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一个成年人不知道感恩父母,只忌恨父母小时候的打骂?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同样使然。
是什么让一对男女成为孩子的父母?绝不仅仅是他们进行的生育行为,这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仅此而已。
在孩子成年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的养育行为,才是使父母成为父母,并且定义他们为何种父母的决定性因素。
认为只要把孩子生下来,就天然地拥有了“父母”的地位与权利,并且永世不会被剥夺的人,从“养育方为父母”的角度来说,实在狂妄得近乎天真。
要配得上那一句“爸爸”、“妈妈”,实在是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爱心与耐心。
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孩子绝对的弱小,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需要依赖大人,也体现在父母对孩子必须无条件地付出关爱和温暖,因为这不仅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使命,而且孩子后天心理的健康成长与此也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要孩子未来心态温暖、乐观、感恩,那么你就必须让他浸润在爱与温暖中,别无他法。
但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却被很多“狂妄”的父母所否认,他们天真而固执地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无论我是怎么养的,你就该心怀感恩,对我充满感激和善意。”
但是,如果你没有用爱来浇灌那颗种子,又如何能责怪它开出怨恨的花朵呢?
其实,很多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往往有一重不为父母所知的矛盾痛苦:当他们在怨恨着父母时,其实比其他任何人都渴望能做到原谅和接纳。
但是,每当他想强迫自己原谅时,童年时那个倍感受伤的孩子总会跳出来呐喊嘶叫:“他们尚未认错,你就轻易说了原谅!那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公平,谁来给我?难道我的苦就白受了吗?”
如果不曾有过公正的审判,正义就永远不会到来,在此之前谈出的原谅,都是空泛而虚伪的矫饰,它没办法骗过自己的心。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身边有一个成年人一直记恨着父母小时候的打骂,别急着“政治正确”地要他原谅。
我们要明白一点:他也曾是个苦苦渴望父母之爱的纯真孩子,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原谅、接纳、感恩父母,只是,他现在内心的力量可能太少,做不到。
他有权利先审判,再原谅。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各位朋友好,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改变,很多朋友可能已经无法及时、甚至很难再看到我们的文章了。根据新的推送算法,如果你和我们的互动太少,比如没有常打开推送,未将我们星标,很少点“在看”,很少转发,很少留言互动,系统就会主动降低“心理咨询师曹怀宁”在你阅读里的露出,以至于许多朋友会在后台询问为什么没有收到我们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抱歉,也再次感到对“算法至上”的无能为力。如果你还愿意支持我们,还愿意继续和我们一起成长,希望能常来看看推送,星标本公众号,或者时不时点个“在看”,偶尔留言、转发一下。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