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是一本由汉宝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精选点评:
●一本小巧的大书 还需自己不断发散 有些观点相当大胆 需小心考证
●其实中国建筑就那些东西,看过此文后,更坚定了我的看法~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建筑为何是棒棒,有哪些隐喻,奇偶、方圆、简繁的演化和取舍,那些是骨子里渗透到建筑里的痕迹,每个感兴趣的人应该随便翻一下,让生活的趣味更厚一些。
●很有意思 好像真的可能是这个样子的。。。。传统的中国人生活在文意与物象互通的象征世界中建筑单纯而率真的高级文化。。。
●20180921——91;最早知道作者是2010年6月购进的一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迄今只看了林文月和周志文,汉宝德的作品尚未展读。作为门外汉,看看这些浅显生动的讲座,既愉悦也有收获。于是翻出《建筑笔记》,继续。
●没有读进去
●最是喜欢这种由学养深厚之人娓娓道来的书,不枯涩,又能游走在不同的文化门类之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很有意思的题目啊
●中国的人生是当世的,建筑亦如此。
●人生的建筑这个观点很好 但说中国文化原始 这个词实在太难接受了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后感(一):为什么我们的建筑越建越丑
出差数天,村里丑陋的钢筋水泥瓷砖房又疯长了几栋。归家几天,一路上见到的村庄县城的丑丑的房子同样让我抓狂。在城市为了出租赚钱建这种拥挤封闭的房子还有个说得出口的原因,在群山环绕的优美环境中同样建这种密闭高耸的房子,用密密麻麻的不锈钢窗网阻断和自然的交流,就真让人无语了。
泥水佬们已经紧紧引领了中国民宅的风格。他们不单只可以用极快的速度拆屋和建造,还随手就能在墙壁上画出房屋的设计。全世界的建筑师、施工单位都没有这么牛X。这样的房子从头到尾散发着一种俗得可怕的气息。但是不到50年前,农村的匠人们其实还是可以建出让人心动的房子的啊。
不过看了这本书,认真思考下,我们如今这么丑的民间建筑,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就种下了种子了。
中国离一切精神性的东西都非常遥远,这一点不可避免表现在建筑上。中国人的人生就是关于现世的人生,因而中国的建筑就是关于人生的建筑。这个论断是一针见血的。虽然过去中国人就缺乏终极信仰、欠缺对超越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但传统的建筑总还让人感觉到有一些灵气,那是因为中国人是从天地人的角度去安排生活的,讲求接天连地,从材料和装饰上也突出对生命气息的追求,而对家庭伦理次序和宗族归属的强调也使得建筑空间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今这些也消失了,对建筑唯剩下日常起居的功能要求,甚至是尽可能租给更多人赚钱的需要。奇怪的是,当建筑只为了现世、现实的生活而存在时,生活在这样的建筑中,反而生活得不舒适、不舒展了。犹如把彼岸从人生中驱逐出去的人,反而在现世中生活得更加沉重了。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后感(二):中西的建筑——人与神
选取原书我最感兴趣的若干小节转述拓展一番。
中国人是把建筑当人看的,而西方人则视建筑为神。
人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会有死亡,如何避免死亡是所有文明的共同话题。
中国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办法,一是修仙。所以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幸运,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然而修仙这个事情确实门槛比较高,几千年来,算上神话传说里的,成仙的人也屈指可数。何况儒家先贤早就教育我们远离怪力乱神,所以在中国,正经想要避免死亡,选项只有一个——传宗接代。
于是中国人早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一个现实——万物毕同毕异,虽然形态各异,但是人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盛衰兴亡。所以建筑也和人一样,是有寿命的,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如果后代争气,自然就能按时修缮,如若更加争气,还能光大门楣。而若儿孙不肖,若是长子继承制,祖宅作为家族象征(皇家宫殿往往如此),还有保留可能,但中国民间往往财产平分,两三代人下来,你分一块,我卖一块,搞得乱七八糟,就成了大杂院了。
中国人看来,建筑就像是一件衣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的建筑,即使保留下来了,也是历代翻修,用的也是当代的技术,就如同白马寺,如今的白马寺是明清的形制,也绝不是汉代的样子。所以建筑随家族、人生起伏兴衰,而永恒的生命只有子孙繁衍。
这一点也反映在建材上。我们房子的主体,是速朽的木头(当然这也是建筑难以保留的原因,看人家石头砌的巴黎圣母院,一把火烧一烧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咱们历朝历代都当民脂民膏给烧完了)。选木头可不是为了省钱,所谓“蜀山兀,阿房出”,华北木材本来少,明朝修紫禁城,还要从云南运木头,帮慈禧修颐和园,甚至连海军军费都得挪用。其实也不是中国人不会用石头,所谓“秦砖汉瓦”,砖石技术早两千年就普及了,这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的技术,石拱券技术隋代就非常成熟了,君不见赵州桥如何。咱们砌石头的高超技术,却一般只用来造墓穴。这是因为是中国人以为木头是柔软的,向上的,有生命,而石头是冰冷的,坚硬的,僵死的——随物赋形,物性使然。
中国人把永恒寄托于人,而西方人则寄托于神。西方的宗教建筑是长纵深的,神坛在最后,他们的教堂是东西向的,就是为了捕捉黄昏时刻的神秘感。神与人的距离是遥远的,空间有压迫感,加上是石头造的,阴暗、压抑得很。西方的神比人重要多了,人的生活就是崇拜神、光耀神,生活的中心是宗教,他们生活的周期都是以宗教的礼拜来计数。西方的建筑史,更是几乎等于宗教建筑史。中世纪的大教堂,动不动耗时百年,历经数代。磅礴的教堂,追求的是神的永恒,体现的是人对神的献身,建筑本身就是信众生命的延续。
甚至中国人看神的态度也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神同体,这和早期的希腊神话很像,我们甚至更进一步,人通过修炼是何以成仙的,按照道教的说法里,玉皇大帝都是通过刻苦的修炼渡劫而来的。所以咱们的寺庙,更多了些人间烟火。 宽大的门,开门见佛,供台的形制也和祭祀自己的祖先差不多。而且判断神的标准为“有求必应”,好像神仙开的都是小卖部似的,而且术业有专攻,有管天气的,管姻缘的,甚至生孩子的。 对付神也和糊弄人差不多,多了些实用主义的气息。 比方说又是我们庙宇的装饰也分正反,神仙面对的那一面,就雕凿精美,而另一面就差点意思,甚至是供桌,因为不会移动,所以也只雕凿正面——言下之意,庙宇是娱神的,重要的是神仙看见的,只要神仙满意就好了。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后感(三):建筑与人生
依作者所讲,此书的目的是对中国建筑予以文化上的诠释,也从中国文化的特质出发,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建筑。总的来说,中国建筑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具有现世主义的生活态度,宗教意识较弱,缺乏纪念性艺术,因此建筑在文化上的象征地位不能与西方相比。我们承认生命的短暂,以后代延续生命,不追求永恒,因此建筑只是一种遮风避雨的生活工具,建造过程不求精致,审美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而言比永恒更重要,我们在材料上使用代表生命的木材,在造型上以屋角起翘、屋檐塑造成曲线的方式追求气韵生动,而当建筑衰败时,便让它如生命般自然而然地消亡,再建造新的建筑。
家族聚居是中国人的理想,反映在空间上,特点之一是内向性,传统住宅以院落为中心,围绕着院落安排日常生活;特点之二是秩序性,空间主从分明,建筑上的创造力受到礼法的限制,直到明代以后,这种创造力才找到了一个漏罅,就是园林;特点之三是生物性,即有机多变,建筑的规模与家族的盛衰紧密联系,由于建筑为单元的组合,新增与转手都很方便,江南名园几易其主可见一斑。
中国人将一种单纯而原始的文化发展到了圆熟的境界,体现在建筑上就是一个空间解决多种生活需要,建筑群由单元重复而成,保留原始的屋顶式样而以装饰区分等级。我们的建筑并没有统一的秩序,后期中国建筑里出现了住宅与园林并存的双重性格,如同读书人兼有儒道思想,代表社会秩序的一面与代表自我的一面并存,
书中有一节专门谈到中国建筑史的分段,按照传统的以测绘为依据所形成的观点,从构造方法上看,中国建筑分为起源、成熟、衰退三部曲。秦汉是建筑的起源,唐宋是成熟期,明清则是衰退期。作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斗栱从壮硕到纤细未必意味着“衰退”,明清建筑上斗栱所占比例较小,可能是北方民族在传统上不用斗栱,入关后以无斗栱的木架构与汉民族的有斗栱的木架构相混,产生了新形式。秦汉、唐宋、明清只是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自有其青年、中年、老年。
从陪葬物推测汉代建筑可知,这是本土建筑初步形成的时期,建筑的共同点包括高高的夯土台,以柱列为基础的空间架构、主要建筑面南的朝向、高墙围成的院落……那时的建筑尺寸大、构件钢固,没有曲线。六朝是中国在大型建筑上将结构简单化、规律化的时代,出檐深远与六朝文化的飘逸精神一脉相承;斗栱自一斗三升出发,发展出合理而有机的外檐体系;色彩简化为灰色的瓦顶、红色的结构、白色的墙壁。到了唐代,椽承重系统已经完全发展为檩承重系统,斗栱也更加立体化,建筑造型出现了明显的曲线,翼角起翘,以飘逸的屋顶为造型主体。唐代的建筑风貌到北宋开始收敛,建筑规模与出挑都缩减了,是国力趋弱的象征(弱不弱存疑),也是心灵趋向内省的结果。外观上辽宋建筑开始平直化,而制度化、象征化加强。金、元及以后的北方民族带来了具有装饰性的、彩色的文化,明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此时建筑的主要造型是墙壁,装饰的主要因素是屋脊,斗栱也变成了装饰的一部分,建筑规模更加缩小。
此外,书中还有些有趣的观点,比如中国的平面设计、园林设计与切玉有相似的思维方式;从单开间到双开间的转化体现了权威的建立;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圆,只有带四个方向的圆;江南园林产生于宋代内省的文化精神;“方正”的观念导致了中国建筑没有斜撑的结构体系……
虽然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猜想,但在研究中国现有建筑形式的主流观念之外,探索中国建筑的形成原因,在人生的大观念下了解中国建筑的意义,也是一种宝贵的思路。若从这样的的角度看,建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与人生一样,浮沉于世上的。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后感(四):读《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由台湾省的建筑学家汉宝德先生所撰,三联书店于2006年出版了简体字版,并在2008年将其收入“中学图书馆文库”中再版。这本小册子共两编:第一编《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汉先生的五篇讲稿的基础上整理的,第二编《认识中国建筑》包括他写的另外两篇文章:《人生的建筑》和《自建筑看文化》。
汉先生认为,“不通过文化没有办法了解一个民族的建筑,不通过建筑也无法真正欣赏它的文化”。西方人认为建筑是“艺术之母”,汉宝德认为“建筑是生活的舞台”,其广泛的包容性胜过“艺术之母”。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包含了文化的,但阅读本书,我才意识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和全面的。
作者核心的一个观点为“中国建筑是生命的建筑”。他将中国建筑未像西方那样发展出砖石建筑,而始终以木建筑为主解释为:西方人追求永恒,所以选择不朽的砖石;中国人相信万物有生有灭,所以选择有生命的木材,建筑腐朽正如人老死一样,是世间常事。
在到泰国古都大城的旅行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实际上,纵览世界文明,只有在以中华文明为主导的地区,我们才能看到大量的木结构建筑。其他文明影响下的人们用砖石建教堂、建佛塔、建宫室,以期这一座座建筑都能不朽;可惜大火一烧,只剩残垣断壁。大城的建筑是高棉风格,高棉文化是印度文明的产物,故而建筑以砖石为主。曾是东南亚最繁华城市的大城毁于缅甸人的大火,现在能看到的建筑遗址,只剩烧焦的石灰墙面,垮塌的墙壁和裸露的砖块。高棉建筑早已不再发展了,仅留下吴哥窟和其他一些寺庙,站在风雨里被人们凭吊。
我们中国的建筑不同。中华文化是一个新陈代谢、家族传承的文化。中国人就像愚公一样认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孙都是父辈生命的延续,中华文化依靠这些生命的延续而得到延续。传宗接代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发明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祖宗之法不能变”的说法。因此,我们才会选用有生命的木作为建材。
我们并非缺乏能力建造砖石建筑,这一点从中国的石窟中就可以看出。我们只是认为石材是无生命的。事情终结后不会有延续,所以我们用石来做碑,希望一件事、一个人能停在那里永世被怀念。
砖石建筑,追求的是个体建筑的永恒,因此匠人们也将每座建筑都雕琢得独一无二。然而,若遭不测,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就会永远消失。木建筑总会腐朽,可还能用新的木材来重建。我们相信生命代代相传,我们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永不能灭。几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样式并未发生多大变化,正是我们生命主义思想的体现。
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另外一处生命主义的体现,就是对称性。西方古建筑中也有一些几何上对称的建筑,但作者认为这只是表面对称:这些房子的轴线上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东西,轴线两边房间或者陈设的功能也并不相近。中国建筑的对称性是实实在在的:宫城里,大殿总在中轴线上,宝座总在中轴线上,右边是钟楼,左边就是鼓楼;一个三合院,北边的厅堂是一家之主所在,两边厢房都是给次要的人住的。我们之所以广泛采用对称,是因为人体是对称的,我们直观地从自身出发来规划建筑。
作者另一个相当给我启发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是“棒棒文化”。我们的筷子是棒棒,算筹是棒棒,这些都是手指的延伸;桌子、椅子,很多都由木条拼接而成;上面提到的中轴线,同样是一种“棒棒”。中国建筑中也缺不了“棒棒”——梁和柱。几根“棒棒”搭起来,加上顶棚和墙,就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形态。西方古建筑中虽有石柱、石梁,但都作装饰用,并不承重。
我们喜欢“棒棒”,大概是中华文化追求简练的体现。中国建筑中不会出现西方那样重重叠叠、看上去美丽炫目却未必实用的东西。中国建筑在汉代以前也曾比较复杂,但越发展到后面越简化。发展到明朝,已经完全可以算一个棚子了!就连太和殿,都只是几根柱子加个顶,没有再多的房间。
简练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的文言就十分简练,几个字抵上现代汉语长长的一句话。简练的事物是高级的,不容易被学习,所以才需要白话文来提高国民文教水平。而西方,不仅语言十分复杂,吃穿住行各种规矩也让人处处小心。比如吃,西方的刀叉勺杯细分若干种,吃的东西却未必营养可口;再者,当人面对一堆餐具的时候恐怕也没多大功夫去享受餐食。西方人在生活上不会发明一个系统(比如我们的“棒棒”)去解决一类问题,出现一个问题就相应解决一个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蛋杯这样蛋腾的东西。注重外在而忽略本质的愚蠢行为在西方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作者谈道:“中国文化实在是非常高级的文化,是一个懂得如何生活的文化,只有现实生活单纯化才有精神生活的空间。”一些西方人却以为这是低级文化,以为他们并不聪明的文化是高级文化,实在是野蛮而可怜的。
除了这些,作者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比如单与双、方与圆、宗教与现世、建筑中的语言暗示。中国建筑中一些我们早已见惯的现象,经过作者的解释,不仅妙趣横生,更令人感动。
汉先生眼里的建筑家是思想家。我想,再缩小范围来讲,建筑家是艺术家。建筑的人文属性是首要的,其艺术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家首先是艺术家,他们掌握理工知识完全是为实现自己的人文构想而服务。建筑与土木之所以被划为两个平行的专业,正是因为前者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而后者需要较高的物理化学水平。遗憾的是,当今,建筑专业因为涉及很多理工知识而较少招收文科生。可如果削弱了建筑的文化价值,那么,仅是盖盖房子,这门学科与土木没什么区别,录取分数线应该比土木还低些才是。
这本十二万两千多字的册子称不上是学术著作,正如汉先生所言,只是“浅谈”。书中没有大段专业知识的罗列,没有步步推导式的论证,章节的划分也不算严谨,很多问题点到即止。因为行政事务和建筑设计事务,汉先生无法抽出充裕的时间来对建筑文化这一课题做深入研究。年近耄耋的汉先生终于放弃了深度钻研建筑文化的梦想,出版本书,正是为这梦想画上句号,更是为了激起年轻一代对建筑文化的兴趣,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学术的专业。
因为脱胎于讲稿,书中的语言都深入浅出、平易近人。阅读本书,好似亲临讲座现场,与汉先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这一点,也让本书的阅读变得十分的惬意,无论是沙发、案头还是枕边,总可以借着日光或灯光品味中国建筑中的大千世界。在阅读中思考中国文化,发现中国建筑之美,并获得建筑文化方面的启蒙,是我读此书的乐趣所在。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后感(五):建筑的文化解释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因此不通过建筑就无法真正欣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说来惭愧,我对建筑一窍不通,所以按照汉先生的说法,笔者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得并不全面。记得在宏村游玩时,导游带着我们转了一圈后,同行的人要么忙着购物,要么坐在村头古树下休息,殊不知导游喋喋不休的解说正是在告诉我们古建筑上的一砖一瓦、雕栏画栋无不烙上了传统文化的基因。西方人非常重视建筑,早就把它视为三大美术之一,而“我国的读书人对于字画是本行,对戏剧是观众,对建筑是外行”(P233),我想我多少受这一传统的影响。你不把它当艺术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艺术价值,相反,分布在各地的幸存古建筑如同一个个藏在深闺的美人等待我们去挖掘去领略。所幸现在的国人并不像古人那样对建筑抱有偏见,西递、宏村、周庄之类的古村落比单纯的自然景观更受欢迎就是一个例证,前几年梁思诚的“走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对传统建筑的兴趣越来越浓(而跟其父无关)。相比而言,我认为汉先生的这本书比其它更专业的著作对我们欣赏中国建筑更有帮助,因为它“语言生动易懂,内容深入浅出”。
1
本书分二编,都是在演讲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第二编“认识中国建筑”原为台湾“救国团”的暑期学生活动所作的演讲(具体何时,作者语焉不详),在那之后,即二十多年前,他又为东海大学建筑系作了一系列演讲(共五次),第一编“中国的建筑与文化”即是这次演讲之成果。两次演讲谈的都是建筑与文化,观点和内容多有重复,只是后一次演讲“尝试以艺术与文物为佐证讨论建筑的意义”, 所以第一编较第二编更为周详而充分,勿宁说第二编只是第一编的附录。
2
汉先生说,“可以把建筑家定义为思想家……思想要以学识为基础”,虽然汉先生很谦虚,说自己“花在学问上的工夫太少”,“只能浅谈”,并最终“放弃了对建筑文化深度研究的梦想”,但读完全书,你不得不佩服他学识渊博。汉先生此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文化架构谈建筑”,希望通过文化去“了解中国建筑隐藏的意义”;反过来他也“用建筑的架构谈文化”,希望“从实际的建筑透视中国文化”(P232、233),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建筑本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办法是根据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分析所持有的共同看法,表列出来,然后选择其中最重要的,而且与建筑在观念上可密切贯通者,予以分节讨论”(P192), 可谓取精用宏。汉先生在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又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对中西建筑都了如指掌,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无法与他的建筑知识相媲美,但浅薄如我辈是难望其项背的。比如在第一编第二讲“自文化看中国建筑的三个段落”中,他对中国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大势都讲述得非常到位,连起来几乎可以看作一部浓缩版的中国文化史。
3
谈文化并非汉先生所长,书中真正的创见在于对中国建筑进行文化上的诠释。例如在解答何以“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石头的建筑”时,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更重视建筑的生命感。首先,“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其次,石材“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而“木材的建筑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的感觉,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第三,造型的生气也很重要,而“石头太厚重,没有飘逸感。惟有木材,而且采用木柱支撑系统,才可能建造出当时的主流文化所需要的感觉”。当然中国的建筑并非完全不用石头,比如墓室用石材(跟死而不是生有关),另外石头也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材料,不过用的不是“厚重、坚实又自然的山石,而是合乎‘瘦、漏、透、皱’原则的怪石”,“这样的石的造型是与仙山有渊源的”,而仙与气韵文化有关,“气韵生动”,这样曲里拐弯又与生命联系起来了(P33-38)。虽然有点牵强,但基本能让人觉得言之有理。事实上书中这类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比皆是,参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2125801/及http://www.douban.com/review/1664024/,这里不再赘述。
4
当然作者做的毕竟只是拓荒性的工作,“有些只是思想的开端”,所以书中难免有一些“站不住脚的说法”。下面我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说书中值得商榷之处。作者“为了把观念说明白”,有时不得不把“欧洲的传统拿来作为比对”,在作比较时,作者有时给人一种褒西贬中的印象。比如“中国人的建筑行为何以如此的动物性,何以缺乏精神素质”(P52),不过他又说,“了解主体价值的所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质……眼看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就此断绝,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至少把它的文化精神继续保留下来”(P24),作者自身的认识似乎有矛盾,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中西两种建筑风格各有千秋,就像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一样无法分出优劣。当然就文化而言,他可能认为西方优于中国。他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必须在基本的价值上有利他的精神,约束生物性的欲望,以完成大我,这是西洋文明发展的轨迹”,而“中国文化是一个经过包装的原始文化”,何谓原始文化?“就是人类在原始时代以本能为求生存所产生的文化。其基本的性格就是生存,一切价值以维持生命为主要目的”(P25)。中西文化何以会分道扬镳形成了彼此不同的特色?作者认为是因为在从原始信仰过渡到神话时,中国没能像古希腊那样“创造了人文社会中两大支柱:科学与艺术”,而且中国本土也没有像西方那样产生基督教(所以我们的文学与艺术中也没有真正的悲剧)。应该说这些都是事实,他说的中国人“现世主义、生命主义、官能主义的人生态度”的消极意义在当代日益凸显。没有宗教信仰,“敬畏上帝”就无从谈起,“没有内在心灵的约束,社会上经常发生残忍的杀戮事件”,因为他们不必担心死后会下地狱。太过现世,自然会特别“重视感官的满足”,在我们被“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色情业比西方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足,我们的贪官一味追求享受,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传统积淀”的一份功劳。当然人本来就是一种高级动物,可以说动物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中国人依赖的“外在的礼制与儒、道的人性定义”太薄弱(宋以降横行的礼教又被认为是摧残人性),无法把某些人的动物性限制在它应该呆的地方,以致他们常常兽性大发,这就是何以中国人也讲以人为本,却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本质不同的原因所在。同样,虽然我们有“吾一日三省吾身”的古训,但作者还是说我们“不是内省的民族”,因为我们不能像西方人那样在上帝面前平等地忏悔自己的恶。
说是商榷,无形中我却在为作者辩护,我想我已经被他说服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当然,纵使书中真的有不妥乃至错误也不足为奇,因为真正的好书在于启人心智,让你自己“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在于让你和盘接受它的观点。
5
我读书有个毛病:虎头蛇尾,常常一本书还没读到一半便放下了,这本书也不另外,所以我不敢说我对它了解很全面,我写的读后感也难免有片面之嫌。管中窥豹,就我已经读过的部分看,我想说:它既是一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佳入门读本,也是一本能使你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好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