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是一部由劳拉·比斯普里执导,阿尔巴·罗尔瓦凯尔 / 瓦莱丽亚·戈利诺 / Sara Casu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择妈妈是伴随着女儿成长的“痛点”,对比于幸福的拉扎罗,背后还是社会困局的负面反应
●3.0。
●嗯声音,但除此之外...
●前一半非常欧洲独立片套路,平淡无奇的手持摄影和Instagram调色无趣得差点睡着。但关键矛盾点渐渐清晰之后,两位女主角演技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往来交锋的火花四射,直接把影片提升了一个层次。
●戏剧结构与《危机》如出一辙的《我的女儿》显然规避了强烈的阶级冲突。影片并没有将重心放置在这个灵肉统一的幼小主人公身上,反而将焦点对准了人格呈两极分化的母亲的种种恶习。于是选择谁确实成了艰难的课题,但似乎还未等她思考出方向,如两位母亲那般自私的作者便以资本原则以及道德准绳将身份问题拔苗助长到了阶级。
●第68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生母和养母的抉择 摄影不错
●我也不能理解为啥养母不如生母。
●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儿在两位母亲之间的撕裂与挣扎的故事,一位是用爱抚养她成长的养母Tina、,另一个则是与她有着血缘关系的亲生母亲Angelica。三个人因爱与伤痛而产生了纽带关系,但被爱围困的女儿究竟该如何抉择,三人各自身份又该如何定义?虽然导演比斯普里只执导过三部长片,但此次的入围是其继影片《处女之誓》后第二次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提名。
●戏剧冲突很明显,演员们的表演也到位,但剧情张力明显不足,是剧本设置编排的问题
《我的女儿》观后感(一):无论是视觉感觉还是主题表达都非常棒
分数:8分
看这个影片就是享受,无论是从画面还是音乐都美到不行,小女孩的金色的头发在意大利的夏日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温暖的金色和高饱和度的海蓝色形成和谐的视觉冲击。两个母亲构成理性与感性,理智与疯狂,温和与暴烈的互文关系,最喜欢的是小女孩和她疯子一样的亲生母亲在车门口张牙舞爪地跳舞,传达出性别意识的萌动和觉醒的时刻,这种冲破理性和常规的释放自我的力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本片意义的丰富性让我轻易地就能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电影的力量,因此被我列为本次柏林电影节个人最佳。
叙事视点混乱,片名虽然是母亲的角度,但女儿视角的情节也不少。事实上这三个具有同等份量的女性角色,应该采用统一的叙事口吻贯穿起来,才不至于令人物的情感发展出现明显的断裂感。剧本亮点不多,遵循的是生母和养母的套路类型。同样讲述母女情感联系的独立制作,这部明显要逊色于《佛罗里达乐园》,故事似乎没能讲清楚女儿为何会谅解亲生母亲的古怪行径。
导演尝试引入的社会环境刻画不甚成功,现实主义风格没能发挥出批判的力度,最后免不了还是回到母女情感纽带上,捎带上女孩的成长话题。最有看头的只剩下阿尔巴·罗尔瓦赫尔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每一次出演的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且无一例外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厉害的是,她今年有三部电影入围戛纳,在《幸福的拉扎罗》里的演绎也不容小觑。
《我的女儿》观后感(三):成长
女孩Victoria的前九年成长轨迹该是一帆风顺,有爱自己的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唯一烦恼的也许是被女同学们嘲笑的,不懂如何接吻的天真幼稚。
直到她之前一直不知的亲生母亲以一种奔放的姿态闯进她平静的儿童生活。
两位母亲一开始就协商决定Victoria不会知道亲生母亲的事实。
可还是无法阻止Victoria对Angelica的亲近。
没有办法。对Victoria来说Angelica的存在是性感的象征,是成熟女人的标志,是任何少女都无法抑制向往的意象。
温柔的养母Tina,放荡不羁的亲生母亲Angelica,圣母与荡妇。
Victoria对两个人都说过,我能叫你妈妈吗。
其实这是她潜意识里对自己性格中两头的摇摆不定。想要不确定的激荡,又想要安稳的退路。
想必这也是大部分女生内心的双面性。
临近结尾Victoria通过钻到洞的深处再钻回来这个过程完成了自我成长,就如同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那条长长隧道,连接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最终她大摇大摆地走在两位相互扶持的母亲前方,自豪地脱掉自己的外衣,显示出还不性感的小男孩般的躯壳,但她的内在已然改变。
不光如关于黄鳝回归期的寓意,想必片子关乎的,更多是性觉醒和自我成长。
《我的女儿》观后感(四):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同学在身边睡成猪,鼾声震天、
原以为自己也会睡着,然而这部电影还是能静得下心看的。不至于泪目,但有一丝小感动。
对家庭教育启发很大,你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很善于观察世界,他们的心灵敏感又脆弱,可是有时,也有你想象不出的坚强。
在养母和生母之间,孩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你以为孩子是白眼狼。然而,在自己生日那天,她会想到养母正为自己精心准备生日宴会和礼物,赶忙打电话问候她,说“我还能喊你妈妈吗?” 同时又担心亲妈会吃醋,不敢说的太肉麻。就这情商,秒杀了很多成年人。
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我们眼里,必须靠一纸法律文书来管,哪有什么血浓于水。谁能给孩子最好的抚养谁就是亲妈亲爸。大人的世界还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呢。
可是,在小女孩自己的坚持下,有了更好的解决,生母和养母在结局的最后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孩子就是她自己,不是谁的附属品。
长大后的我们,在渐渐失去某种勇敢。
面对问题明知逃避不能解决,还是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冷处理。有些人甚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孩子们会用自己稚嫩的方式去解决,为什么成人就不可以。
不要以为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瞒着她们,不要让他们受到外界的纷纷扰扰,他们会知道,并且他们有权利知道。打开心扉,和他们一起探讨,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问题,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
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