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案 第二季》是一部由约翰·里德利执导,菲丽西提·霍夫曼 / 蒂莫西·赫顿 / 莉莉·泰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一):俊颜绝配
可以说那位母亲是因为自己的内疚,自私,介入了青少年的情爱和小情绪吗。自己儿子本来就有点玻璃心,因为你当年的出走。
两位当事人简直就是天生一对,颜值,身世,要是相爱多好,拍成吸血鬼剧,哈哈,永生永世在一起。
泰勒是那种连受都想上他的可爱宝宝,副队是那种令攻都瘫软的超级性感壮男。
春水荡漾一会儿先。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二):岂止是美国罪恶
首先crime翻译成重罪是不确切的,更准确的应该是罪恶,圣经中有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剧中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罪恶,男主的色欲,eric的自私,校长的贪婪,eric母亲的懒惰,黑人队长母亲的傲慢,黑人校长的固执,其他孩子的欺凌歧视。。。剧中唯有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是这些罪恶中一缕曙光,一丝希望。
这岂止是美国罪恶,更是人性的罪恶。
2015年度最好的剧情片,终于看到一部愿意认真冷静地讲故事的片子了。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三):直接公开 直接查 不可以吗 美国人才是最不直接的
妈的 我要是被强奸了 老子豁出老命 都要告死你 就是倾家荡产 就是露宿街头 我管你什么联邦资助的学校 我管你有多黑暗 你都给老子出来承担错误 狗屁民主 就是大资本家玩的政治手段 一帮bitch 还有 有多黑暗?啊? 绝命毒师 那该有多黑暗 但是你得付出代价啊 那么 绝命毒师里面 所有人都付出了 相应的巨大的代价 妈的 被强奸怎么了 OK 来强奸我 来公开我 草 我就不信了 没人查? 我就不信没人出来承担代价!什么狗屁东西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四):绝望。。。看完第七集以后,都没勇气继续看第八集了
我以为看过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后,什么丧剧都可以拿下来。。。直到碰到了《American Crime》S2。。。。如此鲜血淋漓直面各种社会议题,绝望得让人无法呼吸!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根本无解。。。即便观看者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也能感同身受!之前艾美奖一直提名最佳女主,所以一直很好奇这剧。一路看下来,没想到是一个如此不讨喜却又如此吸引人的题材啊!五星安利,在看之前先看几集《Modern Family》或者《Friends》之类的垫垫底,if u know what i mean [尴尬][尴尬][尴尬]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五):我没穿过你的鞋
今年看的最好的片子没有之一。美国众神高开低走,拍着拍着跑偏到编剧迷失在自己巨大的脑洞里,在不知所云的路上越滚越远。同样A字号的American Crime,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觉得其他人都是王八蛋,在观众的角度来看每个王八蛋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暴者,或者无意识地做了悲剧背后的推手。种族问题,同性恋,毒品;对人权和人格平等的需求,梦想,还有爱情的出口。编剧下了很大的一盘棋,驾驭得游刃有余,每一集都能做到质量无差出品,智商卓群逻辑无缝。害我忍不住打这么多字,只因为两部都是多年未见的良心制作!第一部严重低估的7.7,第二部实至名归的8.8。无剧透总结剧情: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六):美式罪恶
刚刚看完第六集生肉,才明白American Crime的涵义,这一集应该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
American Crime不是说美国重案,说的是在美国环境下人们所犯的罪,这个罪不单指违法的罪,更多的是说人心之罪、人性之罪以及父母之罪
第一季中男性死者的父亲常常让我想起shameless中的frank。两个人的区别是,前者可恶到死之前要杀害一个无辜之人;后者可恨到赖着不肯死。两个人的共性是,作为家庭中的父亲,他们死不足惜,对子女来说,他们是恶之源。
第二季中的罪恶面就更广泛了,里面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罪。目前看来唯一绿色无害的是篮球教练的老婆。他劝老公辞职换个学校任职的出发点是很绿色的,在她看来这并不是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远离罪恶。因为1,校长的态度有徇私枉法之嫌;2,学生的态度有集体隐瞒之嫌。作为夹在中间的篮球教练,受任何一方影响,都会沾染罪恶。只可惜天下乌鸦一般黑,她这样绿色无公害式人物只是极少数,所以他老公并没有听他的,义无反顾的随波逐流了
如果人人都是绿色无公害,社会将会是多么的和谐美好~no lies, no violence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七):一个是非观的问题
在评价里看到有评论说剧里恶人是霍夫曼演的女校长,说她一昧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学生人生。这种是非观让我忍不住要出来说一说。首先这部剧没有明显恶人好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在这样的价值观下,校长行为每一步并不比别人恶到哪里,只是她身处校长职位,这位观众就要求她必须有无私奉献精神。她尽力在平衡各种问题,当然是出于大局和利益群体的立场,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最恶,是问题根本所在。而且社会上掌权的阶层哪个不是这样,本来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等的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的,她的确是自私,但是却是以解决问题来考虑,我不觉得她非常错。
相反篮球教练的人格我才觉得最不齿。他完全是道貌岸然的。一直在维护自己的球队,说什么自己付出了一辈子,但不就是指望着球队让自己出头吗?说辞相当虚伪。一直指责校长没有开始做出正确抉择,但是他自己一开始也是完全相信自己球员,随便问问也没有追查,完全是盲目的,以出于爱的名义去包庇,这样的人我觉得才是真正可怕的,完全混淆是非,道德绑架,感情绑架,后来果然为了女儿置法理于不顾,依然可以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爱吧。觉得抱这个看法的豆友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人。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八):罪恶于每个人
1每个人都收到了伤害 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2什么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什么是受害
又由谁去界定呢
3人们很容易混淆自己认为的事实和出于自己的利益所相信的“事实”。然后宣扬后者,让他人都这样认为。
4每个人面对自己认为的事实的真相时 都认为自己做了right thing。但是每个人所谓的right thing都是自己所认为的事实下的right thing,在他人的事实下,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白人校长,黑客,教练,黑人爸爸妈妈,黑人校长)
5正因为我们的现实不是电视剧可以纵观隔条故事线,所以我们能永远触及不到的真正的真相,我们为自己认为的真相维护,但只能淹没在每个人认为的真相里。(男主妈妈,男主…)
6基于以上,大型统一利益捆绑的机构(剧中体制,学校),因为庞大,犯下的罪恶影响力最大。比如校长在他的位置,如果目的是使学校受损程度最低,在危机处理上她做的无可厚非,但在剧中其他家庭身上却是加害。
7我想这部剧想说:每一个人都背负着罪恶,因为一每个人都用自己认为的真相,正确的事,试图逃避最初做错的自己应该承担的犯下的责任。无法正视,又怎么可能承担。所以导致罪恶不会死亡,只会扩张。
比如
如果校长一开始不逃避,学校对钱权家庭的维护默认了party的存在,校方的责任,那么各个家庭的受害程度都会大大减小。(特别是男主不会杀人。本季说的crime其实是校园枪击案,而不是强奸,所以本季的重点是crime如何产生。)
如果教练一开始不逃避…
如果……
8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如果,所以本剧只是描绘现实,因为这样的如果现实中是站不住脚。
可以说这才是导演编剧想表达的,
人性中无法逃脱的罪恶。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九):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部反映现实的剧
最近看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犯罪剧,觉得这种探案挖掘真相和律政庭审相结合的美剧挺对我胃口,包括讲辛普森杀妻案的“美国犯罪故事”,HBO的新剧“罪夜之奔”,还有这部“美国重案”,一开始以为这是辛普森案那个系列的第二季了,看了以后才知道完全没有关系。相比这部更像想要探讨社会问题的严肃题材的剧情片。
私立高中篮球队party之后一个男孩衣着凌乱喝醉之后的丑态被人po在网上,男孩声称自己被强奸,男孩的母亲不依不饶追查此事,由此改变了当夜参加party所有人和他们家庭的命运,改变了包括校长、篮球教练和学校董事会所有人的生活,甚至还蝴蝶效应一般地引起了隔壁公立高中的种族抗议,间接导致了公立学校校长下课走人。
看得出导演想说的很多,试图把美国现在所有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都逐一放大镜般展现一遍:种族歧视、校园霸凌、同性恋、公立私立教育的矛盾、贫富差距、网络欺凌、黑客,还很紧跟时事的把奥巴马夫人的早餐计划也穿插在剧情之中。要说的太多,就有点抓不住重点显得略力不从心,结尾是开放式的但是在我看来是有点偷懒了,让观众自行去猜测两位男主的命运。此外看的感觉就是在美国生活工作也忒不省心了,政治正确太厉害,处处都是地雷,尤其是公立学校那个黑人校长,被指责得颇有点莫名其妙,感觉就是怎么做就怎么错,心累。
此剧同时很真实地展现了美国几个不同阶层家庭的生活。作为中产阶层代表、黑人自我奋斗成功典型的篮球队长kevin一家,孩子有点混蛋,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但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最冷静有经验,一切都提前准备,有自己的家庭法律顾问,虽然妈妈最后丢了工作,已经是所有家庭里伤害最小的了。最能逼逼坚信自己永远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篮球教练一家,爸爸一直把团队、友爱、信任挂在嘴边,最后发现女儿卷入贩毒,篮球队早已四分五裂的现实后的反应也是够low,直接去阴趾高气扬其实也一直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女校长,既损人也不利己。爸爸带着两个儿子,妈妈深度恐同的强奸案嫌疑人Eric一家,父亲心力交瘁,小孩非常缺爱,Eric有非常矛盾的个性,善良又暴力,既在内心仇恨同性恋又必须接受自己不得已出柜的事实,如果不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和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母亲,本来也许会成长为一个阳光篮球少年。主角Taylor,强奸案受害人又是枪击案凶手和他的单身母亲,到全剧终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被强奸,杀了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悔过之意,然而导演似乎竭力有把他塑造成最大受害者的倾向,小兔子一样的无辜眼神和母亲总是焦虑重重的表情让人看了总是会同情这两个角色。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哪个家庭在碰到了关于孩子的危机事件,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拼命护犊子。不管孩子是打人了强奸了混蛋了贩毒了杀人了,大人的反应都是“本质还是一个好孩子啊””一定是对方的问题“,至于方法各有不同手段各有高低但并没有人是丝毫站在对方立场上想过的,美国人信奉“stand up for yourself",的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这也是所有悲剧的源头,如果一开始kevin或Eric的父母能够稍许站在受害人角度思考,带着自己的孩子与那位总是焦头烂额的母亲好好聊一聊,结局是否可能会不同呢?又或者,还是我想的太天真了吧。
《美国重案 第二季》影评(十):制裁罪恶才能获得解脱?或是选择忘却痛苦迎向“光明”
好像又看了一个冷门剧的感觉,看完以后觉得结局有点像在逗我,想搜一下解读结果发现豆瓣微博上的讨论和评价都寥寥可数,fine。蛮致郁的一部片子吧,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熔炉》的时候,有些情绪甚至更让人感到压抑和无望。剧情简介里说这部剧讲的是一件男孩被“强暴”的案件,我当时其实很疑惑为什么强暴两个字会被打上引号,因此一度猜测或许是男孩诬告之类的反转情节——结果当然不是我猜测的这样,只是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如何反倒不是人们最关注的了。 17岁的男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名深柜,但另一方面又确实仍处在一个对自己性向迷茫而不确定的摸索状态下以至于让人不忍苛责,所以他有女朋友,可同时又暗地里忍不住撩拨同性pao友互发大尺度短信。当他与“QJ犯”短信和邮件爆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怀疑他所主张的被性侵案件的真实性。他声称被下药灌酒失去意识,却曾有违法购买吸食drugs(应该是大麻之类的)的前科,他声称自己在派对之夜上是被强迫侵犯的,但问题是他与加害者早就认识并且事先在短信邮件里约好了要在派对上见面打pao,这种情况下又要如何去证明受害的事实?尤其是他还是一名男孩。 剧中每个人在听说被性侵的对象是一位男孩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感到很惊讶,“一个男孩不可能被强暴”“男孩会反抗,所以这是不可能的”……我还记得男主面对警探和律师盘问为什么这是强暴的时候绝望地叙述着“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yes,那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的家里,而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还有男主的女友被问到至今只有他们两人主张性侵案件是存在的的时候,女友反问的那句“那要多少人说这是强暴你们才能重视呢?”能够开口本已经艰难,何况还有那么多随之而来的阴暗。
其实我依旧希望结局时男主能够选择诉讼而非直接认罪,少年的人生如果因此面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刑期,未免也太过残忍。不过,这才是现实不是吗,每个人的人生都一片混乱,谁也不知道涉事的人们,那些孩子和大人,他们以后的人生到底该怎么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