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裂》是一本由[澳]迈克尔·罗伯森著作,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碎裂》读后感(一):读后感
人的感官,最相信的除了眼睛就是耳朵。
泰勒之所以能成功作案的原因就是受害女性相信她自己听到的,而且绑架对象还是受害女性最心疼惦记的儿女,这是人性的弱点。
教授能成功制服泰勒的原因也是如此,他相信自己的女儿还活着,而且还和他女儿通话。
每个人都有弱点,没有人不能被击垮。谁都有块痒痒肉,没有人是纯粹的钢铁无情。
《碎裂》读后感(二):不长的书评,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不如看网文爽,有一点剧透(几个字但气人的程度的剧透)
小说水平6-7分,但是太拖沓了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给三颗星。
优点:描写细致,题材也不错有代入感。
缺点:太拖沓了,写太长了,前面还好,但到后面就越来越没耐心,前面的章节是剧情穿插着两个视角,一开始着急死了,就非常墨迹的双视角,尤其是另一方弄得神神秘秘且写得太多了,节奏无。四个案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手法一样,中间抓错人都不知道,最后作案人心理不够明了、主角的心结也模模糊糊,那样都没写好。
《碎裂》读后感(三):时尚的题材,前卫的简介,饕餮的一次心理罪旅程
我是一口气看完了全书。
亚马逊给的标签是PUA,面对PUA如何应对。网页则给出了色情、血腥的引子。实际上本书并不贴近PUA,也完全不必要通过时尚的PUA关键字和裸体等字眼吸人眼球。
书的情节紧凑,通过叙事和嫌疑犯的日记穿插给出线索,可以说并没有过度吊人胃口,却也让人忍不住继续看下去。作者文笔细腻,很能抓住人和事物的关键特征进行描述,也善于比拟,人物、场面、景色读起来栩栩如生。当然,有些人生感悟还是挺深刻的。
故事情节上,我觉得对嫌疑人性格的形成过程介绍的不能让人信服,读起来有种美国大片个人英雄的感觉,不过美国动作大片也挺过瘾。
就当是一道快餐吧。其中有些小菜也是挺精致的。
《碎裂》读后感(四):草稿
看着小说的开笔,“屁话权”顿时感觉这是部幽默风趣的小说,
神奇的跳水自杀事件,让心理学专家插上其中,其视角迥异于警察的,作为警察的断案,关注与嫌疑犯的动作,现场的踪迹,而心理学家更关注与被害人,关注与其被害人周围的日常生活等等方面。
小说中,慢慢浮现的证据,也让读者的视野关注到受害人家庭子女的日常行为,仔细分析痕迹已浮出水面,子女都是女孩,家庭都有些不圆满,母亲极度关爱孩子,好希望警察就此能快速判断出案件的谜底,究竟是谁在接触这些被害人家庭的孩子。看着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开始猜测谁是下一位被害对象,会是心理学家的妻子么?有着外遇的妻子,家中的孩子也是女性?
每个父母都关注着孩子的成长,从在母亲怀孕的期间,聆听着身体里的胎动,拍下挺着肚皮的孕妇,在产房边焦急等待的父亲,看着抓阄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忽然某一天,孩子长大了,自由了,有了反抗的意设,想摆脱父母的关注,父母亲会不会想同美剧《黑镜》里样,给孩子装个监督仪呢? 监控孩子的学习社会和交际呢。 关心孩子,小说中的罪犯也不例外,虽说对于自己的妻子,有着极度的自私性,不愿意让其和他人交流,将其限制在家庭中,断绝其与父母,亲友,朋友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极度喜欢。即便两人离异,还是想拥有孩子的抚养权。
《碎裂》读后感(五):连汤都不愿换的平庸之作
这书开局不错,一个全身赤裸的女人,身上用口红写着“荡妇”字样,大雨中,在警察面前,接着电话,从桥上跳了下去,很有画面感,悬念设计得也不错。 但看到西尔维娅·弗内斯被套的部分,就有点绷不住了。这不符合西尔维娅的人设啊,看看她怎么评价克里斯蒂娜的,怎么说自己的丈夫的,怎么拒绝推销员的,而且她是开过公司的,社交场跟男人周旋的,怎么接个电话就变成白傻甜了?后面通过奥洛克林给出了解释,但说明力还是太低了。 在电信诈骗猖獗的国家里,没有经历也听闻过,诈骗分子常常针对老人下手,通常总是让老人千万不要告诉家人。制造恐慌、焦虑,孤立受害人,阻断信息渠道,这都是惯常手段。但凡其中一个要素有问题,通常都不能成功。这也就是常常针对老人下手的原因。本书中,几乎都不变的照搬了过来。 一而再,再而三,当同一手段再抄一次用在莫琳身上时。俗话说,换汤不换药,这位作者老哥连汤都不愿意换,只能说作者混蛋了。 再读下去,作者居然无耻的在朱莉安娜上再来一次。这一次一次的,强烈的阅读厌倦感。在此,凶手的方向产生了一个转折,但这个转折从奥洛克林上新闻作疑凶心理侧写就埋下了,太明显的伏笔就是此地无银啊。然后,就是警匪周旋的内容了。 不是写史诗,就保持一点注意力,焦点集中一些。 奥洛克林与朱莉安娜那些琐事都可以删掉,达茜和奥洛克林的洛丽塔情节也可以删掉,给泰勒编的军方背景也没什么下文,太监了;如果要写战争、国家机器对人性的扭曲,麻烦挖深一点,用点心。 追凶与行凶双线述事,那保持一点神秘感,这位大佬事未过半就绷不住了,行凶线的老父亲都出来了,真是不好玩。 这个模式的套路就是案发,再次案发,案件关联,找共同点,找出嫌疑人,追辑。这个凶案里的关联点,没费吹灰之力就找出来了。 槽点过多,连个反转都没有,循规蹈矩走到底,平庸之作。
《碎裂》读后感(六):从PTSD到PUA
作为一本几乎全程黑色底色的犯罪类小说,迈克尔·罗伯森的《碎裂》读完有些压抑。因为作为侦探心理学家的深度参与,整个故事高开于冲击人心的系列案件场面,终结于灰暗的内在心理。
《碎裂》中的死亡是无疑是支离破碎的,女合伙人克里斯蒂娜·惠勒赤身裸体从桥上一跃而下,健美性感的额西尔维娅·弗内斯拷在树上,同样赤裸着活活冻死,优雅的女教师莫林·布拉肯一丝不挂跪在公园的露天戏台上盲目举枪。三个曾是好友的身心俱健康女人,接连在“无凶手在场”的情状下赤裸地几乎毫无尊严地“自杀”,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遭受伤害时均在打手机,电话那头的声音成为了她们死亡的唯一导火索。
语言的力量如何让一个个正常的女性失常甚至走向死亡,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上段网络舆论中大热的PUA(Pick-up Artist),迅速引诱受害人,让其完全听命于自己,最终被彻底洗脑。与PUA惯常套路中骗爱不同,《碎裂》中的案例更强调利用套路“控制”女性,通过让对方相信自己绑架了她的女儿,指出因为其不够检点而导致至亲遭受可怕的强暴对待,基于强烈的母爱,女性受害者欲以己代之遭受伤害,最终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正如书中总结的那样:“他不只想杀死这两个女人,他还想从身体和心理上摧毁她们。他想抓住聪明、有活力的女性,然后剥夺她们身上所有的希望、信念与人性。”PUA极致至斯,也是让人不寒而栗。
因为过于极端,作为侦探的心理学家亦怀疑其中的乾坤,与其说心理学是探案抽丝剥茧的途径,不如说这一系列的案件让心理学同样遭遇了挑战,“错误和异常是行为科学家和认知医学家的灾星”,三位受害人的好友关系与状态反常让案件愈发扑朔迷离。直到自己的亲人被卷入案件,身为临床心理学家的约瑟夫·奥洛克林,开始反思人们遭遇悲剧后心态失衡,每个人在灾难中的体验是个人的,没有任何其他人能替代这种体验与感受,心理学家同样无能为力。
故事的最后,算是有了一个柳暗花明的结局,导致悲剧凶手的心路历程,最终被设定为军旅生涯导致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的走向固然使整个故事行为合理化,但作为读者,多少有些失望。在我的心目中,《碎裂》更接近于犯罪小说,着重点似乎在于生命崩溃的过程,至于凶手的悬念,则多少弱化了些。
《碎裂》读后感(七):【雨枫试读】《碎裂》让我们更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人类的心灵,恐怕很少人会投反对票,这是一个已知的事实。迄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也不能完全了解大脑的确切构造。小说家迈克尔·罗伯森用他的独特视角给我们展现了利用特定人群心理上的弱点展开攻击可以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力量强到足可以彻底摧毁一个成年人。近期我看到的这本《碎裂》正是此类作品中的佳作。
作品的风格冷峻,人物受其自身困境折磨,凶手狡猾诡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非常有劲,正是我一直熟悉的传统犯罪小说的路数,让我想起曾经的《沉默的羔羊》,很久没读到这样经典的犯罪小说了,我意外收获了很棒的阅读体验。神探变成了临床心理学家奥洛克林教授,他不仅协助破案还被凶手盯上深陷困境,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落入凶手的圈套中并且命悬一线,他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情节紧张刺激,读者一下子就进入到书中营造的环境中,读起来很带感。作者不愧是此中高手。
临床心理学家奥洛克林教授帮着警方一起办案子,却在三个自杀女人的案子中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她们放弃自己的生命,凶手通过手机给她们下命令,这是另一种方式的人言可畏,言语像风,你以为它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但是如果切中要害,言语就变成了杀人的利器。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听说的新词PUA。PUA有五大陷阱:好奇陷阱:筛选容易“下手”的对象,伪装“高价值”人设,让对方产生好奇;颠覆陷阱:编造悲情故事营造反差,使对方同情;着迷陷阱:利用情感压迫及暗示,使对方表白;摧毁陷阱:贬低指责对方,使其心理崩溃、求挽回;情感操控:操控对方失去自我,趁机榨取财色资源。每一步都抓住人的心理弱点,让人防不胜防。在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善良的人们要在心理上打一剂预防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失去生命。
书中有个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当教授要去给学生们上行为心理学的入门课程时,巴斯大学心理学院的院长对临床心理学家奥洛克林教授说:“我们交给他们的东西,在现实世界中对他们没有任何用处,老伙计。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屁话仪。”,“当有人满嘴屁话的时候,他们就能侦测出来。”是不是很搞笑?读下去,还有更多惊喜在后面。
《碎裂》读后感(八):简评
“有那么一刻,当所有希望都破灭,所有自尊都不在了,所有期望,所有信念,所有渴望。我拥有那一刻,它属于我。在那一刻,我听到了那个声音,理智碎裂的声音。”———迈克尔·罗伯森《碎裂》
一个人什么时候会理智碎裂?自己孩子即将遭受生不如死的对待,作为父母痛彻心扉却无能为力,这种折磨可以轻易击溃任何一个人。
在迈克尔·罗伯森这部小说里,患有帕金森症的临床心理学家奥洛克林教授偶然卷入了一场离奇的事件,一个女人赤裸着站在245英尺高的克利夫顿悬索桥上将跳未跳,奥洛克林教授尝试着去说服她不要做傻事未果,眼睁睁看着女人跳下桥砸进桥下冰冷湍急的河水里,这事给他留下了阴影。接着又发生另一起无法解释的自杀案件,教授出于责任心开始为警方出谋划策。随着案件发展,无处不在的凶手也盯上了教授的家人,教授将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呢?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之所以取名《碎裂》,不仅仅是理智的碎裂,也暗指家庭和友情的碎裂。
小说开始前有这么一句话:“理智的沉睡造就怪物”,这无疑讲的就是凶手,此人身为国家特殊安全部门的审讯人员,心底唯一的慰藉就是女儿克罗艾,这一点可以从他和她之间的对话看出来。而海伦·钱伯斯打碎了这一切,她的婚姻无疑是失败的,为了甩掉丈夫,她用假死为手段带着女儿克罗艾消失,海伦是得到了短暂的安宁,代价却是永远失去了两个至交好友,这份伤痛也许之前她从未想过,事后会怎样也无从得知。
作为主角,小说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奥洛克林教授身体上的不便和自身感情上的困境,他所经历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让读者感同身受,家庭关系可以说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程度,而在故事最后又因祸得福带来升华“在死亡面前曾经的错误不再重要,我不会强迫你留在我身边,我只想看到你活着。”这时我才明白封面上那句“一趟深入人类心灵脆弱和坚韧的旅程”指的是什么。
最后关于情节,在小说初期教授的家庭生活,凶手的心理活动以及案情发展交织穿插,颇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在这期间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凶手那种无处不在,暗中窥伺的压迫感,这种让人防不胜防又毛骨悚然的氛围会让人喘不过气来。细读过后又会被文中埋藏的线索勾住无法自拔。文中存在大量对白,把人物性格和关系彰显得淋漓尽致,读来尤为过瘾。
虽然封面“10页入坑”的宣传语有些夸张了,但《碎裂》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小说。
《碎裂》读后感(九):拜托各位至少看到百分之六十再决定弃坑与否!!
事实好像也如此,我一直看到百分之四十都觉得索然无味。
——凶手不就在那里吗,明明白白的。
我很不屑,又觉得接下来怎么发展都会很没劲吧。大概作者也就是靠着心理学,和说着那些不知所云的句子来吸引人。
真正的转机是今日凌晨。
我失眠了,寂寞难耐,打开了这本书。开始了“卧槽卧槽”之旅。
自从男主君重新思索后,突然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之前平铺直叙原来不是作者啰嗦,伏笔开始慢慢出现。
这些人物开始逐渐鲜活起来了!
你们知道那种感觉吗,就是书里的人跳到现实的感觉。
之前我对他们的印象都是二维的,虽然他们生活环境都是真实存在的伦敦,但还是感觉隔了次元。
但是从那时候开始,男主,变态反派,探长,开始一个一个突破次元壁朝我走来了(也或许是他们把我拉过去的)。
然后就是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的地方了!大概在kindle的60%左右~真的棒,(๑•̀ㅂ•́)و✧,中间我都没喝一口水,没去上厕所,就在看啊看。我情绪比较多,中途还差点不敢看TAT,我代入感太强……
我跟男主他们一起推理,一起为XXX(不可以剧透)而心情跌宕起伏。
之前作者明白的交代了反派的各种行为,我觉得不是在给我们剧透,而是在努力的让我们去明白,反派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很明显,他做到了!
故事讲到高潮,我就彻彻底底看透反派的本质了。我不再单纯的恨他,开始可怜同情他,甚至想要原谅。我感觉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说起来 男主的存在感反而不如反派大了呢)
我决定不多说,但是我真的想说!好看啊!!我这种推理小白都能看完后大彻大悟,还拉着男朋友讲了半天不来磕绊的,说明这个书真的不错。
这就是个安利书评~!不想过多分析其他的,毕竟社会问题,我一个学生也没亲身经历过。
总之!!前面你觉得有多无趣,后面就有多好看!!骗你是狗!答应我,一定要至少看到反转呀!!
《碎裂》读后感(十):远离控制
刚巧的是,两年前,差不多在同一天,读完了本书作者的另一部悬疑小说《越狱者》,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却也一样惊心动魄。还是一样,不剧透,毕竟悬疑类书籍需要的就是一无所知的氛围和抿唇而读的沉浸式体验。
这是一个有关精神控制的故事,通过语言,实现所有不能示人的扭曲的目的。而被选中的无辜的人,不论多么坚强的人,总会被软肋和弱点所侵蚀,在压力阀值的一瞬间思维碎裂,精神崩溃。语言拥有不可置信的力量,而且比所有的力量都更不可控。
这几天恰好有一个沸沸扬扬的精神控制类型事件。就是大家都可能看过的某高校女孩自杀事件,她的男友逻辑缜密但人格扭曲,虽然在国内最高学府,但核心价值观的锻炼显然让九年义务教育蒙羞,某些价值取向还停留在至少400年前,让我不禁很是担心,没有思想教育的高等教育比不教育还要冷漠与危险。
多少有点偏题,但觉得必须要说。这个事件就是通过不断的精神控制,摧毁了一个女孩的内心。正好这部小说也是这样一个命题,作者还隐约指出他的素材来自真实,让人不寒而栗。特别是在晚上读书,昏黄的灯光,幽静的夜晚,空气的流动蕴含着紧张,当我合上书的时候,冬日寒冷的夜暖烘烘的被窝里,我抖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本书让人觉得,没有一处安全屋,人渣的底线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此特别感慨,满街的监控探头让我很有安全感,社区里跳舞的朝阳群众粉也让我觉得生活很安全。一个爱管闲事的邻居绝对是一个保险栓。没有空地,人群聚居,摩肩接踵满路街拍的城市也很有安全感。这些可能防止你被骗,被精神控制的点,都是这个社会的可爱之处。
有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案子,一个传销团伙从全国各地骗来很多人,开班免费教授国学,还自称某大学教授,学识渊博。讲着讲着所有的学员都觉得要把这真善美的思想传播世间,用怎样的方法呢?就是传播一整套的讲义,为了世界大同,再出血购买升级版本教材。当警察破案带这些被骗的学员作笔录时,他们都很委屈,我花钱做好事也不可以吗?完全没有明白过来自己不仅被骗还差点帮凶。
思维的怪圈,逻辑的莫比乌斯环。有些语言构建的牢笼,比钢铁牢笼还能禁锢。当一个人与你三观不合而又试图控制你的思维走向他时,请大家及时触发防控机制,远离人渣。当然在书里,不是可以远离这么简单的,你没法对受害人怒其不争,因为她们的软肋无法避免。对此,相信警察其实是有利的选择。
最后,对恶魔所有作为知情却隐瞒并不愿提醒他人者,就是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