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1 03:3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精选

  《原来他乡是故乡》是一本由(美) 司徒雷登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他乡是故乡》精选点评:

  ●没看完,干货不多。

  ●司徒雷登很讨厌☭,国民党又是扶不起的阿斗。意识形态的不同让他很多想法难以在中国实施。

  ●通过这本书可以从侧面了解国共内战时的一些人和事。

  ●想看原版。。。

  ●看到了中国大学的初始

  ●除去被《别了,司徒雷登》标签化的表象,在大历史下,在小情结中,阅读贵校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的传记,还是挺有感触的。希望有一天他的陵墓真的能如他所愿从西子湖畔迁回燕园,也希望他能得到应有的被贵校纪念和记住。

  ●司徒雷登拳拳爱中国之心日月可证,只是对党派之争没有好感罢了。

  ●对民国的历史又多了一些了解,对传教士、教育工作者又多一份敬佩。

  ●前半部分是普通的回忆录,后半部分突然变得有意思,从一个在中国度过大半生的外国人视角去看那个特殊的年代,值得玩味。翻译略差,读得很吃力

  ●司徒雷登先生的精神让人感动,但本书作为传记来说,主观性又有些强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一):PS过的民国

  1.回忆都是自带PS的,很多人关于民国的了解都是来自回忆性文字,所以现在的民国是PS过的,需要来一张before and after的对照图。

  2.从话语构建的角度来看,有能力生产民国文本和话语的人,一大部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维护者(小骂大帮忙),民国是一个破碎的民国话语。

  3.燕京大学的成功,从个人层面来说,离不开司徒雷登的努力。但从社会层面来说,与其说是社会力量的作用,还不如说是军阀割据和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留下的政治空隙所带来的博弈空间。

  个人拙见。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二):他的故事就是燕京大学的历史

  美丽的风景总在远处,越是美丽的风景,旅途越辛苦。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并不件令人愉快的事,好在有书相伴。

  在来回的航班上,我读完了这本司徒雷登回忆录:原来他乡是故乡(又名在华五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

  看到司徒雷登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想到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更会想到燕京大学。他因某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

  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写道:“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这个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美国传教士,被新中国/领/袖 “钦点”之后,成了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失败的象征。他在中国办了27年教育,为抗日坐牢近4年。他常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他是名副其实的“燕园之父”,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由燕京大学奔往后方和敌后的学子,全部是由他指示校方解决路费的。

  1949年,回到美国的他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直至13年后去世。基本依他的遗愿(他想葬在现北大校园他妻子墓旁),2008年11月17日,他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这本书是司徒雷登他生前写作的唯一一本回忆录,从他的出身写起,到他卧起不起,基本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对中国的许多大事都有所涉及,许多当时的著名人物,如蒋/介/石、张作霖、张学良、冯玉祥、黄华等在书中都有简略的点评。特别一提的,是他对国共内战国民党为什么会战败,美国对内战所持的态度以及此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形成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时间开启到1948年时,作者在“梦想”一节中写道:“和平、团结、进步的国家,是梦想中神州大地,这是在美国的科技支持和经济援助下诞生的,可展,这个梦想最终破灭。不过,我依旧坚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一定有一天会美梦成真的。从与中国人的接触和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中,我看到中国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自由的社会中,M终将开花结果,对些,我深信不疑。”(P188)(1410)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三):原来你是这样的司徒雷登

  对于司徒雷登,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同龄人对他唯一且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了。然而看完本书,不确定是否有删减,司徒本人在书中流露出对中国和人民的深切感情却是非常丰富和实在的,因父母在中国传教,他出生在杭州,大学毕业后又选择回到中国,1918年,司徒雷登受邀离开金陵神学院去北京创立一所联合大学。

  1908年,慈禧太后和被软禁的光绪皇帝同时去世,正是这一年,司徒雷登搬到南京。此后他接触到了中国革命的核心主体——孙中山,另一方面也同数位乱世军阀建立了联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然而多年以后,张学良在私下或公开的场合里,都会承认当年自己的做法完全错误,在这一点上我不便多说。手段拙劣、愚蠢至极是对西安事变的评价。但是我依然理解他是在看到中国人被国内矛盾搞得元气大伤,整个民族处在危机的边缘,所以才不得已出此下策,这完全是一腔热血惹的祸。

  珍珠港事件爆发当天,司徒雷登从校长变成阶下囚,1500个日夜,他们拼字而过。

  日本投降后,在蒋介石夫妇的引荐下,司徒和马歇尔将军会面,后者提议他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令他吃惊的是,对于出任大使这个决定,外界的反应很正面。中国民众接受,报纸和社会上其他声音也一致赞同。司徒雷登认为,自己对于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和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支持和同情,被很多中国人当成了自己人。

  多年以来,我们美国人始终坚持认为:中国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统一、进步的国家,政府得到人们的拥护,对美国始终友好,对太平洋地区起到稳定的作用,这对美国来说是最重要的。

  雷登专门写了一节《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比和反思》,在渎职方面,共产党与国民党有着鲜明的对比,共产党努力致力于官员与群众和睦相处,该党的党纪、军纪十分简单且务实,他们有着良好的贯彻力,这一点在中共进入南京市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些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爱国青年也支持共产党,能做到这个 程度,共产党非常不简单。国民党在这一点上和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大的失败。

  最讽刺和好笑的是我当下的处境,我曾经被视为美国自由主义者的表率、中华民族善意的朋友,而如今,我则被丑化成了美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国民党反动派以及穷途末路的封建专制的支持者、助纣为虐的教唆犯。我不能再担任燕大的校长,这是我外交官生涯中的第一教训,也是最深刻的一个教训,我深深地懂得了言多必失的道理。

  “这里没什么美国大使”,加拿大人非常气愤,立即说出了司徒雷登的名字,而工作人员用冷冷的语气回答了他:司徒雷登仕我们接待的一位著名教育家。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四):永远无法告别的他乡

  很多人如我一般吧,知晓司徒雷登大名都是由于那篇语文课本中的《别了,司徒雷登》,但是却也对本不熟悉的一个人充满了好奇,因为他代表了那段让人激动的历史的某个侧面,所以在假期中,终于还是找到了这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读了下来。才发现之前对于他知之甚少。

  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有多少人在为中国的前途而在黑暗中寻找前行的道路,我想司徒雷登也是其中的一员吧。只不过他的心态不可避免的带有对于逝去时代的怀想、带有美国视角的观望,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应忘记他为中国做出了的一生奉献,不应否认他对于中国的热爱,相比之前译本的名字《在华五十年》,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原来他乡是故乡》,可以更好的概括司徒雷登的一生。

  我是分割线

  附上一段,世上再无燕京大学,但是那也许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1970年,陆志韦在文革中去世。燕大校友们在编写《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时,收录了陆志韦发表在燕大《青年作家》上的一首诗《教给人怎样做好诗的人》:

  世界上还是短不了这个理

  就是一个人为了穷苦受罪的人

  多吃一点亏,就当做把他自己

  毁了,他的名字决不会叫做傻瓜

  他死了也不就变成第二个上帝

  穷人笨人跪倒在他床前哭

  聪明人会擦擦眼擤擤鼻涕

  聪明人你还不如哭罢

  许是你一生一世的一个转机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五):珍惜现在好时光

  珍惜现下好时光

  ——读《原来他乡是故乡》

  网络上常有人说现在的这个时代不好,抨击这批评那。我到觉得能够活在当下挺幸福,有吃有喝,生活无忧,闲暇时还能入手一本好书,泡上一杯香浓的咖啡,美美地品味下这岁月的静好;而这一本《原来他乡是故乡》就是此刻可以让人慢慢细读的好书。

  《原来他乡是故乡》是书的译名,原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很简单,即“在华五十年”。作者是司徒雷登,这是他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司徒在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在华传教、兴办教育的过程、抗日战争中被囚禁的日子以及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的所见所闻。从司徒雷登的父亲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传教到司徒雷登黯然离开中国,司徒家族在华的经历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译者将书名译为《原来他乡是故乡》,想也是鄣显此意吧。

  司徒雷登在国共内战胜负将分之时黯然离开了他生活了五十余年的中国,在现今普通中国人心目中他的形象永远定格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塑造的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失败的形象。这对于他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但岂只是他,曾经有多少真相已经湮没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散不见了呢?现今这个时代,随着意识形态的开放,思想上的宽容才能让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从不同角度去记录那段历史的著作。在这么一个寂静的夜晚,长于和平年代的我翻看着这位外国友人记录着的中国痛苦过去的文字,要说有什么感慨,那就是深深地体会到老话所说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惨痛的内涵。忻愿战乱不再,世间平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原来他乡是故乡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