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16 02: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商业领袖访谈录》是一本由李翔著作,32.80元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30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领袖访谈录》精选点评:

  ●好!

  ●商业领袖的另一面。不失真诚。

  ●什么叫味同嚼蜡?

  ●李肇星先生说,如果有很多书,不知道该读哪本或者读不过来,那就看看书评。我觉得,名人传记也是这样,读读访谈录是很不错的选择。 该书收集的这24个人都可以说是各自领域的传奇人物。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包括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所以读商业领袖的访谈录期望能从中得到他们的创业或者经营秘诀是基本不现实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还包括,他们首先都是商人,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商业秘密告诉你,他们也许说了一些所谓的秘密,但是最根本的经营是不会告诉你的,并且因为属于采访稿的关系,有些细节不能说的,所以看这类书籍,需要学习的是

  ●7分

  ●一个月读一本书真的很难,时间不够用,这本书我花了两个月读完,又是同时读几本书,串线严重,速度也慢,边读边思考,对照着过去,对照着自己,对着身边的人和事。 我最近比较感兴趣的是企业的对比,因为我刚从外企出来,到民企工作,合作客户是国企。这种角色的转换会很有意思,都是一般高一般胖的人,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这种差异或许来自于选择,你的选择。

  ●立场不同,观察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写书的人文笔很好~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多积极的一句话,向史蒂夫·乔布斯慷慨的分享意识致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喜欢讲这样的话的人,喜欢以此要求自己的人,真的非常非常的喜欢。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

  “商业领袖”,不喜欢这个称呼。

  “访谈录”,不喜欢这样的谈话内容。被采访的对象在摄像机或者录音笔前正襟危坐,客气的微笑,谨慎的回答,纯正面的形象。这太没有意义,不过如果我想撬开点缝隙窥到这些公众企业家的阴影面,好像也不太可能。书中作者的提问很具有智慧与技巧性,很多问题提的非常之冷静,提问的角度与切入点也很刁钻。翻了几篇之后,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物访谈类文章的范本。如果我做文字工作的话,这会是很大的收获。:)

  读完<马云,光荣的荆棘路>章节,,做了很多梦。文章写得很生动,马云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想我有了精英崇拜综合症。

  lt;王中磊、王中军兄弟>,我也认识一对兄弟,哥哥能干,弟弟帅气,我很想问问他们兄弟两个小的时候是否经常打架。此兄弟非彼兄弟。

  lt;你所不知道的史玉柱>。觉得他的性格与自己好像(仅指性格):沉迷于网游,胆小,做事全力以赴,自我,把世界关在门外。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二):对阵商界大佬的理想主义80后

  李翔看起来腼腆羞涩、带着黑框眼镜,留着艺术家惯有的半截长发,凌乱而飘逸。作为一个80后,他的偶像近在眼前——吴晓波、许知远,都是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渴望以文字获得荣耀的人。60后、70后、80后,理想主义气息代代相传,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里,他们却选择以商业书写复兴早已消逝的理想主义,某些人看来或许是犬儒主义的装逼,他们自身却真诚无比。

  李翔看起来腼腆羞涩、带着黑框眼镜,留着艺术家惯有的半截长发,凌乱而飘逸。作为一个80后,他的偶像近在眼前——吴晓波、许知远,都是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渴望以文字获得荣耀的人。60后、70后、80后,理想主义气息代代相传,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里,他们却选择以商业书写复兴早已消逝的理想主义,某些人看来或许是犬儒主义的装逼,他们自身却真诚无比。

  在8年前,许知远加入刚刚创刊的《经济观察报》时“一进屋就把脚放在了茶几上,好像这是他的办公室。”而在中坤首演的西藏酒吧里,李翔也是对一张一脸媚笑递上来的名片睬都不睬,径直扬长而去。这种清高孤傲的气质或许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为了在精神上与那些如雷贯耳的商界大佬们平起平坐,甚至,俯视、刁难、敲开对方紧紧包裹的“果壳”。要知道,他所面对的都是商界除了名的强人,其气场之强悍,为人处世之“霸道”往往令年轻记者未问先怯。60年代出生的吴晓波身上的清高气息就要稀薄许多,初出茅庐采访声名已赫的鲁冠球时不禁阵脚大乱、语无伦次——这个后遗症一直留到了今天。

  作为80后,李翔能够镇定自若地深入商业领袖隐秘的内心世界。这固然令人赞叹不已,但仅仅是第一步。他要拨开对方身上汗牛充栋的公开资料所形成的迷雾,发掘人所未见的新特质、新故事、新侧面,而不是毫无创见的人云亦云。

  他有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在开始访问之前,他早已把被访者的办公室、穿着打扮(包括头发的黑白、疏密)、言语间的细微动作收归眼底,与之前读到的公开资料相互印证,从而一把抓住商业领袖身上的鲜明特质:朱骏——肆无忌惮的商人;郑李锦芬——无时不刻的优雅从容;朱敏——形影相随的饥饿感……同时,他也善于从公司的细枝末节中推断领导者的地位(比如,马云在阿里巴巴公司视频中的无处不在),甚至公司的管理秘诀(东软的高尔夫球场正在改建为可泊车千辆的停车场——那是东软一直奉行员工持股的结果)。

  他的好学不倦也为他深入商业细部助力不少,据吴晓波称,他总是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满了形形色色的书籍。他能够随时调动大脑中的商业资料库,将面前的对手与那些著名CEO们自动配对,朱骏——唐纳德特朗普,刘积仁——罗伯特诺伊斯,张忠谋——安迪格鲁夫……它能够随手引用一些恰到好处的商战包袱,甚至《热爱生命》中的故事,莎士比亚的诗句。这使得他的行文不像其他人那样枯燥无味,而是摇曳生姿,跌宕起伏。

  当然,少年得志的年轻人都少不了一样东西——运气。在后记中,他一一感谢那些他所遇到的“中国最优秀的媒体人”。他不无自豪地写道:“我所做的,仅仅是像一个酗酒成性的醉汉,在他们装潢美酒的酒吧中狂欢一番后,大声呼喊‘买单’,然后不扔下一分钱,摇摇晃晃走出去。第二天接着再来,用自己编造的华藻词句,喋喋不休讲个不停,直到烂醉。”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三):传媒业的几个新现象

  传媒业的几个新现象

  刘思坤

  今天逛书城,看到了几本书,连同这几天的传媒阅读体验一起,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传媒业的几个新现象。受作者本人视野所限,这些现象可能早已成型,并在背后形成了稳定的赢利合作模式,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1、企业(传媒的客户)与传媒(作为企业本身)深度合作:打“责任”牌

  《财经》研究院每周一发布质量上乘的《宏观周报》,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马不停蹄,在金融海啸肆虐、经济风云瞬息万变的时刻,坚持一周3——4篇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分析,加上产经、政经、科技与人文的纵深调查,《财经》杂志在中国大陆俨然已经成为顶尖观点综合性媒体,注意力与影响力已经得到市场的充分肯定,与《南方都市报》等南方系媒体如出一辙:打政治牌,获得影响力,从而赢得市场份额,实现媒体赢利与持续发展(包括从业人员自身发展),为受众提供观点,解读日益变化的社会,其核心便是“责任”。

  2、媒体自身开发出版形式媒体已经成为常态

  纸质媒体,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等高端观点纸媒(前两者属于日报,但兼具后者的深度与使命感)相继出版系列图书,作为它们核心新闻内容的衍生产品。如《新京报》的《日志中国》系列、《南方都市报》社论系列、《经济观察报》的《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决胜营销》以及2009年1月出版的最新的《商业领袖访谈录》等,都是纸质媒体核心内容产品的再生产、再销售、再赢利。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出版的品牌图书《南方传媒研究》(现已出到第15辑),早已蜚声业内。

  网络媒体中,以财经门户网站和讯网为代表,如《华尔街困局与中国经济》、《中国10大主流基金投资指南》、《挑战-中国经济观察》等系列丛书的出版,皆以和讯网自身内容产品的整合而成,由于其财经门户自身的资源深厚,图书不仅紧随经济热点,质量也自然过硬。

  电视媒体中,央视的品牌图书自不必多说,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脱胎于《百家讲坛》的图书自然家喻户晓,除了为作者版税赚了个盆满钵满外,还造出了几个名人。另外,金融海啸的背景下,经济学成为显学,央视经济频道的系列丛书(如《中国财经频道》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的《华尔街冲击波》、《直面通胀》等“打开经济问号”系列图书)也在图书市场一炮走红。书籍承载的内容都来自于电视节目本身,但因为信息呈现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营销模式,央视线上内容的线下再开发,为其赢得了持续的注意力和利润。

  实际上,在这个传媒发育加速的时刻,传媒的形式必然眼花缭乱,但其内核却没有实质性改变:内容依然一致,只是载体发生了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媒体即讯息”,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观感,只要信息承载的方式围绕信息的传播最大化、媒体企业影响力最大化服务,就一定是正确的发育逻辑。

  3、个人观察:《经济观察报》系列丛书为何与青岛出版社合作?

  从已经出版的《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决胜营销》等《经济观察报》主编的丛书来看,其出版方合作者多为中信出版社(财经系列品牌出版商)和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此次最新出版的《商业领袖访谈录》(2009年1月出版)却是跟青岛出版社合作,令人意外。

  《经济观察报》有着深厚的“山东血脉”,虽然采编和经营中心在北京,但它的报社总部在济南,它的排版大气、内容充实、举办的营销品牌活动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从报风、管理和影响力地缘上看,它是典型的“北京媒体”,但从它的产权与登记注册地来看,它却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该报的系列丛书如今也落户山东青岛,有些意思。

  更令人期待的是,《商业领袖访谈录》

  作于2008年12月29日晚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四):历史可以重复吗

  art1 阅读方法

  我用历史课学到的方法来阅读:context,player, strategy and action. 历史就是分析史料:argument 第一, document, evidence做辅助,logic是魂。观点在于:他有其他选择吗?偶然还是必然?可以复制吗?

  art 2 访谈摘录

  最大的过程如任正非所说,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这些赢家最重要的品质是能跟上中国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1)快速学习能力;牛根生,陈至列,王佳芬,朱敏 ,陈义红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自己最优秀的地方是学习能力过人 2)角色转换- 由技术人才到管理者,投资人; 3)独立思考“听得多,看得多”态度是critical thinking 4)专注- 巨人11年3件事

  但核心驱动力是他们的内核,这群拓荒者对挑战有本能的兴奋,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战争有兴奋感。他们敢做,能忍,善争,真正的策略大师哪里是被驯养的?这也许是徐新强调的杀手的直觉,唐峻,卫哲,陈永正都是职场精英,却不会是企业家。

  看几个产业的战略家的思路很有趣,未来十年是中国产生世界级企业的机会,推动力无非: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速度取决于:1)既有产业集聚/集中水平;2)产业需求的成长性。整合者的着力点都在于产业价值曲线有最大附加值的地方

  1 制造业

  大规模量产和隐性冠军两类

  2 消费业- “衣”都在品牌经营这块。周成建“虚拟运营”,郑永刚“资本运营”多品牌,“细分:陈义红“品牌经营”-对资源和产业链的整合,他认为中国会是生产基地,但市场运营不会是最强的,所以他并购有品牌积淀的;(另外记得渠道,3种模式适合不同市场- 代理,特许加盟和直营;一线城市加大直营,因为渠道商力量太大;二三线城市可以特许加盟;倒是农村喜欢大购物)

  保健品- 巨人的对人的欲望把握,市场上地面推广经验(在保健品,网游)-史说所有行业他都是后来者,但他做的时候会分析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视消费体验

  1 曾鸣 - 战略学者;阿里巴巴总裁

  《略胜一筹〉论述中国企业持续增长需要的战略选择:两类企业“机会经营“与”产业经营”。在市场环境成熟,选择:专业化,砍掉机会业务,大舍而大得;为主业投入大量资源,大赌而大赢;为战略建立体系,大拙而大巧。

  《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格局”还是“中国价格”与创新的结合-成本创新。1)企业通过创新降低成本,并非简单的低要素成本-人力,资源;2 企业创造性地以种种方法低成本-高性价比。这从某个方面验证了我从三一投资得来的行业判断:“核心技术+进口替代+传统行业“-成长性,核心竞争力兼具。

  中国公司的崛起不同日韩,日韩企业在于少数产业的集中突破,。而中国企业会在大多数产业的制造环节全面突破。-整合创新的战略横扫日本,欧洲的隐性冠军们(百年工业史:中等技术难度,相对技术密集,应用型研发,中等劳力(熟练技工)密集,中等资金要求:比如精密仪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 在大的产业链上,美国是创新领导,中国后发制人-实现大规模量产,产业链的最后一步。(富士康的“收割“战略)

  鸿海是中国制造现有模式的一个极致。它不做品牌,在代工的效率上做到极致- 全球布局,军事化管理。1)选行业和客户; 2)人力和资本的效率; 3)时间控制

  2 朱敏

  他认为中国的机会在于由“蓝领社会”到“白领社会”

  他认为自己是杰克伦敦和安兰德笔下的人,硬汉,聪明人和英雄,凭借胆识和智慧跨越挑战

  3 史玉柱

  “文化就是解决管理解决不了的东西”

  “所有行业我都是后来者,但我会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自己怎么做”

  “我很重视消费体验,看人们的心态和欲望”

  “我在公司做拍板的事情- 想出几百个点子,挑一个最好的,大家都通过的,我很害怕风险的”

  “巨人11年只做了3件事,脑白金,投资民生,和网游。聚焦是我能做成最重要的原因- 对项目有3个要求:1)回报率高,稳定;2)安全;3)可变现能力强;选择的结果是投资上市银行

  4 郭台铭

  “微利时代,执行力更重要- 品质,价钱,交货,快速反应”

  “工作要有3个压力- 实践,品质和成本”,有压力才称得上工作,不然就是玩耍“

  “鸿海是打不死的蟑螂和地瓜”

  “我的时间30%在看得见的营业额,70%在未来3-5年的技术和战略”

  “鸿海和台湾的未来,都是走向研发,技术,材料和应用方法的研发”

  1)“精密机械- 传统模具加工到大量生产,中间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2)材料- 纳米科技,TFT-LCD越做越大就是机械工业,半导体设备制造(而ic越做越小是物理和材料工业)”

  “顺境的人生谁都会走,只是速度快慢,人一定要走逆境,而且越年轻越好”

  3)电子-

  5 张忠谋

  “最近20年以来,最赚钱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产品的创新““最好的创新在亚洲。是要能创造自己的市场,次好的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晶圆体代工就是一个创新-我们建立了和客户的伙伴关系,而且用赴汤蹈火的精神服务客户”

  “1956到2000年,半导体行业5-6年一次波动,是因为不断有新加入者,年成长16%,趋向成熟-产能过剩

  “我在德州仪器就发现了日本,台湾的在这个行业制造的优势-作业员的纪律和素质,这就是文化背景,所以有良率,但现在人的因素被机器代替,这个优势消失了“

  “管理有好几个层次,最好的是建立好的制度,次好的是找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第三个层次是一个经理人有头脑处理单一问题。 做评估,看客户反映”

  6 任正非

  “作为一个商业群体必须至少2个要素才能活下来,一是客户;二是资源(整合中看出自己能做什么);华为只做了一件事,专注于通信核心网络的RD,不为其他诱惑所惑“

  ”电子工业的速度快来源于没有自然资源限制,它是最难的

  ”变革和学习-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五):那些写字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读吴晓波出奇的早,初二那年读的《大智大愚吴先生》,只记得是用第三人称编的小故事,有江湖段子的味道,风趣幽默。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又翻倒出来,顿感十年岁月,白驹过隙。那时候读起来尤其有趣的故事,现在却没有了半点快意。

  如果不是封面漫画上那副夸张的大眼镜,我甚至都不会把《大败局》的作者与《大智大愚吴先生》的作者联系在一起。如果算上近两年的《激荡三十年》的话,其间的精神气质,差距更大。

  而这种差距却在另一方面见证了一位财经记者的成长;更进一步说,吴晓波现在更像是一位财经作家,是国内最好的企业史作家之一,蓝狮子财经丛书的出版策划人,致力于商业阅读的推广。

  2008年,我在太多的地方看到他的身影。年初的时候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下),FT中文网上的专栏,《经济观察报》上的专栏,在《波士堂》中担任嘉宾,在年末“第一财经”推出的《激荡·1978—2008》中作为总撰稿人和多个年份的见证人。这一年,吴晓波因为《激荡三十年》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特殊时点,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点。2009年初,他照样拿出了《跌荡一百年》(上),在他的博客中我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他税之乡》也是由蓝狮子策划出版的。

  吴晓波在更大的平台上显示出了一位江南才子的游刃有余。不管是写书编书,还是出版策划,他像是一位旗手似的卓然前行,高歌猛进;正像他在《激荡三十年》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对历史的本质我始终迷惑不解,而这似乎也成为他写字的动力。吴晓波组织了一个企业史“写作班子”,在这条路上继续着他的“光荣与梦想”。令人期待的是,他刚刚40岁出头。

  但像吴晓波这样的书写者并不孤独。

  在8年前,一位叫许知远的年轻人加入了刚刚创刊的《经济观察报》,他第一次见主编何力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一进屋就把脚放在了茶几上,好像这是他的办公室”,因为在他的眼里,报纸应当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而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他满心理想主义地想跟同事办一张“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那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其间那种莫名其妙的忧郁气质,感染过许多同样心怀梦想,但却找不到出口的年轻人。那一年,他成为《经济观察报》的主笔,只有24岁。

  吴晓波在许知远后来出版的一本《新闻业的怀乡病》中作序:

  “对于一个以‘致富’为唯一生存准则的时代,丛林法则和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总归要有那么一些人去呵护住最后那点理想的火星,总归要有那么一些人用夸张和尖利的声音去引导精神的方向。我们都是最终达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我甚至怀疑以‘天生全球化一代’自诩的许知远们能否真的走到那里。但是,在很多时候,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像稻草人一样地矗立过,历史的大风总要从这里吹过,我们和它处在同一个方向。

  “我相信,总有一代人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许知远后来出走《经济观察报》(2005年),还是因为理想。他在博客中透露了离开的原因:这个机构的正义感的彻底丧失。而正是在这一年的8月,许知远出版了《新闻业的怀乡病》。他在书中提及,在离开《经观》之后,他打算办一份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生活》那样的杂志;10月,许知远的单向街书店开张,日后这家书店以及单向街·沙龙成为了北京城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现在已有4家分店;还是在这一年的12月,许知远创办了《生活》,一本人文气质浓郁的高端杂志。

  许知远后来还出版了《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纪事》,笔触是一如既往的优雅,基调是今不如昔的忧伤,但在水平与格调上却很难超越,或者说是突破先前的作品,即便是最早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人们批评他文风浮华,缺乏逻辑感,心怀天下而又显得“无病呻吟”。但他甚至可能比任何人的批评都更懂得自己文字的优缺点,也就是他一直刻意追求的腔调:神态超然却又充满温情。但遗憾的是,他仍然在重复自己。

  但是这种重复却从没有远离他最初的梦想:我希望利用文字来表明一种生活态度,来阐述某种道理,甚至有点粗暴地规定某种道路。更明确地讲,我是一位非文学类作家,是一位喜欢对世界进行广泛发言的知识分子。

  坦诚地说,这些年来,许知远只是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他成名很早,现在也只有32岁。

  “依靠写作获得荣耀”的年轻人并不只有许知远。《经济观察报》的编辑方军就曾经这样开玩笑似的向吴晓波介绍过这个孩子:“这是小了几岁的许知远。”

  他叫李翔。同样看起来腼腆,戴眼镜,留着半长而又散乱的头发。他在09年1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商业领袖采访录》,是他近年来采访商界名流的结集。

  也是吴晓波作的序。他在序中提及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初次采访大人物鲁冠球时的心情:心虚打乱而不知如何提问。他说自己的这个后遗症甚至留到了今天。“这样的经历不知李翔是否经历过,但从此书中看到的景象是:他已然具备了跟知名者对话的从容与镇定。”

  像我在读李翔采访李开复的章节中就被他的机敏与冷静“吓”到了。他问李开复现在有没有压力,来自哪方面?

  李开复说,现在压力大一些,主要来自自己,因为总想做最好的自己。他解释说:“当一个人觉得他拼命工作跟随边做结果差不太多,他就没有很大的动力,但是当你觉得如果多努力一点,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响而努力的效果,看到自己对公司的帮助,那你就更愿意去做事。”他的这个回答看起来很美。

  但我没有想到李翔的问题那么刁:“你指你的上一家公司开始变得更官僚?”

  李开复反应很大,“这个是你想要的,炮轰微软官僚?”

  李翔问:“那你前面是在讽刺谁?”

  李开复回答:“没这个意思,我指的是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别,还有总部和子公司的差别。子公司更像是自己的企业,所以我会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可以对公司有帮助,那我就很愿意去做。”

  但李翔还没有完,又接着追了一个问题:“可现在Google也在变大,而且他变成大公司的速度更快。”问完了再追:“你是怎么做到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李开复说:“我觉得是,尽量少让决定卡在我这边,然后我希望每一个做经理的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放权,尽量让每个人有最大的做决定的权力。”李翔再追:“这和你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读这样的对话,我甚至能感受到当时采访现场隐约暗涌着的火药味儿。因而为这样聪明、镇定的记者而感动。要知道他还是个80后,所以我在读到这些采访录的时候,经常被这种与年龄很不相称的成熟、老到吓到了。

  在李翔4、5年前的博客日志中,我读到了这个年轻记者真实的侧面,那时候他刚刚加入《经济观察报》不久,他用窦唯的那首《噢!乖》形容自己的心情,“爸爸,妈妈,你们可曾原谅他,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他说自己“像小时候来到陌生的环境中一样羞涩。但是我知道自己有多喜欢这份报纸。如果没有亲自经历过,没有人知道一个20岁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给自己喜欢媒体打电话要求去实习时候的心情。我从来不跟别人讲自己的过去,因为我老觉得自己能够超越过去,但是我发现对这份报纸的感情始终没有绕过去。何况现在的包括离开的人,他们给了我多少机会和帮助。我只能惭愧自己没有做的更好。”这篇日志叫《温暖的一天》。

  他问自己“是否不够勤奋?”担心自己写不出好稿子,在《积极生活》的日志中,他鼓励自己要心态平衡,要有耐心和永不停息好奇心,满怀善意,坚决勇敢,与众不同,不拒绝改变。他说:“我们有这么多要做”。他还援引了同事许知远的话,“想一想我们有多少大场面没见到过,有什么理由沮丧”,“一个人活着就要让别人觉得振奋,不能让人看到你还觉得垂头丧气。”

  他也抱怨自己的“知识面如此狭窄”,坦陈心底的慌乱:“我自认为是内心虚弱的人,这种人很容易被同化。所以,当我整天听到一些似乎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的名字时,心虚难受就更不必说了……世界上的东西,原来是这么多啊……”

  在这些文字中,我读到了一个理想者的焦灼、困惑,以及困惑之后的奋然前行。

  “我发誓,我一天睡4个小时也不能保证我每天就能写出3000字来。对于抱怨我不够勤奋的人我不知道该不该这样去回答。”

  他评价凌志军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时说,“这真是一本让做记者,志在非虚构写作的人汗颜而绝望的书”,“比起来,记者之辈愚笨如我,真像是吃白饭的。”

  而在2009年,这位自称愚笨的记者一下子拿出了两本著作《商业领袖访谈录》以及《共和国记忆60年》。他还不到27岁。

  他在《访谈录》的后记中谈到“词语和句子都是我最甘甜的酒”,他也谈到了许知远、吴晓波和凌志军;他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中文作家,我敢担保我一定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而在三个月前,我在吴晓波的博客中读到了他谈凌志军的日志:“给凌志军的北京家里打电话,凌夫人赵晓东说,‘凌志军的声音会很弱,他不是故意的,请你见谅,因为他的声音响不起来。’电话这端,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赵晓东告诉我,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凌志军的脑瘤奇迹般地消失了,不过他身体还是很虚弱,需要长时间的休养。这是我近段时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之一。”

  这些写字的年轻人志同道合,因此心心相依。

  我突然想起《南方周末》著名评论家鄢烈山的那句话:人人都会有“青年”, 却不一定有“青春”。只有那些富于青春激情的创造者,为推动这个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建树的人,才会在“时代”的年轮上留下印记,不算枉度了青春。

  吴晓波在今天(2月3日)的博客中写到:开始写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商业领袖访谈录》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