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8 03:3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摘抄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是一本由[日] 司马辽太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精选点评:

  ●还蛮有意思

  ●精彩合理科学地YY,不过司马辽太郎还是那点老毛病,罗嗦了些

  ●偏激一点,萧何是猪脚,我总是很难理解萧何为什么就这样为沛公卖命?

  ●不晓得是翻译有问题,还是我和书里认识的某几个人的名字不是同一个人。。。

  ●曾欲购此书未果,后从东财图书馆以同学名义借此书二册。以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这段熟悉的历史,有更多发现。

  ●封面设计丑成这样一定会影响销量吧!不过若不是如此,恐怕也很难从上图借到如此崭新的书。

  ●写作顺序基本是从前往后的,但比较随性,经常讲着讲着就跳到后面了。细节很多

  ●日本历史学家看楚汉之争。

  ●老早就想读这个日本第一司马迁蜜的第一畅销历史文学了 全日本的文学作品 除去挪威的森林 就属项羽与刘邦的粉最多了....

  ●难以想象一个日本人写的中国历史比中国人写的好看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一):三点一刻读书笔记

  关于这本书,我下的版本很乱,目前在读的这个貌似是最完整的。

  好,废话不提。

  断断续续看了一周,这套书也看过去了大半。

  可以说这本书给我第一次接触历史的小孩子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它的背景铺垫的很明确。

  例如为什么关中王如此重要,在于其的丰富的粮食来源。

  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现在游戏规则的最原始的版本,还有,我最心向往之的,侠义被司马桑解释成了黑暗现实版,让我不禁开始考虑我生来就是个流氓胚的问题。

  看到现在,巨鹿之战之前,刘邦是个尼特族,但是我怎么感觉刘邦我看到现在完全看不出任何野心,虚怀若谷的大叔样,他对于张良的态度,我是应该佩服他的果断识人之能,还是感叹无人可用时的无可奈何呢?

  一个人成功到底有太多的因素,为什么只能回归到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人只能不放弃希望,在你悲剧时候闭上你的鸟嘴。

  当然,这是作者对于历史自己的理解,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是我现在不是很确定这么丰富的历史见解的作品对我有什么影响,对于一件事实的把握和分析也是作为一个看历史书的童鞋必修功课之一。

  下一次,三点一刻的喝什么咖啡好呢?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二):浅读《项羽与刘邦》

  女友力荐我去看,并说“你肯定会喜欢的!”,看完后我想说,我真的好喜欢啊!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最好看的历史小说,也是今年最爱的一本书。

  据说司马辽太郎是司马迁的脑残粉,故改名为司马辽太郎,取名“辽”,自认远不及司马迁。

  看书时,有种强烈的感受,司马辽太郎的眼光不止独到而是毒辣。

  在他的笔杆下,对历史的解说字字珠玑,精准得刀刀见血。例如在开篇中,对于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等这些在历史书里一直被信奉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在作者眼里不过是始皇帝为了彰显自身独特的表现,这些统一并未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极为不适应,沉重的赋役和大肆杀戮更是人民的灾难。同时他犀利的指出,秦帝国最大的问题乃是秦采用了最彻底的法家思想,皇帝超然于法外,却又是一切法的源头,也就是将整个庞大的新帝国之命运系在一人身上,这是秦帝国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马对一些史实的见解也非同主流,他非常看重萧何对刘邦的意义,而萧何对刘邦的确是肝脑涂地,他的很多付出刘邦是看不见不知情的,他是心甘情愿为刘邦做嫁衣。当然,每人擅长的东西本来就不一样,萧何的确是一个很好很强大的助攻。最让我惊奇的是,作者说“中国政治总是以让人们吃饱饭为第一要义”,强调粮食在改革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甚至认为,中国很多起义(尤其是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吃不上饭,而揭竿而起的往往也是因为此,英雄也就应运而出。让我不禁想到近代的一些改革,这里不多说。

  在人物描写方面,除却客观的外貌描写,司马对其性格、行为、语言等加入主观或戏谑或调侃的见解,使得人物形象饱满鲜活,可谓入木三分。他对项羽和刘邦的看法早在开篇第一章就以定下,之后在专写刘邦的章节里,对于刘邦那传奇的“龙气”,作者虽都有提及,但并不看重。在书中,司马花费大量笔墨在一些小人物身上,可以说每个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是值得推敲和记录的,使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人物的行为举止都非常的合乎情理有迹可循。这里不得不叹服司马对人物以及对历史的钻研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高空俯瞰历史长河,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与描写还原当时的历史大背景。

  本书意不在带领读者探索孰胜孰败的缘由,旨在以另一视角回看这段历史,也借此抒发作者对项羽这个人物的崇敬与敬仰之情罢。这里的好,只有去书中探寻才可体味到,我无法详述。读完后并无唏嘘,只未觉尽兴不忍将书合上,于是又细读一遍,边读边做笔记,才觉得完满。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三):谈谈项羽跟刘邦

  高中时我有个同桌,同班同学常背地里讨论他的体臭。曾荣幸与他同桌的一个人受不了他身上的味道,在上课时常捂着鼻子回头向着我们做痛苦状。直到有天我因学习作风问题被班主任惩罚性的指派坐在他旁边,同学眼里的我看起来是在承受普罗米修斯般的痛苦。

  其实老实说我是挺喜欢跟这个人做同桌,反正我有鼻炎闻不出怪味。在英语课和政治课以悠闲心情讨论很多建设性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他个人对历史比较有见解,我们两个从秦末聊起。

  聊到反秦起义军里项羽跟刘邦两个人时,他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为项羽忿忿不平。作为厚黑学教材上历史经典案例,实在有太多可以来说了。

  数千年来,不少史学家及小说家都以刘邦早年的浪荡成性,打心底鄙视这个人。对于日后楚汉相争时的表现之评价,也大多较倾向项羽,认为刘邦的成功只是“天公疼戇人”,说直白一点就是傻逼的运气一般比较好,就像阿甘一样。

  跟阿甘不同,刘邦当时的形象放今天来就跟混迹于游戏厅,闲坐在奶茶店打斗地主的浪荡形象,实在构不成青少年的学习榜样。而项羽放今天来也就是人高马大,篮球打得又好的邻家大哥哥的阳光形象,学生会干部里面总会出现他的名字。

  楚汉争霸的结局也令人大跌眼镜,两人的出身和才能都没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而不受世俗“功利主义”所限,不限于常识思考,具备开创时局的眼光及勇气,最终左右了天下的归属。

  没落贵族吕文为躲避仇家纠缠,举家自单父迁至沛县。吕公为人仗义疏财,地方影响力颇大,因此得罪了当地的豪族恶势力,由于吕公和沛县县令是故交,因而立刻成了贵宾,加上吕公知名度高、形象好,沛县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想乘机结交认识他。贵宾能够受欢迎,主人也有面子,所以县令特别帮吕公办一场接风宴席,让吕公能和沛县父老及大小官吏有个较正式见面的机会。

  后来发生的事就是吕文在这次宴会上认识了刘邦,便当着夫人的面,对刘邦表示:“我年轻时,便喜好相术,积这么多年的经验,对面相更是别有心得。但在我见过的那么多面相中,没有人能和你一样,希望你不要妄自菲薄,应努力建立自己的事业。”这番话,倒让一向大方的刘邦傻眼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吕文后来更明白表示,遂以吕雉许配。刘邦自是高兴得满口答应,也由此显现了刘邦心中不凡志向追求,既然我是精品,那么我的另一半也得是精品。 一个男人的身份、地位和品味从他所选择的伴侣就能反映。刘邦当时是什么样的人,三十多岁的人了,官职低微又表现不佳的泗水亭长。

  回头看看身边那些明明已经跌破了发行价的人,竟然还有不少的小额投资者愿意坐在他那轰轰响的屁筒车上。隐隐约约的出现一幅“甜蜜蜜你笑得好甜蜜”的经典电影山寨版桥段。我想这种人是会遭人卸掉坐包的。

  话说吕雉奉父命嫁给刘邦,便和丈夫返回婆家居住。外表娇弱的妻子,个性倒相当坚强,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吕雉也非常相信刘邦一定会成大事。与一般妻子不同的是,吕雉很能欣赏刘邦大而化之的性格,为了他,任何牺牲也都能忍受。所以她甘心由千金小姐变成田里农妇,这可不是一般女子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不是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而是发生在今日的贫困地区或者别的神马龌龊地方,我很是为刘邦的坐包的下落担忧。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四):刘邦vs朱元璋

  原文:http://www.chenrenwin.com/2010/10/%e5%88%98%e9%82%a6vs%e6%9c%b1%e5%85%83%e7%92%8b.html

  中国历史里,有两位从平民走向帝王之位的,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甚至这两个连平民都不是,刘邦是贫民+土匪头子,朱元璋是贫民+和尚。按常理来说,这类人当皇帝,就好比青蛙长了5条退。

  在吴晗所作的《朱元璋传》中,朱元璋的经历大致如下:本名朱重八,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17岁进入皇觉寺当沙弥,后云游四方,当了8年和尚,回来皇觉寺,因担心被元朝抓,而投义军。25岁在郭子兴旗下做郭的亲兵,因机灵果敢有计谋,慢慢成为郭的心腹,郭将义女(后来的马皇后)许配与他。开始由亲兵升级为“朱公子”。郭在时,朱元璋曾离开过他,并外出神奇地招募了不少军队,再回到郭旗下。郭死时,朱元璋吃下了郭一手打造的产业,后被封为“吴国公”。纵然此时,朱元璋的实力仍旧是比较差的,能轻易灭了他的有陈友谅和张士诚,其中陈友谅很强大,张士诚很富有。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朱文正等猛将的帮助下,接连灭了陈、张,奠定称帝基业,40周岁称帝,改国号“明”(正是明教的“明”)。

  性格:

  刘邦性格耿直,气度不凡,肚量大,能容人。朱元璋有计谋,军事才能过人,心机重,心狠手辣。一个有德,一个有术。

  成功原因:

  刘邦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刘邦出身差,志向一般,但身边往往团聚了不少牛人,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等,其中萧何更是在当刘邦还是流寇的时候,看出此人的非比寻常,一直帮助他成为沛公、亭长一直到称王,萧何善于管理后方,张良有军事头脑,后来又有能指挥十万之师的韩信,一个有德的CEO,汇聚了无数有特殊才能的人。

  第二,对手项羽实在有刚愎自用之嫌,在鸿门宴没有杀掉刘邦,反而放弃关中富饶之地,料定刘邦无大作为,封到巴中去当王,自己跑回彭城光宗耀祖,当西楚霸王去了。

  第三,刘邦运气真的不错。不是其父骨肉,却称“其母与龙交媾”,乃赤帝之子,这样的谎话,也有人相信,并成为日后萧何舆论造势的基础。一开始流寇的时候,有萧何帮忙,等奔赴项梁时,又有张良;楚怀王承诺“先入关中者为王”,担心项羽日后实力发展过大,而派当时的超男项羽去灭秦军主力,派不放在眼里的刘邦,带一批兵力一般的队伍向关中进军,便宜了刘邦入主关中。而深陷鸿门宴,却仍旧完好无损地回来。

  朱元璋成功的第一原因要归功于朱元璋的个人能力,25岁投郭子兴,便因为气度与常人不同,而被郭子兴亲自点为亲兵,谋略又超乎常人,因此在郭家很吃得开,借着郭家这个500强,积累了不少职业经验和行业人脉,为日后更伟大的打家劫舍埋下伏笔。刘邦可以说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开始soho,然后成立公司,又带领公司归附项梁更大的公司,成为项梁的子公司,而后母公司分裂为项羽、刘邦各自主管的公司,经过系列的商场挣扎,击败项羽,从而成其霸业,而朱元璋则是先加入一个世界500强,并直线发展,最后反成为500强的ceo,而成其霸业。论谋略,朱元璋会更胜一筹。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原因是人才,有徐达、常遇春、朱文正、汤和等。但是这些人才更多的是军事人才,不似刘邦后勤、军事、情报皆有不同的人才,当然朱元璋后来陆陆续续有了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文人。在对待人才的方式上,朱元璋是“飞鸟尽,良弓藏”,心狠手辣,杀了一票人,不给朱家基业留下任何可能的威胁。刘邦则是称帝之后,继续留用这些得力人才管理国家。可以想象,朱CEO杀了这些人才,自己独立撑一个大明江山要多累。

  历史能给我们反思,比较刘邦和朱元璋,两人都有独特的能力,身边都有得力的助手,但他们称帝更大的原因,应该是国人一直讲的“顺应天命”,封建王朝的帝王,常将顺应天命作为合法帝王的口头禅,圣旨更是以“奉天承运”开头,除了忽悠大众,我想“奉天承运”更有一层时势造英雄的意思在里面。因此,无论个人能力如何出众,能得“势”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朱元璋;被“势”冲到浪尖,如刘邦。再想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冲出那么多的富豪,皆因这些人早主动或者被动陷在势里头。朱元璋、张良、萧何都是擅于借势、造势的一帮人。

  另外《老子》里面二元辩证的“为”与“无为”,所谓“为”,“效法天,效法地”,也是有“势”的含义在里头。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五):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项羽与刘邦

  一、秦朝

  1、秦始皇派李信攻打楚国项燕,失败。后派王翦攻打项燕,持久战,成功。

  2、秦朝吞并六国后,重用李斯为左丞相,采取中央集权、郡县制度进行管理,在全国设立若干个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通过控制各郡,各郡再控制各县,全国是一个巨大的网,朝廷是网上的纲,下面的行政单位是网眼,纲举则目张,纲收则目毕,整个国家就可以管理自如,进行暴政统治。

  3、秦始皇开始追求虚幻、虚荣、进行大规模的巡游并追求长生不死。

  4、秦始皇不理朝政,用宦官赵高代言。

  5、韩人张良铁锤行刺秦始皇失败。

  6、秦始皇大儿子(太子)扶苏天性淳厚,仁慈,因直言得罪皇帝被贬与蒙恬同守边疆。

  7、秦始皇溺爱小儿子胡亥(师傅赵高),吃喝玩乐。

  8、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客死途中,赵高、李斯、胡亥合谋篡改遗诏、篡权夺位,赐死扶苏与蒙恬。

  9、赵高陷害李斯,除掉李斯,对胡亥指鹿为马。

  10、陈胜、吴广不满暴政,大泽乡起义,号称“张楚”。

  11、陈胜手下开始各自为政,手下武臣建赵国,张耳为相,陈余为大将军。武臣手下韩广建燕国,陈胜手下周市拥田咎建魏国。

  12、赵高委派章邯出兵,击破陈胜大奖周文,陈胜、吴广被手下杀死。秦嘉拥景驹称王。

  13、章邯攻打魏王田咎,周市被杀,田咎自焚。

  14、章邯攻打齐王田儋,田儋被杀,田荣逃亡东阿,被项梁所救。

  15、项梁攻打定陶,被章邯包围后杀死。

  16、章邯攻打赵国巨鹿,被项羽击败,章邯投降。

  17、赵高向刘邦投降,刘邦不同意。

  18、赵高杀死胡亥,立子婴为亲王,子婴杀死赵高,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子婴后被项羽杀死。

  二、刘邦

  1、刘邦出身沛县丰邑中阳,长于中阳,结友卢绾,偷鸡摸狗。

  2、刘邦混于沛城,喜酒喜色,常出入县衙。结识樊哙(屠狗者)、周勃(吹鼓手)、夏侯婴(官府驾车者)。

  3、刘邦35岁时,秦始皇统一天下。

  4、刘邦结识富人吕公,吕公见刘邦面贵,将大女儿吕雉嫁给刘邦。

  5、刘邦结识萧何、曹参,经推荐担任泗水亭长,后被县令温雄安排押送犯人去骊山修墓。途中与犯人一起流亡,隐藏在山中,后与萧何等人一起起义,杀死县令温雄,被称为“沛公”。

  6、刘邦率3000兵攻打胡陵与方与,均失败。

  7、雍齿投靠刘邦,夺取丰邑后,被周市贿赂,马上背叛刘邦。

  8、韩人张良投靠刘邦。

  9、刘邦投靠项梁。

  10、刘邦与项羽结拜,刘邦接受命令准备攻打咸阳。

  11、刘邦攻打昌邑,失败。攻打栗地,成功。

  12、俪其食投靠刘邦,做内应,挟持陈留县令,刘邦不战而胜。

  13、刘邦攻打开封,失败。攻打颖川,依靠内线,轻易成功。

  14、刘邦攻打洛阳,失败。攻打南阳,成功,逼近武关。

  15、刘邦不接受赵高投降,贿赂武官守将贾竖,后杀掉贾竖。

  16、刘邦攻打尧关,贿赂尧关守将温财,不战而胜。

  17、刘邦驻军灞上,准备攻打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主咸阳,收民心,约法三章。

  18、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中伤刘邦。

  19、刘邦依靠张良结交项伯,赴鸿门宴向项羽谢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逃脱。

  20、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开赴巴蜀,烧毁栈道,自断出路,麻痹对方。

  21、韩信投靠刘邦,先负责粮草的小官,被夏侯婴发现,经萧何推荐,刘邦官拜至大将。

  22、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3、韩信引渭水灌城,攻陷废丘,平定关中,占据咸阳。

  24、张耳投奔刘邦,招降申阳,占领函谷关。

  25、刘邦进攻魏,魏王豹投降,刘邦俘获殷王司马卬。

  26、刘邦为义帝发丧,聚集56万大军,征讨项羽,攻占彭城。后被攻破,逃亡。

  27、陈平投靠刘邦。

  28、随何说降英布,英布归顺刘邦。

  29、韩信攻破赵国。

  30、刘邦夺取韩信兵权,韩信率几千人攻占齐国。与项羽大军维水大战,楚军惨败。

  31、刘邦与项羽战斗胶着,刘邦提出罢兵议和,后马上追击项羽。

  32、刘邦封王韩信、封王彭越,韩信、彭越夹击项羽。

  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33、大汉开国,刘邦称帝。

  34、英布、彭越、韩信被刘邦以谋反诛杀。

  三、项羽

  1、项燕是楚国的上将军,统领楚国所有兵马,项梁是其子,项羽是其孙。项梁是项羽叔父。

  2、项燕兵败秦军,项梁带项羽逃亡栎阳,得范鹏相助。

  3、项梁酒后杀人,由友曹咎与狱吏司马欣解救,开始流浪,逃到吴中(苏州),项羽力举千斤鼎。

  4、项梁结交会稽郡守殷通,婉拒做官。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与项羽杀死殷通,召集8000兵众起义征讨暴秦。

  5、召平借张楚名义投靠项梁,封项梁为上柱国,并让项梁渡江抗秦。

  6、东阳县令陈婴率2万兵众投靠项梁。

  7、英布、蒲将军投靠项梁。

  8、项梁派英布攻破秦嘉。

  9、范增投靠项梁,找到楚王后遗心,并立为楚怀王。

  10、楚国分为二个中心,一个以项梁为首,一个以宋义为首。

  11、刘邦投靠项梁。

  12、项梁率军围攻定陶,被章邯所杀。

  13、楚怀王派刘邦夺取咸阳,派宋义、项羽攻打章邯,解救赵国巨鹿。

  14、项羽杀死宋义成为主帅,破釜沉舟,攻破王离。

  15、章邯投降,项羽成了诸侯的统帅。

  16、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兵。

  17、项羽攻破函谷关,兵驻鸿门。

  18、项羽火烧咸阳,全国封18王。自封西楚霸王。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

  齐国: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

  赵国: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

  楚国: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

  魏国:魏西王魏豹、殷王司马卬

  燕国:燕王臧荼、辽东王韩广

  韩国:韩王韩成、河南王申阳

  19、韩生进言,被项羽烹了。

  20、韩信进言,项羽不听,韩信逃亡,投奔刘邦。

  21、项羽迁都彭城,杀了秦王子婴。

  22、田荣杀了齐王田市,自立齐王。彭越投靠田荣,杀了济北王田安。陈余反叛,打跑了张耳,拥立赵王。

  23、田荣被百姓所杀,百姓不满项羽暴政,支持田横,反抗项羽。

  24、项羽征讨齐地,一时无法得胜。

  25、项羽秘密杀害义帝。

  26、项羽率3万兵众攻破刘邦56万乌合之众,刘邦逃亡。

  27、项羽中陈平反间计,逼死范增

  28、项羽围攻荥阳,久攻不下。纪信冒充刘邦,刘邦逃脱。彭越打游击,骚扰项羽粮草补给。项羽攻破荥阳。

  29、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四、经典语录:

  1、王翦“一个驰兵赴敌的将帅,如不能得到后方的大力支援,很难有成功希望的。”

  2、“秦始皇绝非平庸之辈,虽然心中不悦,但表面上不露丝毫的声色,依然是神情镇静,举止依然。

  3、刘邦“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其实都可以担任县令,只要懂得如何运用手下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就够了,推而广之,做郡守,甚至统治天下,道理也是大同小异的。”

  4、“一个英雄不管多么伟大,他在从事某项事业的时候,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心境和集思广义的美德。”

  5、刘邦具备成功者的条件: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使部下感觉这位主帅无时无地的不在关切自己、爱护自己,他能使部下对他依赖、亲切。

  6、刘邦具有过人的度量,使人向他倾服、尊敬,他能体恤部下的苦衷,原谅他们无意中犯的错误,更能适时地温慰、嘉勉部下的功绩和作为,善用群众力量,能使部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7、刘邦能纳雅言、礼贤下士、待人宽厚、用人不疑。

  8、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要经过无尽的艰辛和磨折。试想如果一个开创事业的英主在创建工程中,永远这么顺利、成功就不足贵,那天下都是成功的人,不会有失败者了。现在,你还处于弱者的地位,还不能同项羽公开抗衡,那就必须尽量忍受,等待时机到来。

  9、以弱击强,三大要诀:

  (1)坚忍,要能愈挫愈勇,败而不绥。

  (2)乘隙蹈瑕,避实击虚。在态势未至均衡的时候,决不能和他的主力决战,也不困守一地,使他绝对无法捕捉我军主力。

  (3)积小胜为大胜。在军力不够的时候,要想获至显著的结果,是致败之由。在有利的人、时、地机之中,有时打击他的小兵力,沮丧他们的斗志和锐气,培养我军士气,自然能转弱为强,走向成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