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的百年史》是一本由吉田茂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29,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荡的百年史》精选点评:
●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战犯的话。书中观点多被引用或论述。PS:居然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奇怪的国家。这话不是我们形容他们的么?哈哈
●自吹过大,今日观之,可谓笑诶
●这本书就是个薄薄的小册子,不到一百页的内容草草的把吉田茂眼中重要的事情都说了一遍,只谈意义不谈详情,像二战就一句话过去了,这可能跟吉田茂是文官有关、也可能是他的立场导致不能多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了的这些事意味着什么。
●看人家日本近百多年来的作为,这才叫大国崛起!兴民权、开民智,是完成近代化的必经之路,某个流氓政权却硬要逆天而行,无限期拖延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以为把中国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奴工国就能称霸了,你说可悲不可悲!
●教育与科技,日本崛起,但是日本专利现在还是很多,教育依旧发达,丧失了二十年,所以说这种总结全然无用。沛公起而斩白蛇,重八帝而受金丸。怎么说怎么有,看看就呵呵吧,要紧发展的还是靠英美鬼畜与太祖奋武征辽东
●还是有点自我标榜了---------
●怪不得我觉得写的挺深刻的呢,原来作者担任过首相啊。1967年写的,那时候在作者眼里中共是个“骄傲自满的强国”,与之打交道比较困难。书中最有启发的一点,是关于明治时代为什么日本能迅速向西方学习的洞见。作者说,也许是因为日本早已习惯向中国这样的强国学习,所以很容易对西方人打开国门。而清政府太骄傲了。真是令人感慨啊,落后不可怕,落后还不肯学习最可怕。另外,读完书有一个疑惑,在德川幕府末期,日本也采取了类似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为什么会如此相似呢?所谓农耕文明的民族特性似乎解释不了这项政策吧。。。
●翻译其实不大行,翻译出来有着明显的史实错误。 政治家写的历史书,与传统历史学家的考据的确不同,更加注重民族忧患意识与未来意识。且可以看出吉田茂真的很喜爱他的国家。特别是因为他参与了历史现场,所以写到当代部分的时候,感觉便很不一样,不仅是鲜活的史料,而且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洪流中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历史走向一批人,他们的关注点与思考对象。是很主观的。 里面关于中国,依旧没有任何中日战争的描写,不过也有隐藏着一些观点,比如“日本太注重亚洲,而忽略了其在世界上的位置” 还有点很有意思,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同中共的关系是日本所担负的责任中最困难的。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是非常奇怪的。它是东方最优秀的民族,可是从来就不能适应世界局势,偏偏把自己孤立起来,奉行一种孤立的中华主义,走向一条孤立的道路。”
●如果没记错的话 这本书关于二战一个字都没提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一):百年史
1853年,美舰兵临城下,日本开启明治维新,奋发图强,上下一心,遂成世界强国至当代。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民国种种折腾不一而足,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才旗帜鲜明改革开放。
但是对比这个两个国家,文化相近,渊源深厚,差别如此大。有时候想想也是感慨,所谓看历史的意义之一就在此。
这本书还是短小,百年史也不过匆匆一瞥。 可以对比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一起看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二):近代日本
读书笔记204:激荡的百年史
五任日本首相,写于1967年,中日还没有建交,同老蒋签订日台条约,对于中国大陆,认为其跟苏联必然不相和,未来中日关系会有转机。
作为日本领导人,对于侵略自然是遮遮掩掩,对于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欢欣鼓舞,认为天皇领导有方。对于战争的缘由则说是被迫参战,二战侵略中国,更多的是在说殖民满洲的日本人受到欺负,他认为日本的最大失误是同美国开战,应该拿中国同美国做利益交换。。
作为政治家,他死在了日本政治起飞的前夜,他预估到了日本的前景,但是对于精神世界也流露了担忧。从本书来看,日本依然是中国最危险的对手乃至敌人。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三):下猛药还是慢调理?面对西方冲击时中日两种变革模式
在闭关锁国中与西方初次碰撞后,中日都意识到要改革强国,但却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也导致了几十年后国力的巨大差异。中日面对困局时的处理和选择,与现在各种组织有一致的目标,但对具体实现路径想法各异没有太大差别,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
选择是很艰难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外部国际环境、国内方方面面条件、未来的预期、民众接受程度等等,大国有大国的难处,小国有小国的无奈。
日本采取的措施是全面改革,要学就学全部,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于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全盘引入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制度,脱胎换骨的进行改革。可能与日本在历史上有成功学习他国的经验与教训,选择了见效快的办法。 反观中国,选择的是渐近式的变革,先武器技术、后政治制度、再思想文化,始终不放弃对传统的坚持。 如此,百年内,日本强,百年后,中国强。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四):我选择忽略这本书的缺陷。。。
传说,这是一本影响了我国一代人思想的书。
无论当今的日本发展好坏,它发展的历程中成功之处都有值得我们去钻研、学习之处。
1.领导者的英明睿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为例。
为什么日本有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 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
- 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
- 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
- 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
- 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
中国却只有傀儡一般的皇帝和无知的女人。
2.教育的重要性
日本的小学大部分是由国民出资兴办的,并且在1912年就达到了95%的入学率。直至今日,校舍仍然是乡村最好的建筑。
3.日本人的乐天、好学与野心。
中国人有的是野心与乐天。
在经历了飞速发展之后,日本的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而对这两位先锋者而言,接下来该何去何从?美国人有意无意之中走上了互联网之路;日本人走上了规模经济,机器人之路。虽然选择的结果还没那么明朗,充满变数,但这些选择,是一个民族的选择。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五):自己的归纳总结
本书是从一位日本高级官员的角度理解日本百年史,可以细细品味吉田茂强调的观点和忽视的地方。
全书可分成三段:明治维新,军国主义崛起至战败,战后复兴。以下为本人归纳的全书观点明治维新阶段结构比较清晰,但是一些结论不给来源。
明治维新成功的时代背景
国内
德川幕府下形成的武士阶级具有良好的组织行动能力和冒险精神以及家国使命感。强藩早已私下培养实学人才社会的发展导致商人阶级的增强反过来动摇社会制度国外
正好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弯道超车丝绸出口给本国的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
维新一代自我认知到西方文明的优越并从倒幕运动中积累了政治经验改革制度扶植产业创建新式军队普及国民教育,积极吸收外国文明的国民性格努力工作,积极储蓄,勤俭节约的儒教道德军国主义崛起至战败阶段几乎一笔带过,观点也在推卸责任
第二代领导人在政党政治影响下失去统一,而且能力不行在经济危机下时代精英们们为工业品出口呕心沥血,然而军部农村土鳖们竟然一意孤行一定是明治体制有问题介于吉田茂的阶级和身份他只是隐约提到
农村与城市的对立,普通百姓生活穷困与政经精英穷奢极欲的矛盾时代背景,各国民族主义崛起,英美对日本开始戒备反过来助长本土民族主义高涨战后复兴时期浓墨重彩,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代背景
主要城市一片废墟通货膨胀和严重饥馑成为美国理想主义实验基地(以自我阉割的代价成为美国人为数不多的理想主义成功试验田)中央政府的动作
天皇亲近国民,号召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同时国民对皇室产生爱慕之情在美国人支持下完成土地改革,建立扶植自耕农政府教育改革,国民关心支持教育第二阶段时代背景
美国人基于全球战略的考量,从理想主义改革转进到停止赔偿,经济救助(吉田茂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抵抗共产主义的好策略)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央政府(吉田茂)的动作
在道奇的建议下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拒绝重整军备建立亲美合作关系,作者也说明原因对东南亚经济扶持来抵消共产主义运动战后复兴的因素
国民的乐天性格(承认失败努力工作)全民财富重新的分配使得底层人民消费能力提高反过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生产设备的大规模投资同时积极寻找出口机会工农业的技术革新,全民享受到了战时军备技术研发的红利文末就开始吹逼了 ,最后的观点也很清楚就无需整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