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乌鸦》是一本由(英)安·克利芙丝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乌鸦》精选点评:
●可能是自己太把它当推理小说来读了,对结果有点失望。其实“懂得删电脑资料”这一线索已经很明显把凶手范围缩小了,而一直期待以重要线索出现的“黑乌鸦”原来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就算是从人性分析的角度、将它当作社会小说去读,也没有阿婆写得那么出彩。总之是自己中阿婆的毒太深了。
●每个人都是他笼中的乌鸦 跑不掉。
●很久以前看的,总感觉没结局……
●嫉妒和盲目是世间可怕的两种东西。时刻警醒自己远离他们
●ok啦
●第二遍读,觉得很好看,那种狭小具体的地域感,小社会圈子里人人难于却急于掩盖的秘密,让人身临其境,是本好的推理小说。
●哈哈哈,为什么我想剧透
●或许是看习惯了日本推理小说紧凑的情节,这样缓缓道来的叙事虽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很快就厌倦了。总觉得最后揭开真相的时候不一定惊心动魄但也要震动人心,黑乌鸦的最后虽然合情理但是略显牵强
●不是很像侦探小说,更像讲故事只不过故事里死了人。各种人物都不是配角,作者对每个人的叙述都是相当,真相来的平淡而真实。读了阿婆之后再读这个,还真是另一番的味道。
●看了1/5就猜到了结局,因为一个正常的女孩在自己好朋友被谋杀后还能那么淡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书里描述每个人的遭遇和想法太多了,感觉有些拖沓。
《黑乌鸦》读后感(一):被刻意的人性~~~
一直都喜欢外国的小说,觉得很细腻,很平静的流淌着。这本不同于以往的侦探小说。没用刻意紧张的环境描写。没有夸大或者莫名的压迫感紧张感。只是一味细致的描述着这个地方的人们的心理,让事情很平静的发生着。这个小镇原本看似平静的毫无危机意识的生活一下被打破了。看到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被人们刻意忽略的各种欲望,各种私念。
《黑乌鸦》读后感(二):感觉中的自我诧异
我没看过周德东的作品,但还算知道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看到他鼎力推荐和封面很有感觉,立刻就买了。、
但看完后感觉有差距。
知道德东的小说是恐怖惊悚出名,有中国的斯蒂芬·金一称。可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力穷乏,他推荐的这本小说我是没看出什么精彩的恐怖元素和书后评论的鲜明的地域感,人性的黑暗,犯罪的手法。
书名黑乌鸦,很诡异的感觉。当我看完书后评论,作家简介,地图,主要人物介绍和书中的前几章,我就知道和自己想象中的有不少距离了。
我原以为是和黑乌鸦有关,关于诅咒,人性,复仇,有关不为人知的过去……
反正我觉得黑乌鸦这个名字对不起这本书,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
看到结局时总觉得有那么不少的牵强和别扭,甚至不妥,荒唐的感觉。
那种在表面中平静如水和里面黑暗的人性我觉得没有体现出来,可能就有那么一点点吧。
而那种鲜明的地域感,与世隔绝,在这黑暗般的环境中人性的惊慌,背叛,丑陋我觉得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黑乌鸦,它象征或映射了什么?
不过这本小说还是验证了一句话:
“能伤害我的,只有我最亲密的朋友。”
《黑乌鸦》读后感(三):想念阿加莎了
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享有了极大赞誉的侦探小说。作者手法精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唯独情节有点牵强。
其实作为侦探小说,所谓的情节牵强说的只能是小说收官时的那一笔了。
解释的通,则全篇光彩照人,丝丝缕缕的细节会串联到一起深刻入大脑。否则,原本读者还不怎么舍得融合为一的故事会立刻分崩离析。
这部小说中的凶手又是那种绝对不可能是凶手的人物,也就是一开始就不大会被人认为是嫌疑人的家伙。如同作者简介中说的,这被看作是一本心理犯罪小说。的确,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来描写凶手微妙的心理。并且,能从中推演出杀人动机。
“凶手就是你”的那部分中的解释,我没有疑问,可这种认同就好像别人觉得你不是笨蛋于是你就欣然认为自己还不错一样。作者把一个细腻的合理的情绪养成了一出诡异的大戏。两者间的确有着些许的关联,但绝非必然。不过作者为凶手所设计的心历路程让凶手远离了逻辑,这几乎就使得凶手的动机天然的成立了,半点的火苗就成了。
另外,作者误导的过于明显,简直是在通过偷偷摸摸告诉我们这就是凶手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不是。个人认为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太拙劣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能让人看下去的故事。之所以没能让我获得我所期望的享受,也许只是因为我太把它当侦探小说了吧。
《黑乌鸦》读后感(四):暗黑社区
“一部扣人心弦之作。克利芙斯揭示了社区生活光鲜表面下不为人之的黑暗,让人不寒而栗。”
- 瓦尔·麦克德米(英国著名犯罪小说作家)
个人以为,封底的这句评论颇为到位,不像有些书封上那些胡言乱语的溢美广告词。
《黑乌鸦》读后感(五):冰与火的死亡之舞(转)
手中的这本《黑乌鸦》,我读得很慢,至少比我想象中的要慢很多。谈不上恐怖,一般犯罪小说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很少充斥,情节也不是那么惊心动魄,曲折离奇,逼迫着你心跳加速,越翻越快,但这是我喜欢的犯罪小说类型,我慢,是因为享受,我一点一点沉浸在这个“像菲尔岛羊毛衫一样繁复动人”的故事中。
这个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最佳犯罪小说奖的故事,凭借胜出的是“绝佳的地域感”,而合上书封,其独特的地域和色彩充斥在脑海中:红,白,黑。火把。大雪。乌鸦。故事发生在设得兰一个冰雪覆盖的小岛上,岛上居民不满百,人人知根知底,人情浓郁,一团和气,在寂静白雪的映衬下,邻家少女的死和盘旋舞蹈的黑乌鸦搅乱了岛屿上一成不变的太平生活,多少年来人们第一次闭门锁户,彼此猜忌怀疑,凶手,就生活在他们中间,隐藏在那一张张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脸孔中……
这是很多推理小说喜欢设置的场景,当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命案的地方发生了凶杀,而凶手却依然大摇大摆地生活在每天还在跟你打招呼的人群中,一夕之间,人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仿佛如梦初醒,发现自己竟然生活在一个可怕的陷阱之中。不是遥远地方的刺激新闻,只有破解凶杀之谜,人们才不用担惊受怕,睡上安稳觉。回归安全感的迫切性,凶手可能性的大大缩小,逼得人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身边的人,任何人的一颦一笑,一个出格的举动,一个令人寻思的眼神都开始变得意味深长……
质朴含蓄的笔调,笼罩全篇的淡淡哀愁,精妙细腻的心理描写,睿智犀利的人性剖析,禀承英国著名女性推理小说家芭芭拉‧范恩(Barbara Vine)的一贯风格,打破推理小说和文学小说的藩篱,正是《黑乌鸦》令人赏心悦目之处。
这是一个对外来者充满敌意的世界,如同书中屡次提到的意象“火与冰”之间的巨大反差。谁不曾突然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关怀和笑容可以融化坚冰,而冷漠、怀疑的目光下是“冰冻三尺”的心生凛冽。尤安的妻子去世,为了逃避突如其来变故的打击,他辞去校长职务,来到小岛任职平凡教师,但即使身处看似与世隔绝的岛屿,他依然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中自我封闭,缺乏亲情的凯瑟琳由此变得孤傲而难以亲近;职业女性弗兰从大城市来到小岛同样心怀伤心,单身母亲与女儿相依为命,感情上的失败让她难以走出心灵的阴影;萨利•亨利面对缺少关爱的父亲和像间谍一样监控着生活的母亲,只想在情欲与性爱中寻求青春叛逆期苦闷的出口;半疯半傻、离群索居的马格纳斯在别人眼中是可怕残忍的凶手,在作者笔下他的孤独与对人情的渴望,连一只黑乌鸦都不舍性命的照顾,让人心酸不已;就连目光锐利、胸怀责任感的警官,不也是成长期亲身体验过种种异于常人的人情冷暖,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混乱表象中一点点深入,而他最终能够破案的怀疑精神,还有一部分却是自嘲为现代人“情感失禁”的情绪直觉。
作者笔下的世界何其真实可触,善恶从来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凶手不是嗜杀的恶魔,却是纠缠在自我心灵困境走不出来的常人,警官也绝非神通广大,一样有自己的诸多困惑,在破解凶杀的同时苦苦寻觅自己生活的答案,这些莫不让书中的人物有血有肉,鲜明生动。
书中被害少女喜欢的诗人罗弗斯特的《冰与火》引用的是余光中的译笔: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毁灭于冰/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我同意毁灭于火的观点/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则我想我对于恨有足够的认识/可以说在破坏一方面,冰/也同样伟大/且能够胜任。这是一个冰火交织的岛屿,火是激情,欲望,疯狂,午夜的太阳,火把节,牺牲;冰是仇恨,压抑,害怕,黑暗,寒冷,冬天。在内涵丰富的隐喻之下,人世的罪案似乎并非不可避免。但从这个寒冷、隔绝的岛屿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人心的冷漠、孤立、坚硬、寒冷才是真正致命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