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是一本由[美]阿瑟·米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苟延残喘,连自尊都丧失的中老年人最可悲。 阿瑟米勒这脑子当年是怎么娶了玛丽莲梦露啊= =
●威利的悲剧在于他不肯承认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可话说回来,承认自己的平庸,就不是悲剧吗?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悲剧是一个人没有特别的做好事,也没有特别的做坏事。
●三个戏剧,都是悲剧,但是并不会太悲伤,一开始就铺垫注定了结局。人们在前行,也在不断撒谎掩饰欺骗,分不清现实和自己的谎言,而当残酷的现实揭露开来,就是大家接受惩罚的时候
●重读,简直要哭出来了,没有被生活锤过就不会真正理解那种种幻灭背后的疼痛吧。
●不能让他像条老狗似的死了埋掉
●台词儿我能背XDDD
●看得咬牙切齿,最后却潸然落泪。是因为现实生活里像威利这样的人,在我身边太多了。山东这个地方,面子比一切都重,也正是因为这些皮肉之外的东西,让我在读这个剧本的时候,感触更深,共鸣撼动来得更真切。某种程度上,威利这样的橘子皮,就像我的父亲似的。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一):美国人可以批判美国,中国人不能批判中国
美国人可以批判美国,中国人也可以批判美国。美国人不能批判中国,中国人也不能批判中国。
我们也只能看看这种小说,意淫一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二):药
受了伤,敷点药,会很疼。但这是伤口复原必要的一步。忍忍也就过了。这部戏剧就是类似于药一样的东西。读了以后会感觉有什么东西憋在胸口,可是慢慢接受了以后,会发现看事情的眼光会更加犀利和敏锐,也会更加清醒。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把生活mie碎了,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加以呈现。这种结合感性和理性的艺术品的价值,又何尝小于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作?
近些日子,生活的重担以及感情的不顺频频压在我头上,令我难以有喘息的机会。每每如此,我总能想起来一个话剧《推销员之死》。第一次读它是在刚上大学意气风发的年纪,很明显,那个时候的我怎么可能会理解一个风烛残年被生活压垮的中产阶级。但是现在,我开始佩服阿瑟米勒。他怎么能把一个人价值观的破灭,一个家庭的琐碎表达的这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四):重新经历别国经历的事
实际上不久前还在真真切切地听别人说着与老威利一样的话,比如重要的是讨人喜欢,以及当推销员的种种好处。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老威利年轻时的那个时代,不知道我们老去,会不会也如老威力那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呵呵,经典政治教科书中的话,这是不是人类的宿命?即使你不是推销员,一样可以感觉到社会在物质上的压力。或许在资本统治的世界中,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通过扼杀每个人的发展来促进全人类的发展。”我们能否摆脱这个宿命呢?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五):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提到阿瑟•米勒,可能大多数国人都不甚了解,但是提到他的第二任妻子,恐怕无人不知——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玛丽莲•梦露!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那个玛丽莲•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