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万种死法》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345页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叫马修,今天我无话可说。”
●这么久我不喜欢看长篇推理小说是有原因的,看了两百页还是一头雾水我是真受不鸟...
●马修斯卡的系列没有推理,而是那种纽约街头的硬汉气质在吸引我。
●相对其他侦探小说放慢了速度 果然不让人失望 电影感+风格化
●大概是去年这会儿开始读的,断断续续隔了很久到今天读完竟然有一年了。硬汉派推理手法不喜欢,适合拍成电影。看完却有点郁闷,劳伦斯•布洛克把主角马修•斯卡德压抑颓废又精明执着的普通人个性塑造得真戳人。
●我承认我读到前几页的时候以为凶手是某人,读到一半的时候以为凶手是另一个某人,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以为凶手是另另一个人,最后竟然是另另另一个人……
硬汉侦探不是个人很喜欢的类型,感觉主角总是走投无路和酒精的作用下东碰西撞,然后突然的柳暗花明。说到底侦探故事玩的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功夫在真相揭晓的那一刻。
更感兴趣的这个书名——800万种死法,每个人有其各自不同的归属。精英看到的是在其掌故中的城市和众生,草根在油盐酱醋摸爬滚打。有人在灯红酒绿中偷生,有人在黑暗的阴影中努力发光。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二):有八百万种死法,却没有八百万种活法
听着歌,看着《八百万种死法》接近尾声,马修的执着又成功了,但他还是烦恼依旧,问题出在哪里? 这本书是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买来的,商家说是全新,还装模作样的搞了一个塑封,但这就是旧的。 在凶手被开枪打死故事就要完结的340页夹着一张日历——6月16号,农历五月初三,怡睡睡觉、吃好点,多闻读、放放空,今日寄语“回想一下,工作效率高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日历的最底下印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句话和今日寄语相呼应,为什么《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会有一句这样的话?不明白,因为我也没看过,我这辈子也应该不会去看,谁会去想看别人的烦恼? 生活除了让你烦恼,还会让你开心那么一会吧。我今天正好在烦恼工作上的事情,日历上就告诉我,要去回想一下;我今天正好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想放松一下,日历上就告诉我,睡睡觉、吃好点、多闻读,放放空,恰好我今天就是这么过来的;然后这张日历还是他妈夹在一本旧书里的,碰巧今天我又不想玩游戏,想把书一口气解决了,就翻到了这一页;之前的主人应该看到这里就没看了,都快结束了,为什么不看完?想必当时他也在烦恼吧。 生活或许就是日历上的一页,上面写着什么,就是什么。每一天其实没什么不同,总是差不多,总是烦恼着,开心也只是一会。 马修是个酒鬼,谁都知道酒不能让人变得开心,却能麻痹对于开心,对于烦恼的感知,这就够了。 “我叫马修,我是个酒鬼”马修大哭了起来。 我明白他的心情,但我哭不出来。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三):在绝望的世界里,自欺欺人的活着。
上班无聊看的电子书。纽约,有八百万人口,有八百万个故事,有八百万种死法。我承认一开始是被它的书名吸引,但谁又不会被它吸引呢?
整部书的气氛阴暗,让我想起二战时期的波兰。死寂的绝望,就像电影《钢琴师》的画面,一切都是黑白的,了无生趣。邻居之间互相残杀,捡个电视机会爆炸,命案天天在发生。警察不去破案,法院不去审理,因为监狱已经没有地方了。到处是罪犯,极度缺乏安全感,恶性循环。与其说是一本侦探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浮世绘更为妥帖。
弗兰,可能是几个妓女中最像妓女的一个。她和客人们都是朋友,她单纯的以为在钱斯眼里她和别人不一样,其实都一样,只不过是他赚钱的工具。她爱大麻,乱世只能用它来麻痹自己。唐娜,活在自己梦里的诗人。马修看到她写金的诗,以为是金死后她写的,其实活着不亚于死掉吧!那么有才华的女人,你能想象吗?在乱世只能做一名妓女。鲁比,混血,会有东方人的狡猾。玛丽,一个体验妓女生活结果自己变成妓女的可悲女人。各个不像我们认知上的妓女,却都走上了这条路。
再来说说钱斯,他只给别人展现其中一面,他爱好戏剧的一面,喜欢拳击的一面。每个人都只知道一点点,这样他才最安全。不抽烟不喝酒,这样的男人往往自我约束能力强,很可怕。他不在乎金的退出,因为还有大批的姑娘紧随其后。
书中不停提到酒、酒吧、酒坊,看不到希望的人们只能靠酒精来减轻现实带来的苦痛。金邻居奶奶的比喻很到位:有一群兔子,它们可以在户外活动,有人喂食给它们吃,那简直就是兔子的乐园。其实那是一家兔子宰杀场,有兔子被杀,进来新兔子,那些老兔子不会告诉它们这个事实,只是视而不见,欺骗自己幸福的活着。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四):酗
一个酗字, 你联想到另一个什么字?
酒.
我被一个酒鬼深深吸引. 我对他有着如同酗酒一般的感觉.
从外表上看, 他绝对不是让人生畏的纹身大块头, 也不是意气风发荒淫无度的纨绔子弟, 穿着旧大衣, 稍微躬身, 谦卑又儒雅, 眼里却闪着慧黠而温和的光.
没有人知道他酗酒到全身抽搐, 被送进医院昏睡了三天, 医生说”再不戒酒只有死路一条”.
没有人知道他如何凭一颗体察的执着的心一步步走近真相.
没有人知道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无法扣动扳机的不知是否恰当的仁慈.
没有人知道他在聚会说一句”我是马修, 我没有话说”之前, 有多少言语词句在他心中翻腾. 没有人知道他竟然还对这个社会, 还有那个得躲过八百万种死法才能到达的未来, 有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希望.
好吧, 戒酒就戒酒.
反正有无数的戒酒协会聚会不断提供咖啡和饼干, 还有八百万个故事.
反正我现在很清醒, 没有喝酒的念头.
反正我只是脑里闪过一杯波本威士忌澄亮的色泽和刺激的气味.
反正一觉睡醒我又多戒了一天.
反正只要喝他一杯我就能睡个安稳觉.
噢~~
戒酒干什么? 成功地有一天没喝酒又怎么样? 你因此变得更快乐或更有价值? 他不过是个只身住在破旅馆, 低着头过日子, 一眼就能洞穿人生尽头的人, 即使不喝酒又怎么样? 这种有关意义的问题, 总是轻易把人问倒继而再也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所以轻易不要问”那又怎样”, 只去寻作为人的一点最初的善意, 一点单纯的感动, 一点你也明明晓得”那又怎样”的自我设定目标的完成就好.
于是先有了妓女琴, 然后是皮条客钱斯, 再接下来是琴的貂皮短外套, 还有法兰的诗, 桑尼的遗书, Cojones, Maricone, 被带走的毛巾, 酒店接待员卡得龙, 变性人咪咪和琴的绿宝石戒指. 连同每天<邮报>上的新闻, 陪他走过一个又一个没有酒精的日子.
我的心神却随着他走进一家家酒馆或者公寓, 喝可乐或者咖啡或者干姜汽水(也是我的最爱, 激动!), 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而跌宕起伏. 我小心翼翼地揣着他找来的每一块碎片, 废寝忘食却无法拼出一幅完整的合理的图案. 直到他好心地提点笨拙的我.
你是悲观的酒鬼, 也是敬业的侦探, 是我的大英雄. 我多么想在戒酒协会的聚会上, 抢先你一步说”马修, 今晚我听你说就好.” 继而在你不紧不慢的叙述中达到微醺的状态. 何必清醒, 何必争辩, 何必原谅, 正如何必戒酒.
每个角度也被你迷倒.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五):七百万种死法
关于马修与马洛,翻旧文,存档之用意。
2009-12-20 23:30:46
从第一次听说布洛克起,我就想读他的两本书《八百万种死法》和《繁花将尽》。前一本是马修系列名声最高的一本,而后一本则是系列的结束,那书名让我第一次见到就觉得爱不释手。
读布洛克的马修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起钱德勒的马洛。
马洛是一个让人心疼的人,原则固执,刀子嘴巴豆腐心肠,看似混账却情感细腻。他行单影只横冲直撞,一个人为了莫名其妙的好感能把命搭进去。他宁愿跟整个警察系统对抗却不愿屈膝,他宁愿为朋友坐牢却不愿开口,过多的金钱报答和女人主动的投怀送抱,无论好坏之意他大多不要,或是出于爱惜之心,或是出于自律之意。他彻底将自己跟世界孤立起来,借着酒精勇敢地一人面对这个巨大的不怀好意的城市。
马修不同,马修是个社会性很好的成年人。他出身警察系统,警察大多时候是他的朋友,他四处有信息的联络,有人关照,他知道寂寞的时候当去找谁,受伤的时候当去依赖谁。他不拒绝心怀感激的钱财和女人善意的投怀送抱。他不似马洛近乎精神洁癖的孤傲,而是一个踏踏实实地在这个城市爬行的人。他有家庭,他有牵挂,他知道节制,知道忏悔,知道社会的游戏规则并知道怎样沿着社会的游戏规则去做。
马洛对世界和女人充满警惕和敌意,马修对世界和女人充满了复杂的依恋。
马洛将自己灌地烂醉,以切断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马修忍受着近乎虐待的戒酒之苦,以保持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
马洛是一个好似生活在这个世界却走在其外的旁观者,而马修则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其中不得不与其他人一样在边缘挣扎的局内人。
马洛是个缥缈浪漫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死去的梦想。
马修是个带着伤痕和某种透彻被迫生活着的成熟男人。
本一直想从《八百万种死法》开始读马修,就如从《漫长的告别》开始读马洛一样。然而一直寻觅不见它。在经历了两本不痛不痒的书后,热情被消退了,我只想着八百万成为自己最后一本马修。
然而如今一读,却又舍不得了。
我不知道纽约是一座怎样不可理喻的牢笼,行走在这样不安定的街头又是怎样一种惶惶的心境。但我总会想象的,比如香港,这座具有七百万人口的城市。
香港并不是被不安危险和死亡压榨的都市,它看起来灯火辉煌秩序井然。但它是焦躁孤独的。当你被突然的伤感与恐惧击倒手脚颤抖的时候,你拿起电话看着长长的联系人名单却发觉无人可依赖。
你可以天天如控制自己的机制一般本能地走入那个教室,听他们分享,听他们互相鼓励。但你无法走进那里然后说,大家好,我叫XX,我最亲爱的朋友刚受了重伤,而我倾听她们的痛苦却事先事后什么也做不了,我很难过,我需要帮助。尽管他们都对你微笑,他们能开怀说他们的故事,你能听,偶尔有所得着,偶尔沉闷不堪。你却无法属于那,轮到你的时候,你只能说,大家好,我叫XX,我没有什么要说。
然后,酒精是良药,你能醉倒,心情愉快地躺在床上,等着明天的到来。
我们没有追求快乐的义务,与其醉死,为什么不选择活下去。那女人说。清醒地每天都是美好的,他们说。
有很多东西,你只是永远无法知道而已。
马修系列总是猎奇的,猎奇的变态凶手,猎奇的死法死状,相比马洛,布洛克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卖什么。但八百万第一让我感觉他的挣扎。一种向内的,而非向外的,脚踏实地地活着的挣扎。
香港不是一个具有创意的城市。若说香港七百万人口有着七百万种死法,那么大多是孤独而死的,被高空抛下的榔头砸死的机率还是太小的。不过那有什么区别呢,大家仍是面向着死活着的,麻木地向前假装看不到周围掉进陷阱中被吞灭的同胞。
我不知道自己在共鸣什么,只是看着马修痛苦漫长地戒酒,看着他挣扎地寻找其他的凭依,在无所谓地折磨死自己和学习麻木地好好活下去间来回的徘徊,看着他为他人痛苦和自己所能做的而痛苦,突然觉得他就活生生地活在街头的转角。
马洛是一个近乎理想的姿态,马修则是个浑身是泥的不知前路的落难者。
*
那是马修新一轮戒酒的第十一天,他不知多少年后第一次用枪,他刚打死了杀死那个女人的凶手,没有反弹的子弹,没有流弹。他莫名其妙地冲进酒吧要了一杯不需要的酒然后滴酒未沾地离开。他又一次本能地走进了戒酒会。这是他至今为止戒酒的最长纪录。
故事的结束是这样的,戒酒会上,又一次轮到他发言了。
“我的名字叫马修。”我说,然后顿了一下,从头开始。“我的名字叫马修。”我说,“我是个酒鬼。”
然后最他妈要命的事情发生了。我开始哭起来。
**
关于马洛:http://book.douban.com/review/212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