消防员因没有勒安全带而被抛出车外死亡,想想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例2】某区小商贩,他们每次购菜去卖的本金都是通过借贷,赚了钱足够三餐和还贷,并没有更多的余闲,即便有余闲基本上都是花掉,而从不考虑累积足够的资金作为下次采购蔬菜的资本,再也不用还息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而是绝大部分小商贩都如此。

  【例3】讲述飞机出事,嗯,没错飞机出事。为啥有这种事儿?原来是因为飞机上有两个操作器,模样几乎一样,但是功能完全不同,而且这两个操作器是并列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下,平常都容易出错,何况是情况紧急时?后改变驾驶仓操作杆的设计,由此造成事故渐消失。

  【例4】纽黑文市一所学校位于繁忙的铁道旁边,靠近铁道一侧的学生比安静一侧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落后了整整一年。

  【例5】外出旅游或出差,穷人会更注重箱子装下更多的东西,在再也放不下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舍弃某一部分物件。而富人却没有这个顾虑,直接换大的箱子即可了。

  【例6】某医院手术室稀缺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问题分为:计划之中和计划之外,当时并没有预留多一间手术室来应对突发急救用】因突发的急救事故手术造成本预定的手术无法按时进行,将计划之中的手术改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效率成本。后医院管理层请美国医疗卫生改善协会请来一位顾问,多预留一间手术来应对急诊手术。一间手术室专门用来接纲急诊手术之后,医院的手术接诊率立刻上升了5.1%。每天下午3点之后进行的手术数量下降了45%,医院的收入也出现了增长。实验仅进行了一个月,医院就将这种操作方法纳入正规的流程。随后的两年间,医院的手术接诊量分别上涨了7%和11%。

  穷人和稀缺会成为心智的负担,既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说白点就是会造成管窥思维,然后影响整个人的行为表现。穷人买什么都要看看口袋能不能承担得起,以免透支。而富人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穷人的这种心理,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无法忽视。例1和例5就是管窥所造成的很好说明。

贫穷使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例2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在有限的认知里,认识世界解读世界会囿于一隅,自然在生活和学习中会比别人更易于固步自封。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用层次这个词来形容人?任何社会都无法脱离阶层,自然人也是分阶层的。一个每天只想着三餐的人,又怎么会有时间去思考提升自我,充实自我,更何况娱乐?而一个处于上层的人,三餐不愁,会有更多时间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明显比只追求三餐的人高且远。

  为什么会出现例2的情况,而且还是普遍存在。很明显这就是小商贩们,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和短视而造成的,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也没有长远的打算。归根结底还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例4要表达的是什么?专注红利。当人的大脑需要专注时,总被打扰,做事的效率自然会下降。外在的干扰不是轻易可以排除的。曾经某位老师和我说过,他为了锻炼自己的专注度,专去人多吵杂的地方看书。个人认为这种锻炼,非常人所为也。当一个人能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时,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大概就是专注所得的红利吧?

  里面提到医院的例子,一方面证述余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知道曾经的医院在这方面的配备和现在的差距。 作者提到的例子多事公共政府项目,出手的都是政府和专家哎,应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甚少也,余闲就是最大的办法吧,不过感觉这个余闲有点像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事儿。个人总结认为,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规划,足够的金钱应对日常需要,以此降低稀缺和管窥。,这个余闲是多方面的,需要读者自行应用生活中去解读了。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读后感(四):抛弃稀缺心态,才能使人进步

  本文字数4641,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稀缺》。

  本书作者其中一位是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在麻省理工学院,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另外一位是埃尔德·沙菲尔,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古根海姆奖获得者。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科学、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等。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展过“货币幻觉”方面的研究。

  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带我们了解稀缺心态是如何导致贫困的,如何做才能摆脱贫困。

01、什么是稀缺

  我们很好奇为什么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而在我们的认知里,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由于富人有多余的钱来投资,所处的平台不一样,眼界也不一样。

  而作者认为,那些长期陷入贫穷的人,即使给他一笔钱,他们的运用方式导致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破产,从而长期陷入贫困。作者所说的穷不单是指缺钱,还有缺时间、缺知识、缺技能,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资源感觉到匮乏的状态,都可以叫做“穷”。

  作者发现长期的贫穷会让人进入一种稀缺心态,这种“稀缺心态”才是导致穷人更穷的根本原因,所以穷人想要摆脱贫穷,了解这种稀缺心态就非常必要。那到底什么是稀缺?

  稀缺并不是指物质的稀缺,而是说心态的稀缺。就像有件事马上就要到截止日期了,一个人就会产生急迫感。

比如,每周五必须要完成工作,到了周四还没做完,这个时候就会特别着急,开始全神贯注地工作,任何事都打扰不到你,因为这个时候完成任务是最紧急的事情,其他的事和这个相比都可以推掉,我们会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只关注手里的工作,这就是一种稀缺的状态。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觉得这种状态很好,可以让我们更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效的完成任务。但是稀缺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专注红利,专注红利的意思就是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爆发出高度的注意力,让我们高产出地工作,我们会在专注红利的帮助下把剩下的资源用得淋漓尽致。

比如,工作的截止日期要到了,这时候我们会感到持续的紧迫感,通常会在最后关头一口气把工作干完。再比如一盒巧克力,总是剩下最后的几个我们才觉得那是最好吃的;再比如假期的最后几天,我们会格外地珍惜时间。这都是稀缺带给我们的专注红利。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稀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02、稀缺产生的效应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

  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1、管窥效应

  管窥就好像我们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这时候就只能看见管子里面的东西,管子外面东西我们都看不见,我们通常用这个词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狭窄。

  一旦我们面对稀缺,我们就更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关注的事儿上面,这么一来,我们往往会忽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能把我们从贫困中拉出来的最重要的事儿。

  举个例子:

美国的消防员在有火警的时候,消防员会被要求在60秒内穿好裤子、外套、鞋子,并且拿上该拿的东西跳上消防车迅速出发。根据统计,出事的消防队员有20-25%都是死在了去火场的路上,其中有一些是消防车和其他车辆相撞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导致他们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系安全带。

  这些事故中,没有系安全带占总量的79%。消防员平时那可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原因就是,当他们接到报警后,就会进入时间稀缺的状态,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好准备,而且要在路上制定一些消防策略,研究火场的结构,要计算水龙头数量,还要预估火势大小,这些都会导致一些重要但平常的事情被疏忽了。因此,管窥效应会改变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

比如,某天早上我们没有按照习惯去跑步,这些天工作任务特别多,我们可能会觉得跑步就没那么重要了,赶紧把活干完最要紧,少跑一两天也没什么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对身体的投资是最重要的,但在稀缺状态下,我们就会做出损害长期价值的一个决定。

  再比如书中的另外一个例子:

如果我问,除了牛奶之外,还有哪些白色的东西?可能我们会想起来很多种。但可能不会超过十种,如果我们去掉前面说的那个引子,我直接问你什么东西是白色的?你可能会想到雪花是白的、象牙是白的等等。 但我再问,除了牛奶之外什么是白色的,这个限定词“牛奶”就会抑制住我们的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抑制。对于一个事物的过度专注会抑制竞争意识。

  因此,稀缺会导致管窥效应,让我们只关注眼前狭窄范围内的紧急事情,管子之外再重要我们也不会去关注,也会被抑制,从而你会一直陷入一个紧急的状态。

  2、借用

  稀缺还会导致借用,就是一个人习惯性地透支未来的资源。

比如,信用卡,信用卡就是个无底洞,当我们透支过一次之后,我们手上就基本上不会再有现金了,每个月刚发完工资,就得还信用卡,就导致我们一直都会处于稀缺的状态。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紧急的情况出现,比如,房租马上要交了,好朋友要结婚了,就需要租金和份子钱。这个时候可就麻烦了,如果逾期的话,那么下个月信用卡的逾期利息就会更高。

  作者发现,越是穷人越喜欢借高利贷,而且只要一借,这个人就离破产基本上不远了。虽然这些人知道高利贷会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搞垮,但是和当下他们面对的紧急状态相比,那些都是以后的事儿,他们会想以后说不定有什么转机,通常他们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借用的。

再比如,工作繁忙的人同样会借用时间。这周的工作没有做完要拖到下一周,下周的事再拖到下下周,这么一直拖会长期处在稀缺状态里。 这种状态会让一个人彻底忽视其他能把自己解救出来的做法,比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等。长期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3、余闲

  稀缺还会导致没有余闲,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我们要出差,试想我们手里有一只大行李箱,我们要准备收拾行李。我们要把自己需要带的都装进去,洗漱用品、衣服、数码设备。装完之后,我们发现还有一些空间,然后我们就可以塞进去一些不是那么需要的东西,雨伞、毛衣,整个过程都很愉快和迅速。

  但如果我们的箱子特别小,这个时候就不像前面说的那么舒服了,我们就开始权衡,装哪些,不装哪些,还有什么要带的等等。反正没装几件东西就塞不下了,为了腾空间,你可能还会把里面的东西全给拿出来,然后再重新放。

  这样会导致我们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穷人会感觉生活特别累,就是这种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花一块钱都得纠结比较一下。

  这种思维看起来很高效,其实会让一个人产生大量的心智负担,这些负担会消耗注意力、消耗精力,进一步产生管窥效应,让我们只注重眼前的事儿,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作者指出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余闲的概念深入到了稀缺心理的核心。拥有余闲,我们就会拥有充裕的感受。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

  充裕不仅能让我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也会给予我们随意装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动脑筋的奢侈享受以及犯了错误无所谓的奢侈享受。就像亨利·大卫·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4、带宽不足

  稀缺会引发带宽的不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带宽是我们的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统称,我们从处理日常的事情到思考问题都需要带宽。

  举个例子:

比如全世界2.85亿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现在基本上可以治了,虽然说不能彻底根除,但是不会要人命。为什么每年还有大量的人死于糖尿病?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人没有按时服药。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患者不按时服药才引发的严重后果,研究还发现,穷人在这个比例中占大多数,越穷的人越不按时服药。再比如,农民都知道定时除草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全世界的贫困地区农民往往就是不除草。比如说美国的穷人普遍更胖,不让孩子接受教育,不会去买保险,也不会打疫苗,不会定期储蓄,更不会投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会认为这些事很重要,但是并不紧急,他们只关注紧急的事情。

  这就是带宽不足的原因,他们每天遇到的事会占据大多数的带宽,就没有精力去关注长期来说很重要的事了。他每天考虑的都是,怎么省钱,房租快到期了没有钱怎么办等等。也就是说,他们的心被一些琐碎的事占满了,没有余闲去想一想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带宽的不足还会引起他们认知能力的下降,比如作者就做了一个实验,有一拨实验者第一次测试,让他们什么都不想地去做测试题,第二次测试提前对他们进行诱导,让他们想一想自己的经济状况,让他们关注自己缺乏的东西。

  这两组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分数要高很多,基本上是第二组的两倍,这就表明带宽不足会影响智力水平。

带宽不足还会进入一种游离的迟钝状态。比如,我们在看电视,旁边有朋友跟我们说话,我们的回答总是心不在焉,这就是一种游离的状态。

  作者发现穷人有一种现象,他们晚上睡不好,自控能力更差,他们不服药、不买保险、不储蓄和不投资,他们不重视这些事情,穷人真正缺的不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带宽。

  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注意力去关注真正的长期规划,去学习新的技能,去定期理财,这样才能最终跳出稀缺的怪圈。

03、如何防止稀缺产生

  很多时候太在意什么,就会局限自己的眼光,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别人的需求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避免稀缺的产生的呢?

  1、节约带宽

  要减少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琐事。就像扎克伯格一样,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这样就减少了选择的麻烦。

  生活中这样权衡式的思维越少越好,不要为了省几块钱去浪费大把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集中在可以长期积累的事情上,有效利用带宽是摆脱稀缺的重要方法。

  2、留有余闲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挣2000块钱,我们可以存500块钱,也就是说,即便我们很穷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们也要定期储蓄,哪怕我们只是拿出一小部分来进行投资。

  或者我们可以投资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尽量不要透支、不要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借高利贷。时间上再紧张也不要透支未来的时间,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时刻要记得未来还有未来的事情要做。

  别把自己的工作排得太满,按时的休息是让自己保持持续高效必须要做的事情,定期让自己放空一会儿,它会拓宽一个人的带宽,牺牲休息的时间付出的成本可是巨高无比的。

  3、设置提醒

  穷人通常带宽负担太重,常常忽视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那设置提醒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重要的事情拉回到视野当中引起重视。

比如你要我们健身,我们就要设置好时间定时提醒,我们要存钱那就想办法让工资卡里的钱自动划出去一部分进行储蓄,让忽视等同于默许,这样就能自动地让生活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的话:

  从稀缺心态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发生在穷人身上的众多失误。这些失误的不可避免,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积极性,而是因为缺少带宽。

  穷人和富人的根本区别是对资源的运用和对自身能力高低的区别。有时候一点点心态的改变,就会让自己的生活从恶性循环转向良性循环,关键就在于想不想摆脱穷人思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经典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