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军绅政权》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8 03:3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军绅政权》读后感1000字

  《军绅政权》是一本由陈志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军绅政权》精选点评:

  ●所谓的黄金般的北洋年代

  ●简洁又不乏学术重量的一本书。

  ●1919年于军阀混战尤烈的四川出生的陈先生认为代表传统一方坚持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现代化之最大障碍;出生1980年代的偶却为现代化了而又迷茫的天朝怀念张文襄公“中体西用”。历史经验的不同,竟带来这样大的差别,感慨万千。联省自治的试验对幅员广阔如天朝究竟多大意义?这也是偶想弄清的,可惜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清朝中期,中国社会算是各个阶层各安其位,稳定到僵化的地步。西方的冲击,使它从和谐逐渐跌到了混乱。北洋政府时期算是最乱了,旧的制度被打倒了,新的还没确立起来。各种思想,传统儒家的,宪政共和的,自由民主的,共产主义的,冲突着碰撞着,各种阶层,绅士、新知识分子、新旧军阀、士兵、各自为着自己的利益,竞争甚至斗争着,在这混沌中寻找自己新的位置,在碰撞中又开始走向稳定。

  ●三点九星,很快翻了一下,值得阅读,政治博弈分析的非常到位,好书。

  ●读民国时人的著作,总感觉这些家伙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难怪他们,以进化论来看,时代总是朝好的走,他们怎会预料中国会越变越后退呢

  ●这书从去年开始看,看到一半扔着。最近看张鸣的《军阀与五四》,顺便把它给翻完了。

  ●很好!影响力很大!

  ●一本没有讲清楚理论说明白问题的观点过时的历史书【长春市图书馆藏号:K2581】

  ●很有见地,论文痕迹太重,叙述上简略太多,需要辅助其他民国历史读本。

  《军绅政权》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现在这书已经不好买了。虽然不厚,我也只用了两天就读完了。这本书没有过多的涉及军阀之间的战争描写,只是介绍了军阀的来源于存在的根基。这本书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历史的必读书之一,已经成为了经典。绅士全体一直是中国统治阶层中重要的一环,没有绅士群体的支持,一个政权很难长久。无论是北洋政权还是国民党政权,都脱离不开绅士群体的支持。当然ZG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推翻绅士政权,直接与广大农民建立了联系,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才能一步步从乡村走向全国,走向了最后的胜利。

  《军绅政权》读后感(二):是一本经典的书

  我是读了王人博的书评《枪口下的宪法——读<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才知道这本书的,然后从图书馆借来1980年三联的版本读。王人博对这本书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能把一个苦难民族的经脉把捏的如此清楚明白,想必不是大家而不能为。这是典型的“经典小书”的风格:文字不多见识高远。我知道,在这个盛行“大师”“泰斗”称谓的时代,越要谨慎地使用“经典”这个词。实际上,测试经典的方法极其简单:“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难以避免的类似是色情作品”——这是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原话。”我还在想,这么经典的小书为什么没有再版,结果,今天就看到了广西师大的版本。

  《军绅政权》读后感(三):枪杆子里面夺政权

  军绅政权,即军队领导绅士的政权,即军阀主导,作为主体,绅士为辅,协助军阀攻城略地。

  军阀时期,中国的版图被各大军阀所瓜分,颇像三国般,只不过军阀的数量不止三个,大军阀之下又有许多的小军阀在斗争。

  军阀时期的派系有如下:奉系-由张作霖领导,雄霸东三省;皖系-由段祺瑞领导,掌握的省份有安徽、浙江、福建、湖南、陕西;直系-先由冯国璋,后由曹锟、吴佩孚领导,势力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这种派系的存在,就像是唐朝的藩镇割据一样。各大军阀拥兵自重,并不直接听命于任何一种政府,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行事。一股股割裂开来的势力,在这块土地上打来打去。国家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是出于分裂状态。

  各大军阀旗下的军队士兵数量几十万上百万。“养兵”的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其数目甚至相当于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从哪里筹集军费考验的就是大军阀们的智慧了。其来源种类有限:税赋、债券、帝国主义的援助等。如张作霖长期接受日本的援助。大部分军阀还是依靠税赋这一点来筹集军费的。税赋最终转嫁到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搞的民不聊生。军费与财政收入相挂钩,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多少。为了支付巨额军费,横征暴敛变得理所当然。

  老百姓被整得没办法了,无法维持生计了。看到军队还能够管吃管穿,有时候还有点小钱剩下。加入军队成了谋生的一个热门渠道。军队一下子更加膨胀了。数量在激增,但是,质量却在下降。什么杂七杂八的人都有,也没有正式的军事训练。这使得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军阀时期军阀之间的战斗一般死伤数目都不大,几十万人的战役,就死那么五六千人。军阀混战就像玩游戏一般。可假想,士兵们都是中国人,加入军队都是无奈之下出于谋生的想法,都不想搞到你死我活,和平的小打一下意思意思就行了。当时没什么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也是死伤少的一个原因。

  蒋后来以统一中国的名义北伐,与军阀混斗,想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总结的说,是军事上胜利了,政治上失败了。

  军阀,是一个相当富有魅力的词汇。

  《军绅政权》读后感(四):现代化及其敌人

  陈志让的《军绅政权》想要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什么阻碍了中国现代化?陈以北洋政府为分析对象,指出地方分裂和派系斗争阻碍了中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进而阻碍了现代化发展。陈并没有明言他对现代化的定义,但应当不会反对霍布斯鲍姆“双元革命”的分类,即现代化既包括技术的现代化,也包括制度的现代化。陈一方面感叹工商业发展的停滞,一方面怨恨儒学生发出的派系斗争(pp. 185-186)。

  地方和派系的分裂从何而来呢?陈认为,军阀割据导致地方分裂,私人间的利益交换导致派系斗争。单个军阀无力统一全国。于是产生了两条路线。力量小、无雄心的军阀打着“联省自治”的幌子割据一方自保。这些军阀在长江以南,广东以北。力量强、有壮志的军阀筹划形式上或实质上的统一。前者指夺取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求个号令诸侯的合法性,皖、直、奉是这一派;后者指武力统一,国民党是这一派。

  派系斗争是围绕利益展开的。可惜陈并没有把派系这个概念给理论化。陈视派系与军阀是并列关系(p. 100)。对安福系的分析似乎说明派系分裂在士绅之中,而不在军阀之中。但陈又举军阀为派系的例子。这些例子不只有军阀和军阀之间形成的派系,也有一个军阀下属将领之间的派系斗争(pp. 102-104)。这样一来,我们很难区分究竟是派系斗争在影响内政外交,还是军阀竞争在影响(第七、八章)。我们也不知道,讨论军阀内部的派系斗争对作者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后来者若要用派系来解释北洋政府时期,恐怕需要更严格地定义派系,并区分派系与军阀。这样才有助于辨别派系对当时政治和军事的影响何在。

  做军阀是要养兵的。军阀当政的结果是一切政策均以养兵为目的。养兵要对对农业和工商业课重税和劳役。工商业主往往破财消灾,花小钱请军队下农村,最终负担都落在小地主和农民头上。农民无法生存,或为匪,或为兵,总之不种田。兵匪本一家,可以相互转化。结果,兵越多,税越重,农民越少,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军阀对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打仗服务,并无恒心。所以,农业无法为现代化提供资本和人力积累,工商业也不受重视,中国的工业化因此受阻。

  如果中国现代化失败仅仅是缺少统一,那么国民党北伐成功之后为何中国仍没能成功开启现代化进程?陈通过阶级分析来解释这个问题,从更抽象层面认识了军绅政权。陈认为,军阀和绅士是地主阶级的两个不同的群体。无论是军阀掌权还是绅士掌权,他们的统治都建立在对农民阶级的压榨和对资本阶级的排挤上。这样的社会是不利于现代化进程的。国民党在北伐前的主要阶级成分是小资产阶级,但到了上海,已变成军阀、绅士和大资本家的结合体。社会革命没有发生,现代化也不会发生。

  陈把儒学视为地主阶级的文化,因此把社会革命和反儒学归属为同一个议程,认为1949年后中国完成这两大任务,真正开始现代化了。这未免太轻视现代化的敌人了。我认同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若未完成,也至少正在进行中。但制度的现代化却仍然没能找到方向。评价制度现代化的标准应该是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程度。仅从我所关注的政治制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体制改革并未对行政的制度化带来什么质的影响,反而更像是西西弗斯在费力推动巨石。中国政治为什么没能制度化?制度化的敌人如果不是儒学,那是什么?当我们问为何没有制度化的时候,我们假设制度和技术一样是价值中立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制度化的敌人是比儒学更难以名状的东西,是一种更复杂更含混的老百姓的习惯。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把这个东西概念化?

  《军绅政权》读后感(五):《军绅政权》:纷纷乱世间的道统法

  《军绅政权》:纷纷乱世间的道统法

  余世存的《非常道》一书,有一条对马刺叮当的武夫而言颇具温情的记录,或者是哭笑不得。张作霖在孔子诞辰的时候,会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各个学校去,向老师们打躬作揖,他说,我们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亏诸位老师偏劳,特地跑来感谢。

  这是民国前期那些当国武夫的缩影,尽管风光显赫,但骨子里仍然敬畏着古老传统,奉儒家学说为圭臬,杀人放火是一回事,尊拜孔教则是另回事,不免诡秘。在李洁《文武北洋》一书里,以充沛的喜好感情为那些军阀领袖矫枉过正,遂有滥情之嫌,不过还是值得一读。

  陈志让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跨专业进入史学领域,由他1978年4月至7月间在京都大学文学部的讲稿改成的《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曾作为“读书无禁区”即解冻之后大陆最早引进的西方历史研究书籍,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而此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对北洋军阀的当政历史给了客观详尽的观察剖析。、

  作者立论,1895年之前的中国是绅军政权,及后一直到1949年是所谓军绅政权,军绅政权的组成是一幕幕不受宪法约束的派系斗争。按权力地位高低排座,绅士阶层可分为在朝绅士、在野的上层绅士、在野的乡绅,百日维新使在朝与在野绅士间产生裂痕,东南自保象征在朝绅士之间有了罅隙,统治阶级的分化,自此埋下祸根,彼此矛盾重重,伴随着时局的恶化日益激烈演变。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奄奄一息的满清王朝,各省分别通电宣告独立,但如此自决独立并不能割断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千丝万缕,意识形态方面的职能和影响如同脐带喂养、束缚着各地政府,使它们无法成为“有道无道、合法违法的最高裁判所”。在如此的历史环境下,整个政府形式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公式套用模式,将军队和政权紧紧捆绑在一起,枪炮铸成了政治大舞台的支撑柱子。

  如果说传统的标准是有道无道,现代的标准是合法非法,儒家伦理作为中国政治社会的灵魂,存在潜伏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语)里,影响之大不是一时足以消除的。不仅仅是张作霖扮演起尊师重教的道德榜样,书里还展现了“狗肉将军”之称的张宗昌印行了一版《十三经》,孙传芳提倡投壶古礼,更莫提本身就精通文墨的吴佩孚会有何举动,他们的幕僚中无一例外是文化之儒济济一堂,虽然很多人离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距离尚远,更为显著的文字存照,则是他们“通电中振振有词的都是以儒家道德标准作为根据的理论”。

  西潮新潮浩浩荡荡,时代终究是不同了,20世纪前半页的中国,在中西大碰撞间产生了多元主义的结果,一方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意愿,另一边是激进知识分子欲图毁灭当前旧世界并建立一个崭新世界的革命理想,在双方中间还涌动着自由主义者不可忽略的力量,如胡适就坚持“一点一滴的改良”。

  所以在我耳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叫嚣仅是乌托邦性质的疯子呓语。

  摘抄:士兵的杀伤力和破坏能力有限,内战的破坏性主要不在战争的过程之中,而在战前战后。战前战后士兵发生破坏行为一方面因为欠饷,另一方面因为士兵的训练不好。

  成稿于08-11-0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军绅政权》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