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月里嫦娥》影评100字
日期:2020-07-22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月里嫦娥》影评100字

  《月里嫦娥》是一部由弗里茨·朗执导,维利·弗里奇 / Gerda Maurus / Klaus Pohl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 / 科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月里嫦娥》精选点评

  ●#SIFF# 170min修复版。弗里茨·朗是神。

  ●离开地球前的戏应该不需要拍那么久吧,一部分令人感动想象力,另一部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混乱,不过转念一想如果上太空的体能门槛像电影里那么低,再加上月球环境恶劣的话,那确实什么牛鬼蛇神都能上天了……不论是只想着自己的伪君子,还是临死前非要胖虎效应一下的杀马特,或是本着科学至上结果抱着一大块金子摔死的教授,结果最靠谱的是女人和小孩,真是讽刺。我说真让孩子一个人去扎营和搬物资,结果你们抓个阄还要他计数,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7分。29年的登月片,无疑很超前,虽然很多信息都是错的,不过失重那方面有点意思

  ●据说在电影拍摄时候 剧组真的和科学团队合作 希望借着拍电影的契机 发射上去一个火箭

  ●后段节奏还蛮好

  ●结局这个译名也太贴切了吧,感人感人

  ●4.5想象力还是那么爆棚,在月球上点火柴,火箭升空的过程,失重状态下喝水,后半段好看了,可惜前半段剧情戏有点拖沓原来单身狗那么早就有啦

  ●★★★☆ 前段谍战后段探险 《月球旅行记

  ●siff@长宁来福士

  ●古代人太可了,所有角色细节都萌,平权意识也超强!宇宙中心果然是爱!男主理工文艺内核被PH台灯暴露无疑

  《月里嫦娥》影评(一):重看本片,让人想起朗的代表杰作《Liliom》

  重看本片,让人想起朗的代表杰作《Liliom》。

  期待有朝一日能在大银幕上重看《Liliom》,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同时献映《Liliom》、《天上人间Carousel》两部电影,外加《Liliom》和《天上人间》的舞台版本

  Well, if you don’t have a dream, how are you gonna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月里嫦娥》影评(二):月里嫦娥

  几位研究人员及淘金者抱着各自的目的宇宙飞船去月球探险。他们猜测那儿黄金蕴藏丰富发现黄金后他出现争论而导致致命枪战子弹击中了宇宙飞船氧气罐。因此剩余的氧气不能让所有人都能够平安返回,其中一人最终自愿留在了月球上。女天文学者出于对他的爱也愿意留下来。几位研究人员及淘金者抱着各自的目的乘宇宙飞船去月球探险。他们猜测那儿黄金蕴藏丰富。发现黄金后他出现争论而导致致命的枪战。子弹击中了宇宙飞船的氧气罐。因此剩余的氧气不能让所有人都能够平安返回,其中一人最终自愿留在了月球上。女天文学者出于对他的爱也愿意留下来。

  《月里嫦娥》影评(三):简评

  iff第二天,长宁来福士百丽宫luxe,修复版,8.3分。 尽管此作中有不少搞笑和不符合实际段落(月球表面不穿太空服轻松行走,月球抓阄三局两胜,男孩驾驶宇宙飞船……),尽管此作170分钟的时长(无法想象200分钟的版本是什么样的?!)确实冗余,尽管它与朗两年前的《大都会》质量相差不少;但客观而言,如果用20年代末的眼光(而非90年后我们的往前追溯),《月里嫦娥》的开创与先验性无疑是非常伟大的。 想象力与探索,不仅推动人类科技持续发展进步,也在不断牵引电影走向无比浩瀚的遥远宇宙。

  梅里爱向月球发射一枚火箭, 是朗让这枚火箭真正飞行了38.4万公里。 我愿和你一起做月球上幸福的亚当和夏娃。

  最升华动人的终章,德式个人英雄主义在魏玛年代的爆发,几乎预言了即将到来的第三帝国的摧枯拉朽,而那种由女性自我毁灭,来碾压一切阻碍的强大爱情力量,几乎贡献了电影史上无法再超越的浪漫结局。

  《月里嫦娥》影评(四):超前,但太冗长

  Fritz Lang 在《大都会》以后2年的科幻作品。比阿波罗登月(1969年)早了将近40年,比人类第一次进入外太空(1961年加加林)早了30年。知道这一点就会明白这片子在当时多么的前卫,多么的hardcore。其中关于火箭点火的细节,包括火箭发射倒计时,是这部片子启发了真正的火箭发射。另外关于宇宙空间失重这也是第一次通过文艺作品进行了模拟(当时作为科学概念都很新颖。)同时你会惊叹在人类从来没有进入过太空的时代,导演已经准确地描绘出太空视角,包括布满环形山的灰色的月球,月球上的“地落”等。事实上,当时纳粹政府因为觉得这部片子过于真实而阻止其发行。

  当然,片中的一些想象今天看起来显得有点可笑,比如月球上富含金矿,月球上沸腾的泥沼,与地球大气和重力环境相似的月球,在星际旅行时甚至可以打开窗子观光等。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类科技水平的大步迈进,和我们探索未知时巨大的热情和浪漫的想象力。

  影片的后半段非常精彩,即使一些细节现在被证明是错的依然无伤大雅,而浪漫的结尾给人一种隽永的美感。但问题是这部片子太冗长了,说的东西太多太杂,以至于使我们迷失在息中。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里,一会是科学的毕生执著,一会是诡异的变装特务(这块很像黑色电影),一会是政治劫持,一会是月球淘金,一会是三角恋情,一会是月球历险。基本上前半段和后半段没什么关系。当然把握大背景多线索是Fritz Lang的风格,就像庞大的《大都会》一样,把天上人间地下都融入其中。但这部片子的问题是主题不明确,故事也不够流畅和有娱乐性。如果这部片子把篇幅控制在1个半小时左右并集中在后半段的月球之旅,可能会更好一些。

  《月里嫦娥》影评(五):一小步一大步

  欢迎关注未来规划局:http://site.douban.com/231145/widget/notes/15870371/note/329363694/ 带来更多经典科幻电影回顾

  ————————————————————————————————————

  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必须多级火箭才有可能),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试飞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29年弗里茨·朗拍摄了堪与其《大都会》齐名的《月里嫦娥》(Frau im Mond),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的、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2导弹用于战争,20世纪中叶太空竞赛开始,人造卫星、载人飞船、阿波罗登月相继实现。

  是的,我在中间插入了一部科幻电影,这部无声科幻电影由赫尔曼奥伯特(与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齐名的火箭专家)参与科幻创作,弗里茨·朗与特娅·冯·哈堡(著名作者,《大都会》编剧)再度合作,幻想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场景,如果说《月球旅行记》仍是幻想成分偏多,此片则是不可不扣的硬科幻。多级火箭、导流槽、失重的奇观、太空中回望地球,太阳恰好升起宛如一颗珍珠、登陆月球,其精彩和预言堪比地引力直追克拉克。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那时人们认为月球上有生命,有金子,有氧气,展示的月球和之后发现的现实不一样,但我们不必苛求,正如之后月球拍完继续拍火星一样,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拍摄完登月后三四十年间就实现了,但拍完火星早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们仍未真正踏上火星,也许我们应该思考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观念的改变。

  这也是本片的另一个价值,一种科技史研究(包括科技考古)价值,比如从此片我们可以证实彼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电影中展示的各项发明可推断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说回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的母题之后也是被无数次再现:两个科技青年为了科学成就和爱情斗智斗勇,谁能俘获美人心?个人英雄对抗组织暴政,胜利属于谁?探索未知处女地,未知星球有何诱惑与险阻?

  如果有人看过1936年的《Things to come》,会发现那部电影的后半部分飞向太空基本就是此片的缩略版,此片也不仅一次展示了科学引领人们探索太空的愿望和危险,片头一出来就是“For human mind there is no NEVER,only a NOT yet.”,在影片中多次讽刺了那些顽固的科学家思维僵化,有一种《伤心者》的味道。同时又表达了对那些有去无回的宇航员的敬意,他们的付出使得后人从中受益,人类将永远铭记他们。(HI,你们想到最近的月兔了没~~~~(>_<)~~~~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月里嫦娥》影评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