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是一本由王蒙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我看得支离破碎。但是,我突然羡慕那个年代的生活和友情了。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 纯朴 同样的年纪 不一样的心境 她们有热情有激情 也为信仰而执着 时代不同了 很多东西不可理解 但人其实都一样 过好几个世纪也还是一样
●要死,没意思
●不想对本书中灌输的特殊年代下教育做过多的评判,让我感动的是那一群天真纯洁却又热血的中学生们。我们的中学和她们的完全不同,但是我也一点儿不想回到那个年代。我喜欢蔷云的活泼热情,郑波的又红又专,在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不具有的品质。
●其实隐藏了许多伤痛在其中
●一曲梦想与青春的赞歌,只有在那个年代和那个年龄才能写得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的小说。它属于一类人,更属于一个时代。
●主旋律……
●王蒙想要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情感。一种热烈的,虔诚的,质朴的情感。那个纯真的50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
《青春万岁》读后感(一):我与青春万岁
这里记录着那个年代,怀着满腔的热情,积极面对人生的青年人的生活。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感动着我。李春的俏皮,还有杨蔷云的那股子认真,使我深深地融入她们这个群体,与他们同欢乐,同悲伤。。。
《青春万岁》读后感(二):撑着看完的
首先王蒙先生的文字功底没的说,刚开始看到时候还羡慕这些女孩激昂的青春并为之鼓舞,她们聪明活力思想健康积极又很乐观团体意识强烈,还挺喜欢杨蔷芸这个小姑娘的。
不过题目是和赞的,青春万岁!
《青春万岁》读后感(三):我羡慕他们的青春
小说描述的是刚建国时的高三中学生的故事。虽然她们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学生,我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但是我羡慕她们。她们的青春年华里不仅有课业的负担,对升学的希望,她们还有会享受生活的美好态度,对国家和人民的无比忠贞,对朋友们细心地帮助。她们的生活中有诗歌,有文学,有红歌,有篝火晚会,还有思想,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们这一代中学生、大学生呢?我们除了课业,还有什么营养的东西。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太多的生活。我们开始不会交谈,不会写些文字。即使我们交谈也只那些肤浅的东西,女孩们总是谈论明星野史,男孩们嘴里总是DOTA,,CS。我们不再像她们那样谈论自己的理想,谈论自己祖国的发展,我们的思想开始往下走,道德也随着它离我们远去。那时的思想潮流是“为人民服务”,今天呢?是怎样让人民为我服务。在我们还未彻底堕落时,去看看你爷爷奶奶那一辈青年人的青春岁月吧!我羡慕他们的青春。
《青春万岁》读后感(四):《青春万岁》
这本书给我一种轻松愉快、温馨亲切的感觉,书中的各个人物都是那么富有个性,相比于我,显得我是那么平凡与平庸。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头几个年头里,主人公们都是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女生,她们在高中发生的事、遇到的人凑在一起便成了本书。郑波,这个女生因为比别人年纪大点儿,所以给人一种大姐姐的感觉。我多么希望她最终能和田林在一起啊,可惜没有;我想她今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敲钟人”(教师)。杨蔷云,对任何事儿都有激情,敢爱敢恨,非常优秀,勤奋有主见,演讲好,物理棒,虽然开始和同学有矛盾,后来经过改正缺点也与人相处得很融洽了。呼玛丽是个可怜的女孩儿,这个孤儿信教,长期受着李若瑟的精神控制,不过最后她也得到了精神自由。我很喜欢苏宁,她似乎天生带有一种公主气质,宁静高雅,虽然她也因饱受精神折磨而长期消沉抑郁,但她最后也恢复了十八九岁年纪女孩的青春心态。
书中的女孩们都很善良、真诚、勇敢。有人犯错了,大家会指出来帮那人改正,并为犯错的那人感到着急忧心;有人心里痛苦,大家会竭尽一己之力帮那人重新快乐起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没有嫉妒,没有偏见,没有私心,真是和谐社会!那种单纯的氛围真让人羡慕,我都想回到她们那个年代了。不,最好是我也能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哈哈。
.s.忘了吴长福了,那个矮胖的女生,至少她是很想变得更好的。
2013/10/9
《青春万岁》读后感(五):她们的高中时代和我的高中时代。
我现在是个高中生,比她们小一年。于是看书的时候难免把他们的生活和自己作一番对照。尽管相隔五十年,一切都大变样,但是有些东西是不变化的。
郑波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或是杨蔷云?郑波大概是个人人都喜爱,尊敬的姑娘。从名字里就表现出从容沉着,既温柔又坚决。而杨蔷云就更活泼,直率。她们能够相互欣赏,相互批评,相互帮助。郑波对杨蔷云说:你是有缺点,可你克服缺点就像太阳融化冰块一样,并不困难。杨蔷云对袁新枝说:你有一种外交家的风度!好像老虎来了你也能给它讲一个故事那样。
李春一直不算讨人喜欢,就算到了毕业的时候,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那并不意味着她就此变成了郑波那样的人,从自私到无私始终没那么快。我在想我是不是有点像李春,有多少人像李春。我很喜欢我的班级,喜欢和同学们一块,但还是为班级做得太少,有些时候也有些游离。我也很看重成绩,我也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小小的骄傲,可我还不及她坦率。
我大概没资格讨厌李春。
呼玛丽的故事是很让我感动的,但是涉及到宗教,很多人大概会感到不爽了。我觉得作者并不是对宗教发表评论,自始至终都没有,它只是个背景(至于杨蔷云同学说的话,那大概跟她性格有关吧)。结尾的时候,呼玛丽默念着:“主席,谢谢您”,我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特别感动。
我喜欢50年代的感觉。
喜欢看她们夜游的情节。她们的欢声笑语与凉凉的晚风糅在一起,她们看着自己的国家不断的发展变化,是真心的高兴!天安门在这些18岁女孩的眼中,就是无比的神圣和深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情寄托,生命当然就是充实而有力量的。我深深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她们相比是那么的单一,也那么的缺乏激情。她们为什么不疲倦呢?她们为什么能集合了青春活力与成熟笃定呢?真羡慕她们呀。羡慕她们考完高考还能在宿舍里聊天,并且把题目当成谈资笑料。
50年代的天仿佛比现在更晴。
田林和张世群,我一直觉得这将会发展成两端爱情故事,郑波和田林是真的暧昧过,但是杨蔷云似乎一直想得很简单。那会不会是我想复杂了?结局也写得很模糊,似乎有千万种可能。
蔷云是最热血的一个,但最后她也说:以后不能再凭一时的热情。我又特别喜欢这句话。立竿见影地迅速成长。
那天下了晚课,看着外面老胡和他儿子打球,操场很安静,仅有微微的风和篮球砸落的声音。在这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熟悉的校园中,我突然觉得四周都很空旷,都一眼望不到边,可我的中学时代就要望到边了。无论什么年代,中学时代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代。我现在特别相信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