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是一部由颜学恕 / 陈举执导,贺燕云 / 柴怀民 / 张宏主演的一部戏曲 / 音乐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舞剧
●绝对的经典!现在还有像他们这样十年磨一剑创新的人么?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1982版找来看的不太清晰,但仍不失佳片,音乐优美动听,舞姿妩媚多姿。最喜欢的舞蹈片段有片首的飞天、独舞之英娘反弹琵琶、英娘卖艺、群舞之长绸舞等。
●轻歌曼舞却有力量,反弹琵琶、千手观音、飞天旋舞……美不胜收!
《丝路花雨》观后感(一):在东艺看的舞剧
中国古典舞、阿拉伯舞、印度舞,美轮美奂
反弹琵琶,抬笔问天,这些经典片段,摄人心魄
无愧是中国古典舞剧的最高峰
电影看过无数遍,后来看过一次现场版,整体感觉现场版效果不如电影,主要原因是当时现场的新主演功底真不如贺燕云,有好些关键动作都改简化了还跳得露怯,真是积淀不足;另外就是现场版还换服装风格了,衣服颜色那个俗艳,亮瞎人眼。
回到电影版,第一次看,最爱的舞蹈段落是反弹琵琶,后来再看,最爱的段落是英娘卖艺,那个节奏、表情、身段、配乐,真是太绝了!
第二爱的是霓裳羽衣,每次到高潮音乐响起,那位配角姑娘自转+公转的时候,禁不住眼泪就一阵阵地往外涌,真是心情无比激动。
目前反弹琵琶倒是排序第三爱的了。
最后不得不说,几个强盗在沙漠集结、准备干坏事的舞蹈,实在太可爱了
《丝路花雨》观后感(三):飞天敦煌舞
看得很感动,随着音乐、演员的舞蹈和表情,真的可以与他们一道感受喜悦、困苦和离愁。
场景、道具和服装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很是精美。音乐感染力很强。
英娘的表情很是传神,无论是向路人讨要赏钱时那抹微微的羞愧,还是让父亲喝水歇息时嘟嘴撒娇的小儿女态,让人心动。
. 剧情从开头到英娘父亲点烽火救波斯商队和英娘都很紧凑,但最后一节我以为就是歌舞升平,时间又有点长所以看着有些疲惫,结果发现最后还藏着个英娘和波斯商人揭穿歹徒的戏份(英娘的绸带舞很美),这就有些……。要是最后一节和前面衔接更好些,就更完美了。
主要剧情:
英娘父女救因沙尘暴落难的波斯商人;
父女失散,英娘落入演艺班子学艺长大;
英娘随演艺班子街头卖艺,被某1号官员看中,同时与看戏的父亲相认,恰遇波斯商人为救命之恩为英娘赎身,父女团聚;
英娘父亲为敦煌新挖的洞窑做壁画,为主图的形态苦恼不已,英娘随手拿起手边的琵琶玩闹宽慰父亲,父亲看到英娘反弹琵琶的姿态茅塞顿开,绘下了传世之作——飞天神女反弹琵琶图。
某1号官员垂涎英娘美色,暗箱操作使得英娘为奴,不得已英娘父亲将英娘托付于波斯商人,英娘随商人逃至波斯,而英娘父亲被恼羞成怒的官员关押。
数年间,英娘在波斯因思念父亲绣下了父亲创作的飞天神女反弹琵琶图,父亲在敦煌因思念英娘梦见与英娘在天上相遇,洞窑中的壁画全部成真,英娘如神女般抱着琵琶起舞。
2号大官与夫人参观敦煌洞窑壁画时,大为赞叹飞天神女反弹琵琶的姿态,召见画师英娘父亲,发现冤屈将其释放并赏赐。
波斯商人幸得以大使身份出使大唐,英娘随从回国,英娘父亲得知后远远迎接。岂料波斯队伍行踪暴露,其1号官员为夺其进贡珍宝埋伏暗杀,英娘父亲中箭,宝石镶嵌的珍贵琵琶和珠宝被夺,危在旦夕之时,英娘父亲负伤点燃烽火,赶走盗贼,大家得以保全性命,可怜英娘父亲在终见女儿时归天。
安全后的波斯队伍和英娘继续出使任务,宴会当日各方进贡,1号官员为讨上官欢心,竟然献上夺来的珍贵琵琶,引得大家暗暗称奇,但波斯商人和蒙面献艺的英娘持着害死父亲的箭将其当场戳穿,原来琵琶中藏着波斯出使大唐的诏书,钥匙制成珠钗一直戴在英娘头上。
天上下起了美丽的友谊之花(天上神女的飞天姿态美极了)。
《丝路花雨》观后感(四):电影丝路花雨,中国味之第一
此篇影评,有些杂乱,且作者艺术鉴赏水平不高,只是村言。若有高见,不才虚心求教,交流心得,共赏国粹,实乃幸运。
第一部看的歌剧是图兰朵,高中课本上的推荐,虽然说是中国格格的故事,但外国人演绎的特别奇怪,特别是侍女的面具一直不能接受。场景很华丽,故事情节也还好,但就是不知道从哪里欣赏。 08年的奥运没有去看,但看到过几张图片,印象深刻,因为照片上的千手在灯光下就像是一座金像,特别的精致。 今天在人文课的PPT中偶然看到一张插图,一样的精美,联系过去,立马把标题抠出来,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收获堪称夫复何求! 小时候受母亲影响,喜欢韩再芬的天仙配,对她们的歌曲、舞蹈、服装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小时看的西游记的天竺少女一直来都是我的心中之爱;大了回去找到了杏仙跳的舞,何必西天万里遥,虽然不是很美,但也有几分神韵。 记录片看完后半部分,对整体的丝路花雨,稍有几分了解。对它的发展,只是觉得有几分不理解。奥运促成的对它的改编,服装、灯光、剧情的变化无疑使它变得所谓精致、符合现代人的质感要求,以及今后还会有的所谓创新。未来会怎样,生命力决定,这里不做评说。看完记录片后,立马找到此电影,两个字:心醉!
第一意外,是它舞蹈剧情的融合之好!(我不曾受过艺术专业方面的教育,所学只是一些通识教育,所以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解称得上是绝对业余,对于艺术方法论,我自然是不懂的。)从我的角度看来,全剧的流畅可用浑然天成来形容。现在经常看其他的国产电影,导致突然间看到它,只感觉没有更好的了。它的剧情连接顺畅,从编剧的角度说,前后线索一致。全剧没有一句话,剧情的展现用字幕揭示,所以说这部剧妙啊,它的字幕在功能上与一直在进行的剧情融合了。这个情节如果是用其他的手法,是拍不出这样的感觉的。唯有舞剧才能将英娘的舞姿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唯有舞剧能将这个美丽的故事演绎。
第二,在于它的妆容。从记录片上了解到,剧团是受到过沈从文这位研究过中国传统服饰的学者的指导的,化妆师与红楼梦的化妆师是同一人(难怪我在看的时候,十分的顺心)。个人以为,与时下的御姐妆容相比,它的形式要更适合中国人的气质,会少去一份凌厉,多一份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度与柔美。英娘的敦煌式服装,就如纪录片所说,将中国人的s型的身姿显露出来,避免最多的绷直型。在少数民族的服装上,对我这种观众来说,可以说是美不胜收,虽然现在随便找一段比较好的舞蹈,都会有这种配备,但九十分钟,秒秒都是精品。不仅赞叹,中国的文化精华实在不是外国可比呀!节度使、节度使夫人、伊努思夫人的服装精美,神笔张的服装竟真有几分似李白,枇杷华美的只剩感叹,还有那把锁,钥匙是一支金簪,妙,连剧中的道具,都是精品!足以看出电影的用心。
第三即为舞蹈。之前在b站上看过一些敦煌舞和古代舞,但只有它的舞蹈让我觉得这才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水准。
再联系我个人,我看的时候发现韩再芬版天仙配的服装是仿丝路的,所以不免惊讶(它仿的是在太多了,唱词许多都是最老版本的源的)。类似天竺少女的印度舞竟然也在其中!
一场电影看下来,只剩惊奇与赞叹!看过的电影不少,这个舞剧直接占了一方位置!要论及其他的电影,相似的中国气韵电影倒有霸王别姬、活着、舞台姐妹、青蛇等。有推荐游园惊梦的,但私以为,虽是将白蛇演到位的王祖贤,在剧中,也不能将剧本、灯光、其他演员等方面的东西提上去,甚至对于她在电影中的那几句旁白式的话语,没有多少美感,而且来由杂乱,表现力略显苍白。
《丝路花雨》观后感(五):《丝路花雨》——一舞反弹惊百年
这么美的老片应该分分钟顶起啊,刨除画质不清晰的影响,画面质感几乎可以媲美敦煌壁画,人物舞姿妙曼身段灵活,取材又是我最喜爱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画中将琴技与舞技融为一体,瞬间的“反弹琵琶”之绝妙被画师一笔千年流传于世。而本片作为舞剧,一无对白二重配乐,恰到好处的帮助观众感受舞乐传达的情绪。
或许因为刚从西安回来不久,所以看到片头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时,会有牵扯的感觉。已经来到了丝绸之路的起点,不知何时可以完整走完。路上是否会偶遇千年拉货的商人精魂,亦或者是满心期待的异乡旅人。在历史博物馆里的唐女神色庄严眉眼曼倦,盛世的太平赋予她们体态的丰满。
《丝路花雨》顾名思义,故事同样发生在盛唐时期,繁荣发展的丝绸之路上,各国贸易来往不绝,珍奇异宝竞相出场,轻盈的舞者们用灵活的四肢在空中跳跃描绘曾经的盛景。当所有的冤屈得以伸张,仇怨已由鲜血偿还,路上再度响起的铃声,吸引着九天的仙女前来道喜,漫天花雨随风而散,又一支新的队伍踏上远程。
故事讲述敦煌壁画画师神笔张带着女儿英娘在丝绸之路上偶然救了一个波斯商人伊努思,回家后英娘为霸匪掠去,被迫学艺卖艺而活。多年后,父女二人于街头相认,而霸匪却伪造了一张卖身契索要钱财。见色起心的市令(掌管集市的官吏)与霸匪勾结,这时波斯商人伊努思出现,替英娘赎身。喜与女重逢的神笔张见过女儿的舞蹈后创作了著名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而此时色欲蒙心的市令要强行把英娘征为歌女,英娘被迫与伊努思远走波斯。
多年后,伊努思接到大唐邀请他来作二十七国会谈,市令与霸匪勾结抢劫来往商旅,神笔张无意中得知秘密急忙赶来河西走廊告知波斯商人,不幸被霸匪一箭射中,临死前点燃了传讯烽火,波斯商人得以躲过一劫,然而父女再次相认便天人永隔。在二十七国会谈上,英娘和波斯商人向节度使陈述冤情,节度使惩治市令和霸匪,丝绸之路上飞起了漫天花雨,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太平盛世一片祥和。
那个年代有些配饰虽然现在看来让人有些想要发笑,特别是诸佛与仙女背后那个象征光环的丝绸,很难不联想到演员们做着宝相庄严幸福状的同时,脖子后面被插了一把扇子,好像遛鸟的浪荡公子遇到美女唰的开屏了一般。然而服饰之华丽却完全不输给当下的审美,色彩多变衣着清丽,特别是英娘在跳反弹琵琶时所穿的绿装短裙与在波斯穿的白色长裙给人印象最深。看经典舞剧真是一种享受,在完美的舞姿和精妙的配乐下,语言的确是多余的东西。心中极乐,处处皆西天;人无恶念,时时赏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