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场》是一本由[美] 厄普顿·辛克莱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屠场》精选点评:
●所谓“社会主义”生存的“沃土”=贫穷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re another day colder
●文学性暂且不谈,这部小说所描绘的二十世纪初美国底层工人的生活是形象且立体的,对此想了解的话这本书是必读。
●有点虎头蛇尾
●描写非常细腻生动,揭露社会黑暗,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软弱的左派
●做阅读做到了。GRE书单。
●前半部分更像是美国版的《活着》。这个丑陋的世界。作者精彩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屠场的人间炼狱。后面突然话锋一转,讲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是有些生硬呢?
●四年前读过这本书 当时只顾着关注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安全有多么糟糕 完全忽视了剧情 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都不记得这本书讲什么了的 说真的 作为一本小说 其中的文学性的确相对薄弱 不过恐怕此书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对文坛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而是直接促成了日后FDA的建立 “掷出窗外”这一经典的意象也成为了食品业内有良心的从业者们共同的目标
《屠场》读后感(一):如果误读了《动物农场》和《1984》,《屠场》就是解毒剂
我猜,很多读了《动物农场》和《1984》的人,会极端痛恨SOCIALISM。他们痛恨的,实际上是集权主义,却把怒火错误的投向了奥威尔一直向往的民主社会主义。
另外,学过现在的显学——经济学的人,很有可能会被主流观点所误导,认为只要工资等价格要素可以自由浮动,产品市场就可以出清,不会出现过剩。而主流经济学也告诉我们,工资刚性,往往是造成资本不愿投资、萧条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看过这本小说,读者就会看到,进入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巨头们是如何用泰勒那套压榨到骨髓的管理方式,以及利用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优势,压缩工人工资的。所以最低工资制的产生,也是有它的由来,并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可能后来这部经被工会领袖、靠选票上台的政客等歪嘴和尚给唱歪了。
这书500多页,速读,了解情节即可,没有必要细看。
《屠场》读后感(二):1906年美国的食品安全中国在延续着
据说这本书改变了美国食品安全史,催生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906年出版,当时的总统看完后,就开始整治食品安全。看看人家的1906年,再看看书里的内容,发现这别国小100年前的食品安全,到今日我国还存在着,效仿者。
书的开始和大部分都很棒,就是最后结尾转到社会主义上,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很生硬。
内容就是一个从立陶宛移民到美国的家庭,生活艰辛,潦倒,到最后生死堕落的问题。
作者深入当时的工厂,了解了内部情况。讲述了屠宰场怎么压榨工人,和欺骗消费者的行径。大家看完书后,一定会很恶心。大篇幅的描述了食品加工,造假的场景,真实,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你顿时吃什么都没有食欲,想减肥的兄弟姐妹可以看个试试。
整个故事很真实,就是可惜了结尾了……
《屠场》读后感(三):还没想好名字
看这本书首先是出于它的名气,什么美国总统看了把嘴里的肉吐出来blabla,以为是只是揭露美国食品行业的乱象,没想到作者有更大的野心。
整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屠场打工记
以前学政治的时候,总看到说什么资本家想方设法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是一个宏观上的现象,而这本书把这个过程具体化了。一个新移民大家庭刚开始他们的美国梦,踌躇满志,在屠场里受尽了欺骗了压榨之后,支离破碎。就像一个车轴,越转越快,工资越来越低,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失业人越来越多…这前进的车轴碾压的是无数工人的健康和青春,等消耗完他们的精力,无情地弃之如破履。
作者对于当时各种制造加工业乱象的描述不是他主要想表达的,但很给力,不仅击中当时美国人民的心,现在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里也有深深的共鸣。前段时间看ccav新闻说食品问题,顺带就说美国曾经也有食品问题,必然就列举了《屠场》。但是人家已经完善了自己制度约束,而我们还在治标不治本地发现一家查封一家,舍不得重典治乱。
二、男主从政记
这部分,约吉斯从体制受害者变成施害者,严格来说,算不上施害者,充其量就是一个小打手,赚点损人利己的小钱,透过他的眼睛展现的是美国政治运作内幕,市场垄断资本家的那些勾当。
三、社会主义的利剑
这部分的开始,源自于约吉斯同往日一样为获得一席温暖的栖身之地而去听竞选演讲。正昏昏欲睡,惊觉席上的人怎么如此激情四射,就认真听起内容,越听越觉得正确,忽的就醍醐灌顶了。我也醍醐灌顶了,看到约吉斯跳上火车离开屠场,发现书才看了一半,不知到底接下来是怎么个发展下去,看到这里才明白作者要抖的包袱到底是什么。这一部分大多都是充满激情的个人演讲内容,很符合我对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的刻板印象:用同志的尊称来表达一种平等,口才甚佳,善于用激情四溢的长篇大论来描述一个平等自由富足的美好社会,即使机会渺茫也会为你营造出一种胜利在望的错觉来。每到这时我就会开始警觉了(这也是因为对特殊年代的了解而产生的偏见)。二十世纪初始还未有国家经历过社会主义,搁现在来看,很天真,因为现实是惨痛的。
很晚了,我也不知道絮叨了些什么,眼睛睁不开了。晚安
《屠场》读后感(四):简谈《屠场》的结尾以及全文
《屠场》读完了,想对此书说一点话。
首先讲的是豆瓣评论区里大量的对于本书结尾的不满。总结一下豆瓣用户的理由,无非是“政治性”、“说教性”的结尾让他们提不起劲。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书,必须要了解作者的个人背景以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
首先讲一讲时代背景。本书完成于1906年。这时候,第二国际正处于它的黄金期,各国的社会党纷纷成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而在美国,美国社会党的情况非常令人乐观,其党员担任了多个城市的市长(于1911年有74个城市的市长为社会党人),在各个市级、州级立法机构甚至是联邦立法机构都有该党议员的存在。同时,持有无政府工团主义的,著名的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也在不久前的1905年成立。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简单的描述社会主义的篇幅,就能够达成宣传社会主义的目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使其带有局限性:在左翼思潮衰落、去政治化的今天,这种简单的结尾当然会被认为是“说教”“政治”。
再来结合作者的个人背景谈谈。本书结尾前的描写,使我差点陷入和主人公一样无望的情绪中——这也反映了辛克莱的文学功底。如果说本书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的话,为本书设计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会让本书的文学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可别忘了,辛克莱当时是作为一名社会党员,应社会党的周刊的请求写下的本书。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固然会使得本书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不给人以希望,可能对于一名作家来说不是什么事,却不是一名社会党人该做的事情。或许,辛克莱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在本书的文学性上做了一定牺牲。
接下来讲讲全书给我的感受。正如上文所言,主人公约吉斯的遭遇,使我痛苦万分,甚至让我差点陷入和约吉斯一样的情绪之中。所以,对我而言,本书结尾前的文学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对约吉斯生活和工作状况详尽的、生动的描写,正是本书能够让我感同身受的原因。
在想出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啃着零食,走在校园里。突然,一部面包车的尾箱门被打开,九个刚放学的小娃娃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车尾鱼贯而出。《屠场》里所描述的苦难,只是换了时间、地点、形式,继续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里发生着。而这种苦难的根本来源,也没有发生一丝改变。
《屠场》读后感(五):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
19年的3月19日想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涉及食品安全有关。
因为网上买不到书,只好去浙江图书馆借了该书。没想到作者的文采非常好,看书的前半部让我感觉是看了一部恐怖小说,小说里描述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秒杀了夹边沟等任何一本我看过的书,让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这9个字最深刻的内涵。
失去家人后的尤吉斯让人唏嘘不已,那个为了家庭而愿意做牛做马的猛男再也回不去了。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是:资本家给了你刚刚可以温饱的薪水和最长的工作时间,这样你就没多余的钱去度过罢工的那几天,晚上回家也没精力去思考一些问题,人已不是人,而是一个流水线上的螺丝刀,每天重复的生活,1936年卓别林拍的《摩登时代》的前20分钟的情节就是对“螺丝人”最真实的写照,但那个时候至少生产车间还是干净的。《穷富翁大作战》里的田北辰在参加那个真人秀后说道:“没有学历、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是住笼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但对于他们,最重要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怎么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没想到100年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港,还有很多的民众是尤吉斯,只不过工作环境稍微好了点。
除了资本主义的描写,书中描述的屠宰场告诉读者自己吃的肉制品的来源是各种各样的肉,病死的猪肉还算好的,还有可能是老鼠肉,甚至是工人的肉。在前几天,KFC还推出了1.99元/5块的植培黄金鸡块,换句话说,以前的肉好歹物质组成上是动物蛋白,到了这个新世纪,直接不需要屠宰场里的各种肉,而只要加工植物就可以做成肉制品,也就是人造肉。中国的猪吃着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注射着剂量最大的抗生素,肉虽好吃,但不能贪盘啊。
文中还提到了美国政府的腐败、政党的黑箱操作等等,感觉让人似曾相识。
好多网友对这本书的槽点是最后宣传社会主义。虽然社会主义的老大哥有“大清洗”,也有奥威尔的《1984》书中的生活场景
但这可是1906年出版的书,当时我大清朝的子民连社会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作者也不会知道之后100年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事情,至少社会主义给了当时资本主义的群众多了一条选择,多了一个奋斗的方向。普京曾说过:不怀念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冷战时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PK,双方为了吸引更多的民意,纷纷改进社会制度。要是没有无产阶级的反抗,美国的资本家能给无产阶级那么好的福利?切。格瓦拉说“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有不是因为他们都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