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1 03:33: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100字

  《问学谏往录》是一本由萧公权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一):到得海天空阔处

  跟一些其他的学者自传比起来(如何氏),本书平淡而朴实,虽然失之简略,但说的都是大白话。从小时候家族、塾训,到求学清华、密苏里、康奈尔,到之后的从教四十多年(1926-68),基本没什么自溢之辞,也没什么太多过分的言论,包括在教育、政治、诗歌、婚姻等方面的评论。读来如听一个老人讲他一生的故事,有着一点时代的背景,有着一点自我的感悟,有着一点看透时光的睿智。与韵共读时,对其关于婚姻的态度大为赞赏。书中说到,“婚姻是否美满,主要关键在当事人是否有意愿、有诚意、有能力去使之臻于美满,而不在达成的方式是自主还是包办”,“退一步说,即使我反对薛家的婚事……我可以从早提出异议,而不应该在订婚十年之后,因为看中了另外一个女子,才去解除婚约。”(p.78-79) 另,该书提到为学方法时,说有一个“放眼看书”阶段,与当前暗合。书中又有一章关于吴宓以及关于旧体诗歌的论述,值得注意。再,此书关于民国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多,盖因作者未过多参与。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二):纠谬一处

  本书是萧公权先生自述其生的回忆性文字辑录。文章写得平实而不失风趣,琐细又不乏智识。个人感觉,《问学谏往录》一书在增益读者对于晚近历史的体察和理解上有不少帮助,并且其书在叙述内容上也与其他关于本时代的回忆性作品稍显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作者本人即是晚近著名学者,又曾在诸多名校执教,故而书中有不少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对各个高校学生素质的对比以及学生参与罢课、游行活动的记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同于常见的学生对于名师的追慕和以往对学生积极参与爱国运动的描述。

  二是,作者先后在美求学执教达二十余年,对于晚近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有一些深刻的观察与洞见,对于反思海外汉学研究有所裨益。

  三是,作者身为政治学家,书中不免对于晚近中国的政治情况有所涉及和点评,这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动态很有帮助。可惜此书乃是删节版,很多敏感内容都被删去,难窥全貌。不过,大的脉络还是可以把握的。

  另外,本书第十一部分《漂泊西南(一)从北平到重庆》中对俞平伯的父亲记述有误。书谓“陛青先生”,经查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字阶青,实际当是“阶青先生”(晚辈对长辈一般不以名相称)。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三):清泓如许,心乡遥瞰

  最近读书阅世,颇有体悟。近观萧公权先生之《问学谏往录》,心下慨叹,吾辈若能略尽心智、心神沉潜於学问,博览群籍,神韻空灵,或可趋于精神高蹈。虽仍可能拘囿执念,亦可稍减迷乱盲从的虚矜之气,思之良久,喟然太息!

  萧公权先生的这部回忆录,追溯往昔问学、从教、阅世的碎片,彰显出萧公权先生的不俗识见和澹泊宁静的人生况味。萧公权先生那代人,有许多人都是受过私塾的蒙学,后来又上过新式学堂,然后飘洋过海赴欧美、日本深造,大抵多是沉潜笃学、精神高蹈的胸有夙志之人,学成归国,很多都成了学贯中西的学者、教授、工程师……他们的学识、追求,今曰之学子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罢?萧公权,正是这样的出类拔萃的人文学者。他游学美国,受业於美国政治学家狄理,笃思沉静,学业大进。返国后历任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光华大学、台湾大学、华盛顿大学教授,经历战乱颠沛流离,看罢国共纷争,冷眼阅世,心如止水,最终远赴美国任教,毕其一生,主要经历是教书立人,虽曾有蒋廷黻、陈布雷劝其从政,然终因性情澹泊,旷达自适,未尝入仕。萧公权先生谦逊克己,一生奉行研究学问之情操,不慕荣利,其堂兄萧蘧(字叔玉)抗战时期任中正大学校长,欲邀萧先生出长法学院,他也坚辞不就。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一部《中国政治思想史》,足以璀璨夺魄、流布遐荒……

  就其一生行迹而言,萧公权先生秉持独立学术、开放教学、自由思想、治学谨严的精神,在跌宕起伏、辗转流离的生命中,坚守良知,恪尽师德,不为“潮流”所惑,令人感佩不己!另外,萧公权先后从南开、东大辞职,都是自由流动的选择。当初在民国大陆时期,教授的自由流动,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学术需要,或人事纠葛,或政治因素,不一而足,但流动性的来去自由、无所羁绊是无疑的。萧先生之离开东大,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惯东北大学的官僚气息、效率低下。这里萧先生还特意写了一段林徽因辞职的轶闻,原来是因张学良垂涎林徽因的美貌,欲强邀其赴宴款待,林才有辞去教职赴北京“养病”的无奈之举!然我看的版本毕竟是在大陆出版,有关语涉张学良、学潮、CCP、皖南事件、民盟、宪政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删节,好不令人气闷!其中对民国三十六年宪法“言论、讲学、出版”之自由所赋之基本人权的阐发,军政、训政之措置失当,在野党(CCP)对宪政的漠视均看得相当透彻,因大陆出版审查删节而显得有些语焉不详,谅诸君心中有数。

  萧公权在治学路径上,亦多有特出之处。诸如,主张在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中间加上“放眼看书”,认为若不能博览群书,则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窠臼。萧公权常让学生精读书籍,嗣后写出读书报告、笔记,批阅后不计分数,发还学生,加力培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也特别注重教学相长、讨论切磋。萧公权先生警惕“别有用心”的学潮,认为学生“积极”学潮,忽略学问,不惟影响学业精进,也无法完成“救国”之宏愿……萧公权擅古诗,常与朱佩弦(自清)、吴雨僧(宓)等人诗文唱和。他还学过绘画与音乐,曾经的川大的校歌就出自萧先生之手笔。

  话且至此。以本文的篇幅,是无法将萧公权先生一生事功毕现於诸君面前的,且自忖学力不足,不能尽述萧公权先生之宪政民主思想。然观其一生事略,萧先生冷眼阅世,教书育人,潜心著述,书生论政而不介入实际政治,实为清醒之人!读书明理,信然。清泓如许舟楫远,心乡遥瞰碧水寒,愿先生之風,出岫高远……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四):藏锋蓄势在早春

  【读品】成刚/文

  一八九七年如书法里藏锋一笔,为下一世纪暗暗蓄势。是年,商务印书馆成立,宋美龄诞生,戴笠降世,“庚子拳乱”行将爆发,八国联军的牛皮靴叩击国土的声响隐隐可闻。这年深秋,萧公权先生出生在江西南安县上田村,又一个孑难的见证者和思考者。忽忽七十二载,已是一九六九年的华盛顿大学,这里,萧先生提笔替他的自传取名《问学鉴往录》,学问的衣衫,抖抖,落英缤纷,尽是历史。

  园林讲究曲径通幽,赏梅欣赏旁逸斜出。《问学鉴往录》的精髓不在年谱式的爬梳,怀旧式的描摹,档案式的收藏。对历史事件、宗教、新文化、为人为学的态度与评述更耐玩味。语调谦谦,笔法含蓄,措辞平和,“幸运”等感恩的字眼不时涌现,这些并非冷硬的文本分析术语所能剖析,更非老人们与日俱增的宿命论的现身。

  按照族谱记载,上田村萧氏本是名相萧何后裔,先生出生时,其家族孜孜经营商行“怡丰号”已达百年,此种出身使他得以自内透视大政治气候下的经济状况,如“庚子拳乱”以降商业颓败、十九世纪渐趋普遍的官商通气现象、商人捐官的风行(萧先生孩提时,家人替他捐了个 “主事”的京官,以期他二十岁时进京就职),以及开明商贾对新学与思潮的敏锐。

  萧先生读私塾的一桩小事对他从事政治学研究颇具深意。辛亥革命第二天,何姓塾师给他一个大胆的习作题目,“革命非叛逆说”,对政治形势的密切关注,精准判断,不禁让今时的我们对迂腐塾师的印象一扫而光。对公权先生,这五字影响至深,埋下了了最基本又至关键的政治信念。萧家的开明环境,其七叔父搜罗并践行的格致书籍,其父珍藏日本出版的《民报》,一起为这个迁居山城的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空间的暗门。

  若说少年萧公权是在门后窥望,青年的他则完全置身一片簇新天地间,在新大陆高等学府攻读政治学的七年,也是他的思想与人格日益丰盈、特立的时段。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并没有推他站在几成潮流的“新文化”运动一边,他持保留态度,萧先生温和批驳“新文化”攻击家庭太偏激,“‘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百年中国最彻底的革命属家庭革命,纲常秩序被尽数抽离,人们误认自断肢体为进步,家庭问题由此丛生。“这场革命并没有直接给人带来幸福,而是给人制造了独立追求幸福的自由空间。”(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反观近来种种,萧先生当年的洞察与结论让人叹服。

  公权先生的婚姻也是建在理性的家庭观的基础上。跟多数同代人相仿,他的亲事也遵循父母命媒妁言,遵守门当户对的规矩。订婚那年,他未满十六岁,她才十二岁。在留洋学生回国后肆意解除家庭婚约的风气下,萧先生致信不曾谋面的未婚妻以相互了解的行为无疑睿智且慎重, “婚姻是否美满,主要关键在当事人是否有志愿,有诚意,有能力去使之臻于美满,而不在达成的方式是自主或包办。”其时,胡适对婚姻的看法及其与江冬秀女士的婚姻对先生的决定具有示范作用。“困顿吾何恨,亲朋赞妇贤”、“灯幔夫妻话,书窗子女歌”,足见先生抉择不谬。

  一个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深有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的历次挣扎与突围的当事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回顾思索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思想者,对青年人,对革命,他抱着怎样的看法?公权先生在1947年撰写的评论文章《大学生的抱负》,明白陈述了他的观点,“今天你们看不顺眼的‘革命’对象,其中有一些在从前也从事于‘革命’。今日中年以上的‘落伍’分子,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对于个人,‘出路’也不见得比你们更欠精,有关爱国忧时的呼声不见得比你们喊得更欠响。”抛开先生把失败归结为青年的抱负与意志的结论,所引的几句的确特到独至,言中肯綮。

  要用寥寥几笔勾勒公权先生的为人为学,不外乎“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辩”。去年让我最倾心的学人传记当属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当时在岁末。今年我在柳树发芽的季节便遇见了萧公权先生《问学鉴往录》,一本藏锋蓄势的书,好运来得真早。

  《问学鉴往录》萧公权著,黄山书社 2008年1月

  本文刊登于《新京报》2008年3月21日书评周刊.社科.C15版 有删改 请勿私自转载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五):《问学谏往录》

  最近的生活主要围着论文转,需要参考的书前段时间已经看过一些,写论文的时候仍然需要看一些书,但因为时间太有限,只好靠看论文代替。10号写完全部论文之后,终于有时间看点别的书,虽然这段论文的写作极有力地证明本人并不适合学术,但看书的热情仍然没有被失望浇灭,就是将其仅仅当作一个爱好也行啊。最近几天看完了两本书,都或多或少跟知识分子问题有关,一本是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一本是萧公权的《问学谏往录》,两本书都有回忆录的性质,前者主要讲的是作者,特别是其父母与一些知识分子的交往,后者则主要反映了一个著名学人的为学经历。

  萧公权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尽管存在一些偏见,但他对现实政治却有着较为理性的判断,他对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建议,他反对拘泥于宪政的学理探讨,而强调行宪的实际过程,认为过分拘泥于前者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的民主宪政,而完美的民主宪政也不会存在,真正的民主宪政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施和改正。

  《问学谏往录》

  作者:萧公权

  目录:

  引言

  一、家乡与家世

  二、蒙师与业师

  三、青年会中学的师友

  四、清华两年的收获

  五、问学新大陆(一)·密苏里大学的三年

  六、问学新大陆(二)·康乃尔大学的三年

  七、归国途中

  八、上海六个月

  九、教学相长(一)·南开东北燕京五年半

  一○、教学相长(二)·清华五年

  一一、漂泊西南(一)·从北平到重庆

  一二、漂泊西南(二)·糊口于四校

  一三、漂泊西南(三)·成都九年半

  一四、何莫学乎诗(一)·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一五、何莫学乎诗(二)·朱佩弦及其他诗友

  一六、是亦为政(一)·谈教育

  一七、是亦为政(二)·谈宪政民主

  一八、转徙东南

  一九、万里寄踪(一)·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上)

  二○、万里寄踪(二)·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下)

  结语

  后记

  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一版 165千字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初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问学谏往录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