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是一本由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与思考。
●零碎的简短的故事 最后有一句启示 书末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西蒙兹的设计思想和作品
●他告诉人们: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也不是设施——他设计的是体验。
●想看原版的...
●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也不是设施——他设计的是体验。
前辈的足迹,是启迪,其实也是必然的目标。可惜那些弯路,我们却都难以避开,甚至排着队走在自知的绝对错误的道路上……
于日常细微处的体悟,犹如放大了的精彩,当你也有所共鸣时,新鲜的感动阵阵涌上心头。
每一篇小品都拮取自生活(在这里,主要是作者的旅行生涯)的点滴,每一个精悍的结尾都是萃取自点滴中的领悟。仿佛忙碌生活中匆匆啜饮的茗茶,当你放慢脚步、平心静气之时,才能咂摸出个中的滋味变化。最适合于冬日暖阳下的午餐后,沏一杯香茗,在视野开阔的露台上沐浴阳光,启迪心灵,然后,读者也被感染,去旅行中发现美。也许,这也是每一个追求美的人所必备的品质或心态。
《启迪》读后感(三):茶后甜品
1. 我发现这3年的景观设计课程完全是帮助自己忘记如何去设计,这些单调的教育培养不出什么淳朴的感情,大多情况下只是在书堆和图片里去想象那一片未知的世界,要么就是去”著名”的地方去参观,然而这些地方大多没有浓厚的人文情感,留下的都是空乏的词语,我厌恶毫无情感的设计,所谓的”天地人合一”只是生搬硬造,在一个嘈杂的都市里,这一切都显得如此突兀和不自然,如果要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绝境,这不是景观设计师所要做的,而是要把情感融入到整体中.
2. 我多么渴望这样的旅行,这比在学院里呆上4年更有价值,这种开放式的体验才是景观教育的本质所在.
3. 书籍一开始,就看见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但时光飞逝,留下只是他那永恒的微笑.看到他和妻子的照片,总让人想起那一段段艰辛但又让人神往的历程.
4. 我竭力去想象书中的每一个场景,以及让自己去感悟每一个场景的本质,书中的批后语也令人深思.
6. 我们应该向每一个人学习生活的经验,学习每一个材料的用途,体验每一个方式.
7. 如果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设计都只是复制和模仿,那么,在未来的人们将会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智慧,这相当于我们扼杀了未来人的想象力.
8. 单独划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显得拘束和失去生机,必须和整个城市机制融合,和整个规划团体沟通,的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眼下一笔之功.
9. 设计必须有难题,必须有充分的现状和限制,然而,现在的教育,大多只是给予一个不痛不痒的设计场地,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独有的感知和思考的魅力.作为初入门的设计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把”立意”真正的体现在设计中,反而如此会更为造作,而更加应该把设计的侧重面体现在如何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宜,然后是文化,更有甚者,就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但是,景观教育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反而让更多的人吃了闭门羹.
10. 还有很多他告诉我的,但我还未来得及思考.
《启迪》读后感(四):永远不忘设计初衷
很小的一本小册子,读来很轻松,相比于西蒙兹老先生其他的著作来讲,轻快许多,但是也最淳朴和反映设计本质。
沉浸在建筑史,景观史,设计原理,植物配置,构图立意,形式美法则等许多规则式,笼统的设计学习和探索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最本质的东西,设计是什么?我们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我们在匆忙的调研中,拍拍画画,以为看到的就是一切,忘记了看不是观察,而观察不是领悟。
设计不是设计场所,空间,图形,而是设计一种体验。往往我们总是在或许繁琐和疲惫的设计工作中,失去一个设计中最初的那个精巧的构思,修修改改,以至于面目全非。尽管后期的设计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怎样坚持我们内心不变的理念,才是聪明的做法。
零零散散的很多篇文章能在很多我们忽视的平凡细节上给予我们启迪,甚至是撼动人心的。说说最近的生活吧,也许是某一事件为时间点,开始最近的生活,开始是感觉每天有规律的进行,偶有调整,整理好的周边小物,起床和睡觉的时间,一幅小画,读书,听课,查资料,跑步,听着自己的呼吸,看学校里的景色,开始观察每一棵树,每一栋建筑,做各种想象。突然觉得,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节制的状态,很平静,很克制,有各种小小的喜悦充斥在内心。或许某些时候觉得自己在成长。乐于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吃苦并乐在其中。
希望今天的我明天能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晚安。还有几篇小短篇没看完,看完再写。突然发现自己好久不写文,不去刻意看文章结构什么的,连接和措辞都好差。。。TVT
《启迪》读后感(五):认真阅读大师的著作和作品,就是对他的最好怀念。
西蒙兹18岁读大学,五年后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风景园林学位,这期间曾用了1年的时间在亚洲各地旅行,这是在他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大学毕业后他在密歇根大海湾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我想这可能是一个NGO组织。一年后他便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学习,三年后获得风景园林硕士学位,并与好友结伴再次赴亚洲旅行。至此,大师完成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我想,这当年的小伙儿应该是个富家子弟或者至少衣食无忧,也对金钱没有过多要求,游学的地方远离美国不说,大学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进了个NGO组织也是很有想法的说,但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才会被哈佛看上吧。无论如何 ,这都是一个令人称羡的求学经历。
从亚洲旅行回来,西蒙兹便于兄弟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你看我没说错吧,一般人甚至需要去事务所当上几年学徒才有可能自己出来开业,这小伙儿的兄弟又是何许人也呢,有待八卦实证)。西蒙兹在自己公司干了三年,便找到携手一生的妻子生下4个孩子。在开始职业生涯的头十五年里,西蒙兹的公司在战后城市建设和复苏阶段完成了大量设计项目,其中匹兹堡市梅隆广场成为经典之作。业界成名之后,顺利成章的被学术界盯上,被邀请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讲课,一讲就是十几年,期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步著作《风景园林学:人类自然环境的形成》。在业界,学术界赢得声誉后很自然地被美国政府请去当了专家,此后他又兼职了一些具有实际职能的委员会顾问的工作。西蒙兹的公司在成立三十年后,改名为EPD环境规划设计合伙人公司。在人生的后三十五年里,我想他除了享受天伦之乐外,主要任务便是出书立说,其观点一直保持很缓和,很踏实的调子。这位大师享年92岁,在自己家中与世长辞。他的妻子玛嘉给《启迪》做的中文版序言,“我们相视而笑”的句子藏着这位古稀老人对天堂里老伴的多少想念。我实在忍不住想要说,多么完美的一生啊,有木有!
启迪里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体会到这位亲切的大师感受生活的方式,平静而细腻,对大自然的热爱发自肺腑。其中两篇更是体现了大师的设计哲学和专业精神。其一是“格罗皮乌斯和禅宗精神”。20世纪初的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应该正是大师云集的时候,西蒙兹在写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时候恰好碰到格老在教室里做讲座之前的准备,他问西蒙兹毕业后想去哪里,答曰日本。格老又问:“为什么是日本?除了宝塔,熏香,服饰和平面装饰,亚洲没有什么可学的了。我建议你最好把时间花在斯堪的纳维亚,去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将精湛的手工艺与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十分盛行)可是几年后,西蒙兹得知格老要在卡内基大厅做演讲的主题是他最近的日本之行时,便坐在了前排,听格老这么说:“一个把一生都放在寻求设计动态哲学而一直未有所得的建筑师最后发现这一哲学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并且作为前进的动力在有效地应用,我发现这种强大的,有创造性的动力贯穿于禅宗的教义中。”也正是这种禅宗的教义吸引着西蒙兹不断前往亚洲学习。还有一篇是“费尔芒”。写的是西蒙兹在一个小组里担任土地及居住区规划顾问,这个小组的任务是规划一个以采矿和航运为功能的新镇。小组里其他成员有两位工程师,一位建筑师和一位瑞典著名建筑气候专家。这种组合应该是要非常认真做详细规划的配置,绝不会有跃进的规划愿景和充满炫耀气势的蓝图。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冬天的寒风又能享受夏季清凉微风的建筑空间。下水道如何自然地通过斜坡下方的人工水体,水体可以沉淀和净化水质,结冰时还可以作为溜冰场,等等……那位瑞典专家总结了集体的智慧,简单地归纳道:“我们来这儿是让这块土地和我们交谈。它说了,我们也倾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