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实的国度》是一部由虞琳敏执导,亨利·达格 / 拉里·派恩 / 达科塔·范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辈子没走出童年影子的人,要么成为tim burton,要么成为丸尾未广,要么成为三池崇史,要么成为恋童癖罪犯,要么成为一辈子默默无闻窝在家里画男童的自闭老头。”真好看。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220242/
●schizoid artist一辈子没走出童年阴影…片尾曲Tom Waits - Innocent When You Dream
●宅祖…被"raped by a 17-year-old Italian girl"雷了。看得是要昏睡了不过还是要给五星。
●感觉跟薇薇安迈尔好像。为什么所有人都说老人童趣,我觉得好恐怖额。弹幕里还有成功学也是够了。想提醒一下,发“卓越必成功,勤奋出奇迹”的,人,已经死了。。
●vintage
●应该是最出名的outsider artist了,放在当代SNS就是能写又能画自创oc世界观的全能型大大啊。纪录片拍摄很简单/简陋,人偶式动画化的作品刚开始倒是蛮有意思,不过更希望能看到原风格认真制作的动画(太不pc了不太可能
电影没看,很想看但没找到,电影中介绍的画家是我最喜欢的.
他完全是一个业余画家,职业是在医院里当清洁工,在孤儿院长大.
一生都孤独一人,他用了一生的时间留下了大量的画稿和文字稿而无人知晓,直到他死去,人们才发现他的宝藏。
他的绘画围绕着一个"儿童奴隶造反"的故事展开,画面刺激而多义,是典型的原生艺术.
《不真实的国度》观后感(二):“个性的价值被不必要地高估了。”
你若要把他和梵高拿来类比,好吧,也的确有些共同点。可你非要说是被埋没的旷世天才,我却觉得他所做的不过是放弃正常生活而把孩童的臆想延续了一生;每每看到这种崇拜(包括梵高),我都想起原研哉那句“个性的价值被不必要地高估了。”不过,个人觉得这片子还是拍得挺好的,虽然好像不完全算电影,各路观众应该都能从中体会到一些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吧。
一向偏爱人物传记和儿童题材的片子,这一部好像有点两种元素都占了。这部电影,既是对作家和画家双重身份的达戈一生的梳理和记录,也是对他艺术作品的整理和赏析平台,画作笔触精细色彩瑰丽,文字内容又是魔幻超现实主义——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无法交流所以不被常人理解所以或多或少显得癫狂,所以才独特,所以才惊艳世人,也所以天才的世界大抵都是孤独的。
虽然片中他身边为数不多算是有所接触的人都在说,他只是奇怪、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并不疯狂,可这种强调反而好像说明了一些什么,而且我会想放在今天的情况来看,老先生会不会是多重人格患者呢?只是所有分裂出来的人格都不是反社会的,不仅无害而且都极有艺术天赋,毕竟具备语言和绘画天赋的情况,在已有已知的人格分裂案例的并不算少见——或许又印证了那一句,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不过作为纪录片也有稍显遗憾的地方,主人公遗世的个人资料太少,不论是个人照片影音,还是任何形式与他人交流的信息;还有就是把个人生平内容和画作、书籍三类内容,叙述主线感觉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动态影画的处理技术在2004年的时候应该也算是可以了,也可以称为美得有些不真实的影片了。
天才就是天才,众多天才之一员,倒不必过高过分的去宣扬,也不必和梵高或是其他任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去比较;他的头脑构造有异也好,思维不同于常人也好,留下一部好书、一批好的绘画,从而展示出那样一个不真实的国度,对于我们,这就足够了。
《不真实的国度》观后感(四):<最真实的自己>
看完了纪录片,这老爷子的经历,难道就是未商业化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们未来的模样?
也许是在某个苦涩的夜晚,这个疲惫的中年人望着镜子中的自己,昏暗的灯光仿佛穿透了未来,于是他指着镜子里的人说,“来和我一起创造世界吧!” 这横跨四十年,孤独的旅程开始了,他像上帝那样摆弄星辰,捏人造物,捣碎曲奇饼和牛奶糊成山川湖泊,挑自己喜欢的纪念日来建立时空观,探求艺术的表现形式,然后开始码字,画插画,拼接素材,像匠人一样在隐蔽的地方刻下自己名字。什么?没有尝试过,没关系,接下来有14600天可以学习。这神奇又孤单的旅程,热烈激情又虔诚卑微,老爷子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蓝本,赋予这奇想世界中所有元素以足够的引申义。在他的世界里,充满了神话和诗意,也有折磨与死亡,他化身为将军,成为了童趣人最后的守护者,完成了对自己孤独一生的救赎,所有的这些让他在自己的异想世界中越走越远。即便过世之后,也许这老爷子亦以别样的形式存在,一边躲避死神,一边还回来打扫书房,整理画作,为尘封的颜料桶添加色彩,等待那么个有朝一日,继承者们终于能打开了那扇充满魔力的大门;让世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个人,坚强执着的存在过,只是这份信念的传承,老爷子就可以满心欢喜的升天了。
1892-1973,简直就是魔性十足的年代,也是在这个时期,托尔金为了给英格兰续写盎格鲁萨克逊的神话,铸造了不朽的镶有《精灵宝钻》的《魔戒》;他的挚友刘易斯也穿过了魔衣橱,开始了他的《纳尼亚传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理解更加透彻,可能更希望在自己创造的幻梦中寻求美好;在这之后,到了我自己所熟知的,伊藤润二栩栩如生的恐怖世界,藤子不二雄用不可思议的故事带来迷之感动,手冢治虫在《火鸟》中对生死意义的探寻,宫崎骏老爷子魔幻现实中的人文主义的关怀,鸟山明,押井守,今敏,新海诚还有庵野秀明,新一代的造梦人们,他们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作品中传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无不瑰丽惊奇,磅礴壮阔;甚至你是否能想象,皮克斯的所有动画人物其实是在一个时空观里面?还有杰洛米·贝斯拜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对耶稣神性的挑战,这些曾经的少年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这种迷之感动中的沉浸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经年累积,会有那么一种东西自然的在心中流淌,随时将要迸发,那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真实所想的渴望。也许就是这种渴望的执念不断的驱使着我们,即使孤单也不会感到那么的寂寞。在我们现在所属的年代,有游戏的存在,简直就是最好的时代,游戏作为一种综合的表达载体,透过光影,操作反馈,氛围营造,所有这些融合在一起成为最完美的体验,实在是太美妙了。少年们啊,应该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诉诸笔端,以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只要有那么一款作品能传世,也不枉此生了。
愿天下所有依然对游戏有梦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